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妃鸡、麒麟鸡及其杂交鸡(贵妃公鸡×麒麟母鸡的F1代)的肉用性能特点,为进一步保种选育及开发利用贵妃鸡与麒麟鸡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选取相同条件下饲养的14周龄贵妃鸡、麒麟鸡及其杂交鸡各12羽(公母各半),测定其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和部分肉品质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饲养至14周龄时,除龙骨长外,体斜长、胫长、胫围等3个体尺性状均表现为:麒麟鸡>杂交鸡>贵妃鸡,且麒麟鸡与贵妃鸡差异显著(P<0.05,下同).在屠宰性能方面,各指标均表现为:麒麟鸡>杂交鸡>贵妃鸡,且不同性别间的对比均是公鸡的各项指标高于母鸡.3种鸡的胸肌、腿肌肉色[红度值(a)、黄度值(b)、亮度值(L)]、pH、剪切力和失水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各项肌肉品质指标,其肌肉品质排序为:麒麟鸡>杂交鸡>贵妃鸡.[结论]以贵妃公鸡与麒麟母鸡杂交获得的F1代在生产性能上能够部分改善贵妃鸡体型过小及麒麟鸡腹脂高、肌肉嫩度差等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贵州地方白羽鸡种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的多态性,筛选出改良白羽鸡肉质品质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选择培育优良肉质鸡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兴义矮脚鸡白羽品系、罗曼蛋鸡及兴义矮脚鸡白羽品系与罗曼蛋鸡杂交的自交后代(F2)为研究对象,提取3个鸡种的血液基因组DNA构建DNA混合池,PCR扩增MSTN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直接测序筛选SNP位点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SNP位点突变对MSTN基因mRNA二级结构及编码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在鸡MSTN基因第1外显子(Exon-1)筛查到6个SNPs位点,分别为G51A、A60G、G195C、A234G、C297T和C324T,且6个SNPs位点均为同义突变.在A234G位点处检测到兴义矮脚鸡白羽系和F2代存在多态性,但罗曼蛋鸡未发生变异;在C297T位点处检测到罗曼蛋鸡存在多态性,以C为优势等位基因,而兴义矮脚鸡白羽品系和F2代均未发生变异;G51A、G60A、G159C和C324T等4个SNPs位点在3个鸡种中均存在多态性.A234G位点突变对鸡MSTN基因mRNA二级结构稳定性无影响,G51A位点突变致使MSTN基因mRNA二级结构最小自由能降低但未改变其构象,A60G、G195C、C297T和C324T等4个SNPs位点突变均引起MSTN基因mRNA二级结构和最小自由能的改变.鸡MSTN基因编码蛋白为不稳定的脂溶性蛋白,存在信号肽,但不存在跨膜区域,其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β-折叠和α-螺旋组成,且以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结论]MSTN基因在贵州地方白羽鸡种中的多态性较丰富,其中A60G、G195C、C297T和C324T等4个SNPs位点突变会导致基因mRNA二级结构的构象发生改变,可作为改良白羽鸡肉质品质的分子遗传标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贵妃鸡的肉用开发价值以贵妃鸡为父本麒麟鸡为母本进行杂交探索对12 周龄F1代杂交 鸡进行体尺性状屠宰性能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院12 周龄F1代杂交公鸡的体斜长,龙骨长胫长均显著高于 母鸡F1代杂交公鸡的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半净膛率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和心脏重极显著高于母鸡腿 肌率,翅膀重显著高于母鸡而皮脂厚却极显著低于母鸡其余指标公母差异不显著。屠体性能与体尺性状绝大多数 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并确定了相关指标的回归方程为通过活体的体尺测量结果预测屠体性能指标提供一定 的理论依据同时试验结果表明F1代杂交鸡的生产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淅川乌骨鸡♂×黄胫丝毛鸡♀、淅川乌骨鸡♂×青胫隐性白羽鸡♀和淅川乌骨鸡纯繁组F_1代为研究对象,对其体重、体斜长、龙骨长、胫围、胫长、胸宽、胸深等生长性状和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腹脂重、胸肌重、腿肌重、肌间脂带宽、皮脂厚及胸肌、腿肌剪切力、滴水损失、p H值等屠宰性状和肉品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杂交组F_1代生长性状、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均优于纯繁组,生长性状和屠宰性能方面淅川乌骨鸡与黄胫丝毛鸡杂交组最优,肉品质方面尤其是肌纤维性状方面淅川乌骨鸡与青胫隐性白羽鸡杂交组最优。总的来说通过杂交淅川乌骨鸡的各方面性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充分利用地方品种固始鸡种质资源,通过杂交配套提高其生产性能。[方法]以固始鸡G系母鸡为母本,以固始鸡G系、快大青胫黄麻羽S1系、广西瑶鸡Y系等公鸡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组合,杂交后代分别为GG、S1G和YG。