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深入了解云南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流行现状及现有疫苗株的保护效果,从2017—2022年云南省PEDV感染临床阳性样品中扩增出9份样品的PEDV S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9份样品S1基因进行了遗传进化树构建、同源性分析和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等。结果显示:2份样品位于G1基因群,其余7份位于G2基因群的G2b基因亚群。7份G2b基因亚群样品的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与G2基因群的AJ1102和L/W/L疫苗株处于不同基因亚群且同源性较低,并在第13、139、289和363位发生了不一致的突变位点;与现有疫苗株相比,在抗原中和位点COE区域以及其他区域,有明显的抗原性变化。结果表明:云南省存在G1基因群和G2b基因亚群PEDV同时流行,但以G2b基因亚群为主;流行株和疫苗株间存在较远的遗传和亲缘关系,以及氨基酸突变和抗原性差异,这很可能是导致目前PED控制不理想的原因,因此需要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来源于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牛的皮特不动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对其进行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和小鼠致病性试验,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和各器官载菌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牛源皮特不动杆菌ZZCNC1807-6和ZZCSF1807-9菌株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死性,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487×107 CFU·mL-1和3.177×108 CFU·mL-1。剖检死亡小鼠可见,牛源皮特不动杆菌主要造成小鼠皮下充血、肺淤血肿胀、肠道积气积液等症状,可引起心、肝、脾、肺、肾、脑等多种器官感染。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小鼠各器官病变均较轻微,主要表现在肝、肺中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脾中白髓细胞坏死和纤维增生,其中ZZCNC1807-6攻菌组的病变较ZZCSF1807-9攻菌组相对严重。载菌量分析结果显示,2株菌对小鼠肝、心、脾、肺和肾的侵袭力差异不大,但ZZCNC1807-6对脑的侵袭力强于ZZCSF1807-9。综上,ZZCNC1807-6菌株的毒力强于ZZCSF1807-9。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荥经长毛兔肠道各部位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水平和在各部位分布的位置,从而观察EGF在荥经长毛兔肠道的分布情况及其分布意义.结果显示,在荥经长毛兔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均发现有EGF表达,但在各部位的平均光密度值存在差异,在盲肠和结肠处的平均光密度值最高,回肠处最低.EGF主要分布在各肠道的固有层细胞的胞质中,除十二指肠的其他肠道部位均发现有部分EGF分布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胞质中,只有在空肠肠腺上皮发现有极少量的EGF分布.在肠道中EGF细胞的形态主要以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为主,还有一部分为梭形.研究结果提示,EGF在荥经长毛兔肠道各部位表达水平和分布位置与其在肠道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嗜银细胞在3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中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研究3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 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取消化道各段,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并统计消化道各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雌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黄羽鹌鹑的口腔、食管、嗉囊、肌胃和泄殖腔未发现嗜银细胞,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其分布曲线大体呈现波浪形,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腺胃和结直肠,空肠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腺胃腺叶内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肠固有层和肠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其形态多样,包括锥形、梭形、圆形、椭圆形等等,其中锥形嗜银细胞的突起伸向肠腔,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固有层和肠腔。说明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可能与其种属有关,结合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与形态可以推测其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