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测定了海水池塘养殖不同规格(8.3、12.5、16.7g.尾-1)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及土池淡水养殖规格12.5g.尾-1凡纳滨对虾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并进行品质评价。结果显示,海水养殖对虾肌肉的水分、脂肪和虾味氨基酸含量随着对虾规格的增大而减少,蛋白质、灰分、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随着对虾规格的增大而增加;相同规格的凡纳滨对虾中,淡水养殖对虾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蛋白质、灰分、鲜味氨基酸总量和虾味氨基酸偏低。综合指标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营养价值随着规格的增大而提高;在蛋白质、灰分、鲜味氨基酸和虾味氨基酸含量上,海水养殖对虾高于同一规格的淡水养殖对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1999年秋季采集的山东近海鲈鱼、牙鲆、黑鲷、梭子蟹、牡蛎等5种主要养殖动物中分离出110个菌株,经形态、生理、生化测定,由计算机数值分类和《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相结合,鉴定出溶藻胶弧菌、副溶血弧菌等9种弧菌属弧菌和1种嗜水气单胞菌。文中尚对养殖生物弧菌病害的防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养殖水环境中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调查和监测60口优质鱼类养殖池塘中水质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共31项,统计结果,鱼类患病的池塘亚硝酸盐含量比未患病的池塘高,其含量均值分别为0.176mg/1和0.095mg/l,以彭泽鲫鱼为实验材料,测定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鲫鱼血液中的MHB随NO2-N浓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增关系,据实验结果统计分析,1.8mg/l和0.8mg/l分别为48h和96h毒性影响的临界值。养殖水体增加足量溶氧,适量的氧化剂,氯离子和硝化细菌,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主要养殖鱼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3,17(4):344-358
一、研究和保护鱼类种质资源的意义和迫切性 (一)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谈起 为什么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原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如今变成了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黄土高原?为什么原来郁郁葱葱、生意盎然的北非大森林如今变成了偶尔只闻驼铃声的撒哈拉大沙漠?为什么历史上盛产脍炙人口的大白鱼(翘嘴红鲌)的太湖如今变成了肉少刺多的毛鲚鱼的天下?这些都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5.
陈皓文  王波 《河北渔业》2008,(1):31-32,42
论述了养殖牡蛎面临的敌害问题,所涉及的敌害包括绿蛎病、瘤、敌害生物、赤潮、环境压力和综合性因素的恶化等,相信中国的相关研究将走向深广。  相似文献   

6.
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群体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平凝胶电泳技术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养殖群体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筛选了9种酶,检测到15个位点,在0.99水平上,仅PGM^*位点表现为多态,LDH^*、SDH^*、G3PDH^*、GPI-1^*、GPI-2^*、GPI-3^*、IDHP^*、SOD-1^*、SOD-2^*、SOD-3^*、MDH-1^*、MDH-2^*、MPI-1^*和MPI-2^*均为单态,多态位点比例为6.67%,实际观测杂合度为0.0098,预期杂合度为0.030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1.0557。结果表明,星突江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绿色食品养殖鱼类用药之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色食品的养殖鱼类分为AA级与A级,它们的用药标准有所不同。本文作者依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对部分常用鱼药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性问题。其目的旨在于提醒人们在鱼类的养殖过程中不可滥用药物,从而使水产品成为真正无污染无病害、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营养食品。  相似文献   

