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石笛  江洁芳  钟瑜  黄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195-14196,14202
[目的]对产蛋白酶的地衣芽孢杆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从饲料样品中筛选出产蛋白酶的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并构建该菌株的16S rDNA系统发育树。[结果]分离到的菌株GW201205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生理生化特征相同,且其16S rDNA序列与B.licheniformis相似性最高。[结论]可将试验分离到的菌株GW201205初步鉴定为B.licheniformis。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从西藏林芝分离出产弹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方法]根据西藏林芝的实际,从西藏林芝八一镇的屠宰场附近的土壤、污水中采样和30℃培养分离。以水解弹性蛋白形成透明圈直径与菌径之比最大的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对弹性蛋白和酪蛋白平板水解的透明圈直径和菌径进行测量,对其个体形态、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方面进行鉴定。[结果]据个体形态、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所分离出的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在弹性蛋白和酪蛋白平板上,菌株的平均HC分别为1.64和2.57。该菌产弹性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本酶,分解酪蛋白的酶。[结论]该研究为保藏西藏特有的产弹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1株高产甘露聚糖酶菌株。[方法]以高产甘露聚糖酶的菌株为对象,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手段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该菌株在牛肉膏蛋白培养基上培养24h后,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白色,革兰氏阳性,杆状,能形成芽孢,表明其属于芽孢杆菌属。对F1-5进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其为枯草芽孢杆菌或蜡样芽孢杆菌。PCR扩增获取该菌的16S rDNA基因。经BLAST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菌株F1-516SrDNA与枯草芽孢杆菌的16S rDNA具有99%的同源性,表明F1-5为枯草芽孢杆菌。[结论]该研究为甘露聚糖酶工业化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鉴定高效氯氰菊酯降解菌。[方法]从拟除虫菊酯农药污水淤泥中,分离得到15株芽孢杆菌,通过降解HPLC测定降解活性,其中1株对高效氯氰菊酯具有较高活性,对其进行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聚类分析鉴定其种属。[结果]该菌株命名为BCC01,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能够以高效氯氰菊酯为唯一碳源生长,4 d内对50 mg/L的高效氯氰菊酯降解率为86.8%。[结论]BCC01是对高效氯氰菊酯具有高降解活性的蜡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鉴定淀粉质食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方法]以淀粉质食品(低温保藏的米饭)为原料,采用传统方法对米饭中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PCR技术做最终确定.[结果]对低温保藏米饭进行系列稀释后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进行菌种分离,初步分离出菌株MF-2,表面光滑稍有光泽,呈现低凸起形,边缘呈现锯齿状,菌落形状可形成近似圆形、质地松软、无色素,菌落颜色为乳白色不透明;经革兰氏染色为阳性,镜检为杆状;经芽孢染色为有芽孢杆菌;MF-2号菌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并产酸,但不能分解D-甘露糖和α-乳糖,初步鉴定菌株MF-2为蜡样芽孢杆菌.由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最终鉴定该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结论]研究可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产菌株YLW-8。[方法]通过分析YLW-8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及16Sr DNA基因序列鉴定菌株的种类,并对YLW-8产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α-CGTas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菌株YLW-8根据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初步鉴定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16Sr DNA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F010776)与多粘芽孢杆菌同源性高达99%以上。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 DNA序列分析,鉴定YLW-8菌株为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YLW-8产α-CGTase基因测序结果在NCBI中进行比对,与Paenibacillus macerans的α-CGTase基因的同源性为99%(GenBank登录号为KF010775)。[结论]该研究为后续α-CD工业化生产研究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苯酚降解菌SW34。[方法]通过分析苯酚降解菌SW34的形态、生理生化性状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的种类。