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林业   24篇
综合类   16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2011年在信丰林区开展了无纺布白僵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成虫试验。结果表明,2010.2011年试验区萧氏松茎象当年肴虫株率平均分别下降71.2%和76.7%;相对防治效果平均分别为75.0%和78.9%。这说明无纺布白僵菌条能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通过林间试验,研究无纺布白僵菌剂对萧氏松茎象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在无纺布白僵菌条防治试验样地,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分别下降47.5%和64.0%,而对照区的虫口密度分别上升7.02%和4.92%;防治效果分别为51.0%和65.7%。用诱捕器开展林间萧氏松茎象成虫数量及其白僵菌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在防治试验样地和对照样地诱捕到的成虫数量比分别为52.5%和49.1%;在防治试验样地诱集到的萧氏松茎象成虫白僵菌感染率分别达到74.6%和78.2%。因此认为,林间使用无纺布白僵菌条防治能够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 (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在我国长江沿岸各省 ,即相当 30°N地区 ,存在着二、三代分化现象。所谓二、三代分化 ,就是在同一地区 ,每年第二代松毛虫卵孵出的幼虫中 ,一部分可以生长发育至结茧、化蛹、羽化 ,即每年出现 3次成虫 ,以第三代幼虫越冬 ;而另一部分 ,幼虫生长至四、五龄后即进入冬蛰 ,就以第二代幼虫越冬。它们出现的比例 ,在同一地区 ,又随着年份和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至于二、三代分化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过去在实践中往往遇见 ,在高虫口区 ,二代虫也会突发成灾。这是由于当年三代虫的比例增加 ,二代老龄…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是我省松林的头号害虫。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控制该虫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且使用农药的种类比较单一。为了筛选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研究新药剂防治松毛虫的效果,1997年我们进行了三种拟除虫菊酯农药防治松毛虫试验。l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10%安绿宝乳油,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20%杀灭菊酯,上海中西药厂;25%功夫乳油,英国捷利康有限公司。1.2试验方法试验于3月在江西省崇义县进行。试验地为马尾松纯林,树龄5~10a,高度1~3m,郁闲度0.5左右。松毛虫虫龄为4龄。每种药剂设5种浓度处理,每种处理重复2~3次,以…  相似文献   
5.
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龙慧  温小遂 《林业科学》1997,33(6):528-533
对江西省十余个县(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的测定表明,马尾松毛虫各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的耐药力与羧酸酯酶活性有关;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耐药力强的种群,其羧酸酯酶活性亦强;应用五种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进行处理,SV_1和TPP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SV_1和TPP剂量的增加,羧酸酯酶活性逐步降低;用相同剂量的SV_1和TPP处理马尾松毛虫后,羧酸酯酶均随时间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Coleoptera:Curculionidae)是我国近年来危害最为严重的松林钻蛀性害虫[1],主要危害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ann),也危害火炬松(P.taeda L.)、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和华山松(P.armandi Franch.).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险性农林外来害虫。为警惕该虫的传入,本文对红火蚁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等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蓝跳甲 Altica cyanea(Weber)和小蓝跳甲 Altica caerulescens(Baly)分别以丁香蓼 Ludwigia prostrata Roxb 和榎草 Acalypha australis L.为主要食物,在南昌地区一年发生3——6代,分别以成虫在节节草、蛇含和蛇莓根际表土内越冬,全年以5——6月为发生盛期。系统饲养的结果得出:大,小蓝跳甲平均每雌产卵量均较大,分别为406.2——969.8和207.3——505.4粒;平均每雌产卵历期均较长,分别为41.7——76.8和36.0——43.6天。成虫雌雄比均接近1.卵的平均孵化率均在95%以上。因此,适合于室内繁殖和培养。大蓝跳甲幼虫只能在丁香蓼和节节草上完成生长发育,成虫偏爱在丁香蓼上取食和产卵,丁香蓼是其最适寄主。小蓝跳甲转移到榎草后,幼虫只能在榎草上完成生长发育,成虫偏爱在榎草上取食和产卵,榎草是其最适寄主。因此,这两种跳甲食性较窄,不为害经济作物、在大田释放是安全的。在养虫罩内释放大、小蓝跳甲来研究其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说明这两种跳甲分别对丁香蓼和榎草的生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有价值的防除这类杂草的生物作用物。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江西省各地马尾毛虫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和氯氰菊的耐药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尚属耐药力的差异。贵溪、高安林区马公毛虫对溴氰菊酯由已发展到低抗水平,抗性指数分别为5.7和5.9。5种增效剂进行增效作用研究,PbT SV1的增效作用较强,显降低拟除虫菊酯的用量,可延缓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江西高安等16个县、市林区的马尾松毛虫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江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的耐药力有明显提高,其中高安、贵溪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抗数达到了低抗水平,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室内用以上3种拟除虫菊酯与增效磷(SV1)按1:0.5、1:1、1:3、1:5T 1:10的比例混配,用点滴法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磷与拟除虫菊酯混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随着SV1比例的提高,增效作用增强,用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2.5%溴氰菊酯、20% 酯、2.5%三氟氰菊酯和10%氯氰菊酯)加增效磷按不同混配比进行林间防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增效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混配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林间防治松毛虫以溴氰菊酯+SV1(1:5)、氰戊菊酯+SV1(1:3-1:5)、三氟氰氯菊酯+SV1(1:3-1:5)以及氯氰菊酯+SV1(1:5)稀释8000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