通过对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进行测定,评价固始鸡的杂交利用效果。[结果]以S1系为父本、以固始鸡为母本的杂交配套组合,可有效提高固始鸡的生产性能和出肉率,提高肌内脂肪含量,从而改善固始鸡的肉品质。[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固始鸡种质资源特性的研究及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草鱼♀×鳡♂杂交F1代的养殖性状.[方法]对草鳡杂交F1代的食性、生长和抗病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草鳡杂交F1代的消化器官与草鱼相似,但肠管较短,是以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杂交F1代的生长比草鱼快,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5 2L2.9467,呈匀速生长.杂交F1代对草鱼出血病有较强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公驹8 -11月龄体尺、体重测定,初步研究伊犁马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为伊犁马杂交改良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和理论数据.[方法]试验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测定并分析,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对比和分析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与伊犁马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指标总体呈现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奥尔洛夫F1代>伊犁马;管围总体呈现出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伊犁马>奥尔洛夫F1.[结论]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8~11月龄生长规律与伊犁马基本相同,但是生长发育水平优于伊犁马,不同品种杂交后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均呈现出部分其父本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说明引进优良品种马匹杂交改良伊犁马效果明显;并且以伊犁马作为母本,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杂交改良,有选育出伊犁马新品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鸡的胫色和羽色作为品种的特征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鸡育种生产中的青黄脚和白色羽性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并建立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方法】采用候选基因的方法,将 BCO2 基因作为鸡青黄脚形成的候选基因,以青黄脚、青脚和黄脚个体为材料,通过测序对 BCO2 基因上的目的位点进行分型,分析该位点与不同性状间的关系。分别将编码扩展基因座 e、显性白基因座 I 和隐性白基因座 C 的 MC1R、PMEL17 和 TYR 基因作为白色羽相关候选基因,以隐性白羽洛克鸡、快大型白羽肉鸡、合成隐性白品系和杂交后代白羽个体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 PCR 检测对相关候选突变进行分型,分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性状的关系。【结果】(1)青黄脚性状是由真皮层黑色素和胫部黄色鳞片相互作用的结果,BCO2 基因突变是青黄脚性状形成的关键,342 bp 处的突变位点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淘汰 CT基因型个体即可达到纯化目的;(2)合成隐性白品系的隐性白基因座为 cc,后代白色羽不是因隐性白突变所致;(3)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PMEL17 基因编码的显性白等位基因 I,全部为杂合子基因型 Ii;(4)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MC1R 基因编码的 E 和 ER 等位基因;(5)显性白突变等位基因 I、E 和 ER 均来自快大型白羽肉鸡。【结论】青黄脚性状是由控制表皮颜色的 BCO2 基因上的突变导致,342 bp 位点可用于针对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白色羽形成与隐性白突变无关,主要是由编码显性白等位基因 I 的 PMEL17 突变导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中华鳖、黄沙鳖及黄沙鳖F1代群体的生长性状,以期获得黄沙鳖的性状评价指标,为黄沙鳖优良生长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养殖1年和2年时分别测量3个鳖群的体重、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并进行各性状指标的优劣分析.