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桤木不同种源球果及种子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桤木自然分布区内的5个种源的球果长度、宽度、长宽比、果柄长和每粒质量等共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球果宽、果长/果宽、果长×果宽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果柄长、果长、果柄长/果长种源间差异不显著,种源内家系间差异显著;每粒质量种源间差异极显著。果柄长、果长、果宽、果长/果宽、果柄长/果长、果长×果宽和种子每粒质量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3278、0.3404、0.9411、0.8981、0.2637、0.8984和0.8071。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幅度较大的是果长×果宽和果柄长/果长,变异幅度最小的均是果柄长。除每粒质量外,金堂种源果实其它6个性状的变异幅度均较高,其次是珙县和泸定种源。果宽与种子每粒质量等性状遗传力最高,果柄长/果长、果长×果宽等性状变异幅度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东京黄檀Dalbergia tonkinensis种子形态和播种品质间的产地差异,以期初步选出优良种质,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方法】以东京黄檀为研究对象,对引自越南的10个产地47个家系的种子开展形态测定和播种发芽试验。【结果】东京黄檀种子长、宽、厚的变异幅度分别为10.22~15.43、5.76~8.56、1.59~2.56mm;千粒质量变幅为64.90~153.73 g;发芽率最高的是Gia Lai产地,达72.6%,其次是Bǎc Ninh产地,为69.4%,最低的是Huê产地,为30.0%。产地间种长、种宽、千粒质量、发芽势、发芽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厚宽比、发芽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以种厚和长宽比在产地间的差异为最小;产地内不同家系种长、种宽、种厚等性状的差异显著。产地间种子千粒质量变异远远高于产地内家系间的变异,前者种子千粒质量变异幅度为72.410~139.671 g,后者种子千粒质量变异幅度为76.77~118.11 g。发芽率与千粒质量及种子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种长和种宽与海拔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东京黄檀不同产地可划分为3个主产区。【结论】种子大小及比例是影响种子发芽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东京黄檀种子产地可划分为3个区。  相似文献   

3.
以262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在2年2点4个环境型下对株高、籽粒性状(千粒重、粒长、粒宽、粒厚)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幅度分别为43.04~141.66 cm、15.17~52.93 g、5.29~8.48 mm、2.13~3.89 mm、1.99~3.62 mm。粒厚的广义遗传力最高,为89.70%,其余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粒长、株高、千粒重、粒宽、长宽比;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粒长、粒宽、千粒重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籽粒长宽比和粒厚均无显著相关性;千粒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无显著相关性;长宽比与粒宽、粒厚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微核心种质进行株高、千粒重、籽粒形态性状相关基因的遗传效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小麦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4个一年生苦楝半同胞家系子代测定,对其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苦楝半同胞家系一年生苗的树高和地径不仅在家系水平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变异,而且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苦楝苗期性状丰富多样.苗高与地径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5.581%、8.147%,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大于苗高的表型变异系数,家系间的变异系数大于家系内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5.
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梅分布区内随机选取的9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果实、种子等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8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0.99—65.90,除果实长和千粒质量,其他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果实宽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均不显著。8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圪为63.16%,群体间多样性贡献率为8.90%,群体内多样性贡献率为3.04%,显示群体间变异是蜡梅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宽与纬度成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数和千粒质量与纬度成显著负相关,而其他性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蜡梅天然群体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反映了蜡梅呈间断式岛状分布现状。  相似文献   

6.
