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3种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特性。首先测定玉米秸秆、全株玉米青贮及发酵秸秆的常规营养成分,然后采用尼龙袋法其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瘤胃消失率与瘤胃降解参数。结果表明:秸秆经酒精清液发酵后,其CP、EE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玉米青贮(P<0.05),且NDF、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玉米秸秆各种营养成分72 h瘤胃消失率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而DM、CP和ADF的72 h瘤胃消失率与全株玉米青贮水平相当,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玉米秸秆DM、CP、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6.93%、58.35%、36.41%和36.01%,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CP的有效降解率略低于全株玉米青贮;CP、NDF和ADF的潜在可降解部分(a+b)值显著高于玉米秸秆(P<0.05)。因此,经酒精清液发酵后,秸秆的营养价值得到明显改善,部分营养成分及瘤胃利用效率与全株玉米青贮相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爱拔益加(AA)肉种鸡产蛋初期产蛋性能、蛋品质以及蛋组分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 20周龄体重相近的 AA肉种母鸡 300羽,随机分为 3组,每组 5个重复,每个重复 20羽。在产蛋率达 5%(26周龄)后开始正式试验(27~40周龄),对照组饲喂玉米 -豆粕型基础饲粮,高能组、低能组饲喂能量水平分别为基础饲粮能量 120%和 80%的饲粮,各组均限饲,且饲喂量相同,试验期为 98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和低能组的产蛋率、蛋重显著降低(P<0.05),低能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能组(P<0.05),且随着饲粮能量水平降低,破蛋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肉种鸡 35、40周龄的蛋黄颜色有显著提高(P<0.05),低能组无显著变化(P>0.05),且能量水平对其他蛋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在 35周龄时,高能组的蛋黄相对重和蛋黄粗脂肪、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黄粗蛋白质、蛋清粗蛋白质、蛋清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能组的蛋清相对重、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清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蛋壳相对重和蛋清干物质、蛋黄干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 40周龄时,高能组的蛋清相对重、蛋壳相对重、蛋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黄相对重、蛋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能组的蛋清相对重显著升高(P<0.05),蛋黄相对重显著降低(P<0.05);各组蛋清干物质、蛋黄干物质、蛋清粗蛋白质、蛋清粗脂肪、蛋黄总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肉种鸡产蛋初期,高能组较高的饲粮成本却导致了肉种鸡较差的产蛋性能,低能组的产蛋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合格率却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蛋品质及蛋组分不受影响。因此,低能量饲粮可能更有利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纤维素分解菌(KB菌)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8头体况良好,胎次相同,体重、日产奶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奶牛,每头奶牛为1个重复。饲喂3种不同处理的日粮,即纤维素分解菌的饲喂量分别为0(对照组)、0.7×1011(试验1组)、1.4×1011cfu/d(试验2组),预饲期10 d,正式期40 d。结果表明,饲喂KB菌40 d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4%标准乳产量分别提高3.08%和6.57%,且均差异显著(P0.05)。试验2组乳蛋白率提高5.67%,乳脂率提高4.49%,均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乳糖率、非脂乳固体物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剂量的瘤胃纤维利用菌(COB)培养物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奶产量及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15头体重、胎次、产奶量均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3个处理组,即对照组(0 CFU/d)、第一组(0.75×1011 CFU/d)、第二组(1.5×1011 CFU/d),试验期75 d(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两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奶量分别提高1.24 %(P> 0.05)、7.31%(P< 0.01),第二组与对照组相比,4%标准乳及能量校正乳分别提高11.61%、12.77%,差异极显著(P<0.01);第二组的乳脂率、乳蛋白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7.04%和8.97%,差异显著(P<0.05).两试验组牛奶中乳糖率和非脂固形物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CDB培养物可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率,本试验条件下,适宜添加量为100g/d.  相似文献   
5.
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探讨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以饲喂基础饲粮为负对照组,以在饲粮中添加莫能菌素(350 mg/d)为正对照组,以在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20 mg/d)为海南霉素组。结果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海南霉素组的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原虫和真菌含量分别减少了38.24%、60.24%和12.73%,差异极显著(P<0.01)。而对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和甲烷菌(Ruminococcus methanogen)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的瘤胃甲烷菌的含量始终稳定在0.46%~0.48%;各组中各瘤胃微生物的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变化规律并不是很一致;总体上,海南霉素组和正对照组各瘤胃微生物的含量的变化趋于一致,含量接近。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显著改变了奶牛瘤胃的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纤维素分解菌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3头体况良好,体重、日产奶量均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饲喂3种不同处理的日粮,纤维分解菌饲喂量分别为0(对照组)、0.7×1011 cfu/d(试验1组)和1.4×1011 cfu/d(试验2组)。试验分为3期,每期预试期15 d,正式期3 d。饲喂纤维分解菌后,测定瘤胃内pH、原虫数量、细菌总数、氨态氮浓度(NH3-N)、挥发性脂肪酸浓度(VFA)、菌体蛋白浓度。结果显示:两试验组瘤胃液pH(试验1组:6.49;试验2组:6.56)、氨态氮(试验1组:14.11;试验2组:14.64)、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试验2组:101.76)、乙酸浓度(试验1组:67.38;试验2组:68.31)与对照组(pH:6.43、氨态氮:12.89、挥发性脂肪酸浓度:96.7、乙酸浓度:64.42)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而瘤胃原虫数、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和乙/丙酸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水稻秸秆对瘤胃发酵模式、甲烷产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处理分别以干秸秆(对照)、青贮秸秆、氨化秸秆和碱化秸秆为发酵底物,通过体外产气量法,测定培养72 h内的产气量、甲烷产量、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秸秆体外培养72 h的产气量和24 h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碱化处理显著增加了72 h的甲烷产量(P0.05),青贮和氨化处理显著增加了24 h的丙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P0.05)。各处理中以碱化秸秆的产气量(220.3 m L)和甲烷产量(43.23 m L)最高。与未处理的干秸秆相比,氨化和碱化处理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24 h培养液中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数量(P0.05),氨化处理显著降低了甲烷菌的相对数量(P0.05),而各处理对培养液中的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真菌和原虫的相对数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对水稻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体外瘤胃的发酵模式、甲烷生成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从甲烷减排角度考虑,可选择青贮和氨化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肌肉生成抑制素(MSTN)基因及其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肉生成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控制肌肉生长的负调控因子,属于TGF-β超家族成员,是影响畜禽瘦肉率、改善肉质性状的重要营养基因。文章主要对MSTN基因的结构、基因表达、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猪源抗菌肽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牧  单安山  李仲玉 《饲料工业》2006,27(21):11-14
抗菌肽是近年来发现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阳离子抗菌活性肽,多数抗菌肽具有分子小、带正电、两亲性、抗菌谱广等共同特点。防御素和Cathelicidins是哺乳动物体内的两大主要抗菌肽家族,在哺乳动物的机体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猪源抗菌肽的一般性质、基因及其表达、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作用机理及研究前景将在文中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10.
动物生产作为动物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实际生产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文章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专业为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途径进行探讨与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农业生产类人才,帮助提高生产效率,指导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