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为筛选出致病力强、抗原性优良、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2,SS2)制苗用菌株。以6株临床分离SS2强毒株为受试菌株(编号为HF1、XC1、HF2、HF3、BZ1、BB1),通过改良寇氏法测定菌株半数致死量(LD50),利用ELISA检测新西兰大白兔和昆明鼠血清的抗体效价测定反应原性,昆明鼠及斑马鱼免疫攻毒试验测定免疫原性,同时连续传代培养受试菌株,检测第10代、20代和30代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血清抗体效价和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BB1、BZ1、XC1、HF1、HF2和HF3对昆明鼠的LD50分别为3.72×109、3.31×108、1.58×109、1.00×109、5.01×108和3.24×108 CFU·mL-1;对斑马鱼的LD50分别为3.31×103、0.93×102、6.03×103、3.39×104、0.62×102和2.34×103 CFU·mL-1。ELISA抗体效价测定和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HF2、HF3和BZ1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均优于HF1、XC1、BB1。HF2、HF3、BZ1在第10代均出现致病力减弱,其中BZ1传至20代、30代时仍呈现下降趋势,而HF2和HF3则趋于稳定。灭活全菌体HF2、HF3的血清抗体效价均由第10代1∶51 200下降至第30代的1∶12 800,而BZ1则由1∶12 800下降至1∶6 400。HF2、HF3、BZ1对昆明鼠和斑马鱼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80%、80%~60%、80%~40%和66.7%~60%、80%~60%、60%~53.3%。结果表明,HF2和HF3具备毒力强、抗原性好、遗传稳定的特性,可作为SS2制苗用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猪丹毒丝菌灭活疫苗并评价其对小鼠的免疫效力,将3株受试菌株(AEr21、AEr31和AEr32)培养至稳定期,经终质量浓度为2 mg/L甲醛灭活后,用矿物油佐剂ISA 201 VG制备成猪丹毒丝菌灭活疫苗,并与商品化疫苗分别免疫小鼠。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含量(IL-4、IL-10、MCP-1、TNF-β、IFN-γ),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3~+、CD8~+/CD3~+ T细胞亚群百分比,采用灌胃和腹腔注射方式测定免疫保护率,并采集小鼠脏器(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制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AEr21、AEr31、AEr32全菌体灭活疫苗组和商品化弱毒疫苗组、灭活疫苗组二次免疫小鼠后的血清IgG抗体效价分别为1∶3 200、1∶6 400、1∶1 600、1∶6 400、1∶3 200(以全菌体超声裂解物为包被抗原)和1∶3 200、1∶6 400、1∶3 200、1∶25 600、1∶6 400(以重组SpaA为包被抗原);商品化弱毒疫苗组诱导小鼠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和CD4~+/CD3~+、CD8~+/CD3~+ T细胞比例最高,与灭活疫苗组差异显著,各灭活疫苗组间差异均不显著;AEr21、AEr31、AEr32全菌体灭活疫苗组和商品化弱毒疫苗组、灭活疫苗组对灌胃和腹腔注射攻毒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0%、100%、100%、100%、100%和80%、100%、60%、100%、100%;AEr21和AEr32全菌体灭活疫苗组的病理组织变化较AEr31全菌体灭活疫苗组和商品化弱毒疫苗组、灭活疫苗组更显著。表明受试菌株(AEr31)与矿物油佐剂ISA 201 VG制备成的猪丹毒丝菌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不仅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还可完全抵抗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猪丹毒丝菌灭活疫苗免疫佐剂,将5种佐剂(聚合物佐剂、矿物油佐剂ISA 201 VG、蜂胶佐剂、弗氏佐剂、铝胶佐剂)分别与3株猪丹毒丝菌株(AEr21、AEr31和AEr32)制备成15种灭活疫苗,经物理性状检验、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合格后分别免疫小鼠,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含量(IL-4、IL-10、TNF-β、IFN-γ、MCP-1)。通过腹腔注射和灌胃2种方式对免疫后小鼠进行攻毒,计算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5种佐剂与3株猪丹毒丝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均可刺激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矿物油佐剂ISA 201 VG疫苗免疫组诱导小鼠产生的IgG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含量最高,与铝胶佐剂、弗氏佐剂疫苗免疫组差异显著(P<0.05),与聚合物佐剂、蜂胶佐剂疫苗免疫组差异不显著(P>0.05);矿物油佐剂ISA 201 VG疫苗免疫组在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最高,对腹腔注射和灌胃攻毒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0%、80%、60%和100%、100%、80%。试验结果表明,矿物油佐剂ISA 201 VG可作为猪丹毒丝菌灭活疫苗制备的候选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Tn5转座子突变菌株的异质性,筛选出无致病力高效生防菌株。