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维吉尼亚霉素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为阐述维吉尼亚霉素通过调节瘤胃微生物数量进而改变瘤胃发酵参数奠定基础。试验选用4头装有瘤胃瘘管的肉牛(559.4 kg±30.1 kg)进行重复交叉试验设计,维吉尼亚霉素添加量为30 mg/kg精料(干物质基础)。结果发现,维吉尼亚霉素对淀粉降解菌和蛋白降解菌有抑制作用(P<0.01);维吉尼亚霉素能提高瘤胃pH(P<0.05)和瘤胃氨氮的利用程度(P<0.01);维吉尼亚霉素对L-乳酸产生有抑制作用,但差异不显著(P=0.304)。维吉尼亚霉素对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不大(P=0.864)。因此, 认为维吉尼亚霉素通过对淀粉降解菌和蛋白降解菌的选择性抑制,使得L-乳酸含量出现差别,进而改变瘤胃pH。  相似文献   

2.
维吉尼亚霉素作为常用饲用抗生素能够抑制瘤胃乳酸发酵菌,改善瘤胃内不良发酵,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高精日粮条件下可对奶牛乳酸中毒起到一定预防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维吉尼亚霉素的相关试验与文献;从奶牛酸中毒机制着手,综述其对于酸中毒的调控;并总结与分析了维吉尼亚霉素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为今后在奶牛日粮中的合理使用,实现奶牛安全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日粮添加维吉尼亚霉素对肉牛瘤胃发酵及粪便pH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4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肉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了给精粗比例为60∶40的日粮添加维吉尼亚霉素和碳酸氢钠对瘤胃发酵及粪便pH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维吉尼亚霉素组(30 mg/kg精料)、碳酸氢钠组(20 g/kg精料)和对照组。结果显示,维吉尼亚霉素组、碳酸氢钠组和对照组的瘤胃液pH分别为6.44、6.46和6.38(0.05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应用Real-time PCR和L-乳酸试剂盒分析了维吉尼亚霉素对瘤胃乳酸杆菌数量和L-乳酸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中乳酸杆菌数量和L-乳酸浓度差异不显著,但试验组乳酸杆菌数量和L-乳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维吉尼亚霉素对乳酸杆菌数量和L-乳酸浓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维吉尼亚霉素抑制乳酸杆菌数量变化而间接地抑制L-乳酸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反刍动物消化道菌群对其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稳定的瘤胃微生物区系可保障宿主机体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免疫功能等。人们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调控做了大量研究。瘤胃微生物移植作为瘤胃微生物调控手段之一,是将健康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移植至受体动物,以达到提高受体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等目的。本文从瘤胃微生物移植的方式和应用效果及目前发展状况出发,综述了瘤胃微生物移植对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动物源肠球菌对抗菌促生长剂的流行病学临界值,并基于此了解2019-2021年动物源肠球菌对饲用抗菌促生长剂的耐药情况。【方法】测定2019-2021年从北京、河北、四川、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养殖场动物样本中分离得到的肠球菌对7种抗菌促生长剂(吉他霉素、黄霉素、恩拉霉素、那西肽、阿维拉霉素、维吉尼亚霉素和杆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根据CLSI-VET中规定的方法,利用统计软件ECOFFinder对MIC分布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模拟,以95%置信区间下的流行病学临界值计算动物源肠球菌对7种抗菌促生长剂的耐药率。【结果】确定了动物源肠球菌对吉他霉素、黄霉素、恩拉霉素、那西肽、阿维拉霉素、维吉尼亚霉素和杆菌肽的流行病学临界值分别为8、8、8、0.25、8、8和32 μg/mL。由此计算的药物耐药率为64.38%、34.48%、80.06%、14.69%、19.06%、50.69%和24.96%,其中动物源肠球菌对恩拉霉素、吉他霉素和维吉尼亚霉素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而对那西肽最敏感。在2019-2021年的耐药率变化情况统计中,黄霉素和杆菌肽的耐药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结论】本研究制定了动物源肠球菌对7种养殖业常用抗菌促生长剂的流行病学临界值,可作为动物源肠球菌对饲用抗菌促生长剂敏感和耐药的初步判定标准,为进一步制定耐药折点,监测动物源肠球菌对抗菌促生长剂的耐药情况变化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6SrRNA/rDNA序列分析在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rRNA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微生态研究中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动物瘤胃内环境微生物区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动物营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方法和手段。笔者综述了rRNA/rDNA序列分析技术应用于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中的理论依据,以及该项技术在瘤胃微生物区系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探讨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以饲喂基础饲粮为负对照组,以在饲粮中添加莫能菌素(350 mg/d)为正对照组,以在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20 mg/d)为海南霉素组。结果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海南霉素组的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原虫和真菌含量分别减少了38.24%、60.24%和12.73%,差异极显著(P<0.01)。而对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和甲烷菌(Ruminococcus methanogen)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的瘤胃甲烷菌的含量始终稳定在0.46%~0.48%;各组中各瘤胃微生物的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变化规律并不是很一致;总体上,海南霉素组和正对照组各瘤胃微生物的含量的变化趋于一致,含量接近。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显著改变了奶牛瘤胃的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9.
瘤胃微生物区系是一个组成和功能极其复杂的体系,微生物的多样性决定着动物机体健康和生产性能。本文就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和瘤胃微生物分类定量的技术手段以及益生菌对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以喹乙醇60mg/kg,维吉尼亚霉素40mg/kg,金霉素150mg/kg,分别或配伍添加,组成7种乳猪料,对仔猪发病都直到了良好的防治作用,成活率都较高;抗拉稀作用以喹乙醇+维吉尼亚霉素+金霉素效果最好,其次为喹乙醇,喹乙醇+维吉尼亚霉素效果最差;60日重喹乙醇最高,维吉尼亚霉素+金霉素次之,喹乙醇+维经亚霉素最低;单一药物效果喹乙醇〉维吉尼亚霉素〉金霉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反刍动物利用瘤胃微生物的效率,微生物学家和动物营养学家都致力于瘤胃微生物的培养分离纯化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但是由于瘤胃微生物大多是厌氧性的,很难培养成功,传统技术在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上受到很多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子技术也开始逐渐渗透到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中来.文章将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简要划分为纯培养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并重点阐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对肉鸡生长、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饲粮中添加维吉尼亚霉素、恩拉霉素或黄霉素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216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6只鸡(公、母各半)。基础饲粮为无抗生素对照组,其余处理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维吉尼亚霉素(5、10、20mg/kg)、恩拉霉素(1~21日龄5mg/kg,22~42日龄3mg/kg)或黄霉素(5mg/kg)。与无抗生素对照组相比,添加维吉尼亚霉素和恩拉霉素显著提高11~21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及22~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ADG(P0.10)。添加黄霉素可显著提高22~42日龄ADG(P0.10)。黄霉素组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于维吉尼亚霉素组(P0.10)。维吉尼亚霉素、恩拉霉素对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10)。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维吉尼亚霉素、黄霉素和恩拉霉素均可改善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对其屠宰性能均无影响;维吉尼亚霉素和恩拉霉素对肉鸡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而黄霉素可降低鸡胸肌滴水损失。  相似文献   

