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牛疱疹病毒Ⅰ型 (BHV-1) gD 蛋白是已知组成 BHV-1 病毒粒子被膜的 4 种蛋白(gB、gC、gD 、gE)之一.鼠和牛的免疫试验显示,gD 能够引起比 gB、gC 更强而持久的细胞免疫.试验对 BHV-1 大庆分离株(DQ01株)的理化特性进行了鉴定,并对 gD 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型牛疱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BHV-1)主要感染牛,对牛的呼吸系统、眼结膜、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有损害。BHV-1编码的牛感染细胞蛋白27(bovine infected cell protein 27,bICP27)是一种可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穿梭的立即早期(immediate early, IE)蛋白,可以抑制宿主的先天性免疫应答,能够在病毒感染早期刺激病毒蛋白表达,在感染后期促进病毒复制,调控病毒mRNA转录和宿主基因表达。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有关bICP27蛋白在BHV-1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BHV-1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用PCR方法扩增了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1,BHV-1)Bartha Nu/67株gB、gE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easy载体。经转化、筛选、鉴定后将重组质粒经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与经相同方法处理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连接,得到了重组质粒pFBHgB、pFBHgE。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其转化入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10Bac,经抗性、蓝白斑筛选和PCR鉴定,得到了含gB、gE基因的重组穿梭载体。  相似文献   

4.
牛疱疹病毒(BHV-1)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的DNA病毒,可引起牛高热、上呼吸道感染和母牛流产。该病毒能在牛的感觉神经节内建立潜伏感染,因此,对于该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较为困难。BHV-1除了引起初始感染外,还可通过免疫抑制引起动物继发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研究发现,病毒入侵牛机体时,病毒囊膜糖蛋白在病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对牛疱疹病毒1型主要囊膜糖蛋白(包括gB、gD、gN)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加以归纳总结,为该病毒的感染特性研究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PCR方法,以牛疱疹病毒Ⅰ型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gB基因,克隆至pGEM—T载体。将以克隆质粒pGEM-T-gB为模板扩增的gBⅠ、gBⅡ和gBⅢ基因片段分别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获得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经SDS-PAGE鉴定,gBⅠ、gBⅡ和gBⅢ基因片段在大肠埃希氏菌BL21(DE3)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获得了表达。以磁化组氨酸蛋白纯化系统对融合蛋白纯化后,Western-blotting和ELISA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融合蛋白均与BHV-1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可作为抗原用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BHV-1 Colorado 1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针对gB基因的主要B细胞免疫区域设计一对引物。提取BHV-1 Colorado 1毒株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大小为585 bp的gB片段,将其克隆至pET-22b(+)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分析,同时用Nde I和Not I酶切鉴定。SDS-PAGE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证明,获得的可溶性gB重组蛋白能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标准阳性WEI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为ELISA等免疫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部分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名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症,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能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毒是双股DNA有囊膜的病毒,病毒囊膜糖蛋白对病毒的吸附、侵入和细胞间扩散是必需的,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囊膜糖蛋白的研究不仅能了解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对该病的诊断和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gB蛋白和gE蛋白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套式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传染病鼻气管炎病毒(bov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并能区分野毒株和gB基因缺失疫苗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gB和gE基因序列,应用pri mer5.0软件设计了gB/BN和gE/EN的2套套式PCR引物,分别对IBRV标准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2套引物均能扩增出与设计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用此引物对同属的伪狂犬病毒、马立克氏病毒、鸭瘟病毒进行扩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引物gB/BN和gE/EN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01TCID50和0.1TCID50。