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研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毒力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渍法以不同密度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的分生孢子液处理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成虫、幼虫和蛹,并分别测定对成虫、幼虫和蛹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最高,为 86.12%,其致死中时间(LT50)为 4.66 d,致死中密度(LCT50)为2.948 5×105 mL-1。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 88.42%,其LT50为4.47 d, LCT50为2.769 5×105 mL-1。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是 83.91%,其LT50为5.16 d,LCT50 为3.155 7×105 mL-1,说明该菌株对番石榴实蝇具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2.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3.
松墨天牛寄生白僵菌的优良菌株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菌株的生长、产孢能力、抗逆性等生物学性状以及对松墨天牛(M.alternatus)4龄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综合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天牛幼虫的毒力指标,最终得出防治松墨天牛幼虫最优良菌株是来自浙江象山的Bxs和来自江苏的B5菌株,其中Bxs在生长指标上略占优势,B在抗性指标上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对烟草甲幼虫高毒力的生防真菌,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050722在28℃,25℃,21℃,18℃下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 (Fabricius)二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5℃下烟草甲二龄幼虫开始死亡时间较早,其中1.46×108,1.46×107,1.46×106孢子/mL处理后第9d,11d,12d死亡率达到100%。21℃时第4d出现死亡,但是死亡率上升缓慢,只有1.46×108孢子/mL处理在接种后第12d死亡率达100%,在28℃和18℃,烟草甲二龄幼虫分别在第6d和第4d开始死亡。用时间—剂量一死亡率模型处理数据得到:在1.46×108孢子/mL浓度处理下,18℃,21℃,25℃,28℃时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二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6.3d,3.9d,3.6d,4.1d。结果表明菌株Bb050722对烟草甲防治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继代移殖对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与毒力的相关性,以筛选得到的高毒力菌株B5、 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为出发菌株,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获得H1、H2、H3、H4继代移殖菌株,而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转接,获得R1、R2、R3和R4继代移殖菌株。分别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进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与毒力测定,并将每种酶活性与相应菌株对松墨天牛的半致死时间(LT50)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随着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逐代下降,其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也逐代降低;来源于松墨天牛的B5、BXS、B11菌株通过松墨天牛幼虫继代移殖后随着毒力逐代提高,3种酶活性也逐代上升,但来源于松毛虫的BZ菌株逐代之间3种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彼此间的LT50与3种酶活性间均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集并分离来源于辽宁北部7个市县的7株野生球孢白僵菌菌株,比较了各菌株产孢量、萌发率和孢子的生长速率生物学指标及对玉米螟3龄幼虫毒力水平进行测试,筛选对玉米螟高致病性的白僵菌菌株。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数据,筛选出生物学特性表现优良的高致病性菌株1株,即TL3菌株。TL3菌株产孢量达到18.35×107个/cm2,14h的萌发率为93.29%,营养生长量为2.64mm/d。通过对玉米螟3龄幼虫毒力的测定,死亡率达到了98.33%。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均显著优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对照(CK)菌株。  相似文献   

7.
水稻二化螟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3,(5):44-47
从水稻田间采集自然感染白僵菌的水稻二化螟僵虫,分离纯化菌株,进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指标比较以及在室内对水稻二化螟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从中筛选出生长性状优良、对水稻二化螟毒力较强的菌株HN1、YJ2。其产孢量分别为19.03×107个/cm2、17.30×107个/cm2;14 h萌发率分别为93.67%、91.08%;营养生长量分别为2.822 mm/d、2.748 mm/d;对水稻二化螟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33%、96.00%。HN1、YJ2菌株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均显著高于实验室原有保藏菌株(CK),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连续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二龄幼虫毒力、产孢量的影响,并进行菌种复壮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球孢白僵菌SCAUJH19继代培养10代,得到F1~F10代菌株并测定产孢量。采用浸虫法分别用F1~F10代菌株处理斜纹夜蛾二龄幼虫,测定其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建立模型分析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代数、毒力与产孢量的关系及毒力退化规律。采用活虫复壮法对F4、F6、F8、F10代菌株进行复壮,比较复壮前后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效果,并测定产孢量。【结果】球孢白僵菌F1~F5代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无显著差异,处理7 d时校正死亡率为42.44%~45.22%,而F6、F8、F1...  相似文献   

9.
