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并描述发生在湖南慈利的一种为害茶树根茎部的茶树害虫,以期明确其种名并为生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进一步对其生物学进行记录和描述。【结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虫被鉴定为东方行军蚁(Dorylus orientalis westwood,1835)。该虫蛀食茶树根茎部皮层进行为害,被害茶园形成多处缺株,产量损失大,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产量。【结论】东方行军蚁是一种新记录的茶树害虫,具有虫体较小、繁殖力强、为害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可采取灯光诱杀、毒饵诱杀和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采用叶盘法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进行了EoNPV的毒力测定。研究显示,EoNPV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为茶尺蠖的28.9倍,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大于茶尺蠖。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EoNPV对茶尺蠖具有更高的致病力,研究结果对EoNPV田间防治茶尺蠖两近缘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湘黄卷蛾是近年来新发现为害茶树的一种卷叶害虫。本文介绍了该虫的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并总结比较了该虫与茶园2种常见的卷叶蛾(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在形态和习性上的异同,为生产上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控该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ragoides fasciata nucleopolyhedrovirus IrfaNPV)的增殖特性、指导茶刺蛾病毒的生产,采用室内活体增殖法,测定了IrfaNPV多角体在茶刺蛾幼虫体内的增殖动态,并设计了工艺流程,进行了大量繁殖生产试验。结果显示,IrfaNPV多角体在虫体内的增殖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饲毒后9~12d为病毒快速增殖期。按设计的生产工艺进行病毒大量繁殖生产,虫尸中病毒多角体平均可达8.3×108 PIB/头,茧中病毒多角体含量平均为6.4×108 PIB/头。该工艺可用于今后茶刺蛾病毒的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5.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 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 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  相似文献   
6.
四种黑刺粉虱寄生菌的形态与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Bt与EoNPV合理混配的筛选程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苏云金杆菌(Bt)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活体微生物杀虫剂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类型。为提高杀虫刹的防治效果,人们常将它们混合使用,如Bt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的混用。实践表明,混用后与单用相比,杀虫速度和广谱性均比NPV提高;其药效的均衡性和持久性也比它们分别单用有所改善。为了使这些功能特性标准化和技术手段规范化,我们拟进行Bt与EoNPV合理混配筛选程序的研究,采用时间效率(如联合时效系数)和剂量效率(如共毒系数)等方面的多种量化指标,试图对混剂理想配比作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克隆测定了12个茶树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G?the)种群84个样本和5个叶蝉近缘种外群62个虫体的线粒体 DNA COI 基因序列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5%~1.2%,远小于昆虫物种2%的界限,未呈现明显遗传分化, ML 分子系统树也显示其种群个体呈平行分布。假眼小绿叶蝉与几种外群叶蝉的遗传距离在14.8%~24.5%之间,依次为葡萄小绿叶蝉<葡萄二星叶蝉<桃一点斑叶蝉,说明它与葡萄小绿叶蝉亲缘关系最近,与系统进化树的聚类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通过 mtCOI 基因序列分析,揭示了假眼小绿叶蝉遗传结构及它与近缘种叶蝉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解释它在茶园的起源及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和室内试验,测定了几种新药剂对茶叶瘿螨的防效。结果表明,99%矿物油乳油100~200倍和0.6%苦参碱水剂1000~2000倍、0.3%印楝素可溶液剂500倍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500倍,药后7 d的防效均在90%以上。矿物油和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叶瘿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及成虫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主要害虫,两者为近缘种,外形十分相似,难以区分。为了便于茶叶技术人员识别这两种尺蠖,本研究通过饲养观察,比较了这两种尺蠖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提出了一种鉴别方法,即通过幼虫第2腹节背面八字形黑色斑纹的形态及该节上2对小黑点的位置进行幼虫鉴别,通过前后翅上外横线的形态进行成虫鉴别。采用分子鉴定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判别准确,且易于掌握,能准确区分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本研究结果对这两种尺蠖的正确识别和田间防治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