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快速检测试纸条法和竞争酶标免疫法(ELISA)分别对70份生猪尿样进行检测,再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进行确证。结果表明:ELISA方法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符合率为100.0%,快速检测试纸条法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符合率为98.6%。  相似文献   

2.
对肉制品中杂环胺种类、含量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不同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如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以及在线串联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LLE-SPE).重点讨论了目前最新的杂环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质谱串联法(LC-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并对每种技术的优势及特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未发酵半干罗非鱼和经酵母菌发酵半干罗非鱼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研究,优化了固相微萃取的条件.结果显示:样品在50℃条件下.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涂层的萃取头萃取50 min,可得到较好谱图.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在未发酵罗非鱼与酵母菌发酵罗非鱼中分别检测出74,59种挥发性物质.酵母发酵半干罗非鱼与未发酵半干罗非鱼的挥发性物质有显著差异.酵母发酵半干罗非鱼中苯乙醉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未发酵半干罗非鱼.  相似文献   

4.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会导致营养价值降低,引起动物疾病,并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应当建立相应的体系对其监控.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检测法(FLD)、近红外光谱法(NIR)、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HPLC-MS/MS)等.综述了霉菌毒素常见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猪尿液中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检测方法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快速检测试纸条法、竞争酶标免疫法(ELISA)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分别对84份猪尿液样品进行盐酸克伦特罗检测。结果显示ELISA方法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符合率为100.0%,快速检测试纸条法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符合率为90.5%。  相似文献   

6.
农业环境样品(土壤、植物、水产品、水体、底泥等)中三聚氰胺含量较低,且基体成分复杂,故样品前处理是三聚氰胺检测中不可缺的步骤,而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三聚氰胺分析方法.从农业环境样品中三聚氰胺检测的前处理方法(酸碱提取、有机溶剂提取、固相萃取等)和分离检测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等)两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果蔬农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果蔬农残检测中的应用,建立合适的测定果蔬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水胺硫磷为模板分子,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萃取头,建立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MISPME)与气相色谱(GC-NPD)联用测定果蔬中5种有机磷的分析方法。[结果]试验得出,制得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头对果蔬基质中的目标物具有很高的萃取量。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在μg/kg级别,相关系数大于0.994,检出限在0.01~1.33μg/kg,5次重复加标试验所得RSD在1.77%~9.28%,在真实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8.5%~107.2%。[结论]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联用测定果蔬中有机磷的方法简单、快速,无需溶剂,准确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近年来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和测定方法(超声波提取、加速溶剂提取、微波提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果蔬中13种农残分析方法,采样在匀浆后利用乙腈超声和氯化钠盐析,经过虑,氮气吹干后用丙酮:CH_2Cl_2(1:1)复溶,PC/NH2-SPE净化,采用TG-5MS毛细管柱和质谱检测器测定,离子定量分析。从试验结果可知,13种农药分离效果显著,相关系统R2 0.998,LOD为0.005 mg/kg-0.020 mg/kg,在低、中、高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范围74.8%-100.8%,RSD在1.8%-8.9%之间,符合农残分析要求。该方法处理步骤简便,净化效果显著,适于实施蔬菜、水果农残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综述苯并咪唑类(BMZs)杀菌剂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分析研究现状。介绍其在植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如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和检测技术如荧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法。最后,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残留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鸡肝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样品经正己烷和乙腈提取、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选择离子模式(SIM)测定,该方法回收率在85%~110%之间,标准偏差(RSD)在2.0%~5.0%之间。表明该方法回收率高,RSD变异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近年来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和测定方法(超声波提取、加速溶剂提取、微波提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包括液液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前处理技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生物传感器和免疫分析等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1固相萃取方法及其在食品农残分析中的应用固相萃取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由液固萃取和柱液相色谱技术结合发展而来的。与传统的液-液萃取相比,固相萃取具有回收率高、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等优点。由于固相萃取是一种柱色谱分离过程,分离机理、固定相和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包括液液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前处理技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生物传感器和免疫分析等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固相萃取法、加速溶解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分子印迹萃取技术、Qu ECHERS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技术等农药残留检测前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技术等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洗涤法、吸附法、辐射法、超声波法、臭氧氧化法、光化学降解法等农药残留的物理及化学处理办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果蔬中残留农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果蔬中农药残留检测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包括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总结了应用较广的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固相萃取、QuEChERS、分析比较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法及生物传感器等检测技术.另外,介绍了纳米材料在果蔬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快速测定绞股蓝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样品采用超临界CO2萃取,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GC/MS检测。超临界CO2萃取适宜条件为:压力41.370 MPa、温度40℃、改性剂添加量0.08ml/g、静态萃取时间25min、CO2体积为10 ml。方法回收率在92.18%-110.28%,相对标准偏差为6.33%-10.87%。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农残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测定川厚朴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川厚朴生品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出39和47个色谱峰,分别占挥发油总峰面积的97.399%和96.064%。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简便、实用、快速、灵敏的优点,可应用于厚朴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检测止痛化癥胶囊中挥发性成分,为止痛化癥胶囊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止痛化癥胶囊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检测出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检出挥发性成分70种,鉴定出其中的70个组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29%,主要包括烯烃、有机酸、醛、酮、酯、杂环和芳香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分别是5-甲基-2-糠醛(18.47%)、焦粘醛(16.23%)、2-乙酰吡咯(7.17%)、薄荷酮(4.84%)、1-(2-呋喃基)乙酮(4.58%)。止痛化癥胶囊挥发性成分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