[结果]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1年后,3个鳖群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指标方面,黄沙鳖F1代极显著优于中华鳖(P<0.01);饲养2年后,黄沙鳖F1代比中华鳖更具生长优势,黄沙鳖F1代与黄沙鳖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结论]对黄沙鳖的后代不断进行筛选,可获得性状优良的黄沙鳖群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普通野生稻与籼稻杂交后代田间表现,筛选优良单株,为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普通野生稻DP3与籼稻93-11杂交获得F1群体,再自交获得F3、F4群体,并考察F4群体的优良单株自交后代农艺性状.[结果]与亲本DP3、93-11相比,杂交F1植株的株高、实粒数、秕谷数和单株产量均表现出较强的超亲现象,F2单株农艺性状出现较大变异.在F3家系中,秕谷数变异系数最大,为78.36%;其次是单株产量,为71.98%;株实粒数、穗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为67.49%、47.38%、46.66%和35.45%;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8.36%、13.09%和11.79%.筛选获得的3株F6单株产量分别为29.5、31.0和34.9 g,均高于父母本,其他性状如穗长、实粒数、穗粒数等表现优良.[结论]籼野型杂交后代大部分性状存在超亲分离现象,采用“低世代、超大群体法”对其杂交后代进行选择,能够有效筛选获得农艺性状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浦东鸡及其杂交后代体尺体重和肉质性状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合均具有较好的增重能力和相对理想的体尺指数,浦东鸡及其杂交后代具有适中的腹脂肪沉积,特别是2个杂交组合较好地改善了浦东鸡体型偏长偏窄和胫长偏高的不足。肉质性状测定结果显示:尽管3个组合在胸肌pH、胸肌肉色等指标无显著差异,但在胸部皮色(黄度)方面浦东鸡纯繁组合和浦东鸡与石歧杂杂交组合有明显优势,在肌肉嫩度方面鹿苑鸡和浦东鸡杂交组合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贵妃鸡与怀乡鸡、北京油鸡的肌纤维特性差异,为其品种选育及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120日龄贵妃鸡、怀乡鸡和北京油鸡的胸肌和腿肌,经石蜡切片后用苏木精染色,显微镜下测定肌纤维直径及肌纤维密度,对比不同品种鸡的肌纤维特性.[结果]3种鸡均表现为公鸡的胸肌肌纤维直径比母鸡的细,肌纤维密度比母鸡的高;但在腿肌肌纤维方面,贵妃鸡和北京油鸡表现为公鸡的腿肌肌纤维直径比母鸡的粗、肌纤维密度比母鸡的低,而怀乡鸡是公鸡的腿肌肌纤维直径比母鸡的细、肌纤维密度也比母鸡的低.贵妃鸡、怀乡鸡、北京油鸡的胸肌肌纤维直径均小于腿肌肌纤维直径,胸肌肌纤维密度则均高于腿肌肌纤维密度.肌纤维直径由粗到细依次为怀乡鸡>北京油鸡>贵妃鸡,肌纤维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北京油鸡>贵妃鸡>怀乡鸡.[结论]贵妃鸡的肉品质较细嫩,优于怀乡鸡而与北京油鸡相媲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先才  彭章华  雷胜辉  周杰珑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49-10150,10159
[目的]探讨原鸡与不同地方品种家鸡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以原鸡(♂)与不同地方鸡种(♀)(楚雄麻鸡、茶花鸡、绿耳乌骨鸡、原鸡)杂交组合F1代(♂)为研究对象,测定其0~22周龄的生长发育指标。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典型的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分别对其进行拟合分析,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原鸡与不同家鸡杂交F1代(♂)体尺性状对体重影响程度或指标存在一定差异。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达到0.99以上,很好地模拟了原鸡杂交代F1的生长发育规律。[结论]该研究为原鸡遗传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地方家鸡品种选育、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亲本和杂交后代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向日葵的两个亲本材料在杂交育种中与杂交后代的影响关系.[方法]对20份向日葵亲本和100份杂交组合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向日葵杂交后代F1在产量、含油率、花盘直径、单盘粒重以及出仁率等方面都与其母本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与父本在单盘粒重上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1杂交后代的综合表现与不育系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F1的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主要是受亲本中不育系所控制的,不育系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产量和含油率等.[结论]在培育适应大田生产的杂种F1的时候,应优先考虑杂交亲本中母本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5.
