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南香茅草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从香茅草叶片中萃取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了18种成分,含量较高的是β-月桂烯、香叶醛、橙花醛等,其中β-月桂烯含量高达4124.30μg·kg-1,柠檬醛(包括香叶醛和橙花醛)含量达5057μg·kg-1。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柠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叶片对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的化感作用,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柠檬香茅叶水提液对黄秋葵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柠檬香茅叶水提液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5g·L~(-1)的柠檬香茅叶水提液可促进黄秋葵种子发芽,质量浓度为30g·L~(-1)和40g·L~(-1)柠檬香茅叶水提液显著抑制黄秋葵种子萌发、根长生长、单株苗重,黄秋葵幼苗生长阶段对柠檬香茅叶水提液更敏感。通过鉴定得到柠檬香茅叶水提液中16种化合物,总含量占82.76%,相对含量较高的有香叶醛、橙花醛、香叶酸等,鉴定出的化合物中分别有酚酸类物质(8.27%)、脂肪酸类物质(2.12%)和萜类物质(52.19%)等已知的化感物质,相对含量总和达到62.58%。  相似文献   

3.
GC-MS法分析瑞丽柠檬香茅草精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瑞丽市种植的柠檬香茅草鲜样中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质谱工作站Xcalibur3.0对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色谱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NIST08标准质谱图数据库进行检索,综合分析鉴定出43种主要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在精油中的相对质量分数。4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40%,其中含量较高的8个成分分别是橙花醛(28.44%)、柠檬醛(30.10%)、β-蒎烯(7.36%)、香茅醇(5.07%)、红樟油(2.80%)、芳樟醇(2.54%)、香叶醇(2.75%)、反式石竹烯(2.31%),占挥发油总量的81.37%。  相似文献   

4.
柠檬香茅精油的成分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柠檬香茅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柠檬香茅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精油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了26种成分,占精油的93.57%。其中以柠檬醛(75.73%)为主,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可达93.13%。醛类化合物在精油中比重最高,占76.35%,其次是醇类、酮类、环醚类和酯类。采用菌丝生长法测试柠檬香茅精油及柠檬醛对黄瓜腐霉菌、番茄灰霉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辣椒尖孢镰刀菌4种重要果蔬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4种供试菌中,柠檬香茅精油及柠檬醛均对黄瓜腐霉病的抑菌效果最佳,但柠檬醛的抑菌效果高于柠檬香茅精油35.30%。  相似文献   

5.
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唐紫’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花蕾期共检出芳香成分53种,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芳香成分有γ-依兰油烯、α-雪松烯、α-蒎烯、反式-α-香柠檬烯、顺式-乙酸-3-己烯酯、长叶马鞭草烯酮;初开期共检测出65种芳香成分,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乙酸香茅酯、苯乙醇、香叶醇、乙酸正己酯、橙花醇、乙酸苯乙酯、顺式-乙酸-3-己烯酯;半开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62种,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香叶醇、苯乙醇、乙酸香茅酯、橙花醇、乙酸正己酯、乙酸苯乙酯和α-月桂烯;盛开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65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乙酸香茅酯、苯乙醇、乙酸香叶酯、香叶醇、乙酸苯乙酯、橙花醇、乙酸正己酯和α-月桂烯;盛开末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58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苯乙醇、乙酸苯乙酯、乙酸香茅酯、α-月桂烯、α-蒎烯、柠檬烯和乙酸香叶酯;伴随花的不断发育,醇类化合物含量迅速增加,半开期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开期含量最高;萜烯类化合物在花蕾期含量最高,初开期迅速下降,至盛开末期又有所上升;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呈先迅速升高后迅速降低的趋势,盛开期含量最高。【结论】玫瑰花发育的不同时期,芳香成分及含量差异明显。鲜花的主要香气成分在初开期基本形成,大部分芳香成分在半开期至盛开期含量最高。因此,生产中提取玫瑰精油时,应选择开放程度在半开期至盛开期的鲜花进行采摘。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长萼堇菜,以黔产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s Bl.)全草的花、根、叶(叶柄)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用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研究黔产长萼堇菜中挥发性物质在不同部位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表明:黔产长萼堇菜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差异显著。花、根、叶(叶柄)中分别检出32种、33种和2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共有挥发性成分为羟基乙酸、二甲基硫醚、1-辛烯-3-醇、(Z)-2-壬烯醛、水杨酸甲酯、十六烷、十七烷等成分。不同部位其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也各不相同,在花中以烷烃和醛、酮类为主,根中则以醇类为主,叶中以不饱和醇类和醛类为主,其中在花、根、叶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二十一烷(25.851%)、1-壬醇(24.07%)和(Z)-3-已烯-1-醇(24.98%)。  相似文献   

7.
