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5个沙棘(Hippopha觕rhamnoides L.)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果肉油和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方法。果肉油和种子油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甲醇钠-甲醇法甲酯化衍生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十九烷酸甲酯是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理想内标物。果肉油和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果肉油中棕榈油酸(36.25%)和棕榈油酸(28.92%)含量高,α-亚麻酸含量低;种子油中亚油酸(33.65%)和α-亚麻酸(32.95%)含量高,棕榈油酸含量低。5个品种沙棘的果肉油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历山大12号果肉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4.84 g/100 g油;无刺丰种子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39 g/100 g油。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合沙棘油脂样品中脂肪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江黄颡鱼鱼苗与雌雄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江黄颡鱼鱼苗、雌雄亲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变化,以期为优化江黄颡鱼的饲料配制和饲养方式、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江黄颡鱼鱼苗、雌性和雄性鱼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是63.00%~69.00%,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是31.00%~37.00%;在鱼苗、雌雄性亲鱼肌肉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In-9、C18:0、C16:1、C22:6n-3、C22:5n-3、C18:3n-3.江黄颡鱼鱼苗、雌性和雄性亲鱼中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江黄颡鱼在代谢不同生长时期,是以饱和脂肪酸和短不饱和脂肪酸为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鱼苗和亲鱼的肌肉脂肪酸组成种类相同.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亲鱼不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以期为优化红罗非鱼亲鱼的饲料和饲养方式,提高精子、卵子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红罗非鱼亲鱼各组织中含量较高脂肪酸有C16:0、C16:1n-7、C18:0、C18:1n-9和亚油酸(C18:2n-6),占总脂肪酸的70%以上(精巢除外),雌鱼肌肉组织中含较高的C22:4n-6,肝胰脏组织中含较高的C22:4n-6和花生四烯酸(C20:4n-6),卵巢组织中含较高的C22:5n-3。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亚麻酸(C18:3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雌鱼各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种类组成基本相同,而雄鱼性腺中SFA和MUFA含量与其他组织差异显著(P<0.05);雌鱼性腺的脂肪酸种类比雄鱼多6种;雌雄鱼腹脂和雄鱼肝胰脏中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为C18:2n-6,雌鱼肌肉和肝胰脏中主要的PUFA为C18:2n-6、C20:4n-6和C22:4n-6,雄鱼肌肉中主要的PUFA为C18:2n-6和ARA,雌鱼卵巢中主要的PUFA为C18:2n-6、C20:3n-6、ARA、C22:5n-3和C22:6n-3(DHA),雄鱼精巢中主要的PUFA为C18:3n-6和C18:3n-3。红罗非鱼雌雄亲鱼腹脂、肝胰脏及肌肉的脂肪酸含量均为:MUFA>SFA>PUFA,卵巢为:MUFA>PUFA>SFA;雌雄亲鱼各组织PUFA含量均为性腺最高,腹脂最低;亚油酸在红罗非鱼各组织中含量显著高于亚麻酸(精巢除外)(P<0.05);EPA仅在雌亲鱼腹脂中检测到;DHA仅在红罗非鱼性腺中有一定含量;红罗非鱼四种组织n-3/n-6均小于1(精巢除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河北涿鹿县两个乡的9种沙棘果中的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总黄酮、可溶性糖、沙棘油及脂肪酸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不同沙棘果在化学成分上有极大差异,如HZ_(-1)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761.7mg/100g,而HZ_(-9)样品中只含180.1mg/100g。在沙棘油的脂肪酸组成研究中,还观察到沙棘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类以含油酸、棕榈酸为主,而另一类以含油酸、亚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肝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小鼠肝中脂肪酸的含量,分析肝脏中脂肪酸组成与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6周饲喂高脂饲料并结合每周皮下注射2次CCl4的方法诱导C57BL/6J小鼠的NAFLD。小鼠肝脏中脂肪酸经乙醚提取和BF3/甲醇溶液衍生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 (GC-MS) 选择离子方式进行检测。样品中脂肪酸通过检索质谱数据库和脂肪酸标准品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病理学检查表明成功诱导C57BL/6J小鼠的NAFL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肝中C14:0、C16:0、C18:0和C20:3含量显著升高 (P<0.01),C15:0、C18:1、C18:2和C18:3 (n-3)含量显著降低 (P<0.01),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增加(P<0.01),其余类别的脂肪酸均显著降低 (P<0.01)。n-6 和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产物/前体比值显著升高(P<0.01),n-6/n-3 PUFA [C20:4/(C20:5+C22:6)]的比值显著降低 (P<0.01)。