 室内测定了从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和块茎蛾罹病虫体上分离纯化的球孢白僵菌菌株DBM001,XWYE001和PTM001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速度,及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各菌株的孢子萌发速率有显著差异。供试DBM001,PTM001 XWYE001三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菌株对于小菜蛾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24,0.304,0.297。在108孢子/mL,107 孢子/mL,106孢子/mL,105孢子/mL,104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下,3菌株孢子液处理后小菜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4.0%~48.0%,76.0%~28.0%和62.0%~28.0%。3菌株处理后第3d时的LC50分别为6.5×107孢子/mL; 4.07×107孢子/mL和2.88×107孢子/mL。在106孢子/mL下,3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亡中时LT50依次为3.0, 4.1,3.5d。由此表明,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菌株的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时间效应较长,均在3d以上,即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对小菜蛾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时效差异较大,尤其是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分离株对小菜蛾的毒力发挥较慢。  相似文献   

10.
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的时间格局及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长江下游沿岸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的种群变动及生长状况,研究了2002-2009年间在靖江沿岸用定置张网采集的每月2次或3次共237份渔获物样本。结果表明:237份样本共有鱼类73 960尾、409 256.23 g。其中似鳊4 253尾、39 618.05 g,分别占总渔获量的5.75%和9.68%。平均每样本19尾、180.08 g,最高达145尾、1714.6 g。时间格局分析表明,似鳊月渔获重量呈非平稳的随机过程,对2002-2009年的月渔获重量进行ARIMA建模拟合,建立了方程为 (1-0.387B)(1-B12)lnyt=(1-0.555B12)et的ARIMA(1,0,0)(0,1,1)12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3-2009年的预测精度达83.21 %~93.90%。对2005年采集的全部个体作性别、年龄和生长特征分析,显示似鳊的雌雄性比为1∶2.3。雄性有1~3龄3个年龄组,雌性只有1~2龄2个年龄组,年龄结构明显低于姚江和钱塘江种群。雄性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体长Lt=147.17×[1-e-0.1648×(t+3.2036)],体重Wt=44.36×[1-e-0.1648×(t+3.2036)2.785;推算的渐近体长L为147.17 mm,渐近体重W为44.36 g。  相似文献   

11.
不同虫生曲霉原生质体融合选育松墨天牛高毒力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或加热方法分别对虫生曲霉天牛生葡萄曲霉(Aspergillus vitis)和叶甲生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var fumigatus)的原生质体分别进行灭活,然后对灭活双亲用PEG6000作融合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将融合子第2、第4、第6和第8代的菌落和分生孢子梗特征进行比较后,选出5株生长速度快、生产孢子多的融合株进行胞外蛋白酶的检测和松墨天牛幼虫毒力测试。结果发现,融合株U4-2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死亡百分率为73.3%,和2个亲本相比较显著增强了毒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白僵菌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物测定筛选出对松褐天牛毒力较高的菌株Bb202,用该菌株生产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和高孢粉用于野外防治松褐天牛,结果表明,防治后松褐天牛的虫株率下降了0.9%,下降幅度达31.1%;无纺布菌条处理区解剖木中的幼虫死亡率为61.8%,高孢粉处理区为52.5%,对照区为45.6%.挂笼试验中,无纺布菌条处理区解剖木的幼虫死亡率为41.9%,高孢粉处理区为62.0%,对照区为32.3%,说明用白僵菌防治松褐天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氏肿腿蜂是有效防治松墨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根据前人经验,本试验于2004-2007年在福建厦门进行林间放蜂防治和示范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放蜂方法以每株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为优,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1.27%和30.99%,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1.36%;最佳放蜂时间为6-7月份,此时林间温度为27℃左右,适于管氏肿腿蜂活动,也是天牛幼龄期,易于被寄生;放蜂密度以蜂虫比为3∶1为宜.