以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叶片长、叶片宽、叶长宽比、叶形、树干通直度、树皮颜色和树皮形状)进行研究,探讨米老排种源间和种源内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米老排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8.08%)大于种源间变异(5.68%),种源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5.10%。在7个表型性状中,树皮颜色的变异系数值最大(21.16%),叶长宽比的最小(11.26%);在不同种源之间,广西德保种源性状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值最大(18.41%),广西龙州种源最小(16.10%)。米老排的树皮颜色随纬度增加而由深向浅变异,叶片则随纬度增加叶面积越大。8个米老排种源可划分为3个种源分布区,即东部的广东封开种源区,中部的广西上思和防城种源区,西部的广西德保、靖西、凭祥和龙州种源区。米老排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家系间,而且主要是因纬度变化而导致变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种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对11省35县(市、区)的香椿种子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和结论】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长宽比、种子宽厚比、百粒质量8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大,种子宽厚比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1.16%和5.60%.各性状的重复力以百粒质量最高,种子宽厚比最低,分别为98.1%和75.5%.种子长与采种点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长、种子长宽比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大小有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减小的趋势.种子厚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厚、百粒质量与年均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种子长、种子长宽比与年均日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厚与年均日照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种子长宽比相关不显著.种子宽与种子厚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相关不显著.根据8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把35个种源分为5类.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源栓皮栎种子综合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栓皮栎主要分布区5个种源的种子,分别测定了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含量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产地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栓皮栎种子长、种子宽、长宽比、百粒种子质量、淀粉质量分数、蛋白质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各形态性状中变异系数在9%~12%,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在4%~24%,且都是种源间变异程度大于种源内部;种子百粒种子质量与产地纬度呈显著正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种子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年平均日照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不同产地樟树种子的表型性状,系统揭示樟树种子的形态特征、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江西、四川等7个省41个县(市)164棵樟树的种子为实验材料,测定种子的长度、宽度、高度、种皮厚度、长宽比、长高比、宽高比、体积、千粒质量和比重等10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樟树种子的表型性状在不同产地和母树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省内种子的大小及其变异程度不相同;造成种子形态差异的主要性状为种子的长度、宽度、高度、体积和千粒质量;不同生境因子对种子性状的影响程度不同,经度对种子性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海拔高度,纬度和土层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的种子性状对生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种子比重对生境因子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其次是种子的千粒质量、宽度、种皮厚度、长高比和宽高比,种子的长度、高度、体积和长宽比对生境变化的反应不敏感。樟树种子性状是樟树不同产地的重要表型特征,西部地区的种子偏小,中北部地区的种子偏大,南部地区的种子大小居中;种子的长度、宽度、高度、体积和千粒质量是造成樟树种子差异的主要性状;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比重越来越小;自西向东,种子比重及千粒质量增加;土层越厚,种子越高。  相似文献   

10.
兰士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12-9414,9417
[目的]探讨樟子松生长动态规律,分析与评价家系子代的遗传效应.[方法]以樟子松天然群体家系子代为研究对象,在引种栽培与驯化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家系子代的生长节律、遗传变异、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分析,综合评价了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等遗传参量的遗传效应.[结果]樟子松生态适应性和生态耦合性较强,可快速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但是群体间生长性状存在一定变异,其中树高性状变异较小,年均生长量变异较大,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0.81%和22.36%;樟子松群体的家系遗传力较强,遗传增益较高,遗传效应显著,树高、2013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3个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999、0.984和0.993,遗传增益分别为16.64%、19.57%和17.76%.[结论]推荐NGF为优异群体,群体内家系间遗传分化较小,遗传增益较高,生长潜力较大,具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揭示全国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主产区种质资源形态变异规律,为选育鱼腥草优良品种提供依据。对23个种源鱼腥草叶片、花、果实和地上茎等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各性状间及它们与地理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鱼腥草叶片形态、植株花果数、果序长度、果序直径、果柄长度、蒴果数、种子数、株植株高度和地径等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叶片形态和植株花果数变异最大,植株高度和种子数次之;形态特征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根据形态特征可将不同种源鱼腥草划分为2个类型;2个类型在主要挥发油成分、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及生理等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形态、化学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为鱼腥草种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巨大潜力。图1表4参6  相似文献   

12.