【结论】NAFLD小鼠肝脏中SFA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以及 n-6 PUFA与 n-3 PUFA代谢紊乱不仅是NAFLD产生的效果,也是促进NAFLD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s)生殖季节雌鱼卵巢、肌肉和肝胰脏内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在雌鱼卵巢、肝胰脏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种类不同;雌鱼卵巢和肌肉中C18:1n-9含量最高,分别为32.65%和34.99%;肝胰脏中DHA含量最高(18.54%);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42.66%);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31.67%和44.07%;肝胰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最高、达27.94%.因此,给大刺鳅投喂DHA及ARA含量高的饲料原料有助于n-3PUFA在其肝胰脏中作为营养物质储存.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母猪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脂类(35g.kg-1猪油或葵花籽油)对其所产仔猪(断奶和断奶后1周,即第28天和35天仔猪)组织中脂肪酸(FA)组成的影响。试验在母猪(n=20)妊娠第35天~哺乳期进行。母猪日粮中添加猪油(L处理组)可增加初乳和常乳中的C18:1n-9含量,但C18:2n-6含量下降(P<0.01)。L处理组母猪初乳中C16:0和C18:1n-7含量极显著高于葵花籽油处理组(SFO)(P<0.01)。在仔猪断奶后第1周,其肌内脂肪含量具有时间效果(P<0.012)。母猪日粮中添加不同脂肪可显著影响其子代皮下脂肪(C14:0、C16:1n-7、C17:1、C18:0、C18:1n-9、C18:1n-7、C18:2n-6、C20:1n-9和C20:3n-9)(P<0.05)。仔猪肌肉内单不饱和脂肪酸FA的含量随时间显著变化(P<0.001)。此外,母猪日粮和仔猪的采样时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SFO处理组仔猪肌内FA含量的下降较L处理组显著。SFO处理组仔猪的L3HOAD(EC1.1.135)活性极显著高于L处理组(P<0.001)。妊娠和哺乳母猪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以增加断奶仔猪FA的β-氧化,并有助于断奶仔猪体内存储脂肪的动员。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质色谱法对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的3个品系沙棘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种提取方法对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影响不大,索氏提取不饱和脂肪酸的得率较高,占总脂肪酸含量70%以上.GC/MS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的3个品系沙棘脂肪酸的化学组成略有差异,其中栽培品系2号和中国沙棘均含有十六烷酸(棕榈酸)、9,12-亚油酸、9-十八碳烯酸(油酸)、(9,12,15)-亚麻酸、十六烯酸5种主要脂肪酸,但栽培品系1号不含有(9,12,15)-亚麻酸.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日本鹌鹑日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CLA),研究CLA对鹌鹑的蛋品质、蛋黄中的脂肪酸组成、n-6系列和n-3系列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比率(n-6/n-3)以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将180只8周龄鹌鹑按单因子设计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CP 20%日粮中添加0,0.25%,0.5%及1.0%CLA,试验期为20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蛋黄中C18: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C22:6)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亚油酸(C18:2)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和n-6/n-3比率显著降低(P<0.05)。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随CLA添加量的增加有下降的倾向,试验开始14 d后0.5%、1.0%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蛋黄中脂肪酸C18:3含量与CLA添加比率间关系为Y=3.882 3X+0.08(r=0.619 1),日粮中CLA适宜的添加量为0.9%。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变种及种源紫苏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萃取和GC-MS法,对5个变种11个种源地的17个种质的紫苏种子样品开展了种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比较和分析。GC-MS结果表明,紫苏油中共发现14种脂肪酸,按相对含量高低划分为6种高含量脂肪酸(>0.8%)和8种低含量脂肪酸(≤0.2%);其中14-甲基-十六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n3)、二十三碳酸(C23∶0)3种低含量脂肪酸为首次在紫苏油脂中被报道;高含量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最高,达51.92%~62.98%;α-亚麻酸、亚油酸与油酸之间存在一定代谢转化相关性。脂肪酸含量外标法计算结果表明,5个变种中白苏变种的含油率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作为紫苏油生产原料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索氏提取器,采用3种溶剂系统对贵州产金樱子种子油脂肪酸进行提取,经过氢氧化钾碱催化法进行脂肪酸的甲酯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金樱子主要含有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和花生酸等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的含量较高。石油醚-乙酸乙酯(6∶1)是提取金樱子种子油脂肪酸比较理想的溶剂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全缘叶栾树种子脂肪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全缘叶栾树种仁含油量及其油中脂肪酸成分。[方法]用索氏抽提器提取全缘叶栾树种子油,计算种子含油量;种子油脂肪酸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成分。