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表达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G蛋白基因的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重组病毒,本研究将人工合成的BRSV全长G蛋白基因编码序列插入到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之下构建TK基因缺失转移载体。利用磷酸钙-DNA沉淀法将该转移载体与亲本病毒BHV-1/TK-/LacZ+的基因组DNA共转染牛鼻甲细胞后收获增殖的病毒。通过反向蚀斑筛选,得到重组病毒BHV-1/TK-/G+。PCR检测结果证实G蛋白基因已经插入到了亲本病毒BHV-1/TK-/LacZ+的基因组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证实BHV-1/TK-/G+中的G蛋白基因在感染的细胞中获得了表达。本研究为研制BRSV及其他重要牛传染病的BHV-1病毒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282-2287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疫苗免疫抗体与病毒感染抗体鉴别诊断方法,分别以PRV变异毒株的gE或gB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所需单克隆抗体,获得6株抗PRV gE蛋白的单抗(3E6、7E1、7C5、10C3、15C1、14C1)和6株抗PRV gB蛋白的单抗(1C1、5D2、2F11、5G8、10C7、8H5)。IPMA检测结果显示,gE蛋白单抗能识别PRV变异毒株,但不识别疫苗株;而gB蛋白单抗可同时识别PRV变异毒株和疫苗株。gE单抗10C3和gB单抗10C7的ELISA效价和IPMA效价均分别达1∶5×10~(5.0)和1∶8×10~(3.0)以上。所筛选出的单抗均不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等其他常见病毒发生交叉反应。gE蛋白和gB蛋白的表达及单抗的制备为PRV感染抗体与疫苗免疫抗体鉴别诊断(DIVA)试纸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IBRV内蒙古分离株NM06g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GenBank发表的牛疱疹病毒Ⅰ型全基因序列设计gE基因PCR扩增引物,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内蒙古分离株NM06提取的DNA为模板,运用PCR的方法扩增gE基因,扩增产物经克隆、序列测定和拼接,结果表明:测定序列全长为2086 bp,包含gE基因1793 bp,其中有1728 bp组成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76个氨基酸.将NM06株gE基因序列与GenBank发表的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相比,与4株BHV-1病毒的同源性在99.3%~99.9%;与2株BHV-1.1型分离株同源性高达99.5%、99.6%;与BHV-1.2型分离株同源性为93.4%.从进化树中也可以看出:NM06株与BHV-1.1型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BHV-1.2 BH83株属于另一个进化分支,可以推测IBRV NM06分离株属于BHV-1.1型.NM06株与牛疱疹病毒5型N569病毒的同源性为82.9%,与鹿疱疹病毒2型Norway4病毒的同源性为72.6%.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检测牛疱疹病毒(BHV-1)、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单一或混合感染的荧光PCR检测方法,根据BHV-1 gB基因、BRSV F基因、BPIV-3 M基因和BVDV 5''UTR基因保守区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经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BHV-1、BRSV、BPIV-3和BVDV的四重荧光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牛布鲁氏菌、猪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羊多杀性巴氏杆菌无特异性扩增;对BHV-1、BPIV-3和BVDV的最低检测量均为8.268 copies/μL,对BRSV的最低检测量为82.680 copies/μL;该方法重复性好,CV值为1%~2%。应用本方法检测采自湖南省内某屠宰场的865份样品,结果BHV-1、BRSV、BPIV-3和BVDV等4种病原均有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0.58%,0.81%,0.23%和0.81%。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可同时对BHV-1、BRSV、BPIV-3和BVDV进行检测,为这4种病原的快速诊断和鉴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牛疱疹病毒1型(BHV-1)感染牛可导致上呼吸道疾病、结膜炎、生殖疾病和免疫抑制。BHV-1诱导的免疫抑制引起了牛呼吸系统疾病(BRDC)。BHV-1至少编码3个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特定蛋白:1.hICP0抑制干扰素依赖性转录。2.UL41.5蛋白通过防止病毒多肽转运到细胞表面抑制CD8~+T细胞识别的感染细胞。3.糖蛋白G是一种化学激酶结合蛋白,可以防止淋巴细胞回到感染的部位。在犊牛急性感染后,BHV-1也可感染和诱导CD4~+T细胞的高水平凋亡。因此,BHV-1损害免疫反应的能力可导致BRDC。急性感染后,BHV-1在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元(TG)和咽扁桃体生发中心建立潜伏期。BHV-1从潜伏期周期性地重新激活,病毒脱落,从而发生病毒传播。潜伏期相关基因和ORF-E两种病毒基因在潜伏期大量表达,说明它们调控着潜伏期再活化周期。BHV-1能够进入受纳细胞,感染感觉神经元,促进病毒从感觉神经元向黏膜表面传播,潜伏期的再激活也受几种病毒糖蛋白的调控。