【目的】花生籽仁性状是花生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对花生巢式杂交群体的籽仁性状开展遗传模式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其衍生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开展花生籽仁性状QTL定位及开发分子标记辅助花生高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以豫花15为共同亲本,远杂9102、中花6号、粤油20、伏花生和NC94022为基础亲本,组配远杂9102×豫花15、中花6号×豫花15、豫花15×粤油20、豫花15×伏花生和豫花15×NC94022共5个组合的巢式杂交群体,通过F2单株收获共获得1 812个F2:3家系,将籽仁性状分解为籽仁长、宽、长宽比、表面积、表面周长及单仁重等6个性状,分析各个性状之间的拟合度、相关性,利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别对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确定控制各个性状的基因数目、遗传效应值及遗传力。【结果】花生巢式杂交分离群体中,籽仁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籽仁6个性状在不同组合中均表现为超出双亲的正态分布;籽仁不同性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籽仁长、籽仁表面积和表面周长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籽仁宽与籽仁长宽比呈负相关性,但相关性低;籽仁6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越大,拟合度也越高;不同组合的不同籽仁性状的遗传模型存在差异,在籽仁的6个性状中,籽仁表面积、表面周长在5个组合中均符合1MG-AM模型,籽仁宽、长宽比、单仁重均有4个组合符合1MG-AD模型,籽仁长有3个组合符合1MG-NCD模型,籽仁长、长宽比均有1个组合符合2MG-EAD模型,主基因遗传力3.80%—77.06%,不同群体中的基因效应值不同,表明多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的不同遗传效应以及遗传背景的差异。【结论】花生巢式杂交群体的籽仁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其遗传表现出不同的模式,表明该巢式杂交群体中不同组合籽仁性状的调控基因差异,为全面解析复杂籽仁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群体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二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7参1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开展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种质资源收集及保存工作,探究砂生槐种实性状和种子萌发性状的地理变异特征,在西藏砂生槐自然分布区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种群12个,测定了包括种长、种宽和种子发芽率在内的15项种实性状指标,运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了砂生槐种实、萌发性状的变异水平及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种群间和种群内种实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种群间种子长宽积的差异最大,说明各种群的种子大小差异很大,而种群间的种长差异最大。在表型变异程度上,种群内的变异(21.91%)略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8.30%),其中种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5.51%;这表明砂生槐的表型变异不仅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因素的调控。2)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4个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发芽指数与种宽和种子长宽积呈显著相关,说明种子越饱满,发芽能力越强。3)种长、种子长宽积、荚果宽度、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砂生槐的种实大小和萌发能力从东部低海拔地区到西部高海拔地区呈上升趋势,可对高海拔优良种群加以开发利用,所有性状与纬度均无明显的相关性。4)运用ward’s对砂生槐种群进行聚类分析,12个砂生槐种群大致可以划分为高海拔和低海拔2个亚群。中、高海拔亚群(3 586~4 207 m)的种子更饱满,千粒重更大,萌发能力更强,而中、低海拔亚群的幼苗长度、胚根长度和侧根数更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饲粮中添加菊苣根水提物对肉鸡屠宰性能、脂代谢的影响.选取350 只1日龄健康科宝肉仔鸡,随机分为7 组,每组5 个重复,每重复10 只.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6%、0.8%、1.0%的菊苣根水提物;5~7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6%、0.8%、1.0%简单纯化的菊苣根水提物.分别于21 日龄和42 日龄心脏采血,离心取血清,屠宰取样.结果表明:屠宰性能部分,试验组2活体质量显著高于5、7 组(P<0.05).试验组7 胸肌率显著低于试验组1 (P<0.05).试验组4 腿肌率极显著低于试验组1(P<0.01),显著低于试验组2(P<0.05).试验组2、4、5、6 腹脂率显著低于试验组1(P<0.05).对42日龄科宝肉鸡,所有处理活体质量和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3、5、6、7胸肌率显著低于试验组1 组和试验组2、4(P<0.05).所有处理组腿肌率和腹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代谢部分,与试验组1相比,添加菊苣根水提物对21日龄科宝肉鸡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低于试验组1 (P<0.01),显著低于试验组6(P<0.05).试验组3 总胆固醇(CHO)水平极显著低于试验组1(P<0.01),显著低于试验组6(P<0.05).试验组7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高于试验组4(P<0.05).试验组2、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试验组1(P<0.01);试验组6 显著高于试验组4、5、7(P<0.05).所有处理甘油三酯(TG)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6 总胆固醇(CHO)水平极显著高于试验组1(P<0.01),试验组2 显著高于试验组1(P<0.05).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冬凌草主产区太行山区冬凌草的立地因子,对冬凌草的分布、生长的自然条件、生物学特性及其伴生植物种类进行了介绍。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河南济源王屋山为分析基点,选取温度、海拔、土壤、降水量等影响冬凌草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对冬凌草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以及主产区河南省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凌草在我国16个省份都可以分布,相似度为90%~100%时冬凌草在全国8个省市的适宜区分布面积理论值可达56 002.7 km2,以山西和河南省分布范围最大,面积均达到13 000 km2以上,而在河南省相似度为90%~100%时冬凌草的适宜区域集中在沿太行山、王屋山走向分布,这和历代冬凌草主产地的相关资料记载以及实际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8.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