[结果]全缘叶栾树种仁含油量达54.04%。种子油中含5种饱和脂肪酸和3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5.26%,主要包括油酸(31.07%)、二十碳烯酸(35.07%)和芥酸(9.12%)。全缘叶栾树种子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种子油中不含营养价值更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且含有不易消化的芥酸和花生酸。[结论]全缘叶栾树种子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其能否作为食用油,还需进行相关的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伽师瓜籽油微波提取工艺,对所得油脂成分进行分析,为新疆伽师瓜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微波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伽师瓜籽油脂肪酸成分.[结果]优化后,微波辅助提取伽师瓜籽油得率为46.13;,其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85;,亚油酸含量高达62.56;.[结论]与传统索氏提取工艺相比,微波提取伽师瓜籽油工艺效率更高;与常见食用油相比,伽师瓜籽油含更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药食两用保健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模拟不同烹饪温度处理后的红松籽油为材料,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烹饪温度预处理后的红松籽油通过气相质谱(GC-MS)联用测定脂肪酸组分。根据国标测定热处理前后的红松籽油理化性质。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的羰基价和酸值显著上升(P < 0.05),过氧化值先升高后降低,180 ℃达到最大值9.79 mmol/kg,碘值和皂化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31.78%、22.86%。高温加热后红松籽油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出现显著变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和皮诺敛酸含量下降,而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随烹饪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加热过程中共生成5种新的脂肪酸(9t-C18∶1(反式油酸)、(9c,11t)-C18∶2、(10t,12c)-C18∶2、14-甲基-C16∶0、10c-C17∶1)。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80%、10.43%。结论升高温度会降低红松籽油品质和改变脂肪酸组成。低温热处理时,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不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紫薇籽油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薇是我国夏季重要观花树种,栽培广泛。为了开发和利用紫薇籽油,采用冷榨法从紫薇种子中榨取了油脂,并采用GC/MS对堇薇、红薇、银薇3个不同品种群紫薇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群紫薇籽油均含有相同的17种脂肪酸,不同品种群脂肪酸含量有差异,其中堇薇品种群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86.57%,该品种群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低,为13.05%;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和油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堇薇、红薇、银薇3个品种群亚油酸含量分别为71.62%、70.91%、72.87%;从紫薇籽油中检测出奇数碳脂肪酸类二十三烷酸,该脂肪酸具有抗癌活性,表明紫薇籽油是一种值得开发的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16.
辣椒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辣椒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探讨辣椒籽油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辣椒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辣椒籽油中含有3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8.10%,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含量为69.79%。[结论]该研究表明辣椒籽油是一种营养很高的优质食用植物油。  相似文献   

17.
以粗榧种子为试材,分析不同浓度的粗榧种子油脂提取物对常用食用油(核桃油、大豆油和花生油)过氧化值的影响,并与维生素E抗氧化性进行比较,探究粗榧种子油脂的抗氧化性,并通过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测定粗榧种子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脂溶性维生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粗榧种子出油率达31.45%,高于大豆等油料作物;3种食用植物油在16d内的抗氧化效果均随粗榧种子油脂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而粗榧种子油的过氧化值几乎没有变化;在核桃油中进行粗榧种子油脂和维生素E抗氧化性比较发现,粗榧种子油抗氧化性明显高于维生素E。此外,GC分析结果表明,粗榧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以棕榈酸质量分数最高,达24.31%,其次是质量分数不等的硬脂酸(12.74%)、珠光脂酸(8.18%)、十五烷酸(7.69%)等脂肪酸;HPLC检测结果表明:粗榧种子油脂中维生素E质量分数为9.73mg/kg,维生素A质量分数为0.63mg/kg。可见,粗榧是一种天然抗氧化物质的良好来源,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剂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种子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黄秋葵种子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1种化合物,其中正癸烷含量最高,达21.180%;从黄秋葵种子脂肪酸中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占总量的40.225%。黄秋葵种子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