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株鸭瘟病毒新分离株的毒力和抗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1株新分离的鸭瘟病毒(DPV)CY07株分别接种鸭胚和7日龄雏鸭,结果40%的胚24h内死亡,剩余胚24~48h内死亡;7日龄雏鸭48h发病3只(3/7),至120h共发病6只(6/7),死亡5只(5/7)。同时用标准株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血清中和价为1∶19。对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进行攻毒试验,证明能够抵抗鸭瘟病毒CY07株的攻击。表明DPVCY07株是1株毒力较强的病毒株,但抗原性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山东潍坊地区鸭瘟零星发病现象,从潍坊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病料,通过鸭胚接种,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以及阳性血清定性中和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DPV),命名为鸭瘟病毒GM株。结果显示,该本病毒可适应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鸭胚ELD50为10-5.5/0.2 m L;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1%鸡红细胞;本动物回归,使樱桃谷鸭在5~6 d死亡,成功复制出鸭瘟病毒;鸭瘟病毒GM株与鸭瘟病毒鸡胚化弱毒株(CVCC AV1222)疫苗的免疫攻毒试验表明,传统鸭瘟疫苗对该分离株具有保护力。初步确定该病毒为传统鸭瘟野毒。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鸭瘟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9~10日龄鸭胚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从四川省七个疑似鸭瘟发病片区分离鉴定了七株鸭瘟病毒。经测定,这七个毒株与鸭瘟标准强毒AV1221F16代的血清型、抗原性一致,没有血凝特性,对氯仿敏感,属于DNA病毒;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为10^-4.59~10^-5.92/0.2mL;本动物回归使四川麻鸭在3~7天死亡;电镜下观察成熟病毒粒子呈球形成近似球形,带有囊膜,直径150~160nm,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4.
取急性死亡的黑天鹅等水禽进行病毒分离 ,通过鸭胚接种、动物回归试验、病毒生理生化特性测定、血清学诊断、免疫预防试验等 ,证实分离株为鸭瘟病毒 ,揭示野生水禽完全有自然感染鸭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现疑似副黏病毒症状的1日龄雏鸭和死亡鸭胚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HI和病毒中和反应鉴定为副黏病毒,命名为SDFCH株。按常规方法测得SDFCH株的生物学毒力指标MDT、ICPI和IVPI分别为56.6 h、1.78和2.59,鸭胚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5,表明SDFCH株为副黏病毒强毒株。用分离病毒对11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攻毒,孵化出的雏鸭和攻毒的雏鸭均出现明显的剖检变化。根据GenBank中NDV 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鸭源Ⅰ型禽副黏病毒(APMV-1)SDFCH株的F基因。与已发表副黏病毒F基因相关序列对比结果表明:SDFCH株与鸭、鹅源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6.4%~98.0%之间,而与Lasota株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4.4%和87.9%。表明该毒株相对于传统的Lasota株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从山东省某疑似鸭瘟发病区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该毒株与鸭瘟标准强毒的血清型一致,对氯仿敏感,无血凝特性,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为10^-4.02/0.2 ml.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的UL6和UL7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所扩增片段与参考序列AF043730的同源性为99.7%.  相似文献   

7.
取急性死亡的某动物园野生水禽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鸡(鸭)胚接种、动物回归试验、病毒主要理化特性测定、免疫预防试验等证实分离株为鸭瘟病毒,揭示野生水禽完全有自然感染鸭瘟的可能性,家鸭与野生水禽在相互间传播鸭瘟病毒上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8.