GC-MS分析夏黑葡萄中挥发性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定量分析优质夏黑葡萄果皮、果肉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夏黑葡萄果皮中挥发性物质含量多于果肉中挥发性物质含量,果皮中共检出4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烯类物质是主要的香气成分,果肉中共检出4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酚类物质是主要香气成分。夏黑葡萄的特征香气为大马酮、芳樟醇、D-柠檬烯、香叶醇、橙花醇。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得到苦橙(Citrus bigarradia V.)精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性香味成分,并进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超临界苦橙精油得率为3.56%,苦橙精油中检测出58种挥发性成分,括萜烯类18种、醇类11种、醛类10种、酮类9种、酯类9种,相对含量较高为柠檬烯(90.01%)、月桂烯(3.11%)和α-蒎烯(1.05%)等成分,苦橙精油具有香甜的花香味和橘子、柠檬的果香,清甜而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柠檬8份种质资源的花进行精油提取和成分分析鉴定,分析8种柠檬花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和相似度,为柠檬花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种质柠檬亲缘关系鉴定及优质柠檬种质的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福建省泉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果蔬园柠檬良种筛选圃内尤力克、费米耐劳、印度大果、越南四季柠檬、台湾香水柠檬、漳州本地柠檬、北京柠檬和江苏2号等8份种质资源的花进行精油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和鉴定其挥发性成分,并采用SPSS 22.0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8份柠檬花精油出油率为0.052%~0.139%.共鉴定出15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烯类52种、醇类47种、酯类15种、醛类11种、酮类10种、烷烃类7种、酚类4种、其他5种.尤力克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4种,费米耐劳67种,印度大果27种,越南四季柠檬78种,台湾香水柠檬27种,漳州本地柠檬45种,北京柠檬42种,江苏2号42种.8份柠檬花精油共有成分8种,分别为D-柠檬烯、β-蒎烯、3-蒈烯、β-石竹烯、柠檬醛、芳樟醇、α-松油醇和香叶醇;特异性成分78种,其中尤力克6种、费米耐劳19种、印度大果2种、越南四季柠檬29种、台湾香水柠檬4种、漳州本地柠檬3种、北京柠檬7种、江苏2号8种.柠檬花精油中以萜烯类(35.29%~80.81%)、醇类(7.91%~43.04%)和醛类(0.19%~14.67%)相对含量较多,其中萜烯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D-柠檬烯、β-蒎烯和3-蒈烯,醇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合金欢醇和芳樟醇,醛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柠檬醛.8份柠檬花精油间关系最近的是北京柠檬与江苏2号,相似度为0.996,最远的是越南四季柠檬与台湾香水柠檬,相似度为0.650.[结论]不同柠檬花精油出油率和成分的差异反映柠檬不同种质间的遗传差异.同时,柠檬花精油中含有的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取直接加热和沸水浸泡2种方式萃取茶树嫩芽中的芳香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茶树嫩芽香气成分,在直接加热方式中检测出23种占比78.351%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出峰时间在21 min之前,在浸泡加热方式中检测出30种占比93.326%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出峰时间在21 min之前,表明浸泡加热萃取法能更好的释放出分子量低、沸点低的挥发性物质,浸泡加热萃取法更适用于茶树嫩芽香气物质的萃取。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己醇、橙花叔醇、反式-2-己烯醇、香叶醛、橙花醛、4-戊烯醛和水杨酸甲酯是茶树嫩芽中主要的挥发性芳香物质,这些芳香物质共同决定着茶树嫩芽的香气特征,使茶树嫩芽呈现一定的清香。  相似文献   

11.
同时蒸馏萃取法与GC-MS法对板栗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板栗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共从板栗叶中分离出47个色谱峰,鉴定出38个化合物,占挥发物组成的92.92%.中药板栗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由醇、烯、酯和醛酮类化合物组成,主要成分为3-己烯-1-醇(33.98%),3-己烯乙酸酯(14.66%),壬醛(5.63%),香叶醇(4.80%),橙花叔醇(5.08%).  相似文献   

12.
