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亚硝酸盐的稳定获得对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期望通过筛选投加合适的氧化还原介体将反硝化控制在亚硝氮的阶段,实现稳定的短程反硝化,并优化反应条件进一步增加亚硝氮的积累量,为厌氧氨氧化工艺应用提供一种新的亚硝氮供给方式。【方法】通过序批式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浓度2-羟基-1,4萘醌(ME)、蒽醌(AQ)和1-氯蒽醌(1-AQ)的投加对短程反硝化细菌亚硝氮积累的影响,并且通过酶促动力学实验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最后通过16S rDNA分析,对短程反硝化细菌菌群群落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首先,相比对照,投加75μmol/L AQ和1-AQ分别导致亚硝酸盐氮的积累量提高了74.8%和1.06倍,但是ME的投加几乎没有增加亚硝氮的积累;其次,试验结果表明,当投加C/N比为2时,亚硝氮积累量最多,使得投加1-AQ效果最好,亚硝氮积累量最高达到了52.98 mg/L(初始硝氮为100 mg/L);再次,酶促动力学试验揭示了1-AQ使得亚硝酸盐迅速积累的原因在于其提高了69.13%的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却仅仅将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提高了36.74%;最后,16S rDNA结果显示,本试验所用菌群中具备短程反硝化能力的菌群有Yersinia frederiksenii、Thauera、Hydrogenophaga、Trichococcus、Klebsiella和Dechloromonas。【结论】合适的氧化还原介体投加能够明显增加短程反硝化细菌亚硝氮的积累量,氧化还原介体筛选的关键在于其对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增加速率高于亚硝酸盐还原酶。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钢轧件在轧制过程中轧缝控制的问题,轧件在轧制结束后的机械轧缝影响轧件成材率的损失情况,合理控制轧件的机械轧缝可以极大地提高轧制的成材率、减小废品率。因此,本文根据钢轧件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形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钢板变形的轧件机械轧缝控制理论,将该模型导入钢板轧制的控制系统,对钢轧件机械实现轧缝的控制。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钢板的机械轧缝,还可以降低钢板轧制过程中机械轧缝不合格导致的材料浪费,有助于提高钢轧件的轧制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节水灌溉条件下干旱内陆区不同景观单元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水盐通量变化特征,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景观格局农田-防护林-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4月—9月连续定位观测数据资料,分析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4月1日—6月28日)和非生育期(6月29日—9月15日)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其变异性、土壤水盐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并对所建模型参数敏感性及应用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和非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均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层、水平递变和季节波动特征;按变异性可划分为3个典型土层:活跃层(0~40 cm)、次活跃层(40~140 cm)和相对稳定层(140cm);距防护林越近,农田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荒漠均呈升高趋势;单次降水和灌溉事件后各景观单元各典型土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随时间分别均呈负指数函数和三次函数变化趋势。土壤控制体(单位面积深140 cm土柱)内,生育期农田和防护林均为向下水分通量,非生育期均为向上水分通量,荒漠两时期均为向下水分通量;农田和防护林土壤贮水量与土壤积盐量随地下水位下降、蒸散发量增大均呈递减趋势;荒漠土壤水盐通量对各因素及其交互效应响应较微弱;生育期最后1次充分灌溉的淋洗作用可使该系统土壤积盐量趋于平衡状态。拓扑结构为32-36-6的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灌溉和地下水位是影响该系统土壤水盐动态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节水灌溉条件下绿洲-荒漠共生系统寻求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平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物源农药0.3%丁子香酚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其防效与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的进口杀菌剂杜邦克露(72%霜脲·锰锌)、拜耳银法利(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等相当,成本明显偏低,再加上具有与环境兼容性好、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病原菌的选择压力小等优点,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推荐用量45g ~ 90g/667m2.  相似文献   
5.
尹鑫  何志静 《福建茶叶》2016,(8):319-320
英国是茶叶消费和进口大国,英国的茶叶消费与当地独特的文化历史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这种茶文化体现了英国文化向上的价值取向,对英国的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马铃薯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展开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对内蒙古马铃薯样品的重金属监测,分析了马铃薯中的总砷、汞、镉、铅、铬、镍和铜等7种重金属的残留污染状况。[结果]内蒙古产区马铃薯重金属残留符合国家限量标准,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小于0.7,属于安全等级。铅和铬的污染相对严重,对综合污染指数的贡献相对明显。7种重金属THQ值及复合污染风险TTHQ值均小于1,表明该地区马铃薯中重金属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不明显。在以马铃薯为主粮的极大摄入水平下,铬的THQ值大于1,通过食用马铃薯摄入的铬含量可能引起人体的健康风险。不同采样区域,马铃薯中重金属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存在差异性。[结论]该研究为马铃薯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猪蓝耳病、猪瘟RT-PCR检测试剂盒对疑似猪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野猪病料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材料进行病原特征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送检病料存在猪蓝耳病病毒感染,但不存在猪瘟病毒感染;对猪蓝耳病病毒流行株NPS2基因分析表明,野猪源蓝耳病病毒NPS2基因与家猪源同源性达95.2%以上,是存在基因缺失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研究结果说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引起野猪发病,应采取相应疫苗免疫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新农药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晚疫病是恩施州马铃薯最主要病害,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变化,现有我州主要种植的米拉、鄂马铃薯3号等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已丧失,以前生产上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农药主要是甲霜灵类药剂,由于使用年限较长,防效下降明显。为了筛选出更好的防治农药,2009年我们选择了目前国内对晚疫病防效较好的几种主要农药进行了田间小区药剂防效筛选试验,取得了非常显著试验效果,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鸡胚肾细胞(CEK)中复制增殖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IBV病毒感染CEK3、6、12、24、36、48、72h后病毒增殖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增加,IBV病毒增殖出现规律性变化,3~12h时IBV增殖不明显,36h时IBV开始大量复制,48h时达到高峰,但72h后有所下降。试验表明IBV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最佳时间在接毒后48h,其复制增殖情况与细胞状态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1日龄雏鸡120只,随机分为6组,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对各组雏鸡7个部位(嗉囔、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消化道黏膜黏附的O78进行分离计数,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在雏鸡消化道的分布,比较益生菌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在不同雏鸡动物模型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主要定植在雏鸡的嗉囔、盲肠和直肠;抗生素处理组和非处理组在灌服益生菌后24、48、72、96h与对照纽相比,各消化道部位定植的O78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益生菌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未处理组的雏鸡消化道内黏附的O78菌数低于抗生素处理组,说明益生菌在抑制病原菌同时可促进消化道有益菌群的生长,从而防止致病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