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EIAV在繁殖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节,其中Rev蛋白是病毒编码的转录后调节因子,决定了病毒复制由早期到晚期的过渡,Rev是非结构蛋白,由病毒基因组全长转录产物经多次拼接而成。本研究使用EIAV疫苗毒感染驴巨噬细胞培养物,在病毒增殖早期提取总RNA,反转录后使用EIAV特异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拼接产物,将扩增产物克隆后经过核苷酸序列分析,通过与基因组全序列的比较,确定了编码Rev蛋白的病毒基因组转录产物的编码序列和拼接位点。  相似文献   

2.
以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IAV)疫苗毒感染驴巨噬细胞培养物 ,在病毒繁殖期提取细胞总 RNA,反转录后使用特异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拼接产物。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与基因组全序列比较 ,确定了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TAT)的转录产物及阅读框架 ,发现至少有 2种拼接产物编码 TAT。比较 2种阅读框架 ,以保守序列作为模板扩增得到完整的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3.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引起马属动物以贫血,持续感染,反复发热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同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重要成员,二者在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和相似的蛋白种类及功能,传播方式和致病机理方面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近年来,随着HIV研究的展开带动了EIAV分子生物研究的发展,EIAV是慢病毒系统中结构最为精确的病毒,为研究人艾滋病提供了绝好的试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正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成员,主要感染马、驴和骡等马属动物。其引起马属动物呈现发热、贫血、出血、黄疸、消瘦、水肿和心脏衰弱等一系列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称为马传染性贫血(EIA),简称为马传贫。EIA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等慢病毒属成员在病毒基因组结构、复制分子机制、免疫机理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因此,EIAV被认为是研究慢病毒致病机制的重要模型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作为世界上首例成  相似文献   

5.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equine infctious anemiavirus EIAV)导致马持续性感染和反复病毒血症,与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同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二者有很多相似的特性[2].EIAV是遗传结构最简单的慢病毒,其感染的潜伏期只有几天至几周,而且在EIAV感染过程中新的抗原变异株的出现与疾病的反复发作相关,这使EIAV有可能作为研究HIV-1分子致病机理及免疫机制的动物模型[3].  相似文献   

6.
为制备抗马传染性贫病毒(EIAV)的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用纯化的重组EIAV基质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抗EIAV基质蛋白p15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应用重组p15和EIAV总蛋白为抗原建立的ELISA以及EIAV感染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了有限稀释法筛选,获得了7株稳定分泌抗p15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F12、1E2、1E3、4B10、4H7、5E5、4G5.这些抗p15 MAb均能与感染驴胎皮肤细胞的EIAV和经SDS-PAGE分离的EIAV总蛋白中的相应蛋白结合.抗体效价叠加实验表明,这7株MAb中含有至少3种识别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些p15 MAb的获得有助于对EIAV和慢病毒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与艾滋病病毒相似,在体内的主要靶细胞是免疫细胞,并且可以在马体内长期潜伏感染,给养马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EIAV弱毒疫苗,是首例经大规模应用证实安全、有效的慢病毒疫苗。阐明该疫苗的作用机理,将为其它慢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表明,EIAV强毒株(EIAVDLV34)感染可造成宿主的"炎症风暴",并引起致病性损伤,而弱毒疫苗株(EIAVDLV121)感染的宿主细胞可发生高水平的细胞凋亡,进而被清除。该现象与EIAV弱毒疫苗的免  相似文献   

8.
9.
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株的致弱及免疫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传染性贫血病 (EIA)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IAV)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传染病。在慢病毒属中 ,EIAV与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在传播形式 ,单核细胞为病毒贮存库 ,病毒形态结构 ,病毒持续感染 ,病毒抗原漂移 ,EIAV的 P2 6与 HIV的 P2 4之间抗原交叉反应等都更为相似。至今 ,我国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 (DL V)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成功应用的慢病毒疫苗 ,是慢病毒免疫预防很有希望的研究模型。因此 ,揭开 DL V的致弱及免疫机制 ,这使 EIAV有可能作为研究 HIV等慢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免疫机制的模型。EI…  相似文献   

10.
自1976年 Howardp 等人建议将马传贫病毒(EIAV)划归反录病毒科的慢病毒亚科以来,人们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成和蛋白序列分析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结果表明:EIAV 同慢病毒亚科的其它成员,如人的免疫缺陷综合症病毒(HIV)和维斯纳病毒之间,无论在形态学、血清学关系、基因组成和序列同源性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科技     
正动物慢病毒Gag蛋白细胞内组装与释放机制破译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晓钧领衔的马传染病和慢病毒病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病毒学专业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在线发表文章,报道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Gag蛋白细胞内组装和释放机制研究的最新发现。研究发现,与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1)Gag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内缘不同,EIAV Gag显示出明显的定  相似文献   