从浙江省某麻鸭养殖基地的产蛋下降病鸭生殖器官内分离到1株致产蛋锐减、不致鸭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禽副黏病毒1型,命名为YH99V株。该毒株经动物回归试验能成功诱导鸭发病并回收同样的病毒,通过SPF鸡胚盲传至第9代时致病性突然增强,第11代出现血凝特性,第15代血凝价趋于稳定,鸡胚半数致死量EF15ELD50为10-4.8。MDT、ICPI和IVPI毒力学指标测定以及毒力相关基因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分离株的MDT为112h,ICPI为0.225,IVPI为0.41;YH99 V株F0蛋白裂解位点(112~117位)区域氨基酸推导序列为Gly-Arg-Gln-Gly-Arg-Leu,与弱毒株相一致。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弱毒株。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某养鸭场送检的7-17日龄疑似鸭瘟的病、死雏鸭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送检鸭和试验鸭皆表现出典型的鸭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组织病原分离及病毒中和试验、PCR试验、免疫保护试验,鉴定得出所分离的病原为鸭瘟病毒。临床采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获得了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毒力和耐药情况,本试验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体内分离出6株分离菌,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滴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分离菌均不具运动性,尿素、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符合RA生化特性,将6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SS-RA1~SS-RA6;6株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NCBI上RA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相似性≥98%,说明6株分离菌均是RA;SS-RA1~SS-RA4为血清2型且含有8种毒力基因(OmpA、CAMP、wza、AS87_04050、Fur、SIP、TbdR1和luxE基因),SS-RA5和SS-RA6为血清11型,缺失AS87_04050基因,仅含有上述其余7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鸭均全部死亡,对照组雏鸭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表明6株分离菌对雏鸭均有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株分离菌仅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和头孢哌酮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6株RA,为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苗选择和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其相关毒力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规模化养鸭场患典型大肠杆菌败血症雏鸭分离的28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中鉴定出210株(包含37种血清型),其中O93、O78、O92、O76占43.8%(92/210)为优势血清型,O46、O32&O93混合型、O60&O93混合型为首次从鸭群中分离到。应用PCR结合核酸序列测定对210株致病性E.coli(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和28株自健康雏鸭泄殖腔拭子分离的E.coli(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包括强毒力岛(HPI)中的鼠疫菌素受体基因(fyuA)和铁调节蛋白基因(irp2)、Ⅰ型菌毛必需蛋白基因(fimC)、P型菌毛结构基因(papA)和血清耐受基因(iss)检测,结果表明:fyuAi、rp2、fimC、papA和iss基因在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的携带率分别为41.0%、43.3%、92.9%、97.6%和96.7%,在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携带率分别为21.4%、25.0%、92.9%、100%和92.9%,患病鸭和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iss、fimC和papA携带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papA的携带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宿主(鸡、猪和人)源E.coli;HPI毒力岛在鸭源E.coli中分布较广,其携带率表现为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极显著高于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HPI毒力岛的携带率与菌株的致病性呈明显的正相关,与O78等特定的血清型有一定的关系。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有37.6%(79/210)同时携带fyuAi、rp2、fimCi、ss和papA基因,极显著高于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14.3%(4/28)(P〈0.01)。  相似文献   

12.
PCR用于鸭瘟病毒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鸭瘟病毒UL6和UL7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以2株疫苗株、1株强毒株和1株山东分离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预期690bp的目的片段.将扩增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经Amp平板筛选,HindⅢ、BamHⅠ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与参考序列比较,山东分离株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99.7%,其余3株DPV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应用PCR可检测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鸭瘟的组织中的鸭瘟病毒,表明PCR检测鸭瘟病毒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该法能够用于鸭瘟急性及亚临床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13.