8.
草鱼、青鱼体外培养细胞的属间、亚科间核移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King和Briggs 1952年首次报道了细胞核移植在两栖类上获得成功以来,这项卓绝的技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并逐渐应用到两栖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在我国,童第周教授等1963年首次应用此项技术于鱼类。他们在金鱼和鳑鮍鱼上的开拓性实验,证明鱼类细胞核同样可以进行核移植。七十年代起,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方面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以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在鲫、鲤,鲢、草鱼、团头鲂等鱼类上进行研究,得到了几个不同组合的移核鱼或胚胎,其中某些移核杂交鱼是可育的。为了进行鱼类遗传改良研究,作者在草鱼、青鱼、团头鲂上着手进行了细胞核的移植,利用体外长期培养的体细胞作供体,在属间和亚科间鱼类上作移核实验,得到了不同发育期的胚胎。现将此工作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9.
杨和荃  黄琪琰 《水产学报》1994,18(3):241-244
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期间鱼池水生生物的初步调查杨和荃,黄琪琰(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水生生物PRELIMINARYINVESTIGATIONONTHEHYDROBIONTOFFISHPONDDURINGOUTB...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从熊本牡蛎基因组中开发了20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通过微卫星标记位点比较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野生群体中,所有位点共扩增出33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N_a)范围为6~39,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5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_e)范围为1.352 9~33.361 7,平均值9.517 2;观测杂合度(H_o)范围为0.200 0~1.000 0,平均值0.671 5;期望杂合度(H_e)范围为0.265 6~0.987 7,平均值0.832 1;ShannonWeiner指数(Ⅰ)范围为0.648 3~3.585 8,平均值2.276 9;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254 5~0.969 2,平均值0.803 5,共有16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养殖群体中,N_a平均值为10.250 0,N_e平均值为5.843 4,H_o平均值为0.639 1,H_e平均值为0.763 6,I平均值为1.791 4,PIC平均值为0.720 7。结果显示,熊本牡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群体,但仍然维持在高度多态水平。研究表明,在熊本牡蛎人工繁育过程中,使用大数量的亲本进行繁育,可有效防止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但人工选育对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分析了这些引物在近缘种葡萄牙牡蛎、长牡蛎、香港牡蛎、有明牡蛎、僧帽牡蛎、咬齿牡蛎以及舌骨牡蛎中的通用性情况,发现XB1-6、XB1-39和XB1-45 3个位点在8个物种中均能扩增出目的条带,XB1-41仅能在熊本牡蛎中扩增出目的条带。  相似文献   

11.
许跃  钱冬  周素明  王亚军  尹飞  金珊  詹萍萍 《水产学报》2020,44(9):1416-1423
2018年7月,宁波象山某养殖场内银鲳出现集中死亡现象,累积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为探究此次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患病银鲳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分析来对其病原进行鉴定,以便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患病银鲳临床表现为厌食、身体失衡、脾脏肿大、肝脏颜色异常等病征。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银鲳肝脏、脾脏和肾脏均出现直径10~15μm、细胞质嗜碱性的肿大细胞。进一步的透射电镜观察则在脾脏、肾脏等组织细胞内发现了病毒包涵体结构以及大量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40~160 nm。通过虹彩病毒特异性PCR检测发现,患病组织样品为虹彩病毒阳性。此外,通过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序列分析,发现银鲳源病毒与大黄鱼虹彩病毒(GenBank登录号:AY779031.1)MCP同源性最高为99.76%,认为此分离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 RSIV)类群。本实验首次报道了全人工养殖环境下银鲳感染虹彩病毒的病例,该研究将为养殖银鲳虹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面积为1.5亩的池塘内主养斑点叉尾 鱼种,搭配美国大口胭脂鱼、花白鲢。试验采用人工驯化、投喂全价配合颗粒饲料、适时调节水质等方法。经过约150天饲养,总产鱼1134.3 kg,平均亩产鱼 756.2 kg,其中斑点叉尾 总产 664.5 kg,平均亩产 443 kg,平均规格161.8 g/尾。平均亩利润 4901.3元,投入产出比为 1:1.8。  相似文献   

