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细胞永生化使细胞能够在保持遗传性状的同时无限增殖,细胞的体外永生化需要将HPV的E6和E7基因、SV40的LT基因或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等导入目标内,而SV40-LT是建立永生化细胞最便捷的基因.本试验利用慢病毒感染方式将SV40-LT导入MDCK细胞中,阳性筛选后经qPCR和免疫荧光实验均检测到SV40-LT的表达,成功建立了利用慢病毒方式导入SV40-LT的实验体系,为后续永生化细胞建系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永生化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可以稳定染色体,而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因此,将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转染至目的细胞,则可能诱导细胞发生永生化。本文从端粒、端粒酶、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中的应用、端粒酶在传代细胞系中的应用、存在问题与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细胞永生化是一项运用多种手段人为地将不同类型的外源性永生化基因导入目的细胞,打破细胞的正常分裂周期并使其具备无限增殖能力的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动物原代细胞中。为了探究促使细胞永生化的几种常用方法如何介导细胞永生化,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关因素有何关联和区别,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应用到不同动物的细胞中,本文通过对几种促使细胞永生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及其在不同动物细胞(如猪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牛肠上皮细胞系、牦牛瘤胃上皮细胞系、鸡前脂肪细胞系、鸡胚胎成纤维细胞系、鸭肠上皮细胞系、兔黑色素细胞系和斑节虾淋巴细胞系等)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发现细胞永生化主要涉及端粒与端粒酶激活、病毒基因[如人类疱疹病毒(EBV)、猴空泡病毒40(SV40)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的转染整合,以及运用Cre-LoxP介导的重组系统对细胞进行可回复性永生化等多个方法,且其核心都是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此外,不同动物细胞可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实现永生,但是也有极少部分细胞受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只可选择某一特定方法。因此,对不同动物原代细胞永生化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不仅可为建立具备功能性的永生化细胞系提供理论依据,也...  相似文献   

5.
在传至70代的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接种猪瘟兔化弱毒,72 h后收取细胞上清液并对处理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分别检测第70、75、80、90、100、105代接毒细胞中病毒,观察各代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接种猪瘟兔化弱毒后20代(第90代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与正常的形态相似,但传至接毒后35代(第105代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时,细胞稍有拉长现象。各代次细胞中都有猪瘟兔化弱毒的检出。本研究为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生产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与细胞永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质组成。正常动物细胞DNA的端粒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当缩短到一定长度时细胞将停止增殖并死亡。端粒酶可以从端粒DNA 3′OH末端延伸端粒或合成新的端粒。本文主要介绍了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细胞永生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猪小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功能性永生化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并为猪肠道营养吸收与免疫调控以及仔猪肠道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本试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来分离纯化猪小肠上皮细胞,并通过细胞角蛋白18、细胞增殖曲线、核型分析来鉴定猪小肠上皮细胞。结果表明:1)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培养猪小肠上皮细胞并稳定传11代。2)本试验获得的猪小肠上皮细胞角蛋白18抗原鉴定为阳性,染色体核型为二倍体。3)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至第11代的猪小肠上皮细胞仍然保持着上皮细胞的特征,呈现"铺路石"和上皮样形态。培养11代后的猪小肠上皮细胞间隙开始变大,规则不明显,细胞开始凋亡。第15代的猪小肠上皮细胞则出现大量凋亡并从瓶底脱落,仅有很少细胞贴壁生长。综上所述,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够获得生物学功能稳定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并能正常传11代,可为细胞的永生化提供试验素材。  相似文献   

