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进行人工繁殖,观察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水温15~22℃时,杂交鲟胚胎发育历时141~151 h,所需总积温为2 608.5~2 793.5℃·h。施氏鲟成熟卵为多黄卵,卵裂呈特殊的辐射裂,受精后胚盘隆起不明显。根据对施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将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大小卵黄栓塞期、神经胚期、眼囊形成期、心脏形成博动期和孵出期9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杂交鲟A.schrencki i(♂)×Huso dauricus(♀)及西伯利亚鲟A.baeri成熟卵子及体腔液的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施氏鲟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吸水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大杂交鲟卵中谷草转氨酶(GOT,2.83U·g-1)、酸性磷酸酶(ACP,0.69 U·g-1)和碱性磷酸酶(AKP,0.81 U·mg-1)含量最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西伯利亚鲟卵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显著升高(P<0.05)。3种鲟鱼卵与体腔液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差异显著。大杂交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显著高于施氏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P<0.05)。西伯利亚鲟(0.51±0.16μmol·g-1)卵内的Fe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0.35μmol·g-1)和大杂交鲟(0.42±0.12μmol·g-1),而体腔液内均未检测到Fe和Zn,但体腔液中Vc(4.00±2.44μg·L-1)含量显著低于大杂交鲟(5.58±1.53μg·L-1)和施氏鲟(5.47±2.32μg·L-1)(P<0.05)。3种鲟鱼卵及体腔液内的酶、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成相同,但SDH和ACP活力、Fe和Vc含量存在组织和种间差异,在亲鱼培育时应区别培育。  相似文献   

3.
<正>西伯利亚鲟是引自欧洲的鲟鱼种类,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广泛的鲟鱼种类,施氏鲟是原产于黑龙江的鲟鱼类,是目前国内养殖范围仅次于西伯利亚鲟的种类,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发现这两种鲟鱼都有自身的劣势,如西伯利亚鲟不耐高温而施氏鲟不耐运输,同时,国内的杂交鲟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一些是国内生产的,这些杂交种的养殖效果差距较大,因此本文进行了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苗种培育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utcare?,DSM32315)按0.00%(对照组)、0.10%、0.20%和0.40%的浓度添加到饲料中,投喂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施氏鲟A.schrenckii♂)90 d,通过观察其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和肠道...  相似文献   

5.
<正>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隶属于鲟科、(Acipenserdae)鲟属,是现存26种鲟类中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部的颚毕河至东部的科雷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在新兴的鲟鱼养殖业中,中国西伯利亚鲟的养殖量仅次于施氏鲟(A.schrenckii Brandt)。此前,中国西伯利亚鲟的苗种完全依赖从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进口,自1996年开始引进,随后每年都引入  相似文献   

6.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7.
以施氏鲟(Huso dauricus)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线粒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两个层面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在线粒体基因组层面,对3种鲟及未知鲟种类共计119个样品的D-Loop区进行测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构建NJ进化树、计算群体间遗传距离,以鉴定其中30尾未知种类。在核基因组层面,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扩增3种鲟DNA,筛选出特异性标记Ls19和SX226。Ls19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6 bp、130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39 bp、14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4 bp、127 bp;SX226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5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260 bp、273 bp、28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0 bp、182 bp。通过特异条带对未知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0尾未知鲟种类中,有西伯利亚鲟17尾,施氏鲟1尾,达氏鳇1尾,达氏鳇×施氏鲟2尾,施氏鲟×达氏鳇1尾,施氏鲟×西伯利亚鲟8尾。结果表明,特异性微卫星引物Ls19和SX226可以应用于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的纯种及杂交种分子水平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8.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 rmes)、鲟科(Acipenser idae)、鲟属(Acip enser),为软骨硬鳞鱼,分布于西伯利亚河流和湖泊。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筛选出适宜重庆山区养殖的鲟鱼品种,将卵黄囊消失的施氏鲟、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施杂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大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鱼饲养在直径2 m、高0.6 m的蓝色圆形玻璃钢盆中,每盆3000尾,开始时投喂打碎的水蚯蚓,7 d后(全长约3 cm),用微粒饲料与水蚯蚓浆制成软颗粒饲料,阴干后投喂,经15~20 d转食后,投喂鲟鱼专用微粒饲料,养殖84 d后比较分析4种鲟鱼胚后发育时间,形态特征,及仔、稚、幼鱼成活率、生长特性等。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7.94±0.54)℃、溶解氧质量浓度(8.91±0.32) mg/L、pH(8.09±0.43)的条件下,大杂交鲟、西杂鲟胚后发育时间早于施杂鲟和施氏鲟;4种鲟幼鱼外部形态特征均有区别;西杂鲟成活率最高,为(65.33±2.12)%,显著高于施氏鲟、施杂鲟和大杂交鲟;7日龄后,4种鲟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降低;从生长模型可知,西杂鲟全长生长速度最快,从(0.81±0.34) cm增长至(16.67±1.37) cm,大杂交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较快,西杂鲟次之,但77日龄后西杂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超过大杂交鲟...  相似文献   

