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三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在淡水水箱(0.6 m×0.4 m×0.5 m)中进行盐碱选育三代鱼苗与对照(非选育群体)盐、碱慢性致死比较试验;同时,在养殖车间水泥池(6.0 m×5.0 m×1.6 m)中,设置淡水、盐度(10 g/L)、盐碱混合[(10,2)g/L、(10,4)g/L和(10,6)g/L]分别用S0A0、S10A0、S10A2、S10A4、S10A6表示5种处理,比较选育三代鱼种在不同盐碱环境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选育三代与对照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39.63(±2.12)、31.42(±2.42)g/L,半致死碱度分别为13.94(±0.25)、11.26(±0.15)g/L;养殖60 d的生长结果表明,处理S10A0、S10A2、S10A4、S10A6随着碱浓度的逐步增加,选育三代与对照日均质量增加率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盐碱试验条件下,选育三代日均质量增加率均显著大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回交一代(BC1)和回交二代(BC2)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8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9个在尼萨回交一代和回交二代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可作为尼萨回交一代和回交二代群体遗传鉴别的重要依据。尼萨回交一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70,多态信息含量为0.423;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60,多态信息含量为0.365,回交二代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低于回交一代群体。与回交一代相比,尼萨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较为一致(BC1:Ne=2.17,BC2:Ne=2.20),基因型数较为一致,但纯合基因型比例、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明显提高,表明连续回交导致后代遗传同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金鳜是利用鳜人工繁殖中获得的少量体色变异个体,经系统选育而获得的一种新型体色(金黄色)品系。为了给鳜的体色形成和选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采用Nikon解剖镜、显微镜拍照技术观察了孵化后0~40 d金鳜仔鱼的体色、色素细胞特征及体色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孵化后1~20 d,鱼体以黑色素细胞为主,体色为黑色;孵化后20~30 d,体色改变显著,黑色素细胞分布范围缩小,鱼体以黄色素细胞为主,由灰黑色变为金黄色;孵化后30~40 d,黑色素基本消失,鱼体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的耐盐碱性能,分别测定了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96 h的半致死盐、碱度,并在不同盐碱混合浓度(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生长比较。单盐、单碱耐性研究表明,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的96 h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8.528 g/L、20.347 g/L、19.342 g/L,96 h半致死Na HCO3碱度为8.827g/L、8.540 g/L、8.542 g/L。盐碱混合条件下,盐度为10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4.377g/L)上海品系(3.561 g/L)山东品系(3.108 g/L),品系之间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15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2.144 g/L,上海品系2.183 g/L,山东品系2.183 g/L,品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盐度下尼罗罗非鱼鱼种的碱度耐受性明显低于低盐度下的碱度耐受性。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在S0A0、S10A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盐碱浓度增加,盐碱S10A4和S10A6组中日均增重率呈下降趋势,河北品系表现出相对生长优势(P0.05)。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适宜养殖的盐碱范围的确定、耐盐碱品系的筛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名贵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但规模化繁育技术尚未完全解决。为进一步了解斑鳜卵巢成熟发育的规律,利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3月中旬-5月中旬长江斑鳜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并用生化法测定了血清蛋白磷(SPP)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斑鳜卵母细胞正经历由Ⅲ时相(3月中旬-4月上旬)向Ⅳ时相(4月中旬-4月下旬)、Ⅴ时相(5月中旬)的渐近生长,并发现卵母细胞生长不同步的现象;与此同时,血清蛋白磷含量由0.12 mg/mL逐步上升至0.62 mg/mL。斑鳜血清蛋白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基本一致,并有着密切的生理相关,血清蛋白磷含量可以作为卵巢发育阶段和成熟程度判定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在近些年中传统遗传标记罗非鱼良种选育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多种分子标记联合分析的必要性,展示了罗非鱼选育群体基于SSR/AFLP分别计算的Nei(1978)相似性系数比率稳定分布于0.942 07~0.963 70之间,而群体间SSR/AFLP遗传距离比率全都远大于1,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综合多种因素,推荐SSR作为罗非鱼良种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常规监测手段。并指出基于DNA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开发的新型分子标记类型应当作为未来罗非鱼良种选育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盐碱胁迫条件下鱼类渗透生理调节机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材料, PCR扩增得到了Na+/3HCO-共转运子(NBCe1)基因cDNA部分序列,比较了单盐(盐度10、盐度15)、单碱(1.5 g/L、3 g/L NaHCO3)、盐碱混合(盐度10,碱度1.5 g/L;盐度15,碱度3 g/L)胁迫后不同时间(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Na+、K+、Cl–、Ca2+)以及鳃碳酸酐酶(CA)活性、CA与NBCe1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不同胁迫条件下,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鳃组织 CA 酶活、CA 与 NBCe1基因 mRNA 表达变化均与胁迫强度呈正相关。随时间推移,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盐、盐碱混合组血清渗透压值较单碱组高。单盐、单碱、盐碱混合组中, NBCe1基因mRNA在鳃中均呈略微上调,但不显著(P>0.05)。单碱组和盐碱混合组鳃CA活性较单盐组高,低盐碱胁迫(盐度10,碱度1.5 g/L)下CA活性较晚达最高值;不同胁迫条件下, CA基因mRNA表达均表现上调,单碱、盐碱混合组更为显著(P<0.05),推测CA较NBCe1对体内3HCO-转运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盐碱适应生理调节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_2、F_3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8对引物中有22对引物能有效扩增,未观察到杂交后代F_2、F_3中有多倍体个体现象。筛选出7个在尼萨罗非鱼杂交后代F_2、F_3群体中存在差异的位点。杂交F_2群体平均等位基因(Na)为2.7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6,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2;杂交F_3群体平均Na为2.14,平均PIC为0.370,平均Ho为0.432,杂交F_3遗传杂合性较杂交F_2降低。F_2自繁F_3过程中,F_3群体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与F_2完全相同,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少于F_2,且F_3群体在2个位点出现完全纯合,杂交F_3群体位点等位基因呈现纯合趋势。研究结果为尼萨罗非鱼杂交世代遗传变异与杂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鳜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吴雪峰  赵金良 《水产学报》2008,32(6):971-976
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鳜(Siniperca chuatsi)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的结构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鳜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序列全长1367 bp,5′端非翻译区43 bp,3′端非翻译区187 bp,开放阅读框(ORF)1137 bp,共编码378个氨基酸。鳜胃蛋白酶原氨基末端存在信号肽和激活肽序列,序列中含有催化活性必需的2个天冬氨酸残基和构成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鳜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9.9%~91.2%,表明胃蛋白酶原基因在脊椎动物的长期进化中比较保守。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成功克隆不仅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时空表达奠定基础,而且为鱼类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特征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鲌亚科鱼类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鲌亚科7属10种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初步构建了鲌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一致表明,鲌亚科鱼类种内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支持率高;同一属内,除蒙古鲌(Culter mogolicus mongolicus)未能与同属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青梢鲌(Culter dabryi dabryi)单独聚为一支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翘嘴鲌与青梢鲌均为姐妹种。NJ、MP树显示鲌亚科鱼类属间关系的支持率都较低,鲂属(Megalobrama)与鳊属(Parabramis)间、鲌属(Culter)与原鲌属(Cultrichthys)间、细鳊属(Rasborinus)与半属(Hemiculterella)、属(Hemiculter)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系统演化关系上,细鳊属、半属、依氏鱼属(Ishikauia)较为原始,鲌属与原鲌属、鲂属与鳊属互为姐妹群,为较特化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