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来宁  夏小平  杨东  刘红艳  张繁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73-10575,10628
[目的]了解草鱼♀×鳡♂杂交F1代的生化遗传特性.[方法]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草鳡杂交F1代的9种组织(心、脑、眼、肝、肾、脾、鳍、肌肉、血浆)的3种同工酶(LDH、EST、MDH)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其同工酶及蛋白质与亲本草鱼、鳃的差异.[结果]草鳡杂交F1代的3种同工酶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其同工酶和蛋白质与亲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这些差异可作为鉴别草鳡杂交鱼及亲本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草鱼♀×鳡♂杂交F1的遗传变异[方法]对草鱼♀×鳡♂杂交F1及其亲本的6个可数性状、9个可量性状和21个框架性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草鳃F1外观与草鱼相似,在可数可量性状中,除杂交F1与草鱼7项性状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性状3种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F1平均杂交指数为28.71,具有明显的偏母性遗传倾向.聚类分析将杂交F1与草鱼聚在一起.判别分析构建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地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草鱼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用草鱼卵与鳡精子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和记录杂交后代胚胎与胚后发育情况。[结果]杂交一代的平均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5.8±6.2)%、(41.9±8.2)%和(9.3±3.7)%。在水温20.1~21.6℃下,受精卵经34 h 25 min孵化。初孵仔鱼全长(5.8±0.12)mm,出膜3~4 d开始摄食轮虫和藻类。经65 d培育发育成幼鱼,鳞片出齐,全长(74.0±2.1)mm。[结论]草鱼♀×鳡♂F1代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其形态与母本草鱼相似,生长比草鱼快,与父本鳡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获得抗病力强、肉质好、生长速度快的贵妃鸡.[方法]以隐性白羽鸡为母本、贵妃鸡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杂交后代后再以回交方法固定目标性状的方法培育至杂交F3代,并比较杂交F3代与贵妃鸡的生长性状(体重、屠宰性状)和肉质品质指标,探讨杂交F3代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贵妃鸡与隐性白羽鸡的杂交后代在生长速度上有明显优于贵妃鸡的特点,同时保持着贵妃鸡肉质优的特点.[结论]该研究对广东省肉鸡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杂交后代生长与营养性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鳖、日本鳖子代及其杂交F1代为材料,采用常规分析法对12个样品的体重、裙边宽等生长性状与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脂肪含量等营养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以明确F1杂种的优势程度.结果表明,尽管杂种F1代个体在多数生长性状上介于双亲之间,但在体重、体高、裙边宽等重要经济性状上都明显优于双亲.营养品质测定结果发现,杂种F1代个体的鲜味氨基酸、脂肪酸含量都比亲代高,这表明杂交后代在营养品质及口感上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中华鳖、黄沙鳖及黄沙鳖F1代群体的生长性状,以期获得黄沙鳖的性状评价指标,为黄沙鳖优良生长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养殖1年和2年时分别测量3个鳖群的体重、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并进行各性状指标的优劣分析.[结果]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1年后,3个鳖群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指标方面,黄沙鳖F1代极显著优于中华鳖(P<0.01);饲养2年后,黄沙鳖F1代比中华鳖更具生长优势,黄沙鳖F1代与黄沙鳖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结论]对黄沙鳖的后代不断进行筛选,可获得性状优良的黄沙鳖群体.  相似文献   

7.
