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旨在对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鹿茸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基因进行部分外显子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试验采用改良的Trizol法分别提取茸皮组织、间充质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HGF基因,回收纯化后,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鉴定后送测序;利用免疫组化法确定HGF在塔里木马鹿鹿茸顶端组织茸皮、间充质、软骨、骨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获得塔里木马鹿茸HGF基因部分外显子大小为349 bp;同源性序列比对结果发现塔里木马鹿HGF与瘤牛、普通牛、白尾鹿、山羊相似性较高;免疫组化试验表明,塔里木马鹿HGF基因在茸皮组织和软骨组织中阳性反应明显,间充质组织和骨组织中阳性反应微弱。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GF基因在塔里木马鹿茸生长中的调控作用提供基础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梅花鹿鹿茸顶端组织IGF1R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鹿茸真皮层、间充质层、前软骨层和软骨层总RNA,以逆转录酶AMV反转录合成cDNA,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序列设计梅花鹿IGF1R基因特异引物并克隆IGF1R基因,最后利用相对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法检测IGF1R基因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求鹿茸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本试验收集了意外折断修复50 d和65 d后的鹿茸样品,利用q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GF和c-Met基因在损伤修复的鹿茸与健康鹿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HGF及c-Met基因在损伤茸总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鹿茸,在茸皮、间充质、软骨和骨四个组织中,茸皮组织相对表达量最高,间充质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最低;与健康鹿茸组织相比,损伤茸茸皮组织中HGF及c-Me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在损伤茸间充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损伤茸与健康茸的软骨和骨组织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损伤修复过程中,HGF及c-Met基因随损伤修复进程的继续表达量也随之上升。因此,HGF及c-Met基因对马鹿茸组织损伤修复及再发育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鹿茸软骨中富含血管,不但能修复缺陷还能实现再生,是研究软骨缺损修复的良好天然模型。由于鹿茸干细胞所分化的软骨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络,所以其ECM中可能含有大量促进软骨生成的细胞因子和功能蛋白。本文就软骨缺陷修复进行综述,对使用鹿茸干细胞ECM修复软骨缺陷的初步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了得到VEGF成熟肽基因,利用Trizol试剂法提取鹿茸顶端组织总RNA,反转录形成c DNA。根据Gen Bank已发表的相关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并克隆VEGF成熟肽基因,再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基因在鹿茸顶端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获得梅花鹿VEGF成熟肽基因,该基因长495 bp,共编码164个氨基酸;经Blast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牛、羊、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97.98%、96.36%;经DNAMAN软件比对,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78%、97.56%、96.95%。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VEGF在茸皮层、间充质层和软骨层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软骨层中表达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鹿茸生长期端粒酶的表达,为揭示鹿茸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方法]在鹿茸快速生长阶段,采用改进的TRAP(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法检测鹿茸顶端增殖区的间充质层、前软骨层和软骨层细胞及下端成熟区的端粒酶活性。同时,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织细胞中端粒酶催化亚基(TER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顶端增生区各组织细胞中均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间质细胞、前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相对端粒酶活力分别为91.2、46.4和13.7,而在成熟区组织中则检测不到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的各组织细胞中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在鹿茸快速生长阶段,其增殖区表达端粒酶,并且端粒酶活性随组织层细胞的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说明端粒酶可能在鹿茸的生长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COL1A1基因表达的Ⅰ型胶原蛋白α1链在组成生物体结构和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梅花鹿茸生长过程的小鞍子(前期)、二杠(中期)和三杈茸(后期)3个典型时期鹿茸顶端组织及其茸皮、间充质、前软骨和软骨4个组织层为试验材料,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技术),从时空角度研究鹿茸生长过程中顶端不同组织COL1A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模式及其相互间DNA甲基化差异。结果显示:1)COL1A1基因在前、中、后期的茸皮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9.73±0.92)%、(7.60±0.69)%和(3.73±0.23)%;间充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3.20±0.40)%、(1.33±0.23)%和(1.60±0.69)%;前软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67±0.83)%、(2.53±0.46)%和(2.67±0.23)%;软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60±0.40)%、(2.80±0.40)%和(2.27±0.61)%。2)COL1A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区域共有25个CG位点,在17个CG位点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3)对COL1A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差异分析发现,相同时期中,茸皮组织甲基化率最高,间充质组织甲基化率最低;相同组织中,中期比前期显著下调;CG位点的比较中,前期与中期的CG位点差异程度较大。综上,COL1A1基因在快速生长期,以及在间充质组织、前软骨组织、软骨组织中对鹿茸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DNA甲基化水平上探究梅花鹿鹿茸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观遗传差异,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机制的研究,以及哺乳动物组织再生和器官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鹿茸顶端组织GHR基因的表达,为鹿茸再生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牛、山羊和绵羊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序列,用CLUSTAL W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在保守序列设计克隆鹿GHR基因编码序列的引物。以3~4岁健康鹿生长30 d的鹿茸顶端组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克隆GHR基因的cDNA序列;并用原位杂交技术对GHR基因在鹿茸顶端进行组织定位。【结果】成功克隆到了1 967 bp的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EU381142),该序列包含GHR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鹿GHR基因与牛、羊、人GHR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97%和80%,GHR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97.6%和77.3%。杂交结果显示,在皮肤层、间叶细胞层、软骨膜层和软骨层的阳性组均有蓝色杂交信号。【结论】利用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在鹿茸顶端皮肤层、间叶细胞层、软骨膜层和软骨层均检测到GHR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梅花鹿IGF1全长cDNA克隆及在鹿茸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检测梅花鹿鹿茸组织IGF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TRIzol试剂法分别提取鹿茸真皮、间充质、前软骨和软骨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序列设计梅花鹿IGFI基因特异引物并克隆IGFI基因,将IGF1基因DNA序列递交GenBank,并利用相对荧光定量Real-time PCR...  相似文献   

10.
