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猪2型圆环病毒核酸疫苗的构建、鉴定和表达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以pVAX1为真核表达载体,以猪白介素18基因、猪2型圆环病毒内蒙古株的衣壳蛋白和复制蛋白基因为目的基因,构建了pVAX1-ORF2、pVAX1-IL18-ORF2、pVAX1-ORF2-ORF1和pVAX1-IL18-ORF2-ORF1等4个重组质粒作为核酸疫苗。将这4个重组核酸质粒分别酶切鉴定后,转染BHK-21和PK-15细胞进行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核酸质粒构建正确,并能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2.
将重组质粒pGEM-T-SOD中的副结核分枝杆菌SOD基因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VAX1-SOD,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至BHK-21细胞中,并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OD基因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成功地构建了副结核分枝杆菌SOD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且SOD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了表达。为研究副结核分枝杆菌SOD基因的免疫效果及作为牛副结核病DNA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研制有效、安全、廉价的疫苗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试验通过PCR方法,从含猪囊尾蚴B抗原(AgB)、猪CD58和猪IFN-γ的重组克隆质粒中扩增出AgB、CD58和IFN-γ基因,然后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BudCE4.1中。重组表达质粒鉴定后,在脂质体作用下转染BHK-21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或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AgB、CD58和IFN-γ在BHK-21中的表达。结果显示,AgB、CD58和IFN-γ在BHK-21细胞中都成功表达,这为研制抗猪囊尾蚴DNA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猪囊尾蚴DNA疫苗pVAX1/TSOL18的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作为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生物安全性。方法将pVAX1/TSOL18重组质粒经肌肉注射免疫昆明系小鼠,免疫后在不同时间剖杀小鼠,分别采集心、肝、脾等组织样品,抽提gDNA,利用PCR技术分析pVAX1/TSOL18在组织内的分布及残留时间。同时,以PCR技术检测免疫动物粪便,分析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在外界环境中的释放情况。结果免疫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后1 d和5 d,在小鼠组织gDNA均扩增出目的片段,不同个体小鼠,扩增出目的片段的组织也不完全相同,但在血液中均扩增出了目的片段,d5较d1扩增出的目的片段明显变暗。免疫后15 d,仅在一只小鼠的血液中检测到TSOL18基因;免疫后30 d在所有动物组织中均未检测到重组表达质粒。同时,免疫1 d、5 d小鼠的粪便中均未检测到TSOL18基因。结论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作为疫苗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牛瑟氏泰勒虫p33双拷贝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以牛瑟氏秦勒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SOE—PCR技术得到牛瑟氏泰勒虫p33双拷贝基因,将其先克隆到pMD18T—Simple载体,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得到重组质粒pVAX1—2p33。对该重组质粒进行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后,采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到BHK-21细胞,用RTPCR和IF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牛瑟氏泰勒虫p33双拷贝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VAX12p33构建成功并可以在BHK-21细胞中表达。本试验结果为p33双拷贝基因的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瑟氏泰勒虫p23-IL-18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以pMD-18T-p23和pMD-18T-IL-18克隆质粒为模板,应用重组PCR技术得到瑟氏泰勒虫p23-IL-18复合基因,将其先克隆到pMD-18-T载体,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Ⅰ中,得到重组质粒pVAXI-P23-IL-18。对该重组质粒进行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后,采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到BHK-21细胞,用RT-PCR和IF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瑟氏泰勒虫p23-IL-18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VAXIP23-IL-18构建成功,可在BHK-21细胞中表达。本试验为p23-IL-18复合基因的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猪囊尾蚴副肌球蛋白(AgB)真核表达重组质粒作为候选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将猪囊尾蚴AgB基因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VAX1-AgB;将pVAX1-AgB与ISA206佐剂按1:1体积比乳化,以每只100μg的剂量,肌肉注免疫5周龄左右的BALB/c小鼠,3周后加强免疫。同时,通过原核表达制备重组AgB蛋白作为ELISA检测抗原,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在小鼠免疫后2周即可检测到抗AgB抗体,6周达到峰值,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持续达8个月;实验组血清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为pVAX1-AgB作为候选DNA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将番鸭细小病毒(MDPV)主要结构蛋白VP3基因和免疫刺激基序(CpG)依次克隆至质粒pIRES-dIL2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IRES-dIL2-VP3-CpG。核酸疫苗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在细胞浆中检测到绿色荧光,表明重组质粒可以成功地在真核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9.