[结果]从焦化厂污水处理曝气池泥样中分离出具有降解苯酚能力的SW34菌株,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性状初步鉴定属于短杆菌科(Brevibacteriaceae),其16S rRNA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GU576981)与表皮短杆菌同源性高达99%以上。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SW34菌株为表皮短杆菌(Brevibacterium lowffii),具有降解苯酚特性的表皮短杆菌此前未见报道。该菌株能够降解3.0 g/L浓度的苯酚,是处理高浓度苯酚废水的良好菌种资源。[结论]该研究为高浓度苯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棉花内生菌筛选纯化及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生菌是一类新的微生物资源,能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开发前景广阔[8]。本文对新疆地区健康棉花根部[7-9]幼叶进行表面消毒灭菌、分离、纯化、鉴定的研究,初步了解棉花内90%的内生菌都为芽孢杆菌[1]。参照《常见细菌鉴定手册》对菌株的属种及其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鉴定,试验得出芽孢杆菌的分离频率最高,为优势种群。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芽孢杆菌对两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新疆五家渠市耐盐碱植物盐穗木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兼性耐盐菌B6,并对其分别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DNA鉴定。[方法]采用真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PCR扩增B6菌株的16S rDNA,使用NCBI-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中对其进行同源性检索,使用MEGA4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B6菌能在0~20%NaCl的条件下生长,为有芽孢的杆状菌;B6的16S rD-NA长度为1 446 bp,与多种地衣芽孢杆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结论]系统发育树表明B6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生理生化分析,可判断B6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拮抗细菌7-30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大丽轮枝菌的拮抗芽孢细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以棉花黄萎病痛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g)V-190为测试菌,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细菌。通过初筛及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7-30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通过初筛从各地的土样中分离到84株拮抗细菌菌株,再对其中拮抗能力较好的18株进行了复筛,得到抑菌圈达18.9mm的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7-30菌株,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考察,初步判断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获得了大丽轮枝菌的拮抗芽孢细菌7-30菌株。  相似文献   

11.
曾东方  陈玢  曾麟  桓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159-5160,5163
[目的]测定食用真菌营养繁殖体对大蒜素生物杀菌剂、防腐剂、保鲜剂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培养香菇(Lentinula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姬菇(Pleurotus cornucopiae)菌丝体,以水浸提法和乙醇萃取法制备大蒜素,依据生长速率法、改良管碟法分别在平板上测定供试真菌对大蒜素的敏感性。[结果]5、10、20 mg/ml大蒜素对香菇抑菌率分别为67.2%、74.6%、78.4%;对平菇抑菌圈直径为28.0~35.7 mm,对姬菇抑菌圈直径为30.7~39.7 mm。[结论]供试真菌菌丝体生长受大蒜素的抑制,提示食用菌栽培不适合采用大蒜素防治病害或杂菌污染,但可尝试研制蘑菇子实体的大蒜素防腐剂、保鲜剂。  相似文献   

12.
金银花茎藤培养香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华舟  孙爱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188-7189
[目的]探索以金银花茎藤为主要原料栽培香菇的培养基配方及菌丝生长和出菇状况。[方法]以不同含量的金银花茎藤培养基为试验组,以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以及栎木屑培养基为对照组,对比观察香菇菌丝生长及出菇状况。[结果]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的菌丝萌动和生长最快,各组培养基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明显。随着培养基中金银花茎藤的增加,出菇时间和次数增加,产量提高。金银花茎藤可作为香菇种植的培养基,其适宜配方为:金银花茎藤屑200g、麸皮20g、蔗糖20g、石膏2g、水300ml或料水比1.0∶1.3。[结论]金银花茎藤含有充足的香菇菌丝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金银花茎藤培养基可替代传统栎木屑培养基用于培养香菇。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木屑混合生料地栽香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广铎  夏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03-2304