赵福永  鲁军雄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8-720,794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与野生芥菜型油菜杂交子代的性状遗传。[方法]选用1个甘蓝型油菜种(湘油15号,编号138)与2个野生芥菜型油菜品系(编号153和154)作为试材,进行正反杂交并获得了杂交种子。对杂种F1、F2代的发芽率、叶片大小及形状、株高、花粉育性、籽粒颜色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芥甘杂交较易获得杂交种子,F1代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花粉育性均相对较高,平均株高低于双亲;而甘芥杂交较难获得杂种,且F1代自交亲和性差,结实率低,平均株高介于双亲之间;不论正反交,F1代营养生长优势和叶形母本效应明显,F2代株高出现明显分离,呈正态分布,未获得黄籽品系。[结论]为将甘芥杂交子代进一步应用于油菜遗传育种与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公驹8 -11月龄体尺、体重测定,初步研究伊犁马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为伊犁马杂交改良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和理论数据.[方法]试验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测定并分析,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对比和分析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与伊犁马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指标总体呈现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奥尔洛夫F1代>伊犁马;管围总体呈现出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伊犁马>奥尔洛夫F1.[结论]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8~11月龄生长规律与伊犁马基本相同,但是生长发育水平优于伊犁马,不同品种杂交后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均呈现出部分其父本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说明引进优良品种马匹杂交改良伊犁马效果明显;并且以伊犁马作为母本,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杂交改良,有选育出伊犁马新品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核桃杂交F1代坚果品质主要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9~1997年首次选用云南薄壳核桃与北方新疆核桃早实优株进行了18个杂交组合的南北核桃种群杂交.对杂种F1代坚果8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杂种F1代坚果的主要性状广泛复杂分离,为多基因控制呈数量性状遗传.由于基因的加性效应,F1代可组合双亲优异性状,由于基因互作产生非加性效应,F1代产生杂种优势性状.这些遗传趋势和优点,对核桃进一步育种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下一步的育种提供了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0.
王新风  富健  孟凡刚  马巍  董岭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92-11493
[目的]探讨大豆高蛋白组合杂交R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以蛋白质含量高或产量高的8个大豆品种或品系为亲本于2005年配置杂交组合,2007年获得杂种F3代,对其进行室内考种并测定蛋白质含量,分析杂种F1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的相关性。[结果]双亲蛋白质含量中值及母本蛋白质含量对F1代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关系;高蛋白组合F3代蛋白质含量分离较大,蛋白质含量低于双亲和F2代;F1代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F3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熟期差异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后代选育高蛋白质含量的个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吉尔吉斯乳用马杂交改良伊犁马效果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测定新吉尔吉斯乳用马、伊犁马及其杂交F1代的体尺和体重,探析新吉尔吉斯乳用马杂交改良伊犁马的效果.[方法]实验分析了新吉尔吉斯乳用马、伊犁马及其杂交F1代初生、1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绘制了生长发育曲线,对比和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新吉尔吉斯乳用马、伊犁马及其杂交F1代在生长发育水平、强度及速度上差异显著.[结论]杂交F1代在生长发育规律上更接近于伊犁马,而其在生长发育水平上却要优于伊犁马,说明引进新吉尔吉斯乳用马杂交改良效果明显.杂交F1代的生长速度介于新吉尔吉斯乳用马与伊犁马之间,比新吉尔吉斯乳用马慢,比伊犁马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以温敏亚麻雄性不育系1S为母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F1、F2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F2代在株高和工艺长度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为负向超父本优势,而各产量性状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出很强的正向超父本优势;但与F1代相比,F2代平均优势明显下降.产量性状构成因素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千粒重>每果粒数.不同组合间F1、F2代杂种优势表现差异较大,其中1S×黑亚15号组合产量性状的超父本优势最强,F1、F2代均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亲本和杂交后代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向日葵的两个亲本材料在杂交育种中与杂交后代的影响关系.[方法]对20份向日葵亲本和100份杂交组合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向日葵杂交后代F1在产量、含油率、花盘直径、单盘粒重以及出仁率等方面都与其母本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与父本在单盘粒重上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1杂交后代的综合表现与不育系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F1的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主要是受亲本中不育系所控制的,不育系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产量和含油率等.[结论]在培育适应大田生产的杂种F1的时候,应优先考虑杂交亲本中母本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4.
以2号菌株(杏韩)和24号菌株(广杏)杂交组合的F1群体为试材,对杏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子实体数及单菇重等性状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杂交F1代性状广泛分离,大部分性状平均值低于亲中值,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但后代性状的变异系数有较大差异,均盖径的变异系数(38.86%)和均单菇重的变异系数(30.31%)较大,说明其遗传潜能较大.(2)杂交后代菌丝生长速度与单产无显著相关性,现原基时间与产量成正相关性,菇峰期与生物学效率极显著负相关.(3)F82菌株子实体单产最高(186.0 g)显著高于双亲,其生物转化率达到66.4%.  相似文献   

15.