<正>1鸭副黏病毒F基因变异分析分离到10株鸭源副黏病毒,血凝效价在22~26,10株副黏病毒分离株MDT为50.4~60.0h,ICPI为1.66~1.78,按照毒力判断标准表明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鸭副黏病毒F基因起始序列为ACGGGTAGAA、终止序列为TTAAGAAAAA,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的相关毒力因子的流行病学变化,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相关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期间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华东地区鸡、鸭、鹅、鸽中所分离的70株S.pullorum的毒力岛SPI-1、SPI-2、SPI-3、SPI-4、SPI-5的毒力基因hilA、sseL、mgtC、siiE、sopB 进行PCR检测,并选择10株分别来源于鸡、鸭、鹅、鸽源的的分离株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70株S.pullorum均携带5个毒力基因,位于SPI-1、SPI-2及SPI-3的hilA、sseL、mgtC基因高度保守(100%),而位于SPI-4、SPI-5的siiE和sopB基因在个别位点出现突变.本研究为S.pullorum毒力基因在流行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鸭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C3bRR)和免疫复合物花环(ICR)试验,测定鸭肝炎病毒强毒株、中毒株和弱毒株对鸭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毒力毒株对鸭红细胞免疫功能均呈现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病毒毒力有一定关系,但和接毒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某养鸭场送检的7~17日龄疑似鸭瘟的病、死雏鸭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送检鸭和试验鸭皆表现出典型的鸭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组织病原分离及病毒中和试验、PCR试验、免疫保护试验,鉴定得出所分离的病原为鸭瘟病毒。临床采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获得了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分离自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绿头鸭粪拭子中的一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Mallard/CH/HLJ383/06)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本实验对病毒F基因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属于NDV基因Ⅲ型,病毒的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1.81,高于NDV中等毒力病毒株ICPI值,预示该病毒分离株毒力有增强趋势.15日龄SPF鸡致病性试验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可导致雏鸡发病但不死亡,致病性仍低于与其ICPI值相近的基因Ⅶ型毒株.对该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与Ⅰ系疫苗病毒Mukteswar、江苏2株基因Ⅲ型分离株(JS/7/05/Ch,JS/9/05/Go)结构蛋白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0%~99.7%;与疫苗株Mukteswar相比,3株基因Ⅲ型病毒分离株在F蛋白中只有1个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变异(A203T);HN蛋白中存在15个变异氨基酸,但位置各不相同;L蛋白中变异位点最多,为28个,其中有4个变异位点为3个分离株所共有.以上结果初步表明,Mallard/CH/HLJ383/06株可能是由疫苗株Mukteswar在野禽、家禽生态系统中传播进化而来,并由于宿主或免疫压力而发生毒力变异;分离株L蛋白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可能是导致病毒株毒力返强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来自豫西地区市售鸭翅中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变化,本研究以分离自豫西地区市售鸭翅的11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方法进行8种毒力基因的检测(inlA、inlB、virR、mprF、dltA、dltB、dltC、dltD基因)。结果显示有3株出现了基因缺失,dltA基因检出率为90.9%(10/11),dltC、mprF基因检出率均为81.8%(9/11),其他基因全部呈阳性。这些毒力基因在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中分布广泛,对豫西地区市售鸭翅具有潜在的威胁,应引起食品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型鸭瘟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起.山东省的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似的疾病.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率较低。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鸭脏器中获得1株病毒,病毒粒子直径80~200nm,呈圆形.有囊膜。进一步试验鉴定,该病毒核酸类型为DNA,ELD50为10^-3.46/0.2mL,对樱桃谷鸭胚、番鸭胚、麻鸭胚及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100%、90%、20%和0%。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碱处理敏感,56℃ 30min能使病毒灭活,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O”型人、鸡、鸭、鹅、猪、小鼠、豚鼠、绵羊等的红细胞。血清学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雏番鸭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小鹅瘟阳性血清之间无中和作用,而能部分中和鸭瘟病毒阳性血清,表明该分离株与传统鸭瘟病毒呈部分相关性。初步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成员。鉴于该病用传统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故现暂定名为“新型鸭瘟”。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通过鸭胚尿囊腔接种,对从山东采集的疑似鸭瘟的病鸭肝组织进行了病毒分离,获得了病毒分离株。此病毒用常规疫苗无法预防。对病毒进行负染、电镜观察。经形态学、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抗原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病毒为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氯仿处理敏感、核酸类型为双股DNA的有囊膜病毒,直径为120~200nm。此分离株对10日龄鸭胚的死亡率为100%,人工感染15日龄雏鸭的致死率为100%。通过人工感染雏鸭可成功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同或相近的肉眼病变及组织学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