【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参考指标“弱化指数(attenuation index,AI)”和接种番茄植株的生物测定法对60株供试的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利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研究不同致病力突变菌株的色谱行为异质性;构建色谱效价指数(chromatography titer index, CTIi),CTIi=Si/(S1+S2+S3)×100%(i=1、2或3;S1、S2和S3分别对应P1、P2和P3的峰面积),测定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突变菌株的CTIi值,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分析色谱效价指数与突变菌株的致病力和青枯病害防治效果的相互关系。【结果】基于AI值和生物测定结果,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具有3种不同致病力类型:强致病力、无致病力和中间型。强致病力菌株共33株,其AI值介于0.49-0.63,接种番茄15 d,植株发病率为66.33%-100%;无致病力菌株共有20株,其AI值介于0.78-0.89,接种番茄15 d,植株发病率为0;中间型菌株共有7株,其AI值介于0.68-0.73,接种番茄15 d,植株发病率为24.17%-45.92%。20株无致病力突变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测定结果显示,防治效果介于16.68%-92.45%,菌株T831防治效果最好,达91.74%,其次是菌株T780,防治效果为87.51%,菌株T497防治效果最差,为16.68%。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结果显示,青枯雷尔氏菌经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可以分离出P1(出峰时间为0.6 min)、P2(出峰时间为4.4或4.5 min)和P3峰(出峰时间为5.9或6.0 min);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均具有3种不同峰类型:单峰、双峰和3个峰,强致病力菌株的主峰为P3峰,无致病力菌株的主峰为P1峰,中间型菌株有双峰和3个色谱峰两种类型;强致病力菌株中CTI3为100%的菌株,致病力最强,诱导番茄植株发病率均达85%以上,CTI3<100%的菌株,接种后番茄植株发病率介于66.33%-84.14%;无致病力菌株中CTI1达100%的菌株,其防治效果高,均达到80%以上,CTI1<90%的菌株,其防治效果低,介于16.68%-63.62%;CTI3与突变菌株致病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PCC值为0.62;CTI1与无致病力突变菌株的防治效果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PCC值为0.80。【结论】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具有3种致病力类型,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色谱行为不同。构建的色谱效价指数CTI1可用于快速筛选出无致病力高效生防菌株,CTI3可作为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防控小熊猫色杆菌病,按细菌灭活疫苗制备程序将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2008年、2020年分离的2株色杆菌CV08毒株和CV20毒株经条件优化后灭活,分别制备成灭活菌液与铝胶佐剂联用制备成灭活疫苗。以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建立色杆菌感染模型,用2种方式接种CV20毒株灭活疫苗,比较2种接种途径效果。进一步设计2株色杆菌半数致死量(LD50)梯度对二免后小鼠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同时进行交叉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CV20毒株灭活疫苗肌肉注射效果优于皮下注射。CV08毒株和CV20毒株对每只小鼠的LD50分别为3.2×108、5×107CFU。色杆菌CV08毒株灭活疫苗对不同LD50攻毒小鼠的保护率为83%、 70%、60%;色杆菌CV20毒株灭活疫苗对不同LD50攻毒小鼠的保护率为75%、70%、10%。试验制备的CV08、CV20毒株疫苗含菌量均为4×109 CFU·mL-1,安全检验合格,能对自身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原核表达猪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去除信号肽的类M蛋白质,并分析该蛋白质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克隆了马链球菌兽疫亚种CY菌株去除信号肽的类M蛋白质基因Szp,并将Szp基因插入p ET28a表达载体,IPTG诱导,获得重组类M蛋白质,弗氏佐剂乳化重组类M蛋白质后,3次免疫小鼠,用同源菌株CY攻击。诱导获得分子量约5.8×104的重组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该重组类M蛋白质能够被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多抗识别。类M蛋白质免疫小鼠的存活率为60%,弗氏佐剂乳化灭活CY免疫小鼠的存活率为70%,PBS对照组小鼠攻毒后6 d内全部死亡。表达的类M蛋白质可以给予ICR小鼠部分的免疫保护力,保护效果略低于CY全菌灭活苗,提示可以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多种免疫保护性抗原进行联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动物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流行株耐药特性对其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人工诱导不同耐药水平的菌株,改变其耐药特性,制成灭活制剂免疫小鼠,2周后分别用致死剂量的原菌株和24株同期分离菌株感染免疫小鼠,考察小鼠存活率。结果表明:“O”抗原相同的菌株免疫小鼠,耐药种类少且耐药水平较低的1号菌株对24株同期分离的致病性鸡大肠杆菌的保护率仅为31%,免疫后接受体外敏感药物环丙沙星(CIP)治疗保护率为34%。经体外诱导耐药后保护率无明显变化,但再给药治疗保护率明显提高,达到54%。而135号菌株对受试的11种抗生素耐受9种,且耐药水平较高,其培养物免疫小鼠后对致病大肠杆菌感染的保护率显著提高,达到67%,含有抗生素培养基培养的菌液免疫小鼠,保护率略高于普通培养时的保护率,达到72%。当使用体外不敏感药物CIP对免疫小鼠治疗时,其免疫保护率达到最高77%。但使用抑制剂抑制其耐药性后,保护率随之大幅下降,为37%。7号菌耐受6种抗生素耐药水平中等,无药培养后灭活物的保护率为54%,含药培养后灭活物的保护率为61%,体外不敏感药物在体内可以加强免疫保护作用,保护率达到79%。