软骨组织的研究一直依赖于哺乳动物胚胎模型,这种方法存在取材困难、难以明确界定分层边界等弊端。而鹿茸非常独特,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医学模型对软骨发育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传统的软骨研究模型和鹿茸这种新型模型,分析了鹿茸作为软骨研究模型的优势,同时对鹿茸软骨组织发生与生长的组织基础,以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鹿茸软骨组织中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寻找更有效的软骨发育研究模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验共选用(110±5)日龄健康湛江鸡10只,采用微循环观察仪对胸腺进行活体观察,通过做血管透明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微血管总体走向、血管细微结构等.结果表明:胸腺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于迷走动脉,该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干的细小分支,其主干延伸至颈部内脏和颈中段的被皮,沿途再分支进入胸腺.该分支进入胸腺后,在接近腺体的中央部位发散形成血管树,经过实质形成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垂直朝向胸腺表面,或加入浅表的毛细血管丛,或伴随这些毛细血管丛一段距离后返回髓质,形成毛细血管袢.微动脉分支组成不规则的毛细血管网,汇聚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加入到皮髓交界处的静脉中,汇入腺体表面的血管,进而在胸腺附近构成静脉树,汇集入胸腺静脉最后注入到颈浅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和优化ABS血管铸型技术。创建猪支气管动脉立体标本的铸型方法,并构建猪支气管动脉立体标本。为探明猪支气管动脉在肺内的分支与分布状态提供实验方法。【方法】用改进和优化ABS铸型技术,采用支气管动脉单纯铸型和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树或肺动脉联合铸型的方法构建猪支气管动脉的立体标本。【结果】(1)创建了猪支气管动脉立体标本的铸型方法。①猪肺支气管动脉单纯标本制作的方法要点:先分别在胸主动脉近心端和远心端插管并结扎胸主动脉。同时,为了防止在灌入铸型剂时经食管和气管周围的血管网发生渗漏,分别在胸主动脉插管处相应的位置结扎食管前端和后端,并在气管开口处插入盲端套管并结扎。然后调整肺的位置,使其背上腹下地置于解剖盘中。经胸主动脉间接向支气管动脉中注入铸型剂。灌注时强压梯度灌入60 mL 10%和100-160 mL 15%的ABS铸型剂,当橡胶管中间部位膨大后停止灌注。在连续灌注结束后5 h内随时观察橡胶管膨大部位的大小,当压力减小时,立即灌入20%的ABS铸型剂,保证主动脉内的正压力。将灌注好的标本置于冷水中静态硬化3-4 d,再用盐酸密闭腐蚀10 d左右。然后用流水漂浮和加压冲洗,再通过摘除凝块、打枝疏密和断枝再植修整后就可以获得完整的铸型标本。②猪肺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树联合铸型标本制作的方法要点:首先,同时插管并结扎胸主动脉、食管和气管。然后经胸主动脉间接灌注铸型剂。间隔1-2 h后再对气管树进行灌注。最后同步硬化、腐蚀、冲洗和修复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树联合标本。③猪肺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联合铸型标本制作的方法要点: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树联合铸型的方法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联合铸型的方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将铸型剂注入支气管动脉的同时,前者是将铸型剂注入支气管树内,后者则是将铸型剂注入肺动脉内。在联合铸型时,根据肺的大小确定注入铸型剂的量,而经支气管动脉单纯铸型时,则根据压力大小确定灌注量。(2)构建了猪支气管动脉立体标本、猪支气管动脉与猪支气管树的联合立体标本和猪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的联合标本。【结论】采用该方法获得的支气管动脉立体标本血管层次清楚、管道充盈光滑、对比度清晰,能够完整显示猪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分支、走向、分布以及与支气管树和肺动脉的毗邻关系。该工作为猪及其它动物支气管动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细胞体外3D培养技术更有利于细胞功能的表达和发挥,是细胞组织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马鹿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新发现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向软骨分化的能力。【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鹿茸MSCs细胞特性及软骨分化机制,【方法】利用水凝胶为支撑材料进行3D培养,与细胞平面培养方式对比,分析鹿茸MSCs的生长特性与变化。【结果】结果表明,3D培养组生长呈团状,形态呈梭型。两种培养法细胞生长曲线相似,培养至48 h后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平台期即培养144 h之后3D培养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平面培养组(p0.05);对两种方法培养312 h(13 d)的细胞进行PI染色,3D培养组细胞凋亡率(32.67±11.08%)低于平面培养组(37.18±10.21%),但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鹿茸化学成分概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鹿茸在天然动物药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东北梅花鹿茸及马鹿茸的一般化学成分与活性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通过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的鹿茸分析,得出灰分、钙、磷含量由基部到顶端逐渐减少、有机质总含量从基部到顶端逐渐增加的结果。本文还着重对鹿茸中各种活性成分进行了论述。从鹿茸中提取对人体高度活性作用的前列腺素,并做了动物药理试验。这为探明鹿茸的疗效机理,提高鹿茸的经济价值,提供了重要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5.