13.
瘤胃是反刍动物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可以将饲粮降解为宿主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肠道酶是帮助宿主消化的关键因子,酶种类和活性的高低影响着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自身的生长发育。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肠道酶系表达,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改善动物健康状况是目前普遍的研究方向。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不完全,菌群和酶系结构并不完善,在幼龄反刍动物微生物群落稳定之前,早期调控其瘤胃微生物群落和肠道酶系可以更加长期、有效地改善幼畜胃肠道环境发育,促进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本文概括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与酶系建立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适用条件1.动物尿素(Urea)只适用于瘤胃充分发育的成年反刍动物,对单胃动物、禽以及犊牛均不适用。研究表明,只有成年反刍动物瘤胃内才有足够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提供分解Urea的微生物脲酶和合成微生物蛋白质(MCP)的微生物酶类。  相似文献   

15.
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处于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该系统中的各项因素存在紧密联系。了解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和营养代谢机制,是通过人为干预手段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动物生产效率、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关于反刍动物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单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指导生产实践和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与宿主动物、日粮结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瘤胃微生物群降解和发酵粗料细胞壁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为宿主动物提供挥发性脂肪酸和蛋白质。但是,瘤胃降解纤维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微生物对底物的可及性、粗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瘤胃消化动力学等因素的调控。本文对瘤胃纤维降解微生物降解纤维的机制和调控作一介绍,并阐明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瘤胃纤维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瘤胃微生物群降解和发酵粗料细胞壁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为宿主动物提供挥发性脂肪酸和蛋白质。但是,瘤胃降解纤维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微生物对底物的可及性、粗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瘤胃消化动力学等因素的调控。本文对瘤胃纤维降解微生物降解纤维的机制和调控作一介绍,并阐明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天蚕素、免疫多糖、圆葱寡糖和维吉尼亚霉素,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免疫器官及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天蚕素的试验组与添加免疫多糖、圆葱寡糖和维吉尼亚霉素的对照组在肉仔鸡体重和饲料报酬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28d时天蚕素试验组的脾脏重和脾脏指数、胸腺重和胸腺指数显著高于免疫多糖组和维吉尼亚霉素组(P<0.05),表明天蚕素对肉仔鸡免疫器官的影响与圆葱寡糖一致,高于免疫多糖和维吉尼亚霉素。28 d时添加天蚕素组、免疫多糖组和圆葱寡糖组的ND抗体效价显著高于添加维吉尼亚霉素组(P<0.05);添加天蚕素与圆葱寡糖组的白细胞数显著高于免疫多糖组(P<0.05),极显著高于添加维吉尼亚霉素组(P<0.01)。表明天蚕素、圆葱寡糖和免疫多糖具有促进免疫细胞生长,增强肉仔鸡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旺景 《饲料工业》2022,43(3):50-56
瘤胃微生物菌群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动物的早期发育、健康和生理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与宿主生产力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调控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效率已经成为畜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免疫应答、生产性能和甲烷排放等生理参数的作用,探讨了添加剂、饲粮类型、季节变化和饲喂方式等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合理有效地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培育健康高效的反刍动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命早期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定植可影响动物机体,且具有长期健康效应,详细了解早期瘤胃微生物的定植状况对动物健康及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反刍动物自出生后开始与外界微生物接触,其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且易受动物日龄、品种以及饮食结构的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含有复杂的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厌氧细菌、古生菌、真菌和原虫构成。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幼龄阶段瘤胃细菌、古生菌、真菌和原虫的定植组成及其变化,同时阐述了饲粮组成和饲料添加剂对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旨在为幼龄反刍动物实现分阶段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