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518篇
  免费   25749篇
  国内免费   39641篇
林业   16958篇
农学   14523篇
基础科学   14863篇
  46311篇
综合类   98337篇
农作物   15335篇
水产渔业   10502篇
畜牧兽医   32213篇
园艺   14716篇
植物保护   13150篇
  2024年   1557篇
  2023年   4097篇
  2022年   8610篇
  2021年   8255篇
  2020年   8828篇
  2019年   11369篇
  2018年   9380篇
  2017年   12793篇
  2016年   11066篇
  2015年   14033篇
  2014年   13451篇
  2013年   15192篇
  2012年   18916篇
  2011年   18547篇
  2010年   17221篇
  2009年   15426篇
  2008年   14368篇
  2007年   13374篇
  2006年   11062篇
  2005年   8991篇
  2004年   6649篇
  2003年   4772篇
  2002年   4439篇
  2001年   4014篇
  2000年   3538篇
  1999年   2090篇
  1998年   1297篇
  1997年   1287篇
  1996年   1125篇
  1995年   1189篇
  1994年   1172篇
  1993年   931篇
  1992年   963篇
  1991年   807篇
  1990年   614篇
  1989年   603篇
  1988年   538篇
  1987年   416篇
  1986年   424篇
  1985年   212篇
  1984年   197篇
  1983年   190篇
  1982年   190篇
  1981年   252篇
  1980年   192篇
  1979年   150篇
  1978年   130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0篇
  1955年   1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为探讨HBV/HAV复合疫苗的可行性,利用DNA重组技术将HBsAg与HAW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VPX进行融合,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VAX1多克隆位点,构建成核酸表达疫苗pVAX1/SVPX,将其转染CHO细胞。转染细胞培养48h后,进行RTPCR、Western-blot、ELISA分析,结果表明HBV/HAV复合抗原基因SVPX能够在CHO细胞内转录、表达,融合蛋白具有HBV和HAV抗原的特性。  相似文献   
992.
运用比较药理学方法研究了生物牛黄中间体与天然牛黄、人工牛黄在抗病毒及对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方面的不同。结果显示,生物牛黄中间体以25、50、100mg/kg体质量及人工牛黄50mg/kg体质量灌胃给药的大鼠含药血清,灭活后,在10倍稀释的情况下,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使新城疫Ⅰ系疫苗毒的TCID50升高1个滴度;生理盐水组、天然牛黄50mg/kg体质量组10倍稀释大鼠含药血清,灭活后,在鸡胚戍纤维细胞上使新城疫Ⅰ系疫苗毒的TCID50降低1.5个滴度。生物牛黄中间体以25、50、100mg/kg体质量灌胃给药,可明显降低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血瘀”家兔的血沉值、血沉方程K值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天然牛黄50mg/kg体质量组对血沉值和血沉方程K值具有显著降低作用;人工牛黄50mg/kg体质量组时血沉值具有显著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铜中毒对雏鸭某些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21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2.16mg/kg)、铜中毒日粮(Cu850mg/kg)和铜中毒日粮(Cu1050mg/kg)。试验期7周。以血液病理学方法观察了铜中毒对雏鸭某些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铜中毒组、组雏鸭分别于2周龄和3周龄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死亡18只和5只。血液病理学变化表现为,红细胞大小不等、变形变性、坏死溶解;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铜蓝蛋白活性下降。结果表明,铜中毒对雏鸭的生长发育和上述血液指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94.
羊附红细胞体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羊附红细胞体的16S rRNA基因参考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羊附红细胞体的PCR技术。用本方法从感染血样中特异扩增出1条预期大小为1169bp的片段。该方法灵敏、快速、特异性高.可用于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95.
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共感染肉鸡,研究这2种病毒对鸡的致瘤作用,结果表明肉鸡共感染MDV和REV后13d即可发生死亡.接种后100d死亡率达84%。死亡鸡的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等可以形成2种外观明显不同的散在的大肿瘤结节和弥漫性的小肿瘤结节。取发病鸡的肝脏、脾脏、肾脏、心脏和腺胃等组织样品做连续石蜡切片,HE染色后发现这些脏器均存在2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增生。对这些连续切片分别用MDV和REV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荧光试验,则同1份样品存在可以与REV和MDV分别呈现阳性反应的肿瘤细胞团,结果表明REV和MDV可以在感染鸡的体内分别诱发形成肿瘤。在接种后14、21、28和42d随机采集3只鸡的全血分离MDV和REV,均可以同时分离到MDV和REV。表明REV和MDV的共感染延长了病毒血症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6.
应用HE染色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第6周到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1.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发育包括未分化期、不成熟期、发育成熟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发育过程中,山羊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核的体积持续增长;常染色质增加,异染色质减少且趋边分布;核仁数量减少,中央核仁在第8周形成,以后逐渐发育成熟;核膜渐趋成熟。3.山羊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内膜系统的发育变化的规律与神经元的发育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997.