大肠杆菌流行菌株的耐药特性可能与其免疫学效果有关,多重耐药株对当前流行菌株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作用,而且已耐受抗生素可加强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弄清一株血液征状与鼠巴尔通氏体病相似的小鼠血源细菌的分类学地位及其与鼠巴尔通氏体的区别。[方法]通过细菌常规鉴定及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利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观察、人工感染及免疫保护等试验,对该茵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常规分类鉴定显示分离到的细菌与丹毒科丹毒属细菌靠近,但其培养、染色及生化特性与该属的猪丹毒杆菌有较大差异。16SrRNA基因序列与猪红斑丹毒丝菌相似性达98.4%,系统进化树分析该菌与猪红斑丹毒丝菌亲源关系最近。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茵寄生在红细胞内部,但红细胞表面分泌有该细菌抗原成分。该细菌可通过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口腔感染及接触感染致死小白鼠。[结论]建议将该细菌归为BXⅢ门(Firmicutes)Ⅱ纲(Mollicutes)V目(未定)I科(Erysipelotrichace—ae)I属(Erysipelothrix)的一新种(Erysipelothrixmuris sp.nou)。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从广州某猪场发生急性败血症死亡的母猪心脏、肺脏、脾脏分离到1株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16SrRNA、spaA基因测序,确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命名为GZ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阿莫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头孢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广泛耐药,对BALB/c小鼠的致死剂量为1.5×108 cfu/mL。测序结果与NCBI收录的猪红斑丹毒丝菌进行Blast比对分析,16SrRNA基因与不同地区分离自人、蛋鸡、猪、白海雕、野猪、野兔、鼠等动物的同源性为95.9%~99.8%。spaA基因与NCBI收录的分离菌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9%~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5%,3处发生突变,其中,第36位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第203位异亮氨酸突变为蛋氨酸,第257位亮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与1998年和2006年日本1a型Fujisawa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8%,因此确定分离的GZ株为1a血清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是新疆棉区主要的两种苗期病害,获得强致力菌株,筛选针对两病的抗病品种及防病药剂。【方法】研究用分离自新疆天山以南各棉区的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和30个串珠镰刀菌分别对感病品种(冀棉11)进行人工接种后对上述菌株进行致病力比较。【结果】在两种病原菌间和种内的不同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8株,占总数的26.7%;30株串珠镰刀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6株,占总数的20%;两种病原菌之间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中,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南疆四地中,来源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强,来源于克孜勒苏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弱,同一地区的同一病原的不同菌株间也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结论】新疆天山以南棉区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地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间及种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前期筛选出2株毒力强、抗原性好、遗传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S2)疫苗菌株(HF2、HF3株)并分别制成灭活疫苗(采用ISA 201 VG矿物油佐剂)的基础上,进一步与SS2商品化灭活疫苗(HA9801株,铝胶佐剂)同步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流式细胞术、免疫攻毒试验、细菌定植试验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效价,细胞因子含量(IL-4、IL-10、IFN-γ、TNF-β、MCP-1),外周血中CD4+/CD3+、CD8+/CD3+ T细胞亚群含量,攻毒保护率,组织荷菌数和病理组织变化等指标。结果显示,二免7 d后,HF2、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的血清IgG抗体效价分别为1:25 600、1:12 800、1:25 600;HF2灭活疫苗组的IL-4、IL-10含量显著高于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IFN-γ、TNF-β含量显著高于HF3灭活疫苗组,但MCP-1含量显著低于HF3灭活疫苗组;HF2和HF3灭活疫苗组的CD4+/CD3+ T细胞比率均显著低于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但CD8+/CD3+ T细胞比率差异不显著;HF2、HF3灭活疫苗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对小鼠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HF2灭活疫苗组小鼠的肺、脾脏组织荷菌数显著低于HF3灭活疫苗组;HF2灭活疫苗组小鼠的肺、肾、脾脏病理变化较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轻微。