通过PCR方法分别从含有猪圆环病毒2型(PCV-2)核衣壳蛋白(Cap)基因和猪,γ-干扰素(PoIFN-γ)基因的重组克隆载体pMD18-PCV-2Cap和pMD18-PoIFN-γ中扩增出Cap和PoIFN-γ的基因,将两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BudCE4.1中,构建重组真核双表达载体pBud-IFNPCV。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后进行Zeocin~(TM)抗性筛选建立细胞系,阳性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 blot检测cap和PoIFN-γ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试验中筛选出1株Zeocin~(TM)抗性阳性BHK-21细胞,cap和PoIFN-γ均在该细胞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这将为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犬冠状病毒基因疫苗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VAX1为载体首次构建了犬冠状病毒病基因的3种真核表达质粒。首先将犬冠状病毒大熊猫株(CCVDXMV)纤突蛋白(S)、膜蛋白(M)和核蛋白(N)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将测序后的质粒pTS、pTM和pTN分别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并将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VAX1中得到重组质粒pVAXS、pVAXM和pVAXN。将这3种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MDCK细胞,通过RT—PCR法进行转录水平的检测,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pVAXS、pVAXM、pVAXN转染MDCK细胞36h后就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在转染72h后可检测到3种目的蛋白的表达。动物免疫试验表明,3种真核表达载体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这为CCV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将构建的pBST2~6工程菌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BglⅡ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电洗脱,回收147bp的目的ST1基因。随之将该基因分别重组到能有效表达K99菌毛抗原和LacZ酶的pGK99之K99基因BglⅡ位点和pUC18的BamHI位点中。通过ST1基因探针菌落原位杂交、特定酶切分析及DNA序列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了理想重组子,从而构建出了能分别表达ST1融合基因产物的工程菌株pSK219和pXST1。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绵羊、猪、小鼠和牛的Myostati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了山羊的Myostatin基因的3′臂、5′臂,其长度分别为1.4kb、4.5kb.将扩增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后进行部分序列测定,与已知发表的Myostatin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为100%.对目的片段与载体进行酶切后定向连接形成转基因结构,经序列测定后,证明其插入方向和位置完全正确,构建表达Neo、Tk基因的哺乳动物双标记转基因载体,并命名为ploxp-M .  相似文献   

13.
基因枪转化技术无论在动物还是植物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粒子介导的转基因方法简单、安全、高效,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化技术不仅能够用于组织、细胞、器官,甚至可用于一些较难转染的靶目标,同时还可用于体内和体外信息的转换。目前手提式基因枪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组织、各种细胞或内脏器官的转染,应用最广的领域是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免疫和抑制肿瘤生长。近几年,基因枪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者主要叙述了基因枪转化的基本原理及近年来人们对基因枪转化技术条件的改进,同时就基因枪在动物转基因中的应用和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作了阐述,主要包括利用基因枪基因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癌症、胚胎转基因、各种动物细胞和器官组织转基因等,并对基因枪技术在动物上应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一些分析,最后展望了基因枪转化技术在动物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猪Haln基因与H-FABP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Hal^n基因和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内质的影响、H-FABP和H-FABP基因与IMF含量关系的相关研究以及两种基因的PCR-RFLPs检测作一综述,旨在为肉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带有外源基因的载体酶切纯化后与去精清的猪新鲜精液按比例混合,17℃静置处理使外源DNA进入精子头部,通过人工授精使受体母猪怀孕后产下20头仔猪,经PCR特异性片段扩增,特异片段序列测定和比对,共4头PCR结果为阳性。初步证明人her2基因已在猪染色体上整合,其整合率约为20%。本研究利用精子载体法成功获得了转基因阳性猪,为大动物的转基因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构建pET-28a-S-SEA融合表达质粒,并评价S-SEA蛋白的免疫原性。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嗜性,对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毒株(GenBank:LT906620.1)的S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基因(GenBank:MH053151.1)进行优化,通过柔性连接肽(GGGGS)连接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得到pET-28a-S-SEA重组质粒,转化至宿主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后,对最佳表达条件进行摸索。在此基础上,将亲和层析后的重组蛋白,免疫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对免疫小鼠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增殖指数进行检测。结果成功构建pET-28a-S-SEA质粒,且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小鼠试验结果表明,纯化的S-SEA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猪流行性腹泻亚单位疫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简要介绍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及其受体基因的位置、结构、表达、调控机理,并初步探讨了这两个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羊驼酪氨酸酶基因家族在不同毛色个体中的基因表达水平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黑色素对动物毛色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酪氨酸酶基因家族成员参与了黑色素的合成。为了探索羊驼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基因表达与其毛色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毛色羊驼酪氨酸酶基因家族成员TYR、TRP1和TRP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研究结果显示:棕色羊驼中的TYR、TRP1和TRP2的mRNA相对表达量经内参基因校正后分别是白色羊驼中的13.669倍、3.417倍和8.593倍。结论表明棕色羊驼中酪氨酸酶基因家族3种成员的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白色羊驼,揭示了羊驼TYR基因家族成员的基因表达量与其毛色表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基因打靶技术是通过外源基因与受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上的序列之间发生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某一特定位点上,从而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修饰和改造受体细胞遗传特性的技术。作者简要介绍基因打靶技术的基本原理、产生、筛选策略及该技术的应用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Leptin又名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能量平衡,也与生殖、机体免疫等功能密切相关.并参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瘦素抵抗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综述了有关瘦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