10.
湖鲟微卫星引物在三种鲟鱼及杂交子代的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对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微卫星引物对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 Brandt)及三种杂交鲟进行种间的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2对湖鲟微卫星引物在六种鲟鱼中有较高的通用性,有6对引物(50%)在6种鲟鱼中扩增出PCR产物,但仅有4对在6种鲟鱼中得到清晰可辨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可以直接用来分析几种鲟鱼的遗传多样性和进行杂交鲟的辅助育种工作.其中,位点LS-68在三种纯种鲟鱼中的等位基因大小范围上有明显差异,可作为三种纯种鲟鱼的分子标记位点;位点AfuG112在除施氏鲟外的其他鲟鱼中都得到特异扩增产物,可以用于检测施氏鲟群体的纯度(施氏鲟无带,怎么能用来检测纯度),人工辅助育种的品种选择;位点AfuG122仅在三种杂交鲟中得到清晰可辨的条带,可以作为区分杂交种与纯种的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鲟鱼卵与西伯利亚鲟鱼卵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鱼卵的营养成分,并对两者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鱼卵的水分含量平均值为62.83%~64.88%,粗蛋白平均含量为20.38%~20.77%,粗脂平均含量为10.41%~13.58%。统计分析表明,俄罗斯鲟鱼卵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西伯利亚鲟鱼卵,而粗蛋白、水分和灰分含量略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俄罗斯鲟鱼卵和西伯利亚鲟鱼卵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50.66和44.43。两种鲟鱼卵的脂肪酸中,均以C16∶0、C18∶2n6c和DHA为主要脂肪酸,三者总的质量分数达50%左右;而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俄罗斯鲟鱼卵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在两种鱼卵中含量分别为19.47%和16.83%。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鲟鱼卵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但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EAA)、DHA和n3PUFA含量来看,俄罗斯鲟鱼卵的营养价值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  相似文献   

12.
施氏鲟鱼皮营养成分的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人工养殖的施氏鲟鱼皮进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施氏鲟鲜鱼皮的粗蛋白含量为38.70%;纯蛋白含量为17.90%;鲜鲟鱼皮中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33.67%;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20.04%,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色氨酸,氨基酸评分为72.00;水分含量为57.50%;灰分含量为2.54%;粗脂肪含量为5.78%;总糖含量为0.80%;矿物质含量丰富,特别是微量元素锌含量达21.30 mg/kg。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池塘和稻田2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对肌肉和肝胰腺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从而对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粗蛋白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差异(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水分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0.05),而粗灰分显著低于稻田模式(P<0.05)。在2种模式下肌肉和肝胰腺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2种养殖模式下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占氨基酸总量(WEAA/WTA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胰腺中池塘养殖模式WEAA/WTAA值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腺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肌肉中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肝胰腺中第二限制氨基酸为亮氨酸。另外,在肌肉中检测出20种脂肪酸,而在肝胰腺中检测出24种脂肪酸,其中,肌肉和肝胰腺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C16:0);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油酸(C18:1n9c)。研究表明,池塘和稻田2种养殖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腺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肉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史氏鲟鱼肉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证实史氏鲟鱼肉蛋白质中的两种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评分分别为163、123,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08,远远高于FAO模式的理想蛋白;精氨酸含量为62.62mg/g,占氨基酸总量的6.51%;支链氨基酸含量为162.94mg/g,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为3.52,是一种具有保肝功效、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其脂肪酸组成的营养价值比大部分的海、淡水鱼低.  相似文献   

