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在一龄阶段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对两种群群各生长月份的体重、壳长和壳宽等数据进行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2)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各月份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月份间的生长差异均极显著(P〈0.01);两种群雄性月平均体重均高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两种群个体生长差异明显,变异系数达40以上,长江种群的系数高于辽河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2.
为探究酸碱胁迫对鳜存活率、组织结构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将鳜的大规格幼鱼[(30.2±5.1) g]和小规格幼鱼[(5.3±0.7) g]放入不同酸碱梯度组(pH 4.0、5.5、7.0、8.5、10.0)中,进行72 h急性胁迫试验,比较其存活率,并以大规格幼鱼为试验材料,探究酸碱胁迫后鳜鳃、肝脏组织结构及解毒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单加氧酶、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30.2±5.1) g幼鱼在各试验组中可存活72 h,(5.3±0.7) g幼鱼在pH 4.0、10.0组中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53.60±4.65) min和(49.30±5.34) min。72 h后,除pH 7.0组鳜鳃和肝脏组织形态正常外,其余试验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pH 4.0组中,鳜鳃毛细血管破裂、血细胞堆积;pH 5.5、8.5组中,鳜肝脏细胞肿大;pH 10.0组中,鳜鳃上皮细胞脱落、细胞质空泡化等现象较为明显。pH 7.0组鳜鳃和肝脏组织中解毒酶的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其他试验组鳜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单加氧酶活性随...  相似文献   
153.
采用组织切片、H.E和AB.PAS染色技术对不同日龄鳜的幽门盲囊数量、组织学特征以及粘液细胞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15日龄鳜在胃肠之间左腹侧有一枝,幽门盲囊开始发育;20日龄鳜在肠下方右腹侧出现一簇幽门盲囊,25日龄鳜在胃肠之间右腹侧和肠下方左腹侧各出现一簇幽门盲囊;随着日龄增加,鳜的幽门盲囊数量继续增加。20、30、40、50和60日龄,鳜的幽门盲囊数量分别为25±2、75±2、123±4、155±7、190±5条。幽门盲囊的长度、肌层厚度及内侧的皱襞数量,也随鳜发育日龄而呈现递增趋势。幽门盲囊由多枝汇集成簇,每枝在中部产生2个分支,盲囊顶部比基部皱襞数量少且长度短。幽门盲囊粘液细胞以Ⅱ型为主,Ⅳ型次之,Ⅲ型最少,未见Ⅰ型粘液细胞,盲囊基部粘液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顶部。  相似文献   
154.
采用RT—PCR和RACE等技术克隆了斑鳜(Sinipercascherzeri)胃蛋白酶原C(pepsinogenC,PGC)的cDNA全长和部分DNA序列,结果表明:PGCcDNA序列全长1505bp,5’端非翻译区37bp,3’端非翻译区304bp,开放阅读框架(ORF)1164bp,共编码含有38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包括由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39个氨基酸的激活肽和33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斑鳜PGC氨基酸序列与斜带石斑鱼、伯氏豚虾虎鱼、狼鲈、美洲红点鲑4种鱼的相似度分别为92.0%、91.5%、90.2%、89.1%,与非洲爪蟾、鸡、人、兔、褐家鼠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6.8%、72.8%、72.5%、69.9%、67.3%,表明PGC基因在长期的进化中较为保守。PGC基因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内含子剪切位点符合GT—AG规则,在第7含子中发现(GACA)6、(CA)6类型的微卫星序列,第8内含子中发现(TG),类型的微卫星序列。采用锚定PCR方法获得了PGC5’侧翼区长1924bp的序列,启动子区域位于-40~+10bp,包含TATA盒以及GATA-1、CdxA、Hand1/E47、AP-1、Nkx-2、S8、FOX J2等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功能及其转录调控特征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5.
驯养、选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选择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养动物是研究长期人工选择对动物基因组产生选择效应机制的独特对象,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种受人工干预(驯养、选育)历史较短的优良养殖对象,可作为研究新近发生的人工干预对动物基因组产生影响的遗传机制的良好模型。本研究以1个尼罗罗非鱼埃及野生群体为对照组,以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和5个驯养群体为实验组,采用3种模型分析方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和贝叶斯似然法),在12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F_(ST)-离群值点检测(F_(ST)-outlier test)。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分析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在2个微卫星位点(OMO043,OMO114)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在另外2个微卫星位点(OMO049,OMO100)受到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而5个驯养群体只在1个微卫星位点(OMO013)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由此可见,选育群体受到的正向选择位点数明显多于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驯养群体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各异,不同选育群体间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也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干预途径从不同的方向上对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6.
为研究不同盐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毒害作用,在阳离子浓度相等(Na+=210mmol/L)的情况下,对鳜进行NaCl、Na2SO4和NaHCO3急性胁迫。在NaCl和Na2SO4胁迫后0、12、24h和淡水恢复后24h和72h,以及在NaHCO3胁迫后0、0.5h和淡水恢复后2h和4h,取血液和鳃组织,检测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和鳃Na+/K+-ATP酶(NKA)、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KCC)、Na+/HCO3-共转运体(SLC4A4)和Cl-/HCO3-离子交换体(SLC26A6)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Ccl20、γ-IFN、Dapk2)表达量。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157.
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4±0.2)℃,p H为7.2±0.1,溶氧量为5.2~5.5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737、229.145、146.188、144.287 mg/L,安全浓度为14.429 mg/L。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28、2.387、1.523、1.503 mg/L,安全浓度为0.150 mg/L。研究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