[目的]为玉米秸秆与木屑组成的混合生料地栽香菇提供依据。[方法]用玉米秸秆粉代替部分木屑(40%)的混合生料和木屑生料地栽香菇,计算香菇产量、生物学转化率、投入产出比。[结果]混合生料的香菇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长满培养料时间、转色时间、始菇期均比木屑生料提前。生料栽培污染率均比熟料栽培高,且混合生料的比木屑生料的高。混合生料的香菇出菇数量较多,菇体较小,木屑生料的出菇数量相对较少,菇体较大。混合生料香菇的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低于木屑生料,投入产出比高于木屑生料,达1∶4.2。[结论]玉米秸秆与木屑组成的混合生料地栽香菇具有原料丰富,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磁处理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最佳磁处理条件,为磁处理在食用菌菌种生产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数。[方法]以食用菌(杏鲍菇、秀珍菇、灵芝和香菇)菌丝体为对象,用61、21、72、7 mT 4种磁感应强度进行不同时间的磁处理,研究磁场对食用菌菌丝体生长所产生的正负生物学效应,从而筛选出具有正生物学效应的最佳磁处理条件。[结果]不同磁处理条件对几种试验材料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不同;同一试验材料在不同磁处理条件下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也不同。具有正生物学效应的最佳磁处理条件为:杏鲍菇27 mT/40 min;秀珍菇12mT/50 min;灵芝12 mT/30 min;香菇17 mT/30 min。[结论]适当条件的磁处理能够产生良好的正生物学效应,从而能够促进食用菌(杏鲍菇、秀珍菇、灵芝和香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香菇担孢子交配型比例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水明  林范学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96-2302
 【目的】验证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是否存在普遍意义的偏分离现象及其在栽培菌株与野生菌株中的表现。【方法】以17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为样本,采用交配型分析、OWE-SOJ技术鉴定孢子的交配型,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供试总数64.71%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分离比,其中12个供试栽培菌株中有9个,5个供试野生菌株中有2个;偏分离菌株中均有亲本型孢子数量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偏分离双核菌丝体的F1代担孢子的核型主要取决于双核亲本的组成。【结论】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偏离理论预期是一种统计学意义的普遍现象;偏离程度栽培菌株大于野生菌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栽培性状为指标对6个香菇菌株进行筛选,旨在筛选出适合代料栽培的优良香菇菌株。结果表明,武香1号和931这两个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栽培性状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其他菌株,是适宜河南省香菇代料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液态调味蛋清超高压杀菌、提高蛋清溶菌酶活性的新工艺。[方法]正交试验优化超高压处理工艺参数,以降低液态调味蛋清的菌落总数并增加溶菌酶活性。[结果]优化的液态调味蛋清超高压杀菌增活的工艺条件为压力300 MPa,温度30℃,保压时间15 min。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液态调味蛋清的菌落总数<100 cfu/ml,溶菌酶活性比未处理的蛋清液增高约50%。[结论]液态调味蛋清经超高压处理,既可确保有效杀菌,又能大幅提高蛋清中溶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在香菇栽培料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锌(ZnSO4.7H2O),观察香菇菌种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以及霉菌污染等情况,并检测不同处理收获的子实体中的锌含量。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锌离子能促进香菇菌丝生长,提高香菇产量,并对霉菌污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硫酸锌添加量为500~600 mg/kg干培养料,香菇菌丝体长势、子实体产量和富锌量均最佳。当硫酸锌添加量为500 mg/kg时,香菇子实体含锌量最高(172 mg/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超高压处理花生分离蛋白而导致的性质变化进行初步的机理研究。[方法]以花生分离蛋白为原料,运用SDS-PAGE、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等手段初步探究了超高压对花生分离蛋白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通过SDS-PAGE发现,一些蛋白质分子中的亚基发生了解离;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表明,蛋白质的降解加剧,整个溶液中蛋白质分子的离子化程度加强,分子上的电荷分布增加;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检测表明,在较低的压力(≤400 MPa)下,花生蛋白发生降解,成为一些亚基单位,然后亚基单位逐步伸展,使得球状蛋白内部的极性基团和疏水基团暴露出来;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表明,花生蛋白颗粒在压力的作用下变得更加细小。[结论]以上结构的变化,可能是超高压下花生蛋白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玉米秸秆和纯木屑混合进行了花菇生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发茵、转色、越夏、催蕾、蹲蕾及催花管理等技术措施,在纯木屑培养料中添加40%~70%的玉米秸秆粉进行香菇栽培,同样能培育出优质高产花菇;当培养料中玉米秸秆粉含量在40%左右时,花菇产量、花菇率、风干率及生物学转化率与纯木屑栽培的相近.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