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对马立克氏病毒(M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保护效果,探讨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外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可以减轻病毒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表达马立克氏病病毒gI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鸡痘病毒为载体,构建含马立克氏病病毒(MDV)gI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并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表达gI基因,用重组FPV(命名为rFPV-MDV648gI)感染CEF,结果显示:rFPV-MDV648gI能在CEF中稳定复制。进一步用rFPV-MDV648gI接种无特定病原(SPF)鸡皮下组织,结果表明:鸡对rFPV-MDV648gI具有抗体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鸡马立克氏病脾脏淋巴瘤继代细胞系MDCC MSB 1和感染马立克氏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为主要试验材料,作为参考系也使用了鸡马立克氏病卵巢淋巴瘤继代细胞系MDCC JP1、MDCC JP2、MDCC HP1及MDCC HP2细胞。用Suothern斑点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方法,验证了MDCC MSB 1等细胞株DNA的转录区和非转录区都存在着甲基化现象。转录区甲基化程度高于非转录区。用5 氮胞苷可以阻断DNA甲基化,阻断效果在转录区最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感染马立克氏病毒(MDV)后部分染色体(5,6,7,8,9)微卫星的变化。CEF感染马立克氏病超强毒RB1B株后,提取正常鸡胚成纤维细胞和感染病毒的成纤维细胞DNA,应用5,6,7,8,9号染色体上的43个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结果表明43个微卫星标记有38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微卫星不稳定性,ABR0262发生率最高,为38.10%,ABR0048,ABR0041和MCW0183也较高,为33.33%。21组样品中全部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性,9号样品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最高,为41.86%。11号样品的发生率也较高,为32.56%。表明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可以导致广泛的宿主基因组变化。这些变化是随机的,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而且这些变化可以用微卫星标记来检测。  相似文献   

5.
表达马立克氏病病毒gI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648株基因组DNA为模板 ,用PCR方法扩增 gI基因 ,将其插入到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FG1 1 75 1 ,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鸡痘病毒 (FPV)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 ,用蓝斑筛选方法纯化 4次 ,得到重组FPV ,用PCR方法证实 gI已插入到FPV基因组中 ,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重组FPV在CEF中表达了 gI基因 ,重组FPV命名为rFPVMDV648gI。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马立克氏病鸡MDV血清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潜伏期感染马立克氏病鸡淋巴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梯度PCR扩增马立克氏病毒的L-meq基因。将其插入pMD18-T克隆载体并进行测序,并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的DNA片段的序列与已发表的L-meq基因序列相一致,表明该试验成功获得了目的基因。[结论]该研究可为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强毒RB1B株马立克氏病UL49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UL49基因编码的被膜蛋白VP22在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已发表的MDV-1 Md5株的序列,从马立克氏病超强毒RB1B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中提取病毒基因组DNA,经PCR扩增UL49基因并克隆入pMD18-T Simple载体。RB1B株UL49基因经核酸序列测定分析,全长为750碱基。将RB1B株与Md5株和GA株的UL49进行比较,发现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株间的UL49基因高度同源,为利用RB1B的UL49基因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序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第 1期重组卡介苗感染树突细胞的研究 [Q 786]焦新安 ,Richard L o-Man,Pierre Guermonprez,等 ( 1)………………………………………表达马立克氏病病毒 g I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 [Q 784]陈志琳 ,崔治中 ,秦爱建 ,等 ( 6)…………………………………………马立克病病毒囊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鸡Mx蛋白第631位氨基酸变异与抗病性的相关性。【方法】用已经构建成功的中国狼山鸡Mx蛋白基因突变型pcDNA3.0-MMx和未突变型pcDNA3.0-Mx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鸡成纤维(CEF)细胞和鼠成纤维(NIH-3T3)细胞;利用RT-PCR检测突变型MMx基因和未突变型Mx基因的表达,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重组蛋白抗新城疫病毒(NDV)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效果。【结果】诱变鸡Mx基因的表达重组蛋白可保护CEF细胞在孵育48 h内免受NDV的感染;转染突变型pcDNA3.0-MMx真核表达载体的NIH-3T3细胞在孵育60 h内亦未受到VSV的浸染;而转染未突变型pcDNA3.0-Mx真核表达载体的CEF和NIH-3T3细胞在24 h内均发生了病变。【结论】体外重组突变的Mx蛋白在单细胞水平上具有延缓NDV和VSV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鸡恶性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病鸡产生免疫抑制,外周神经、各种内脏器官、性腺、虹膜、皮肤和肌肉等组织器官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增生、形成淋巴肿瘤等。马立克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困扰我国养禽业事业的发展。鸡马立克氏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制作石蜡切片病理观察和病毒目的基因PCR扩增进行进一步确诊。