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过敏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煮(100 ℃)、蒸(100 ℃)、高压(121 ℃,0.1 MPa)这3种常见热加工方法,分别处理刀额新对虾不同的时间,通过检测总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分析3种热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质地剖面分析,研究虾肉经过处理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3种热处理后,分子量为36 ku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压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30 min时免疫活性降低了97%;在25~35 ku区域出现一条新的IgE结合蛋白。质构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高压热处理后,虾肉的硬度和咀嚼度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口感变差。结果表明:热高压处理在降低虾过敏活性的同时,对其口感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必要通过优化高温高压处理工艺,在保持虾口感及营养的基础上,降低其过敏活性。  相似文献   

2.
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免疫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冻干、烘干、虾丸化以及油炸4种加工方式处理刀额新对虾,通过检测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以及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分析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及抗酶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后,分子量为35 ku左右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虾丸化处理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达87%,冻干处理的影响最小,仅达6.8%;而主要过敏原蛋白抗酶解能力变化不明显。结论: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虾过敏原活性的降低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于抗酶解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加工处理对鲢小清蛋白免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鱼丸加工、烘烤、油炸、高压4种方式对鲢进行加工,并比较在这4种鲢制品中小清蛋白的含量、免疫活性以及体外模拟胃液消化稳定性的变化情况.通过Tricine-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鱼丸加工、烘烤、油炸、高压等方式处理可降低鲢制品中小清蛋白的含量,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清蛋白的胃液消化稳定性;高压几乎可完全破坏小清蛋白的IgG结合能力,是较为理想的降低食物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加工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口虾蛄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肌球蛋白(TM)是甲壳类动物的主要过敏原,其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保守性。本研究以口虾蛄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TM是否是其主要过敏原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利用过敏患者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法确定口虾蛄的主要过敏原分子量约为36ku。通过制备丙酮粉、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及加热等方法纯化了该主要过敏原。采用抗中华绒螯蟹TM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学性质分析表明该蛋白为TM。抑制性免疫印迹和抑制性ELISA实验表明口虾蛄TM与凡纳滨对虾和锯缘青蟹等甲壳类动物的TM具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但与贝类动物杂色蛤的免疫交叉性较低。通过ELISA方法对甲壳类动物的TM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口虾蛄肌肉中TM的含量约只有凡纳滨对虾TM含量的1/45,但仍具有一定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5.
冻融循环过程中虾过敏原的免疫原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将过敏原提取物在-3,-20和-80 ℃的贮存条件下反复冻融1~5次,通过测定每次冻融后的蛋白浓度,过敏原免疫原性等探讨过敏原在不同温度循环下的变化,分析冻融循环对过敏原提取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虾过敏原提取物在-80、-20、-3 ℃冻融循环5次时,蛋白浓度分别下降33.1%、30.0%和24.2%;在-80和-20 ℃冻融循环4次时,主要过敏原条带发生降解,-3 ℃冻融循环5次,主要过敏原条带不会发生变化。在-80和-20 ℃冻融循环5次以及在-3 ℃冻融3次时,过敏活性降低;在-80和-20 ℃冻融5次,主要过敏原的免疫印迹条带消失,在-3 ℃冻融的免疫印迹条带没有变化。因此,应尽量减少过敏原蛋白冻融次数,保证贮存在-80和-20 ℃的过敏原冻融循环4次以内以及-3 ℃冻融循环2次以内,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亚硫酸盐(以SO_2残留量计)超标是目前影响虾类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水煮、蒸、微波烘烤、油炸、风干等加工方式对海水虾中二氧化硫(SO_2)残留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煮、蒸、微波烘烤和油炸等加工方式可有效降低虾肉中SO_2残留量,降低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煮、蒸、微波烘烤和油炸。在风干过程中,虾肉中SO_2残留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温度越高,对SO_2的脱除效果越好。在20℃、40℃、60℃、80℃条件下风干加工虾米,当水分含量达到成品要求时,虾米中SO_2残留率分别为132.00%、146.70%、78.25%和48.90%。常温风干方式不利于海米中SO_2消除。脱壳处理可有效降低虾米和烤虾中SO_2残留量。