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芩微生物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筛选获得的β-葡萄糖醛酸酶产生菌HQ-10对黄芩中的主要前体物质黄芩苷进行发酵转化。产物经TLC、HPLC检测,确定为有效成分黄芩素(黄芩苷元)。通过正交实验对产物的分离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黄芩素得率3.26%,是原药材含量的5.3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林生毛霉对孕甾烯醇酮进行生物转化,得到了三个转化产物。经波谱学方法(IR、MS和2D NMR)分别鉴定为3β,7α-二羟基孕甾-5-烯-20-酮(2)、3β,7α,11α-三羟基孕甾-5-烯-20-酮(3)和3β,7α,9α-三羟基孕甾-5-烯-20-酮(4)。通过2D NMR技术对产物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详细地解析了化合物4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和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分别接种于以茶多酚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期内,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各发酵液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降低,冠突散囊菌、黑曲霉、根霉发酵液中多酚分别降低38.9%、85.5%和92.1%;黄酮类总量在黑曲霉、根霉的作用下先下降后上升,冠突散囊菌则波动上升;各处理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下降,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直线下降,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减少,茶褐素含量增加.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含量增加,茶褐素含量基本不变.基于不同优势菌对茶多酚的转化在质和量上均有差异,有必要对其转化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正确识别引发胃肠道病变的致病因素,将有助于确定控制措施。霉菌毒素是始终存在于动物饲料中,不过污染的水平不同,并且会影响家禽的各种生理系统,如胃肠道(GIT)和内脏器官。霉菌毒素会直接地或与其它重要应激源一起(如病原体)引发各种疾病,统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症"。霉菌毒素中毒症的特征症状包括病变,这些病变可用于临床诊断霉菌毒素是否存在。然而,这些病变可能不单独由霉菌毒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verify the potential of infrared (IR) spectroscopy in near and mid regions to detect the beginning of the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MLF) occurring in a model-wine and the further cells autolysis. MLF in wine is a secondary biotransformation due to lactic acid bacteria that usually occurs spontaneou,;ly or after starter inoculation at the end of alcoholic fermentation. Nowadays, it is desirable to supply winemakers with a new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approach to monitor MLF progress and 1R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appears to be suitable for this purpo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malic acid into L-lactic acid was carried out by inoculating a synthetic wine with an Oenococcus oeni culture and it was monitored through microbiolog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FT-NIR) spectral data, in diffusive transflection mode using an optic probe, and FT-IR spectra, using an germanium crystal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ATR) cell, were collec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spectra was able to identify absorption bands related to the key molecular modifications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L-malic acid transformation. Thus, the samples were discriminated according to the fermentation phase. Although this study is a preliminary approach, results confirm that near infrared (NIR) and mid infrared (MIR) spectroscopy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tect the start of MLF and the autolysis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cells.  相似文献   
16.
利用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CC23270(A.ferrooxidans ATCC23270)对自然铜进行生物转化,考察矿浆浓度,微生物接种量,系统初始pH,浸出时间以及温度对自然铜转化的影响。利用单因素法对A.ferrooxidans转化自然铜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自然铜最佳浸出工艺为矿浆浓度0.5%、系统初始pH值1.75、接种量10%、浸出时间15 d以及环境温度35℃,浸出率可达65.32%。初步获得了A.ferrooxidans转化自然铜的条件,为中药的炮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对黄豆苷原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比较了32种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对黄豆苷原的转化情况。在全部供试动物中,只有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对黄豆苷原未表现转化能力,其余31种动物的代谢产物中均出现了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有14种动物对黄豆苷原的代谢产物中出现了高活性植物雌激素雌马酚。研究表明,不同动物对黄豆苷原的代谢能力强弱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还与动物本身的饮食结构等环境因素有关。通过测定黄豆苷原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确定了一些对黄豆苷原具有较强代谢能力的动物种类,尤其是确定了一些能将黄豆苷原高效转化为雌马酚的理想动物种类。  相似文献   
18.
香兰素的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香兰素一直是香精香料行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介绍一株链霉菌L1936,它能以阿魏酸和香兰素为唯一碳源生长,且能将阿魏酸转化为香兰素。并发现阿魏酸是生产香兰素的一种非常好的底物,添加量可达12g/L。测试了链霉菌L1936对阿魏酸的转化能力,能够将6g/L阿魏酸转化为2.02g/L香兰素,相应的摩尔转化率为42.97%。而且此株链霉菌具有一种与其它菌株完全不同的代谢流。在转化阿魏酸时,当香草酸的积累量达到200mg/L时,就开始积累香兰素作为代谢的主要过量合成产物。流加两次底物阿魏酸后,产物浓度达到4.38g/L,相应的摩尔转化率为44.58%。  相似文献   
19.
草菇熟料袋栽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优良菌株进行筛选和配方试验选择,采用熟料袋栽、两次接种和二区制等工艺,研究一套稻草栽培草菇的高产技术,并进行规模推广,其生物转化率稳定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液体培养猪苓菌丝的富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ex Fr.)Pilat]菌丝液体培养的富硒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温度22℃、PH7.0、振荡速度150r/min、培养基中硒添加量为20mg/kg时,猪苓菌丝的生物转化率和富硒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