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林业   31篇
农学   94篇
基础科学   8篇
  90篇
综合类   666篇
农作物   81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374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盐酸塞拉嗪对大鼠不同脑区Gln及As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盐酸塞拉嗪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讨盐酸塞拉嗪中枢麻醉作用的可能机理.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Ⅰ组、恢复Ⅱ组和恢复Ⅲ组.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盐酸塞拉嗪40 mg·kg-1后,麻醉组大鼠海马和丘脑Glu、As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小脑和大脑皮质Glu、Asp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恢复Ⅰ组除脑干外其它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恢复Ⅱ组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均恢复显著(P>0.05);麻醉全程,脑干内Glu和Asp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盐酸塞拉嗪对海马、丘脑、小脑和大脑皮质内Glu、Asp含量的影响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盐酸塞拉嗪的中枢麻醉作用,可能与降低海马和丘脑内Glu、Asp,增加小脑和大脑皮质内Glu、Asp的含量有关,海马可能是盐酸塞拉嗪作用的最敏感的脑区.  相似文献   
62.
为了研究猪囊尾蚴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试验选择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猪带绦虫病患者,给其口服槟榔-南瓜子驱虫,收集、制备虫卵悬液(8万个/mL),再给3头20日龄三元杂交乳猪猪灌胃虫卵悬液,每头1 mL,40 d后收集、制备猪囊尾蚴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自制的大鼠抗猪带绦虫LDH血清作为一抗、健康大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试验组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为1个,阴性对照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为7.03/35 368,与猪带绦虫LDH的pI/Mr理论推导值接近,说明猪囊尾蚴表达LDH。  相似文献   
63.
应用线粒体DNA中的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甘肃省景泰和平凉地区10个绵羊源脑多头蚴进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种内变异.结果表明,所有多头带绦虫(T.multiceps)分离株均成功扩增出约0.5kb的ND1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去除引物序列后多头带绦虫的ND1基因片段长为488bp,可以分为9类,共有2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20%~2.66%.基于ND1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所有T.multiceps分离株构成1个分支,可分为3个亚群,国内分离株分别处在不同的亚群中.国内分离株中除了与已知的遗传变异型Tm1(AY669089/Tm-JT081204/Tm-JT090331)和Tm3(DQ077820/Tm-JT080526)相同外,还存 在新的遗传变异型(Tm-JT081008/Tm-JT090603/Tm-JT090115-2),独立为一支,与其他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表明ND1基因片段适合作为研究T.multiceps分离株种内变异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4.
为验证妊娠后期母猪饲粮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为主的复配产品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选择45头长白或者大白母猪参与试验。按照胎次、品种和妊娠天数均衡的原则将这些母猪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饲粮处理中,对照组母猪22头,饲喂猪场的常规玉米-豆粕-小麦麸型基础饲粮;试验组母猪23头,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头每天额外添加3 g NCG复配物,从妊娠中后期(怀孕第55~65天)开始饲喂,直至母猪分娩。参与试验的母猪饲养于发酵床饲养舍中,每栏饲养2~3头母猪。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饲喂1次,对于NCG复配物组母猪,下午添加完基础饲粮后根据栏中母猪头数额外补加一定数量的NCG复配物,搅拌均匀任其采食。预产期前1周左右将母猪转移产房饲养。母猪分娩后24 h内对仔猪进行个体称重,记录活仔窝重、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弱仔数。以母猪个体为单位利用SAS的GLM程序对生产性能指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妊娠第55~65天开始在母猪饲粮中添加NCG复配物有效改善母猪的窝产性能,试验组母猪活仔初生窝重更高、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更多,仔猪头均重更大,同时也发现NCG复配物组母猪的弱仔率和死胎率有所降低;除此之外,在发酵床饲养体系中使用NCG复配物可能还有改善母猪机体健康降低死淘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本试验利用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以淀粉、纤维素、酪蛋白为底物进行体外培养,研究花生油、菜油、玉米油和豆油等对瘤胃发酵产气及微生物活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36 h总产气量在20.61~39.67mL,除花生油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油脂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产气量呈现波动变化。培养液总脱氢酶以豆油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依次显著高于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等组(P<0.05)。另外,培养液原虫DNA、细菌DNA、微生物DNA、原虫/细菌区系比例的均值与对照组,以及油脂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DNA在各时间点都以豆油与玉米油组的较高;原虫DNA一般在16 h达到最高,而细菌DNA则在8 h或16 h最高,并显著高于1 h或4 h的量(P<0.05、P<0.01),且各个试验组在培养过程中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不同油脂对瘤胃微生物体外产气及区系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6.
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对妊娠后期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选用妊娠80 d的长大母猪32头,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和试验组1、2、3),每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4%、0.08%、0.12% NCG.母猪妊娠第110天采血分离血浆用于测定血浆游离氨基酸、NO、NOS、激素含量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母猪妊娠后期日粮中添加0.08%NCG比空白对照组窝产活仔数提高11.75%(10.75 vs.9.62,0.05<P<0.1),窝产活仔总质量提高13.23%(16.52 kg vs.14.59 kg,P<0.05),窝产死胎数降低57.14%(0.75 vs.1.75,P<0.05),降低了血浆尿素氮含量(P<0.05),同时提高了血浆精氨酸、NO、生长激素、锌离子浓度(P<0.05).日粮中添加0.04%和0.12% NCG也改善了母猪部分繁殖性能.上述结果表明,母猪妊娠后期日粮中添加NCG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性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CG有效提高了母猪内源精氨酸的合成,改善了母猪子宫内环境和胎猪营养供给,保证了胎猪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67.
目前公认的乳腺炎的检测法主要有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和体细胞计数,其有着检测快、准确率高等特点,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其他方法的探索仍在继续。本试验的目的是为比较和验证乳中的乳酸脱氢酶(LDH)、N-  相似文献   
68.
为延长硫酸链霉素的作用时间,提高其对烟草青枯病的抗病能力并减少其残留,利用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间的静电自组装作用形成纳米微胶囊,在成囊过程中将硫酸链霉素负载其中,制备了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硫酸链霉素纳米微胶囊,并对不同硫酸链霉素用量及壳聚糖和γ-聚谷氨酸的质量比对成囊效果及负载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链霉素添加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载药量增大;随着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质量比的减小,不同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下,包封率均呈增大趋势,同时载药量均呈降低趋势;当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为10 mg,m(壳聚糖):m(γ-聚谷氨酸)=20:17时,包封率最高(85.2%),载药量达46.8%。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负载效果较好;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载药纳米微胶囊呈规整实心球形,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在20~50 nm之间;模拟释放结果表明,纳米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9.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家蚕的重要病毒病原之一,往往给养蚕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我们以前的研究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家蚕中肠中鉴定出一个差异表达的3-羟酰辅酶A脱氢酶蛋白基因(Bombyx mori3-hydroxyacyl-CoA dehyrogenase protein gene-Bm3HAD)。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该基因,其全长cDNA序列为1168bp,包含一个83bp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一个930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一个155bp的3'端非翻译区序列(3'-UTR);基因结构分析发现该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家蚕中肠、脂肪体、血液、丝腺及生殖体中均有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BmCPV感染初期为上调表达,随着病毒感染的进展,该基因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并转变为下调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mCPV对家蚕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70.
为了对采集自3只德国牧羊犬小肠内的复孔绦虫进行种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形态学方法对分离到的虫体进行孔雀绿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并进一步基于线粒体部分基因(pcox1和pnad1)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虫体形态和内部结构符合犬复孔绦虫的特征.通过对扩增的靶基因序列及其遗传进化分析发现,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