对以贵妃鸡为母本和以广西黄鸡为父本的杂交一代(黄贵杂一代)鸡与贵妃鸡在生长中的增重和饲料报酬这两个肉用生产性能的主要性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17周龄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黄贵杂一代鸡在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和体重均明显高于贵妃鸡,料重比(饲料消耗)则明显低于贵妃鸡。贵妃鸡在14周龄,黄贵杂一代鸡在16周龄无论是增重、体重还是饲料报酬最为合算,可降低饲养成本,是该两种鸡作为商品鸡上市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6.
右玉边鸡配套系肉用性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右玉边鸡的3个品系及其以右玉边鸡作母本与AA+父母代肉用种公鸡杂交的后代进行屠宰试验,观察右玉边鸡的肉用性能及其作为母本的肉用杂交效果。结果显示:右玉边鸡的屠宰率均在80%以上,全净膛率均在65%以上,肉用性能良好;杂交试验组在产肉性能和生长速度方面比对照组有显著的优势,屠宰率均在85%以上,全净膛率均在70%以上,每2周的绝对增质量比右玉边鸡提高1.7~3.3倍;AA+父母代♂与右玉边鸡白羽单冠♀杂交的后代,无论在生长速度还是屠宰性能方面都是最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以鹿苑鸡和隐性白羽鸡为研究对象,选用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作为影响鸡肌内脂肪(IMF)的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对12周龄H-FABP基因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合IMF含量和屠宰性状测定,分析H-FABP基因表达水平对IMF含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H-FABP和内参基因GAPDH熔解曲线均为单峰,无杂峰及二聚体,定量准确.鹿苑鸡胸肌和腿肌的IMF含量显著高于隐性白羽鸡.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隐性白羽鸡H-FABP基因mRNA在胸肌和腿肌的IM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生长较慢的鹿苑鸡.  相似文献   

18.
肉用黄鸡是用肉质鲜美的上种黄鸡与生长速度较快的或具有其它某种特点的鸡进行杂交所得的后代。这种鸡的生长发育速度比肉鸡慢,比蛋鸡稍快。为此,我们进行了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的日粮饲喂不同杂交组合肉用黄鸡的营养试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吉林芦花鸡与吉林黑鸡杂交F1代生长发育规律,筛选出更优的杂交组合方式.[方法]试验采用吉林芦花鸡(LL)、吉林矮脚芦花鸡(AA)与吉林黑鸡(HH)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构建6个杂交组合,外加3个亲本,共计9个组合,对各杂交组公母0~21周龄体重进行测定,最后运用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Logistic、Gompertz、Bertalanffy)进行拟合分析.[结果]3个亲本及不同杂交组合F1代生长发育规律相似,均表现为周增重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9周龄周增重最高,此后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3种生长模型中Bertalanffy模型与Gompertz模型在LL、LA、AL、HL、LH、AH各F1代组合中拟合度R2相同,AA、HA组合母鸡中Bertalanffy拟合度R2更高,HH组Gompertz模型公鸡拟合度高于Bertalanffy模型,Bertalanffy模型母鸡拟合度高于Gompertz模型.[结论]通过对F1代的生长发育拟合分析,筛选杂种优势高的配套系,揭示F1代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吉林芦花鸡与吉林黑鸡的杂交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生产上对优质鸡品种的需求,进行了优质鸡杂交组合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用青脚白羽鸡作母系,其它供试鸡种作父系时,F1能体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有的组合F1极具优质鸡的品质和口感风味。研究还发现父系的遗传性状越纯合,F1的表型性状就越一致,其推广和生产性就越强,也越受消费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