15.
MS-222的药液浸浴和药液鳃部喷洒可作为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麻醉方式。在水温16~18℃的条件下,史氏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90~11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30 min;中华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80~10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  相似文献   

16.
施氏鲟鱼鳍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工养殖的施氏鲟鱼鳍的营养成分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施氏鲟鱼鳍的水分平均含量58.70%;灰分含量16.00%;总脂肪的平均含量0.70%;总糖含量0.53%;粗蛋白含量24.70%;纯蛋白含量15.90%。施氏鲟鱼鳍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2.50%,蛋白质营养价高。鲟鱼鳍的矿物质含量丰富,特别是钠元素、锌元素和硒元素的含量,分别达到了154.4mg/kg、49.1mg/kg和0.21mg/kg,可作为富硒食品。因此施氏鲟鱼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FSHR)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性腺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调控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施氏鲟促性腺激素(FSH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基因表达及调控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施氏鲟FSHR基因的cDNA全长为2696 bp,编码661个氨基酸,属于含有信号肽、跨膜结构且分泌到细胞外的疏水性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及进化分析表明,施氏鲟与小体鲟(A.ruthenus)FSHR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PCR结果显示,FSHR mRNA的表达具有广泛性,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性腺、垂体中的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LHRH-A注射实验显示:不同浓度组中,施氏鲟性腺组织中FSHR mRNA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μg/kg组在诱导3 d时性腺组织中FSHR mRNA的表达量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3μg/kg和5μg/kg组。与性腺组织中FSHR mRNA表达模式不同,垂体中FSHR mRNA的表达呈升高后降低趋势,3μg/kg组在注射后第3天达最大值。综上结果表明,LHRH-A可通过调控FSHR的表达参与施氏鲟的早期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鲟肌肉营养成份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工厂化养殖的1龄和2龄俄罗斯鲟的肌肉营养成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龄鱼的水分含量为80.84%,蛋白质含量为16.10%,脂肪含量为2.14%,灰分含量为0.92%;2龄鱼的水分含量为79.96%,蛋白质含量为15.00%,脂肪含量为4.08%,灰分含量为1.26%;1龄俄罗斯鲟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于2龄,脂肪含量低于2龄,且差异均显著;1龄和2龄俄罗斯鲟肌肉蛋白质中都含有18种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5.60%、14.46%,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6.30%、5.95%,4种呈味氨基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70%、6.26%;1龄和2龄俄罗斯鲟肌肉中都包含有9类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及各类脂肪酸含量都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9.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化方法对裸盖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裸盖鱼水分含量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含量分别占肌肉湿重16.48%、10.64%、1.69%和1.27%.裸盖鱼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3.81%,其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WEAA/WTAA)为40.6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81.74%,符合FAO/WHO 的理想模式;肌肉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 2.51,接近人体的正常水平;鲜味氨基酸总量(FAA)为 16.94%,占氨基酸总量的 38.67%,高于我国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35,属于氨基酸较为平衡的鱼类.裸盖鱼肌肉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 2.81,脂肪质量较高.此外裸盖鱼肌肉营养元素丰富,P和Zn含量较高,并富含VA、VB6和VB3.分析认为,裸盖鱼肌肉呈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人工养殖的施氏鲟肌肉、皮和鳍进行了营养分析,结果表明,肌肉、皮和鳍中粗蛋白含量分为19.60%,38.70%,24.70%;纯蛋白含量分别为16.40%,17.94%,15.90%;18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8.17%,33.67%,24.44%;其中必需氨基酸各占42.21%,20.04%,21.79%;水分含量各为74.36%,57.50%,58.71%;灰分含量各为1.53%,2.54%,16.48%;总脂肪含量各为4.57%,5.78%,0.05%;施氏鲟肌肉、皮和鳍中还含有丰富的矿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