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定西地区种植的绿豆品种,开展了36份绿豆品种资源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5个品种能正常成熟,其中有6个品种表现较好,产量居第1位的是JLPX02,其生育期102 d,株高65.0 cm,主茎分枝5.0个,单株荚数60.0个,荚长8.6 cm,株粒重26.02 g,百粒重6.53 g,折合产量3 000 kg/hm~2;品绿2011-06产量居第2位,其生育期100 d,株高57.5 cm,主茎分枝4.5个,单株荚数59个,荚长9.2 cm,株粒重21.25 g,百粒重5.41 g,折合产量2 590 kg/hm~2。  相似文献   

2.
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个鲜食蚕豆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鲜籽百粒重、百荚鲜重、单株荚数和荚长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7.88%、17.66%、13.66%和11.22%,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仅0.21%);在相关性上,鲜籽百粒重、百荚鲜重和荚长与鲜籽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荚鲜重、鲜籽百粒重、荚长、荚宽四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荚数、单株荚数与节数、出籽率和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上,前2个主成分为产量因子和熟性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4.75%。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鲜荚较长、鲜籽百粒重和产量均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大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个大豆参试新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6个品系的百粒重平均表现高于对照品种;15个参试品系的单株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2)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遗传力较低;(3)单株荚数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籽粒型芸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5个芸豆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筛选出农艺性状较好的芸豆品种,并揭示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及多样性,为芸豆遗传育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及理论参考。本研究以35个芸豆品种为材料,记录并测定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小区产量这10个农艺性状,并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所得农艺性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0个农艺性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37.01%),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4.61%)。小区产量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荚长、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降维将10个农艺性状综合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558%,这四个主成分是生长因子(52.792%)、产量因子(16.603%)、主茎分枝因子(12.964%)、单株粒重因子(6.199%);从农艺性状综合主成分看,中芸5号、BY1602、引2、中芸6号及龙12-2578在综合主成分得分中居前5位,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当聚类距离为5时,把35个品种聚为四类,第Ⅰ、Ⅱ、Ⅲ、Ⅳ类分别包括8个、2个、2个、23个品种。因此,芸豆百粒重受基因型和环境影响最大,生育期受基因型和环境影响最小;中芸5号、BY1602、引2、中芸6号及龙12-2578综合农艺性状良好;各类群之间的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芸豆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需充分考虑主成分的互补及遗传距离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武威灌区用 9个豌豆品种与玉米套种的试验结果表明 ,以豌豆品种 Q15折合产量最高 ,为 5 736 .2kg/hm2 ,比对照品种武威白豌豆增产 6 2 .9% ,其株高较对照降低 2 9cm,单株荚果数较对照减少 2 .0个 ,每荚粒数较对照增加 2 .4粒 ,百粒重较对照增加 0 .5 g,经济系数较对照增加 3.4个百分点 ;MESSIKE次之 ,折合产量为5 349.4 kg/hm2 ,比对照增产 5 1.9% ,其株高较对照降低 4 6 cm,单株荚果数较对照增加 0 .9个 ,每荚粒数较对照增加 2 .2粒 ,百粒重较对照增加 3.8g,经济系数较对照增加 10 .1个百分点。这 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优良 ,适宜在武威沿风沙区、提黄灌区及同类地区与玉米套种种植 ,宜大面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东北优质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目前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亟待拓宽的问题,利用540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种植和重要农艺性状调查,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挖掘出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26~13.347,平均相似系数为3.761,品种的平均相似系数大于平均值有211个品种。此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品种遗传基础较窄,相似程度较高,大豆品种选育需要拓宽。对大豆8个农艺性状进行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单株粒重和单株荚数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58),其次蛋白质含量与单株粒重(0.274)>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0.218)>有效分枝数与单株荚数(0.198)>油分含量和百粒重(0.18)>蛋白质含量与单株荚数(0.142)=百粒重与单株粒重(0.142)>有效分枝数与株高(0.103)>有效分枝数与油分含量(0.1)>有效分枝数与单株粒重(0.083)>单株荚数与株高(0.077),其他性状之间呈负相关。由此可见,东北三省的主要大豆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主要由单株荚数、百粒重蛋白质含量以及有效分枝数等重要农艺性状所决定。对供试540个品种6个重要性状进行通径分析,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有单株荚数和百粒重2个性状,单株荚数主要通过蛋白质含量和有效分枝数增加而提高,而百粒重的增加,则是通过株高的减少实现的。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依次是:单株荚数(0.814)>百粒重(0.367)>油分含量(-0.117)>株高(0.032)>有效分枝数(-0.022)>蛋白质含量(0.008)。根据对照品种表现,对540份大豆品种资源的育种价值进行了评价。产量性状较突出的种质:黑农19、龙黑大豆2号和龙品黑09-518;百粒重较大的种质:‘九农14号’、‘长农15号’、‘岭引2号’和‘嫩良6号’;油分含量较高的种质:‘垦农18’、‘长农17’、‘垦丰6号’、‘九丰10号’和‘垦鉴豆15’;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种质:‘永吉紫花猪眼豆’、‘白秣食豆’、‘小粒秣食豆’、‘绿瓤黑豆’、‘宾县黑豆’和‘吉林27号’。  相似文献   