综合结果表明,由SS2(HF2株)制备的ISA 201 VG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不仅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还可完全抵抗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采用叶盘法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进行了EoNPV的毒力测定。研究显示,EoNPV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为茶尺蠖的28.9倍,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大于茶尺蠖。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EoNPV对茶尺蠖具有更高的致病力,研究结果对EoNPV田间防治茶尺蠖两近缘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江苏省泰州地区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采集腹泻仔猪的肛拭子样品共70份,利用MA琼脂平板共分离得到136株细菌。鉴定结果表明,其中含大肠埃希菌119株、沙门氏菌5株、志贺菌4株、阪崎肠杆菌8株。致病性试验确定其中有81株细菌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其进行O抗原血清型鉴定,有36株分离菌被定型,分属于6种血清型,以O78和O101为优势血清型。进一步对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大肠埃希菌中包含ST1+ST2型20株、LT1+ST2型44株、ST2型17株,共3种产肠毒素类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超过75%的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氧氟沙星表现为敏感,而对常用的四环素、头孢呋辛、卡那霉素、多西环素等呈现耐药性,且存在严重的多药耐药现象。研究结果可为泰州地区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来源于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牛的皮特不动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对其进行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和小鼠致病性试验,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和各器官载菌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牛源皮特不动杆菌ZZCNC1807-6和ZZCSF1807-9菌株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死性,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487×107 CFU·mL-1和3.177×108 CFU·mL-1。剖检死亡小鼠可见,牛源皮特不动杆菌主要造成小鼠皮下充血、肺淤血肿胀、肠道积气积液等症状,可引起心、肝、脾、肺、肾、脑等多种器官感染。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小鼠各器官病变均较轻微,主要表现在肝、肺中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脾中白髓细胞坏死和纤维增生,其中ZZCNC1807-6攻菌组的病变较ZZCSF1807-9攻菌组相对严重。载菌量分析结果显示,2株菌对小鼠肝、心、脾、肺和肾的侵袭力差异不大,但ZZCNC1807-6对脑的侵袭力强于ZZCSF1807-9。综上,ZZCNC1807-6菌株的毒力强于ZZCSF1807-9。  相似文献   

15.
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流行对中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而2011年后许多已免疫PRV疫苗的猪场频繁出现gE抗体转为阳性现象,感染猪出现PRV的临床症状,并出现所谓的“流产风暴”,学者们怀疑PRV的重新流行与病毒毒力增强和基因变异有关。为了解PRV变异情况,从各地疑似PRV阳性病料中,通过PK-15细胞分离出4个毒株,对毒株传代培养,进行TCID50与LD50测定,对主要毒力基因gBgCgETK进行扩增测序后分析,确定该4株病毒为PRV株,分别命名为FJ01株、FJ03株、YK株和MS2018株,滴度分别为10-6.63、10-7.08、10-8.10、10-7.18 TCID50s·0.1mL-1,对Balb/c小鼠的LD50分别为102.17、102.72、103.44、103.51 TCID50s,可见FJ01株的毒力最强。对4个毒株的毒力基因与其他PRV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建立进化树,FJ01株、FJ03株、MS2018株与中国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毒株如HNX株、HNB株、JS-2012株等在一个大进化分支上,亲缘性较近,而与疫苗株Bartha-K61、SA215等,国际经典毒株Becker、Kaplan等亲缘性较远,变异较大。YK株与国际毒株亲缘性更近,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期添加阿朴酯颗粒剂对昆明小鼠肝脏、肾脏组织结构与功能及其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系统评价其安全性,为阿朴酯在畜禽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阿朴酯颗粒剂对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然后设50% LD50(1.4 g/kg)和80% LD50(2.2 g/kg)作剂量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单次灌胃1.4 g/kg阿朴酯悬浊液后,于灌胃后第4、12、36和60 h及第7和14 d进行眼球采血,用于测定血常规指标;按1.4和2.2 g/kg的剂量分别连续灌胃阿朴酯悬浊液21 d后,分析小鼠体重增重、血清生化指标、尿常规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集小鼠肝脏和肾脏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阿朴酯颗粒剂对昆明小鼠的LD50为2.74 g/kg,95%置信限为2.69~3.41 g/kg。