本研究结果将为海水虾中SO_2残留量的控制和限量指标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用加工手段降低海水虾中SO_2残留量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蟹类原肌球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肌球蛋白是甲壳类动物的主要过敏原之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分别克隆得到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原肌球蛋白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三个基因的序列长度均为855 bp,编码284个氨基酸残基,三者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3%。三种蟹的原肌球蛋白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甲壳类动物的原肌球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锯缘青蟹的原肌球蛋白基因与pGEX-4T-3载体连接后,经IPTG诱导得到分子量约为61 kDa的融合表达蛋白。通过与甲壳类过敏患者血清的免疫印迹反应,证实融合表达的原肌球蛋白具有过敏原性,表明原肌球蛋白是蟹类的主要过敏原之一。该融合蛋白有望用于甲壳类食物过敏诊断试剂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亚硫酸盐(以SO_2残留量计)超标是目前影响虾类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水煮、蒸、微波烘烤、油炸、风干等加工方式对海水虾中二氧化硫(SO_2)残留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煮、蒸、微波烘烤和油炸等加工方式可有效降低虾肉中SO_2残留量,降低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煮、蒸、微波烘烤和油炸。在风干过程中,虾肉中SO_2残留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温度越高,对SO_2的脱除效果越好。在20℃、40℃、60℃、80℃条件下风干加工虾米,当水分含量达到成品要求时,虾米中SO_2残留率分别为132.00%、146.70%、78.25%和48.90%。常温风干方式不利于海米中SO_2消除。脱壳处理可有效降低虾米和烤虾中SO_2残留量。本研究结果将为海水虾中SO_2残留量的控制和限量指标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用加工手段降低海水虾中SO_2残留量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甲壳类水产品主要过敏原的快速检测,实验使用凡纳滨对虾原肌球蛋白(TM)作为检测靶标,构建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使用天然TM分别免疫SD大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以40 nm胶体金标记的鼠多抗作为检测抗体,以兔多抗为捕获抗体,基于双抗体夹心原理组装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应用于市售食物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组建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可在5 min之内显示结果,视觉检出限为10 ng/mL,对虾、蟹、克氏原螯虾及美洲螯龙虾等甲壳类水产品的特异性高,但与蛤蜊、扇贝存在微弱的交叉反应;在不含甲壳类水产品的市售食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1%~126%,准确性良好;试纸条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低于15%,市售实际食物样品的检测结果与食物过敏原标签一致。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与检测特异性,可在多种基质与商业化食品中实现甲壳类过敏原的有效检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淡水鱼类主要过敏原的模拟肠胃液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ricin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通过模拟肠胃液消化实验分析淡水鱼类肌肉中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消化特性。Tricine-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的鲫、鲢PV在模拟胃液消化实验中反应5~30min明显分解,而在模拟肠液消化实验中4h仍未见明显分解。鲫、鲢肌浆蛋白在模拟胃液消化实验中,肌浆蛋白中的PV比纯化PV的分解时间明显延长,消化30~60min仍未被完全分解,而其它肌浆蛋白消化10~30min就完全分解。采用抗PV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显示,该抗体能特异识别PV及其降解产物。研究结果表明,淡水鱼类PV相对于非过敏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而胃蛋白酶能较好地分解该过敏原。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rstly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ook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boiled, baked, and microwaved treatments, in the presence of 3% powdered sugar and 1% NaCl on the changes of quality attributes and the formation of glycated products in shrimp patties. The levels of carboxymethyllysine (CML), furosine, and fluorescent intensity in boiled shrimp pattie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baked shrimp patties and microwaved shrimp patties. Addition of powdered sugar alone in baked shrimp patties and microwaved shrimp patties increased the level of furosine and fluorescent intensity. Furthermore,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analysis showed a notably decreased intensity in the band with MW of 17–22 kDa in boiled shrimp patties and microwaved shrimp patties, and a stronger intensity of band, with MW of 75–100 kDa, in baked shrimp pattie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changes of quality attributes and glycated products in shrimp patties caused by cooking methods were greater than that caused by the addition of powdered sugar or NaCl.  相似文献   

12.