本文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3方面重点阐述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鸡Mx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其抗病毒活性。[方法]将鸡的Mx基因克隆入pEGFP-C1载体,经筛选鉴定后磷酸钙法转染293T细胞,并对转染细胞进行荧光分析以及RT-PCR与Western blot鉴定,同时提取细胞蛋白质,微量细胞病变试验检测其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结果]试验构建的pEGFP-C1-cMx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在胞浆中可检测到绿色荧光,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pEGFP-C1-cMx可在293T细胞中表达,微量细胞病变试验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保护鸡胚成纤维细胞免受新城疫病毒感染。[结论]试验构建的pEGFP-C1-cMx表达载体可在293T细胞中表达具有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的鸡Mx蛋白。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sRNA核酸提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免疫沉淀法从感染鸡法氏囊组织中分离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用差速离心法从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分离IBDV,再从分离的IBDV中抽提dsRNA。在dsRNA提取物受DNA降解产物影响时,可用DNaseⅠ消化去除,核酸再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中草药叶下珠中的抗病毒活性成分,为开发治疗禽类病毒性疾病的新药提供条件。[方法]分别用75%乙醇(E)和纯净水(PF)煎煮叶下珠全草,再分别以石油醚(PE)、乙酸乙酯(EA)、正丁醇(BU)萃取其活性成分。将萃取物分别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观察其对NDV病变的抑制作用;分别接种鸡胚,观察其对NDV血凝效价的影响;分别接种鸡,统计鸡群的死亡率,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E-PE、E-BU组萃取物均能明显抑制NDV在CEF细胞上的病变和显著抑制NDV在鸡胚内的增殖(P〈0.05),以E-BU较好;E-PE、E-BU组的鸡只存活率均极显著高于利巴韦林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以E-PE组保护率较高。[结论]叶下珠水提取物效果较差;醇提取物E-PE组和E-BU组能有效抑制NDV病毒病变及其在鸡胚内增殖,对NDV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复方酸制剂体外抗新城疫病毒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丙严  吴桂银  陈长春  丁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63-14464
[目的]探讨复方酸制剂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的活性,为研制新型抗NDV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法,观察细胞病变(CPE),并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计算病毒抑制率,评价复方酸制剂的体外抗NDV作用。[结果]随着复方酸制剂浓度的增加,CPE逐渐减弱,病毒抑制率明显升高,当浓度为1.0mg/ml时,病毒抑制率可达70.04%。[结论]复方酸制剂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抑制NDV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戴建华  乔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59-21060
[目的]探讨红景天多糖(Rhodiola sachalinensis polysaccaride,RSP)体外抑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rusal disease virus,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 Embryo Fibroblast,CEF)活性,为筛选抗IBDV活性物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RSP对IBDV感染CEF的抑制作用。[结果]RSP抑制IBDV感染CEF的半数抑制浓度(50%concentration of inhibition,IC50)为0.38 mg/ml,治疗指数(Treatment Index,TI)为4.34。[结论]红景天多糖体外有较显著的抑制IBDV感染CEF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新城疫病毒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方法]用鸡胚培养法和血凝试验,测定莪术油对鸡新城疫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莪术油对鸡胚无毒性作用;莪术油与病毒同时接种鸡胚,能完全抑制鸡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结论]结果为莪术油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鹅副粘病毒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晨  张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37-11838
[目的]为了确定江苏省某养鹅场2007年春季发生传染病的病因。[方法]从发病鹅群采集病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红血球凝集试验和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通过交叉HI试验测定F2代分离株和Lasota毒株的HI效价,并用稀释的F2代感染鸡胚尿囊液分别感染鹅和SPF雏鸡,观察其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通过SPF鸡胚接种与传代从病、死鹅的脑、脾、胰混合病料分离到1株病毒。经HA和HI试验证明该分离株为禽I型副粘病毒。人工感染鸡和鹅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鸡和鹅都具有高致病性,同群混饲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属强毒型NDV。这进一步证实该病毒属禽副粘病毒的新成员,即鹅副粘病毒I型。[结论]该研究为NDV出现了某些新的致病特点以及其对鹅同样具有致病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正常鸡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海兰白鸡的200枚种蛋为试验材料,利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IgM、IgG和IgA3种B淋巴细胞在法氏囊内的发育变化规律。[结果]在胚胎13日龄时,法氏囊内可检测到IgM+和IgG+2种B细胞,但IgM+B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IgG+B细胞,而IgA+B细胞在胚胎18日龄的法氏囊内才可检测到。随着日龄的增长,IgM+、IgG+、IgA+3种B淋巴细胞整体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在21日龄时达到稳定。IgM+、IgG+、IgA+3种B细胞分布部位相似,开始均出现在粘膜上皮内,随后分布在皮质中,而在成熟后主要分布在髓质中。[结论]在胚胎13日龄前,IgM+B细胞可能在法氏囊内已经出现;鸡出壳后初期,法氏囊的体液免疫功能迅速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