马先才  彭章华  雷胜辉  周杰珑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49-10150,10159
[目的]探讨原鸡与不同地方品种家鸡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以原鸡(♂)与不同地方鸡种(♀)(楚雄麻鸡、茶花鸡、绿耳乌骨鸡、原鸡)杂交组合F1代(♂)为研究对象,测定其0~22周龄的生长发育指标。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典型的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分别对其进行拟合分析,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原鸡与不同家鸡杂交F1代(♂)体尺性状对体重影响程度或指标存在一定差异。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达到0.99以上,很好地模拟了原鸡杂交代F1的生长发育规律。[结论]该研究为原鸡遗传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地方家鸡品种选育、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吉林芦花鸡与吉林黑鸡杂交F1代生长发育规律,筛选出更优的杂交组合方式.[方法]试验采用吉林芦花鸡(LL)、吉林矮脚芦花鸡(AA)与吉林黑鸡(HH)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构建6个杂交组合,外加3个亲本,共计9个组合,对各杂交组公母0~21周龄体重进行测定,最后运用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Logistic、Gompertz、Bertalanffy)进行拟合分析.[结果]3个亲本及不同杂交组合F1代生长发育规律相似,均表现为周增重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9周龄周增重最高,此后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3种生长模型中Bertalanffy模型与Gompertz模型在LL、LA、AL、HL、LH、AH各F1代组合中拟合度R2相同,AA、HA组合母鸡中Bertalanffy拟合度R2更高,HH组Gompertz模型公鸡拟合度高于Bertalanffy模型,Bertalanffy模型母鸡拟合度高于Gompertz模型.[结论]通过对F1代的生长发育拟合分析,筛选杂种优势高的配套系,揭示F1代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吉林芦花鸡与吉林黑鸡的杂交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沙棘杂交F1代表型特征及遗传变异规律,此文以内蒙古水科院坝口子水保站的杂交F1代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其亲本俄罗斯沙棘和中国沙棘进行对照.对F1代叶片形状、叶长、叶宽、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序及花序轴长、花序轴直径,棘刺数,生长情况与其亲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棘杂交F1代与其亲本在叶片形状、叶长、叶宽、叶柄长、花序轴长、花序轴直径方面差异极显著,并且这些性状可以作为雌雄植株的识别标志;子代的棘刺数与亲本相比有了明显减少,而且差异极显著;同时子代与其亲本在生长情况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用具有披叶性状的水稻温敏核不育系G156S与直立叶性状的恢复系杂交,对其F1代、F2代及B1F1代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披叶性状对直立叶性状为隐性遗传,受1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不同亚科的雌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雄性鳡(Elopichthys bambusa)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个体,对团头鲂、鳡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团头鲂(♀)×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中,杂交F_1的性状更加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在可数性状上,杂交子代的背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和臀鳍棘数与母本团头鲂及父本鳡都一致;而其余大多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腹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和鳔室数,杂交子代的性状更接近于母本团头鲂。杂交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3 bp,与母本团头鲂一致,其碱基组成为31.23%A、16.19%G、24.69%T和27.90%C,且具有一定的A+T偏向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1个非编码区(D-Loop)。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团头鲂(♀)×鳡(♂)与母本团头鲂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父本鳡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0.
刘宝泉  闫昊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45-10946
[目的]探明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吉密豆1号(矮秆,母本)、吉育47(株高正常,父本)、辽豆14(株高较高,父本)及其杂交F1、F2代和回交BC1、BC2代为材料,研究吉密豆1号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株高均高于中亲值,矮秆性状表现为隐性;杂交组合(吉密豆1号×吉育47、吉密豆1号×辽豆14)与双亲回交世代株高的分离比例符合1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2个组合R代株高的分离比例为3:1。[结论]吉密豆1号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