用血卵涡鞭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常规融合、间接ELISA方法筛选,将所得阳性克隆再经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3株针对血卵涡鞭虫的单克隆抗体(2B2、3G4、4G7),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表明,三者为IgG类抗体。用筛选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小鼠腹水抗体,其细胞上清及腹水效价分别为5.12×10-4和8.00×10-4。进一步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荧光抗体方法对单抗特异性进行鉴定,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梭子蟹血淋巴则未被染色。用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兔抗血清以羊抗鼠HRP-IgG为酶标抗体,建立了检测血卵涡鞭虫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对血卵涡鞭虫阳性标本检测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好,可用于血卵涡鞭虫的早期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链球菌病是威胁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为研制出免疫效果好、操作简便的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本研究构建重组表达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穿梭质粒pNZ8124-Sip,通过酶切和测序验证后电转化乳酸乳球菌NZ9000,获得能够诱导重组表达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乳酸菌活菌载体疫苗。采用SPS-PAGE电泳摸索最佳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以获得最大表达量,通过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利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灌胃口服免疫尼罗罗非鱼,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变化,通过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获得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可通过nisin诱导表达大小为48 ku特异性蛋白,与目的蛋白大小一致;PAGE电泳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蛋白和包涵体2种形式存在,其中胞内可溶性蛋白浓度达7.65 mg/mL;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为100 ng/mL nisin诱导6 h;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诱导蛋白可与鼠抗His标签抗体特异性结合。口服免疫结果显示,中浓度组(2.24×10~(10) CFU/mL)和低浓度组(2.24×10~9 CFU/mL)免疫2次能够显著提高尼罗罗非鱼的血清抗体水平和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能力,中浓度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最高为41.0%。本研究可为罗非鱼链球菌病口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转vp28蓝藻(Anabaena sp.PCC7120)口服剂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及其相应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此口服剂免疫幼虾7 d,再分别通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测定其存活率及相应的免疫指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的实验组存活率分别为78.8%和83.19%,表明该口服剂能显著增强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能力。蓝藻口服剂免疫对虾的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免疫后2 h均有上升趋势,且在48或96 h达到最高值,这表明该口服剂能引起对虾体内酶活性变化。投喂攻毒的对虾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SOD活性分别比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空载体组显著提高42.10%、32.26%和16.04%,且攻毒后的肌肉SOD活性分别比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略微提高17.70%、11.50%、15.00%以及10.00%。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PO、CAT和AKP活性比阳性对照组分别提高12.17%、88.80%和240.07%,比野生型组分别提高21.49%、30.90%和100%;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比阴性对照组略微提高,而在肌肉中各组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浸泡攻毒组结果与投喂攻毒组具有类似的趋势。浸泡攻毒的实验组CAT和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且CAT活性比投喂攻毒更为显著。浸泡攻毒的实验组肝胰腺PO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而各组肌肉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转vp28蓝藻口服剂能够增强凡纳滨对虾抗病能力并延缓对虾死亡。转vp28蓝藻PCC7120本身可作为幼虾饵料直接投喂,无需提取纯化,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对虾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南极磷虾致敏问题,从南极磷虾中筛选、鉴定、分离纯化其主要过敏原,并对过敏原的性质进行研究,实验通过缓冲盐溶液提取南极磷虾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WB)筛选南极磷虾过敏原;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过敏蛋白;通过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过敏原;采用SDS-...  相似文献   

16.
一株芽孢杆菌PC024的鉴定及其抗WSSV感染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艳  宋晓玲  刘飞  李玉宏  黄倢 《水产学报》2013,37(4):574-583
为了筛选WSSV的防病益生菌株,从健康中国明对虾消化道分离纯化一株芽孢杆菌PC024,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最为相似,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有一根端极鞭毛;细胞呈球杆状,有椭圆芽孢;单个菌落呈圆形,中间略微凸起;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进化地位最接近,同源性均达到100%,综合以上4种方法的鉴定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坚强芽孢杆菌.将已鉴定的PC024菌株粘附于对虾饲料表面投喂给凡纳滨对虾20 d后,进行WSSV肌肉注射感染,测定投喂和感染后对虾血淋巴上清和肝胰腺的免疫相关酶活性,并对对虾肠道总菌数和添加菌PC024进行计数及鉴定.结果表明:添加该菌的实验组对虾相对存活率高,相对保护率达33.7%;投喂含该菌饲料的实验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的相关免疫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虾肠道总细菌数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在实验组能够分离得到坚强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PC024可作为WSSV的防病益生菌株应用于对虾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17.
牛雪莹  任志明  吴佳颖  母昌考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24,48(1):019609-019609
为了探究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的离体孵化技术及效果,本研究先后开展了受精卵块最适分离液种类及作用条件的筛选、分离液处理不同发育期受精卵离体孵化的差异、分离液处理对受精卵卵膜的结构影响,及分离液处理受精卵对孵化后幼体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液,在浓度为0.09 g/mL,分离时间30 min时,分离率可达到99%以上;经过分离液处理后的各期受精卵均能孵化出幼体,卵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9.0%±3.3%,未经处理的对照组为70.0%±4.8%;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58.0%±3.9%,对照组为31.0%±2.3%,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孵化率明显提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经过分离液处理的受精卵卵膜结构疏松,且厚度降低,符合处理组孵化率增加这一现象,干露、福尔马林溶液胁迫和行为学测试对不同处理组的幼体进行质量评价的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幼体活力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实验所获得的分离液可以有效提高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的分离率和孵化率,且不影响幼体质量,可为三疣梭子蟹及其他甲壳动物受精卵的离体孵化提供参考。本研究可为三疣梭子蟹的苗种繁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也将为基因编辑辅助育种等技术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