为对荔枝新品种‘御金球’果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果共检测到烯类(73.87%)、酯类(4.38%)、醇类(3.12%)、醛类(0.81%)、酮类(0.14%)、酸类(0.19%)、烷烃类(0.57%)及其他成分10大类共52种化合物,其中烯烃类含量最高,共计24种。右旋大根香叶烯、α-衣兰油烯、1-甲氧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榄香烯、月桂烯、α-异松油烯、柠檬烯、香橙烯、γ-衣兰油烯、γ-杜松烯、α-蒎烯、(+)-环苜蓿烯,β-榄香烯、乙酸香茅酯、1-乙酰基-16,17-双脱氢-(9CI)-Curan-20-醇、(1a,3b,4b,6a)-4,7,7-三甲基二环[4.1.0]庚烷-3-醇、香叶醇、柠檬醛为其主要香气成分。而相对含量最大(20.16%)且具有抗菌作用的右旋大根香叶烯、抗菌抗氧化的柠檬醛、黄酮类的3',4',7-3-O-甲基槲皮素等物质的检出显示出‘御金球’荔枝具有潜在的药理及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铁皮石斛、重唇石斛及其杂交后代14L-3、14L-6、14L-7和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6种石斛样品的茎、叶挥发性成分。[结果]6种石斛茎、叶中共检测出105种化学成分,茎中23种,叶中90种,主要分为醇、醛、酮、烷、烯等几个大类,均以醇类最多。6种茎共有的成分2种(叶醇、正己醛)。6种叶共有成分6种(叶醇、正戊醇、二乙基酮、1-戊烯-3-醇、特戊醛、反-2-己烯醛)。叶醇是6种石斛茎、叶中唯一共有的成分,也是含量最高的成分。[结论]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相比其他子代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S-SPME-GC-TOF-MS)技术对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的过程中,鲜叶、萎凋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较少,做青叶中的香叶醇、茉莉酮、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吲哚等重要挥发性成分生成并增加;整个加工过程中鉴定出3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属于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7种类型,其中,酯类、醇类化合物是主要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品系"606"乌龙茶虽然具有α-法呢烯、香叶醇、苯基乙醇、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花果香特征型挥发物成分,但橙花叔醇的含量较低,而己酸叶醇酯等具有清果香的酯型化合物含量较高.综上,新品系"606"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有别于其他花果香品种的乌龙茶,这可能是构成其独特品种风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温冷藏对大马士革玫瑰鲜花花水香气成分的影响,为大马士革玫瑰鲜花贮藏提供可行的方法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花花水,依次收集不同时段的蒸馏液。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取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对各蒸馏液中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低温冷藏的大马士革玫瑰花和大马士革玫瑰鲜花花水都具有玫瑰特征香气,二者在各个收集时段各类化合物的分布上差异不大。苯乙醇、香茅醇、橙花醇和香叶醇是玫瑰花标志性香气成分,低温冷藏对花水成分中的苯乙醇和香茅醇影响不大,可能使香叶醇转化成了橙花醇。低温冷藏会减少花水中萜烯类成分的数量和酮类化合物甲基庚烯酮的相对含量,增加柠檬醛的相对含量,增加了花水的香气品质但影响花水的储藏时间。低温冷藏对花水酯类、酚类等其他成分的影响较小。【结论】低温冷藏处理对大马士革玫瑰花水的香气成分影响不大,可作为大马士革玫瑰鲜花的适宜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芳樟醇型、柠檬醛型、油樟型、龙脑型樟树叶纯露的挥发性成分和抑菌活性,为樟 树叶纯露作为天然防腐剂和消毒产品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樟醇型、柠檬醛型、油樟型、 龙脑型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叶纯露,探讨纯露的挥发性成分、物理性质和抑菌效果。【结果】 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樟醇,相对质量为 74.03%;柠檬醛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橙 花醛和香叶醛,相对质量分别为 14.23%、29.26%;油樟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 1,8- 桉叶油素,相对质 量为 50.36%;龙脑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龙脑,相对质量为 82.27%。芳樟醇型樟叶纯露的抑菌效果最 好,其对供试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 250 μL/mL;其次抑菌效果较好的为油樟型和柠檬醛型樟 树叶纯露。