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交配产卵,经历幼体发育阶段后迁移到淡水中生长,其生命周期经历了较大的盐度变化。目前,关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行为、表型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已经获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与结果,但仍缺乏系统性总结。运用组学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某些关键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从而从分子水平上阐释其渗透压调节机制及抗逆机制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使用井盐水培育单环刺螠苗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单环刺螠俗称海肠,是螠虫动物门中常见的种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海域,它是一种长圆筒形的环节动物,浑身无毛刺,浅黄色。单环刺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成年个体粗大,长100~300毫米,宽25~27毫米,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粒状突起,吻圆锥形;腹刚毛1对,粗大;肛门周围有一圈9~13条褐色尾肛毛,其对水质耐受力较强:-2~31℃水温均能存活,8~26℃条件下生长较好;生存盐度范围为15~36;能耐受pH范围为4.5~9.5,适宜pH为7.5~8.5;溶解氧高于1.14毫克/升的条件下能正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在室内模拟了4个盐度梯度(1.5%、2.0%、2.5%、3.0%)对2种规格(0.28±0.08 g、1.36±0.31 g)及4种底质类型(泥底、泥沙混合底、40目沙底、60目沙底)对2种规格(0.30±0.16 g、1.30±0.25 g)单环刺螠幼螠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盐度2.0~3.0%的条件下,规格为0.28±0.08 g的单环刺螠幼螠增重率显著高于1.5%盐度处理组(P0.05),在盐度2.5%~3.0%的条件下,规格为1.36±0.31 g的单环刺螠幼螠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 0.05);2种规格均在盐度2.5%~3.0%的条件下成活率较好,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 0.05);(2)单环刺螠幼螠规格为0.30±0.16 g时,底质环境对其生长有显著影响(P 0.05),泥质底增重率最低,40目沙底增重率最高;幼螠在规格为1.30±0.25 g时,4种底质中,40目沙底组增重率显著高于泥底组(P 0.05),泥底组增重率显著高于泥沙混合底组的增重率(P 0.05);4种底质对2种规格幼螠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 0.05),但60目沙底时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轮虫培育池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1995-1996年期间,对黑龙江、内蒙、辽宁3个地区11个池塘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池的上、下风位水平分布和表、底层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轮虫的水平分布与风浪及水体溶氧状况有关,无风(或微风)时,上、下风位无明显差异。有风浪时,上风位比下风位高出1倍多。水体缺氧时,下风位比上风位高出4倍多,轮虫的垂直分布在溶氧充足时,上、下风位表层均低于底层;而在水体缺氧时,上、风位表层高出底层近3倍。桡足类的水平分布上风位比下风位高出2-4倍,垂直分布无明显差异。文中还讨论了轮虫池浮游生物分布的某些规律和成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验在沿海混盐水池塘中施入不同品种和不同比例的肥料(有机肥和无机肥),研究施肥对浮游植物种群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混盐水池塘中影响施肥效果的几种可能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混盐水中施肥可以达到定向培育浮游植物的目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在施肥后4~5d进入指数增长期,7~8d达到高峰期。单施氮肥和施氮磷混合肥对生物量并没有太大影响,最高生物量可达280mg/L以上,同时种类趋于单一化,完全可以满足河蟹育苗生产中河蟹幼体对开口饵料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沿岸河口氯化物型的多盐水池塘普遍少氮多磷,氮、磷比(总氮/总磷)为3.785~6.733,表现不同程度的氮限制。施肥则使营养盐的限制性作用大为减弱,在施肥后期表现出不很明显的氮磷协同限制。探讨了施肥情况下多盐水水体营养盐限制作用的影响因素,认为施肥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密度等都产生了变化,从而导致营养盐限制性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多盐水池塘浮游植物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辽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为试验场所,于2002年春季4~5月进行试验。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土池作为试验池,同时另选一土池作为对照池。研究相同N/P比值下不同施肥量对室外土池多盐水体的水化学和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效应。共检出浮游生物42种。其中,浮游植物33种,浮游动物9种。浮游植物生物量高达288.2 mg.L-1,优势种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叶绿素a含量为5.89~325.44μg.L-1。各池在第2次施肥后5~6天,叶绿素a含量达到高值,之后开始下降,8~9 d后恢复到原来水平。初级生产力均值为4.40 g(O2).m-2.d-1,呈低-高-低的变化,极值为1.25 g(O2).m-2.d-1和10.92 g(O2).m-2.d-1。以施N 2.0 mg.L-1、P 0.3 mg.L-1的4#池高峰期维持最长,施肥量的不同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数和种类组成影响较大。在北方地区的多盐水池塘,施氮磷混合肥能有效促进小球藻等藻类增长,达到定向培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河蟹饵料培养池中轮虫接种后浮游植物的种群变动.结果表明:轮虫接种后浮游植物高峰期很快消落,绿藻、硅藻等小型藻类生物量很快下降,而裸藻、甲藻等大型藻类的生物量增加,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趋于大型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中华绒螯蟹室外育苗土池中,不同N、P比施肥对土池多混盐水体的水化学和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氮是多混盐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施肥后土池多混盐水体中共检出浮游生物44种,其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达188.76 mg/L,优势种为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叶绿素a含量为116.96μg/L,施肥后2~3 d叶绿素a含量达到高值,之后开始下降,6~7 d后恢复到原来水平;初级生产力为2.39~12.04 gO2/(m2.d),均值为5.11 g O2/(m2.d),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