用一头黑色杂交猪的前肢,从腋动脉灌注30%A.B.S.,然后用刀分离追踪动脉分布情况;另用3头白色和3头黑色的杂交猪前肢作同样处理,其后用盐酸腐蚀,得到脉管铸型标本。观察分支情况,发现与Sisson《家畜解剖学》第5版中所述有原则不同,与国内资料比较也有所补充。 1.关于腕背动脉网(Dorsal carpal rete): Sisson明确指出骨间前动脉(Cranial interosseous artery)参与形成腕背动脉网;国内张立教教授对此持相反意见。  相似文献   

16.
鹿科动物茸角组织Osteopontin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在骨基质的矿化和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研究首次从梅花鹿鹿茸尖端组织cDNA文库中成功克隆了OP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及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PN的cDNA全长为1 406 bp,编码279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为不稳定蛋白,具有N端信号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0.99 ku,理论等电点为4.40,其一级结构中丝氨酸和谷氨酸残基所占比例最高,含有特异的Arg-Gly-Asp序列(RGD)。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鹿源OPN氨基酸序列不仅与欧洲牛和山羊相似性最高(分别为86%,85%),且在该基因座位上也与二者在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OPN基因在鹿茸尖端不同组织层的表达存在差异,前软骨层和软骨层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间充质和皮肤层,推测OPN可能通过介导破骨细胞与矿化组织的黏附,从而参与了鹿茸组织的矿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各系细胞分化的机制及其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形成,在体内的定向诱导分化和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等几方面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从梅花鹿(Cervus nippon)鹿茸间充质中成功克隆出包括膜联蛋白A1(Anxa-1)基因全部编码区的c DNA序列,并结合生物学信息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及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nxa-1基因编码346个氨基酸。经生物学信息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为稳定蛋白,不具备信号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8 830.4,理论等电点为6.17,一级结构中亮氨酸占最大比例(10.4%)。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梅花鹿Anxa-1氨基酸序列与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绵羊(Ovis aries)、山羊(Capra hircus)和水牛(Bubalus bubalis)相似性较高。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Anxa-1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鹿茸顶端间充质表达存在差异,生长前期的表达量高于中期与后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miRNA-93-5p对梅花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转录调控作用及其与鹿茸细胞生长的关系,分离了鹿茸顶端软骨组织细胞,利用Trizol试剂法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序列设计梅花鹿VEGF基因的3′端非编码区部分序列(3′UTR)特异引物并进行克隆,构建VEGF基因的3′UTR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再将人工合成的miRNA-93-5p模拟物转染鹿茸软骨细胞,MTT法检测鹿茸细胞体外增殖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VEGF蛋白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鹿茸组织VEGF基因的3′UTR序列,野生型序列长度为356 bp,突变体长度为336 bp。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转染野生型质粒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降低,而转染突变体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变化。 MTT法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鹿茸细胞的体外增殖受到抑制,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且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试验旨在分离、多向诱导分化并鉴定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采取经过健康筛查的犬腹部脂肪,机械剪碎,采用1 g·L~(-1)胶原酶Ⅰ型消化,用DMEM+10%FBS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结果]运用酶消化法可以从犬新鲜脂肪组织中分离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其高表达CD29(99.9%),低表达CD34(0.5%)和CD45(0.3%)。这些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可以分化成为骨、软骨和脂肪。[结论]犬腹部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