油樟型樟树叶纯露的杀菌效果最好,其对供试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为 250 μL/mL;其 次是龙脑型和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结论】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油樟型和柠檬醛型 樟树叶纯露;油樟型樟树叶纯露的杀菌效果最好,其次是龙脑型和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 GC-MS)分析柠檬香桃(Backhousia citriodora)挥发油的化学组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同时测定了挥发油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杀线活性,并采用多孔板-MTT显色法测定挥发油对4种不同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从柠檬香桃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5种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87.17%,主要成分为香叶醛(Geranial)(34.35%)、橙花醛(Neral)(29.88%)和异香叶醛(Isogeranial)(3.91%),占总相对含量的68.14%,其它成分的相对含量均小于3%;柠檬香桃挥发油对松材线虫表现出有效的杀线虫活性,在24 h、48 h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138.30μg/mL、107.83μg/mL和85.56μg/mL;抗细菌活性的结果显示柠檬香桃挥发油对番茄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的抑制活性最好,IC50值为1...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固相微萃取与GC-MS系统,分析了红刺玫花、叶的自然挥发性物质组成。鉴定出叶片挥发物成分10种,主要成分乙酸顺式-3-己烯酯(41.84%)、1R-α-蒎烯(27.11%)、罗勒烯(6.21%),占挥发物总质量分数的75.16%;花瓣挥发物成分25种,主要成分D-香茅醇(41.9%)、苯乙醇(15.62%)、1R-α-蒎烯(13.4%),占挥发物总质量分数的70.92%。利用β-蒎烯、罗勒烯、D-香茅醇、3-蒈烯4种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抑菌活性试验,发现4种挥发物质对供试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罗勒烯与D-香茅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强,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12.5 mg·L~(-1);β-蒎烯与D-香茅醇对枯草芽孢杆菌、D-香茅醇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次之,MIC均为50 mg·L~(-1)。β-蒎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弱,MIC为800 mg·L~(-1)。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盐渍处理对玫瑰精油品质的影响,选用盛花期丰花玫瑰、苦水玫瑰和百叶玫瑰的花瓣为原料,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的精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其精油成分的类型及含量,并比较新鲜花瓣与盐渍花瓣提取的精油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玫瑰精油成分均以醇类、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其中,香茅醇、香叶醇、橙花醇、芳樟醇、乙酸香茅酯和乙酸香叶酯等物质为主要成分,因其品种不同,各种精油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各有差异.与鲜样精油相比,盐渍精油的主要成分差异显著(P<0.05);丰花和苦水盐渍精油中,香茅醇和香叶醇的含量均有增加,其相对含量更符合玫瑰精油国际标准,而橙花醇的含量显著降低,其相对含量低于国际标准;百叶盐渍精油中香茅醇、香叶醇和橙花醇的含量均显著低于鲜样精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玫瑰精油的提取工艺提供了试验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制茶工艺对构树鲜叶进行加工,分析构树叶加工前后游离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为构树鲜叶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国标测定方法分析构树鲜叶和构树叶制品原料中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并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构树叶加工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39.39%,甘氨酸和蛋氨酸消失,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提高5.55倍和3.32倍;甜味氨基酸含量减少78.70%,苦味氨基酸含量减少82.88%。加工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增加,尤其是十一碳酸(C11:0)含量提高7.16倍,同时增加十七碳酸(C17:0)和二十碳酸(C20:0)2种饱和脂肪酸。GCIMS分析结果表明,构树鲜叶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组分,定性42种已知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82.82%;构树叶制品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组分,定性检出39种已知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81.05%;构树叶加工后,醛类、醇类和萜烯类物质大幅度减少,而酮类、酯类物质和有机酸大量生成,尤其是增加(E,E)-2,4-己二烯醛、己酸、2-甲基-1-戊醇、2-甲基-1-丁醇、环己酮、2-甲基丁酸乙酯等构树鲜叶中没有的成分,GC-IMS数据库未能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在构树叶制品中明显增加。【结论】构树叶加工后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醛类、醇类和萜烯类等青香及花果香大幅度减少,而酮类、酯类和有机酸等果香及酸味明显提升,可根据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指导构树叶加工工艺及构树叶制品香气品质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