12.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gag基因编码的多聚Gag蛋白能够自动组装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为研究EIAV衣壳蛋白合成、组装及释放过程,本实验通过构建表达EIAV Gag-GFP融合蛋白重组质粒,并将其转染293T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VLPs的产生及释放。并进一步通过活细胞和3D成像技术观察Gag-GFP在细胞中的表达动态及VLPs的组装过程。结果表明:Gag和GFP蛋白融合表达不影响VLPs的组装,转染约6 h后EIAV Gag蛋白进行合成并在细胞胞质聚集完成组装形成VLPs。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IAV在细胞中的组装路线和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Rev蛋白是所有慢病毒属成员均具有的附属蛋白,它与病毒mRNA的特定序列结合,将编码病毒结构蛋白的mRNA运输至胞浆,从而促进病毒结构蛋白的表达,将Rev介导病毒mRNA核质运输的生物学功能简称为核输出活性.为建立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附属蛋白Rev的核输出活性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方法克隆了EIAV的结构蛋...  相似文献   

14.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减毒疫苗是世界首例慢病毒疫苗,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EIAV疫苗株EIAVFDDV12编码跨膜蛋白gp45的基因在马体内发生高频率G2230A点突变形成终止子,使该蛋白C末端出现154个氨基酸的截短。为了探讨该截短蛋白对EIAV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本研究以EIAV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基础上,构建了gp45截短型感染性克隆,脂质体转染细胞,增殖传代,获得病毒株EIAVFDDVTM-36,接种到马体内。在接种后167 d内未观察到临床症状,连续注射10 d地塞米松以暂时抑制免疫系统,并用迟发性超敏反应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免疫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截短型跨膜蛋白疫苗株EIAVFDDVTM-36接种组免疫抑制前后病毒载量和中和抗体效价差异不显著,而完整型跨膜蛋白疫苗株感染性克隆EIAVFDDVTM-45接种组4匹马中3匹免疫抑制后病毒载量显著上升,同时组内中和抗体效价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马体特异性免疫压力对EIAVFDDVTM-36复制无影响,而对亲本株EIAVFDDVTM-45复制有抑制,显示跨膜蛋白截短型EIAV作为疫苗更为安全。但免疫抑制造成的gp45跨膜蛋白未截短型疫苗株感染性克隆体内病毒载量升高,可以促使机体产生更高的中和抗体效价,提示该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内呈负相关(相互制约)。因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是慢病毒减毒疫苗研发需注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体外培养细胞感染的不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株进行特异的鉴别检测,本研究基于一种新的RNA原位杂交-ViewRNA技术,通过设计合成针对EIAVFDDV13和EIAVUK3病毒株基因组RNA的特异性探针,并结合信号放大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同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建立了可时两种不同株的EIAV基因组RNA进行细胞内原位检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探针能够特异地与感染细胞中EIAVFDD13和EIAVUK3的病毒RNA相结合,可在两种不同EIAV株共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实现对两种毒株的有效鉴别和定位检测.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EIAV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EIAV在繁殖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节,其中Rev蛋白是病毒编码的转录后调节因子,决定了病毒复制由早期到晚期的过渡。Rev是非结构蛋白,由病毒基因组全长转录产物经多次拼接而成。本研究使用EIAV疫苗毒感染驴巨噬细胞培养物,在病毒繁殖早期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后使用中国EIAV毒株特异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拼接产物。将扩增产物克隆后经过核苷酸序列分析,和与基因组全序列的比较,确定了编码Rev蛋白的病毒基因组转录产物的编码序列和拼接位点。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狂犬病是一种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烈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一旦发病目前无有效方法治疗,病死率几乎100%。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编码的5种结构蛋白在病毒转录和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抗原性及基因序列可作为病毒分型的重要依据,文章对其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编码的S2蛋白拮抗宿主限制因子丝氨酸整合蛋白5(Ser5)的机制,本研究利用HIV-1野生型(WT)和HIV-1 △Nef前病毒质粒包装两种HIV-1假病毒,通过测定细胞上清中病毒粒子含量和靶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病毒相对感染性,分析pSPEIAV19编码的S2蛋白(S2)和中国E...  相似文献   

19.
为制备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的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以原核表达并纯化的EIAV p26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8周龄的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抗EIAV衣壳蛋白p26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应用重组p26蛋白为抗原建立ELISA筛选方法,获得两株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E11和F8.经试验证明,这些抗p26MAb均能够与感染驴胎皮肤细胞的EIAV和经SDS-PAGE分离的EIAV总蛋白中的p26蛋白结合.这两株p26蛋白MAb的获得将为EIAV的检测及鉴别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感染动物宿主细胞后,病毒非结构蛋白进行表达而参与病毒基因的复制、基因组的组装及病毒粒子的释放。BTV基因组至少编码NSP1、NSP2、NSP3/NS3a和NSP4 4种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这些NSPs在BTV基因组的复制、组装及拮抗宿主细胞干扰素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BTV主要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BTV新型疫苗的研发、病毒诊断及病毒基因组复制及组装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