林间示范推广试验效果表明,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幼虫切实可行,寄生效果均稳定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病传媒昆虫松褐天牛天敌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褐天牛天敌的筛选是研究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马尾松病死木进行解剖观察,搜集松木皮下和木材内的昆虫,对不能判断是蛀干害虫的昆虫,用松褐天牛幼虫进行饲养,结果发现了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和6种松褐天牛幼虫的取食性天敌。松褐天牛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在贵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林间调查和挂设APF-I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将乐1年发生1代,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均始见于5月上旬,不健康林分和亚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上旬。不同健康类型的A、B、C 3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分别为71、112和148头。松墨天牛在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的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活动高峰期完全一样。各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次高峰期和一般活动期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差异不显著;在各个时期各林分中松墨天牛雌成虫百分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测报技术,在江西安福地区应用信息素诱剂和诱木连续3 a分别监测松墨天牛成虫消长和羽化规律。结果表明:诱木内松墨天牛越冬代成虫4月底或5月初羽化出孔,5月中旬进入盛期,平均每年的羽化出孔期和高峰期分别为61.0、21.6 d。该地区每年约有10%的幼虫化蛹羽化成第1代成虫并于7下旬或8月上旬出孔;平均每年的羽化出孔期为36.7 d。林间诱捕于4月下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进入盛期,整个发生期平均182.0 d,发生盛期平均97.3 d。研究表明,利用信息素诱剂可以准确地监测林间松墨天牛成虫的种群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测报数据,且较诱木监测方法简便,省工省时,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表明,从松褐天牛羽化开始到结束,有80%以上的天牛携逞松材线虫。每头天牛携带量平均在3500条左右。6月份天牛羽化高峰。它所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最多。雌成虫携逞量比雄成虫携带量多。感染松材线虫病病木1g木材内的松材线虫数量约是1头松褐天牛所携带数量的4倍。1g病木木材含松材线虫数平均24602条。1头天牛携带5352条。松褐天牛小个体携带的松材线虫数比大个体的多。树干上羽化出的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多于树枝上羽化出的天牛携带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松材线虫病与传媒昆虫天牛、伴生真菌的关系密切,研究与松材线虫病关系密切的长喙壳真菌区系,利用生理特征、形态特征和基于多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优势种进行准确鉴定,为揭示病害、传媒天牛与真菌的互作关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华东地区松材线虫病老疫区浙江省和新疫区山东省染病的马尾松、黑松树体内松墨天牛幼虫坑道和蛹室样本为对象,分离和鉴定与松材线虫病伴生的可培养真菌区系组成,重点分析长喙壳类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伴生菌区系进行分离培养,在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依据地域、寄主的不同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基于多位点DNA(ITS和β-tubulin)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98份样本内分离获得254株长喙壳类真菌,占所有可培养真菌区系组成的20.6%,为优势类群;培养特性和显微形态学特征支持其中235株属于齿小蠹长喙壳,占92.5%,同时该种下存在明显的菌落和显微形态特征的分化,代表性菌株的生长速率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该种基于表型的鉴定结果。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了齿小蠹长喙壳是我国松材线虫病伴生真菌区系中的绝对优势种,今后针对该种真菌与传媒昆虫天牛及松材线虫病的关系、病害真菌区系对松材线虫种群扩散流行提供生态缓冲适应性的研究十分必要,也可为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不同地区松墨天牛生活史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治松墨天牛和预防松材线虫病,采用林间观察法、查迹调查法和木材解剖法,在12个观测点比较研究云南省不同地区松墨天牛的生活史。松墨天牛在云南省各地1年发生1代,幼虫5龄,以3~4龄幼虫在木质部越冬。成虫期3月下旬至7月上旬,卵期4月中旬至7月中旬,皮下幼虫期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木质部幼虫期7月下旬至次年6月中旬。7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皮下幼虫陆续蛀入木质部时期,蛹期3月上旬至6月下旬。松墨天牛在云南省各地的发育进程不尽相同,主要受气温因素的制约,从滇西南向滇东北方向依次推迟。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伐除虫害木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