本文综述了BHV-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BRDC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LUX新型荧光PCR技术原理,建立了快速检测牛疱疹病毒I型(BHV-1)以及鉴别野毒感染和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动物的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多株BHV-1病毒均呈典型gE、gC双基因阳性反应,对其他常见动物疱疹病毒以及健康牛基因组DNA等均呈阴性反应;对细胞增殖病毒液的gE、gC双基因鉴别的检测敏感性可达0.4~O.04TCID50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以上;对带毒牛血清、抗凝全血、牛新鲜精液和冷冻精液基因鉴别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0.04TCID50、0.4TCID50、0.4TCID50和4TCID50。采用该方法从临床牛血样、鼻拭子样品中检出IBRV阳性样品,检测全程仅需约2h。对单基因克隆质粒的检测进一步证实该方法能特异地鉴定gE、gC基因,检测灵敏度分别达90、30拷贝。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临床快速诊断BHV-1病毒感染,鉴别BHV-1病毒感染与对应的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动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牛胚胎气管(bovine embryonic tracheal,EBTr)细胞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s 9,TLR9)在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BHV-1)感染的天然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试验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技术,以TLR9为靶向分别设计并合成3条siRNA干扰序列,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应用siRNA-TLR9干扰后TLR9基因的表达变化,筛选出最佳的siRNA-TLR9干扰序列,继而转染EBTr细胞使其TLR9基因沉默后感染BHV-1,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HV-1不同时间点的增殖变化。结果显示,转染48 h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iRNA-TLR9A、siRNA-TLR9B和siRNA-TLR9C分别对TLR9 mRNA表达量下调了60.90%、24.05%和40.75%。筛选出siRNA-TLR9A片段在12~72 h可以显著抑制TLR9 mRNA表达(P < 0.05)。用该片段转染EBTr细胞再感染BHV-1后,6~72 h siRNA-TLR9A组BHV-1 DNA拷贝数低于对照组。本试验成功筛选出了特异性的抑制EBTr细胞TLR9基因的siRNA序列,并证明抑制TLR9的表达可降低BHV-1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p20和p14基因分别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和pPROEX—HTb,并转化至相应的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和DH5α中表达。P20蛋白在2个宿主中都获得了高效表达;P14蛋白在BL21(DE3)pLysS中表达量较低,而在DH5α中未见表达。对P14蛋白诱导表达过程的监测表明,P14蛋白对大肠杆菌是一种毒性蛋白。用Western—blotting分析未能检测到两种蛋白的反应条带,推测这两种蛋白可能存在构象表位。  相似文献   

1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Ⅰ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在一些交通极不便利的地区,IBR病毒抗体阳性率极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α疱疹病毒的囊膜糖蛋白gE在病毒细胞间传递、神经系统入侵、免疫逃避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gE能促进合胞体形成,影响病毒的顺行、逆行神经传导,也是第一个报道可以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的病毒蛋白。本文对α疱疹病毒囊膜糖蛋白gE与毒力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以期为α疱疹病毒gE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新技术,本研究以GenBank公布的牛疱疹病毒1型(BHV1,NC_001847.1)基因序列为参考,预测并优化了BHV1的gE蛋白胞外区密码子序列。优化后的序列长度为1 275 bp,5’端和3’端分别添加限制性酶切位点SacⅠ和HindⅢ后克隆至载体pUC19,进而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SUMO-gE,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CodonPlus(DE3)-RIL中表达重组蛋白,使用NiNTA亲和柱纯化重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获得的牛疱疹病毒1型gE胞外区重组蛋白大小约为70 kDa,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反应原性。该研究结果为gE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后续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基因工程疫苗,以伪狂犬病毒(PRV)gE基因缺失标志疫苗株TK^-/gE^-/LacZ^+为病毒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共表达与牛疱疹病毒1型VP22(BHV-1 VP22)融合的PRRSV E及M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毒(rPRV)TK^-/gE^-/VP22E^+/VP22M^+。经PCR、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证实rPRV构建正确,并能表达与BHV-1 VP22融合的PRRSV E及M蛋白。rPRV在IBRS-2、PK-15细胞中的增殖滴度与PRV亲本株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外源基因的插入不影响rPRV增殖。用该rPRV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免疫小鼠抗PRRSV中和抗体及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与未融合VP22的单表达PRRSV E蛋白及共表达E及M蛋白的rPRV TK^-/gE^-/E^+与TK^-/gE^-/E^+/M^+进行比较。结果显示TK^-/gE^-/VP22E^+/VP22M^+可诱导小鼠产生更好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BHV-1 VP22发挥了佐剂效应。本研究为研制安全、有效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