依据WHO毒性分级标准,阿朴酯颗粒剂属低毒级物质。按1.4 g/kg的剂量单次灌胃阿朴酯悬浊液后,昆明小鼠血液中性粒细胞数量在灌胃后第4 h显著升高(P<0.05,下同),白细胞总数在灌胃后第12和36 h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数量在灌胃后第4和12 h极显著升高(P<0.01,下同),红细胞总数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灌胃后第36 h显著升高。以2.2 g/kg的剂量连续灌胃阿朴酯悬浊液21 d后,昆明小鼠的体重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降低,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尿素含量极显著升高、而谷草转移酶活性和肌酐含量极显著降低;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及蛋白、微白蛋白和酮体含量显著上升;肝脏黄染、淤血,肝索与肝窦紊乱不清,肝细胞碎裂溶解,发生肿胀或坏死;肾脏明显肿大、黄染,肾小体破损消亡,髓质部呈弥漫性出血;血清免疫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10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而免疫球蛋白IgM和SIgA浓度显著下降。【结论】阿朴酯颗粒剂属低毒级物质,但高剂量使用可快速升高血细胞数量,破坏小鼠肝肾组织结构并引起功能障碍,且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因此,建议在家禽生产中不可超量或长期添加,尤其拌料时需保证均匀,避免误食高剂量阿朴酯而造成肝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gp64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进化特点,掌握BmNPV在广西蚕区的流行和传播情况,揭示BmNPV种群维持遗传多样性的模式与机制。【方法】对20株广西BmNPV毒株的gp64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根据gp64基因构建遗传进化树及绘制毒株流行分布图,并比对不同毒株的致病力。【结果】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存在3种情况(1590、1593和1599 bp),分别编码含529、530和532个氨基酸残基的GP64蛋白。20株广西BmNPV毒株与标准参考T3株的gp64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7.6%~99.2%,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6.4%~99.6%。在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近N端分别出现GCG缺失和GCGCCG/GTGCCG插入突变,发生核苷酸替换突变的位点数目在13~28个,但大部分为同义替换,对编码蛋白的三聚体空间构象无明显影响。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编码蛋白的N-糖基化位点为3~4个;除GXZS株外,所有毒株的O-糖基化位点均为2个,且预测位点一致。基于gp64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几乎所有的广西BmNPV毒株聚类于Clade I分群,其又被分为2个主要亚群(Sub-clade I和Sub-clade II);而几乎所有的国外参考毒株聚类于Clade II分群。广西蚕区的BmNPV流行分布呈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GXUA株对四龄和五龄起蚕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3.3和3.1,而GXZZ株对四龄和五龄起蚕的LD50分别为5.5和5.3,说明GP64蛋白糖基化位点较少的Bm-NPV毒株表现出较弱的致病力。【结论】广西BmNPV毒株gp6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其信号肽区出现明显变异,发生同义突变的频率较高,形成较独立的进化分群,毒株间的致病力差异可能与GP64蛋白糖基化位点不同有关,说明广西BmNPV毒株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表型,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BmNPV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肉牛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并有效防治该病。取发生皮癣病肉牛患部的皮屑、被毛进行真菌学检查和分离。采用沙保弱氏培养法对皮屑和毛发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药敏试验。最终从样本中分离到一株真菌(编号zrfg01)。对分离株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542 bp的转录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IGS)序列片段,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序列号为MF401393.1。序列在Blast中比对结果显示,zrfg01与编号KT936593.1的Trichosporon loubieri的相似性为100%。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T. loubieri。动物实验表明该菌对小鼠有选择性致病作用。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在25 ℃环境条件下,对特比萘芬和氟胞嘧啶耐药,对克霉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较为敏感。该研究可为诊断和治疗T. loubieri引起的肉牛皮肤癣菌病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