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将筛选出的青霉、黑曲霉和根霉按1:1:1比例制得的发酵剂用于普洱茶发酵,添加量为1%,取得了较好的发酵效果。将发酵剂应用于生产中进行发酵验证,设发酵剂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中首次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发酵完成后,对2组茶进行了感官评审和主要成分分析,得出发酵剂组的各翻堆茶样在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方面都较对照组好,且普洱茶的渥堆发酵成熟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在温度变化方面,发酵剂组和对照组的茶坯中心温度基本维持在40~60℃之间,发酵剂组的温度高于对照组2℃左右;在主要成分变化方面,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及水溶性总糖的含量是呈下降趋势的,而茶褐素、茶黄素经发酵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发酵剂组的变化曲线总是快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本发酵剂用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可以提高普洱茶的品质,缩短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洱茶主产区双江、景谷、景东、镇康等地的原料及其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翻次的茶样进行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探究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指导普洱茶的加工,规范其加工技术,保证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随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晒青茶为原料,开展研究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茶坯含水率随着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堆温则上升,且中层比下层温度高、升幅也大;儿茶素、茶红素、水溶性糖、氨基酸、茶多酚、原果胶和水浸出物7种内含化学成分随着翻堆次数的增加呈减少之势,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茶黄素和咖啡碱4种物质则增加;其中,儿茶素、茶红素减少较明显,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则增加较多。从五次翻堆的上、中、下不同层次的茶坯中11种内含物质的增减多少快慢比较研究又说明:上层转化最快、程度最深,下层转化速度较慢,中层介于二者之间,为创新工艺、稳定品质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丽维  徐咏全  李长文  凌芳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138-139,143
为准确测定普洱茶经焙烤后有效物质儿茶素及咖啡碱的保留率,建立了高效液相法,采用70%甲醇提取液提取茶焙烤制品中的儿茶素,并使用C18反相色谱柱,以乙酸乙腈-乙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在波长为270 nm下经紫外分光法检测,结果表明:普洱茶粉的有效成分在焙烤过程中的保留率高,其中总儿茶素的平均保留率达90.55%,咖啡碱的平均保留率高达99.46%,因此该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的优点,适用于检测茶焙烤食品中儿茶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云南不同地区普洱晒青毛茶品质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的20个晒青毛茶进行研究,检测毛茶的多酚类总量、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总量、咖啡碱等主要化学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毛茶的儿茶素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毛茶进行动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毛茶在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上存在着差异性,同一地区毛茶基本一致,为普洱茶加工中发酵的控制及原料的拼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的实质是微生物代谢作用,而黑曲霉在代谢中为优势菌,对咖啡碱代谢产生巨大影响。以黑曲霉为单一菌种,分别接种到茶叶、茶汤和含咖啡碱的液态培养基,并测定不同发酵阶段嘌呤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黑曲霉对茶叶碱的影响大于可可碱,对可可碱的影响大于咖啡碱,在咖啡碱液态培养基发酵中,茶叶碱增加幅度最大,且与咖啡碱浓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的实质是微生物代谢作用,而黑曲霉在代谢中为优势菌,对咖啡碱代谢产生巨大影响。以黑曲霉为单一菌种,分别接种到茶叶、茶汤和含咖啡碱的液态培养基,并测定不同发酵阶段嘌呤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黑曲霉对茶叶碱的影响大于可可碱,对可可碱的影响大于咖啡碱,在咖啡碱液态培养基发酵中,茶叶碱增加幅度最大,且与咖啡碱浓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原料级别和储藏时间对普洱茶品质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了不同原料级别、不同贮藏时间的9个普洱茶样品,分别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对色度值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贮藏时间与普洱茶中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等含量成负相关,与没食子酸等含量成正相关,对咖啡碱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与茶叶品质成正相关。原料等级与氨基酸含量、干茶红度、茶汤亮度和红度、叶底亮度以及茶叶品质成正相关,且原料等级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大于储藏时间。  相似文献   

10.