7.
红小豆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红小豆品种(系)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系012-25、012-16、012-26综合表现最好,等权关联度与加权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关联度不同,6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粒重的关联度排序为:单株荚数>百粒重>单荚粒数>节数>株高>荚长.  相似文献   

8.
山东夏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演进和遗传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山东大豆品种从 5 0年代至 90年代历经 4次更新换代 ,单产增长了近 3倍。生产上应用的大豆品种株型性状向半矮秆紧凑型变迁。百粒重增加 6 .1 2g ,蛋白质含量有较大提高 ,抗倒性、稳产性明显增强 ,适应范围越来越广。抗病毒病已成为育成品种共性 ,少数品种已具有抗线虫、抗蛀荚虫的能力。高、低产品种的高产基因型性状特征有明显不同。中低产品种的高产基因型特征性状有株荚数、株高、株茎重、分枝数。株荚数对产量的贡献率达 5 0 .3%。产量较高品种的高产基因型性状有粒茎比、主茎节数、百粒重和株荚数。粒茎比对产量贡献率达 6 3.5 8%  相似文献   

9.
PEG引发种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PEG引发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利用不同浓度PEG(0、5%、10%、15%、20%、25%)处理抗线10号和垦大18号2个大豆品种种子浸种12 h,用蒸馏水漂洗3遍回干后种于田间。测量产量、节数、两粒荚、三粒荚、单株粒重、百粒重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PEG处理过的种子产量提高且10%PEG处理过的大豆种子产量高于其他。节数、两粒荚、三粒荚、单株粒重、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与CK相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对来自于中国黄淮海大豆产区、北方大豆产区和南方大豆产区的31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明显不及农家品种,而其它性状如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农家品种。以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别所作的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与株高、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非显著正相关,但与主茎荚数呈负向显著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正向显著相关,与单株粒数负相关显著。通过比较和分析,就百粒重、生育期和株高筛选出一些具有极端值的品种,可以用作品种选育的亲本和大豆分子育种如转基因受体或分子标记作图群体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1.
美国菜用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自美国东北部麻萨诸塞州的12个菜用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结荚特性和产量性状进行系统观察,并与当地品种豫豆29号比较,结果表明:引进品种在新乡地区种植后比当地品种表现出早结荚、早鼓粒、早成熟等性状,可以在新乡地区种植.引进品种M-1、M-4、M-9、M-20、M-24的生育期为89~106 d,比对照品种短11~2...  相似文献   

12.
2005年进行的冀黄12和中黄19两个大豆品种的打顶试验结果表明, 冀黄12在苗高27.5 cm、中黄19在苗高30.0 cm时打顶4 cm,大豆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生育期可缩短3~4 d,单株结荚数增加11.30~11.58个,单株粒数增加31.04~36.73粒,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3 683.33、3 800.00 kg/hm2,分别较CK1、CK2(不打顶)增产38.4%、40.3%,且与CK1、CK2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打顶过长(6 cm)会减少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和单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豆不同品种(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以1995~1996年的1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材,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大豆2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各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为大豆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单株粒数贡献最大的是主茎二粒荚、三粒荚和分枝二粒荚。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株高、Cou荚、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和分枝数。欲提高产量时,对植株的高度以直接选择和间接选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近20年来早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良的明显趋势是株高、分枝数和有效节数增多,底荚高度降低;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20年来总体表现为增加,近期增长变缓或略有下降;产量增加明显,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6.
以遗传性稳定的6个F7花生品系和两个推广花生品种桂花17、汕油523为材料,分别对温室条件下花生叶片过氧化物酶、叶片和果仁的酯酶同工酶和果仁粗蛋白、粗脂肪及大田春花生果仁粗蛋白、粗脂肪和产量性状、理论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结荚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带在品种(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饱果期各品种(系)间花生果仁酯酶同工酶只有表达量的差异。下针期花生叶片的酯酶同工酶与结荚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其果仁粗脂肪、粗蛋白的形成有关;饱果期花生叶片和果仁酯酶同工酶与花生的单株果数和果重相关,并且对花生果重、仁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菜用大豆籽粒形成规律及产量估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菜用大豆产量主要指标籽粒、荚皮重量和荚重在生殖生长期4个不同阶段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三性状积累最高期分别表现为: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菜用大豆生殖阶段前期侧重荚皮的生长,中期籽粒快速增长,后期籽粒重和荚皮重均迅速脱水下降。考虑到商品的外观品质,合适的采收期应在中期之前。在荚重量最高期的中期,籽粒与荚皮比为1:0.88,此项指标可作为最佳收获期临界指标。根据12个品种最佳采收期鲜百荚重与百粒干重两者的回归系数,在已知大豆产量和百粒重的情况下,提出估测菜用大豆鲜荚产量的公式。  相似文献   

18.
芥菜型多室油菜的主要性状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芥菜型多室、二室油菜不同品种以及BC_1F_1(BC_1F′_1)群体中的芥菜型多室、二室株间作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芥菜型多室油菜的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其对应的二室油菜和不同来源地方品种(辣芥、新芥)的单株产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室油菜的角粒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遗传相关、遗传通径分忻、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用电子计算机对八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 L.)品种的十个植株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根据各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提出高产育种的选择方法。本试验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株高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显著,且为正值。其他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育种中,早期应进行株高的选择,中后期分别对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和每角粒数进行连续的定向选择,同时还应考虑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以选出高产的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