13.
低龄中华鲟外科手术性别鉴定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 5 1尾人工养殖 1.5~ 5 .6年龄、体重 2 .6~ 35 .5kg的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 ,通过腹腔外科手术检查性腺并取得性腺组织材料。 5~ 5 .6年龄 (体重 18~ 35 .5kg)的中华鲟性腺都能通过肉眼分辩雌雄 ,是进行性别鉴定的较佳时期。手术时 ,水温 14 .3~ 30℃、切口位于腹中线或偏离腹中线 1~ 4cm、切口长 4~ 5 .5cm(体重 2 .6~ 9.7kg)或 3.8~ 7.5cm(13.5~ 35 .5kg)、切口采用医用丝线行交叉缝合或一针一结缝合、出池后的全程操作时间 2 0~ 30min ,可较圆满完成性腺检查和性腺组织取材 ,94 .1% (4 8/5 1)的受试鱼存活 ,伤口在 15~ 4 0d天愈合 ,缝合线自行消失。水温高、切口短、采用一针一结缝合均能加快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野生与养殖刺参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对野生和养殖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营养成分,包括灰分、盐分、蛋白质、粘多糖、胶原蛋白、皂苷、氨基酸组成及11种无机元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刺参的胶原蛋白质量分数(以干基计)为39.43%和40.37%,差异不显著(P〉0.05);盐分、粘多糖及皂苷质量分数分别为18.47%、15.40%,10.19%、9.27%和0.81%、0.62%,差异显著(P〈0.05);灰分、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5.73%、20.74%和58.80%、62.21%,差异极显著(P〈0.01)。氨基酸组成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1.16%和20.28%,差异显著(P〈0.05);鲜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0.86%、28.00%和33.66%、30.39%,差异均极显著(P〈0.01)。矿物元素含量丰富,野生刺参的微量元素比例要略优于养殖刺参,铅(Pb)、汞(Hg)和镉(Cd)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限量。综合分析认为,野生和养殖刺参均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胶原蛋白、粘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及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鲜味氨基酸和药效氨基酸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5.
孙丕喜  陈皓文 《河北渔业》2007,(10):6-11,22
据病原动物类别,牡蛎寄生虫病分作5类,对寄生虫病的病原、流行状况、检测诊断和防治分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养殖鳗鲡肠道益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樊海平 《水产学报》2006,30(1):97-102
从正常养殖的鳗鲡肠道中分离得到477株细菌,通过对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试验和产酶能力测试筛选出47株细菌。通过对鳗鲡饲料培养基的利用能力从中筛选出19株细菌,鉴定分类后选择7株可能的益生菌进行鱼粉分解试验,筛选得到2株细菌,即A40209CDC4和A31009NA。最后测定这2株细菌对欧洲鳗鲡的毒力和对鳗鲡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在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剂量的细菌对欧洲鳗鲡无毒力,且能有效地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表明筛选出的2株肠道益生菌A40209CDC4和A31009NA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浙江自然海区逃逸美国红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自然海区逃逸美国红鱼胃含物的分析,从食料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及营养级4个方面对浙江自然海区逃逸美国红鱼的食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美国红鱼属游泳动物食性。主要摄食鱼类、长尾类、短尾类和头足类,兼食口足类和多毛类。其食料生物组成和食性类型与原栖息地有较大差异。逃逸美国红鱼的摄食率为80.28%,最高饱满度系数达60.93‰,平均10.26‰。根据计算,其饵料的生境宽度为4.09,营养级为3.43级。浙江自然海区美国红鱼是一种凶猛的中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8.
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呈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使用同种饲料喂养的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进行了感官评价、一般成分和呈味物质分析。海水养殖对虾感官评价总体得分高于淡水养殖对虾,海水养殖对虾在鲜味、甜味上优于淡水养殖对虾,而淡水养殖对虾带有明显的土腥味(P<0.01)。海水养殖对虾的灰分高于淡水养殖对虾,粗蛋白、水分及有机酸含量两类对虾差异不大。通过分析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和有机酸等呈味物质,发现主要是谷氨酸、AMP、IMP、甜菜碱这几种物质对两类对虾的口味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其他成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淡水养殖鱼类胚胎低温保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温冰箱和液氮作为冷源,对四种淡水养殖鱼类的胚胎进行低温保存试验。采用10%二甲亚砜(DMSO)为抗冻剂,鲤鱼胚胎冷冻至-5℃、-10℃和-20℃,复温后的最高成活率分别为96%、90%和31%;团头鲂胚胎冷冻至-10℃、-15℃和-20℃,复温后的最高成活率分别为43%、20%和12.5%;青鱼胚胎冷冻至-5℃、-10℃和-11℃,复温后的最高成活率分别为100%、40%和0%;白鲢胚眙冷冻至-7℃,复温后的最高成活率为19.6%。造成胚胎损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胚胎在降温过程中细胞严重失水。  相似文献   

20.
Spawning time and size of wild and nonnative cultured female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were studied in the River Vosso, Norway. Cultured immigrants were smaller, and peak spawning occurred 21 and 26 days earlier relative to wild salmon in 1991 and 1992, respectively. It was calculated that hatching and initial feeding of offspring of cultured females peaked 12 and 9 days earlier in spring 1992 and 19 and 8 days earlier in spring 1993 relative to offspring of wild females. Spawning time of the cultured salmon is similar to most Norwegian salmon populations and to cultured fish in other streams. In the River Vosso it also overlaps with that of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L.), which may increase hybridization. The early time of breeding in nonnative fish indicates local adaptation in this trait in wild salmon. The consequences of early breeding of cultured fish are unpredictable in relation to spring temperatures but probably reduce their relative breeding success. The smaller size may also reduce the success of cultured fem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