郑晓燕  曹冠华  张倩茹  柏旭  袁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5-21327
[目的]探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和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时监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对各发酵工序中茶样的细菌菌落进行计数。[结果]原料茶中的细菌数最多,为1.2×105cfu/g。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层温度最高,茶样细菌数量最少。[结论]该研究为有效控制发酵温度和更好地提升普洱茶品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含水量不同的原料加工普洱熟茶品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日光干燥至不同含水量的晒青茶为原料,按常规后发酵工艺加工普洱熟茶,并对其进行品质差异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9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2)与含水量为11.6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对照)品质相似,均优于含水量为43.5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1).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糖茶多糖变化规律相似,在普洱茶成品中的含量相差不大.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普洱茶成品进行香气成分比较检测,结果显示,处理1成品以醇类、碳氢化合物和酯类物质为主;处理2成品与对照成品在香气组分上相似,都是以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结果证明日光晒干至含水量为26.9 %的晒青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具有可行性,为企业改进工艺、稳定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对低档绿茶茶汤进行发酵,对发酵液的相关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4天发酵液综合感官评分最高,与色差计对汤色检测的结果一致;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及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咖啡碱含量较稳定;发酵液酚氨比较原材料茶汤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茶汤品质得到较好的改善;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对茶多酚存在一定量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以抑制率为指标,研究双江、景谷地区的普洱茶在不同的发酵阶段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情况,并对其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旨在探明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地区代表性普洱生茶和熟茶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评价其汤色和滋味,采用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和测色仪等,分析比较生茶和熟茶的主要生化成分以及色泽的差异,利用相关性研究分析与普洱生茶和熟茶的色泽、滋味相关的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除可溶性总糖、咖啡碱和茶黄素外,生茶和熟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20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茶和熟茶的色差差异明显,生茶a*值和b*值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熟茶;经相关性分析发现,生茶汤色与可溶性总糖显著正相关,熟茶汤色与茶多酚显著正相关;生茶滋味与没食子酸显著负相关,熟茶滋味与绿原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普洱茶渥堆发酵一般包含数吨茶叶基质,发酵中存在热传递不均匀的问题.为此建立了浅盘普洱茶发酵系统,并比较了浅盘与传统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化学成分差异.测定发现2种发酵过程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类似,浅盘发酵出堆样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红素和黄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传统发酵出堆样(p0.05),茶褐素质量分数显著低于传统发酵出堆样(p0.05). 2种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传统发酵出堆样品优势细菌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考克菌(Kocuria),优势真菌为曲霉属(Aspergillus)、芽生葡萄孢酵母属(Blastobotrys)和根毛霉(Rhizomucor);浅盘发酵出堆样品优势细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欧文氏菌属(Erwinia),优势真菌为Brunneoclavispora和曲霉属(Aspergillus).审评结果表明, 2种发酵出堆茶样都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今后还应研究优化浅盘发酵的条件,以提高普洱茶品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3种来自不同地区(双江、景谷、镇康)并处于不同发酵阶段的普洱茶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地区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茶样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呈相似的规律性变化,先降低后升高。普洱茶原料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较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降低,但发酵后期抑制作用又有所增强,成品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及探讨普洱茶保健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云南省景洪地区大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以儿茶素类和咖啡碱含量为筛选指标,为筛选优异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云南省景洪地区49株大茶树的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景洪地区大茶树儿茶素总含量的变化范围为9.500%~21.137%,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85%~10.045%,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717%~8.977%。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97%~4.346%;咖啡碱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55%~4.76%;14株大茶树的EGCG含量均大于7.000%,其中10株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咖啡碱含量≤1.50%)。[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云南地区选育优异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杉树木质纤维素对酯型儿茶素类选择性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杉木屑为原料制备木质纤维素,采用静态吸附、蒸馏水和80%乙醇分段洗脱等实验,研究其对茶儿茶素类及咖啡因选择性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木质纤维素对茶叶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类(酯型儿茶素类)的吸附量明显大于咖啡因,经木质纤维素吸附后,大部分的咖啡因保留在溶液中,只有少量被木质纤维素吸附,达到初步脱咖啡因的效果;吸附的木质纤维素经水和80%乙醇分段洗脱,水洗脱液中咖啡因、酯型儿茶素类分别与儿茶素类总量的比例为0.08,0.36;而80%乙醇洗脱液中上述比例分别为0.02,1,通过分段洗脱可以进一步脱除咖啡因,得到脱咖啡因的高酯型儿茶素类产品.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选取了自然存放条件下,相同存放地,不同存放时间的9个普洱茶茶样,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和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氨基酸呈减少趋势;普洱生茶咖啡碱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普洱熟茶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变化随普洱茶年份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通过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对普洱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