对3~22周龄山羊胎儿肺进行了肉眼、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7~22周龄山羊胎儿肺的外部形态与胎龄无关,肺的外部形态以左二右四叶者为多见.肺的叶间裂和右肺副裂常不完整,以浆膜、肺组织或混合性组织(肺组织及浆膜)融合;2.山羊胎儿肺的发育分为5个时期:胚胎期(3~5周)肺芽分支形成主支气管,主支气管长度不断增长并萌芽出叶支气管,均衬以假复层柱状上皮。腺状期(6~12周)以支气管树发育为主,小支气管衬以假复层和/或单层柱状上皮;终蕾呈腺状,上皮细胞由假复层柱状逐渐变为单层柱状,胞核向细胞顶端移行;终蕾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短小的微绒毛;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随着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它们均位于细胞顶部。小管期(13~14周)以呼吸部发育为主,原始肺泡开始形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衬以未分化的立方上皮;终蕾腺状结构逐渐消失,终蕾上皮细胞由高矮不等的单层柱状上皮逐渐演变为立方形的原始肺泡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较多的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较发达。囊状期(第15周)呼吸部发育显著,肺内细支气管及其末端呈现出“充气”状态;部分原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Ⅱ型细胞内出现嗜锇小体。肺泡期(16~22周)以肺泡的形成和分化为主,更多的肺泡上皮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此期,毛细血管内皮与部分肺泡上皮贴近,可将肺泡上皮细胞区分为3种:Ⅰ型细胞,呈矮柱状或椭圆形,胞质中有较明显的核糖体、扩张内质网及变性线粒体;形成了由Ⅰ型细胞一基膜一内皮细胞组成的气血屏障。Ⅱ型细胞,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锇板层小体和核糖体,内质网扩张呈大小不一的泡状,多泡体出现,线粒体膨大变性,细胞游离面可见少数微绒毛。Ⅲ型细胞,为未分化细胞,呈立方形,胞体较小,胞核相对较大,呈圆或椭圆形,胞质少,呈带状.电子密度低,细胞器少。  相似文献   
998.
以猪瘟C-株弱毒疫苗株、经典强毒石门株和C-株全长cDNA为试验材料,以免疫荧光技术为主;结合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其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特性和表达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筛选猪瘟病毒及其全长cDNA的敏感细胞,探索其增殖表达规律,以便为猪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提供技术方法和可操作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9.
猪2型圆环病毒核酸疫苗免疫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PCR扩增PCV2 ORF2和BVP22基因。将ORF2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了pCORF2作为核酸疫苗免疫小白鼠。同时将具有蛋白转导功能的BVP22基因分别克隆到ORF2基因的上游和下游,使二者融合表达,命名为pCORF2BVP22和pCBVP220RF2。分4组肌肉免疫BALB/c小白鼠,分别注射pCDNA3.1(+)、pCORF2、pCORF2BVP22和pCBVP220RF2,共免疫2次,间隔2周,分别于首免后2周和二免后4周采血,ELISA法检测体液抗体。同时为在体外验证ORF2和BVP22基因的真核表达,将ORF2和BVP22基因分别克隆入pEGFP-N1载体,构建了pNORF2和pNBVP22,转染Hela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了ORF2和BVP22在体外的瞬时高效表达。结果显示,通过两次免疫后,各疫苗组均产生了针对ORF2的体液抗体,同时证明BVP22可增强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其中以BVP22在ORF2上游效果更好。本研究为防制猪2型圆环病毒感染提供了较为理想的侯选疫苗。  相似文献   
1000.
对H5亚型禽流感DNA疫苗质粒pCAGGoptiHA5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pCAGGoptiHA5分别以100和10μg剂量一次或两次免疫3周龄SPF鸡,首次免疫后4周以同样剂量和途径进行第二次免疫,一次免疫后4周、两次免疫后2周分别用100LD50的HPAIV A/Goose/GuangDong/1/96(H5N1)鼻腔途径进行攻击,观察发病与死亡情况,分别于攻毒后第3、5、7天采集喉头及泄殖腔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滴定检测排毒情况,同时检测免疫后、攻毒前及攻毒后血清HI抗体、NT抗体以及AGP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100μg pCAGGoptiHA5一次免疫、100μg pCAGGoptiHA5两次免疫以及10μg pCAGGoptiHA5两次免疫均可对免疫鸡形成100%完全保护(不发病、不致死、不排毒),10μg剂量pCAGGoptiHA5一次免疫可对免疫鸡形成100%的保护(不发病、不致死),结果表明,pCAGGoptiHA5作为疫苗效果良好、成本低廉,有望成为预防H5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的高效、安全新型基因工程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