8.
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永生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TERT通过DNA转染技术导入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进行表型鉴定、生长特性及E2、P4等性腺激素的反应性测定.结果,传至2代的山羊ESCs经转染pCI-neo-hTERT,G418筛选2~3周后,抗性克隆形成,滤纸片法转移,扩增并连续培养,共获得5个细胞克隆,扩大培养后的细胞呈典型的长梭形和三角形,相互平行排列成束,与原代培养形态一致.转染后细胞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加速,传代时间缩短,传至50代仍稳定增殖.波形蛋白枪测阳性,角蛋白检测阴性,具有转染前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特性.雌激素(100 nmol·L-1)和少量孕激素(10 nmol·L-1)对转染后基质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获得了永生化的ESCs,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SalⅠ双酶切质粒pBABE—hygro hTERT,获取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将其定向克隆至载体pEGFP-N1,构建重组的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TERT。经双酶切、测序及转染成纤维细胞鉴定均证实hTERT、基因忆拷入pEGFP—N1载体中,成功构建了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TERT。构建的pEGFP-N1-hTERT,为进一步筛选目的细胞和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选用pGEM-SV40 T质粒经XhoI单阵切获得SV40 T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pcDNA3. 0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SV40T,为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经醉切鉴定证实,SV40T基因片段已经成功播入载体中.构建的SV40病毒T杭原重组质粒为利用SV4oT杭原进行真核细胞研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分子工具。  相似文献   

11.
永生细胞系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其自我更新能力、增殖分化模式、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癌症等疾病研究一直以来也是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细胞永生化是指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时候,由于自身基因改变或者外界因素刺激,例如细胞周期检查点通路受损、端粒酶的再次激活上调、原癌基因激活等影响,使细胞分裂加快,并突破了自我衰老与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诱导的永生化细胞兼具原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传代细胞系连续传代的能力,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来源,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生物工程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主要就hTERT永生化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永生化绵羊瘤胃成纤维细胞系,为基础研究和动物病毒的研究提供稳定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绵羊瘤胃成纤维细胞(ovine ruminal fibroblasts cells,ORFCs),利用PEI试剂将带有hTERT基因的pCI-neo-hTERT质粒转染ORFCs,经G418筛选得到阳性克隆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F15和F35代阳性克隆细胞的hTERT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法绘制原代ORFCs和F35代阳性克隆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其增殖能力。[结果]将hTERT基因成功转入ORFCs并稳定表达;阳性克隆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原代ORFCs。[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永生化绵羊瘤胃成纤维细胞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性腺激素作用下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分泌活性,以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对其分泌活性的调节作用。基于套皿共培养永生化山羊EEC和ESC为体外研究模型,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2和/或P4对EEC中IL-18分泌水平的作用以及ESC对该作用的影响。ELISA结果显示,E2较无激素对照组可显著增强单独培养EEC中IL-18的分泌水平(P〈0.05),P4单独或与E2联合作用则进一步增强其分泌活性(P〈0.01);EEC与ESC共培养模式下,ESC细胞对性激素作用下EEC中IL-18分泌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单独培养或与ESC共培养模式下,EEC培养上清液中IL-18均以相对分子质量大小18 300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ESC对性腺激素作用下EEC中IL-18的分泌活性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已经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该技术能够扩大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规模,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及质量,拓宽哺乳动物细胞的应用领域,并促进哺乳动物细胞生产实现工业化与产业化。但悬浮驯化后的细胞,与父母代细胞相比,蛋白表达水平与生长调节通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其生产性能受到影响。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进展。作者阐述了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生产工艺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稳定的猪血管内皮细胞系,用于猪瘟病毒(CSFV)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分别转导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基因或SV40大T抗原(SV40 LT)基因进入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SUVEC),通过G418或嘌呤霉素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细胞传代研究和细胞形态学及表型鉴定。分别获得了两种方法建立的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系SUVEC-hT和SUVEC-ST。两种细胞系均呈铺路石样单层排列生长,具有高度的增殖活性,在传代70代后不表现任何衰老细胞的特征,并保持接触生长抑制。SUVEC-hT细胞系持续表达hTERT、CD31、CD34和von Willebrand factor,并能摄取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SUVEC-ST细胞系持续表达SV40 LT、CD31和CD34,并能摄取Dil-Ac-LDL。两个细胞系均保持正常的核型并对CSFV敏感。结果表明通过表达外源的hTERT或SV40 LT,SUVEC已被永生化,并且保留了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选用pGEM-SV40 T质粒经XhoI单酶切获得SV40 T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pcDNA3.0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SV40 T,为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经酶切鉴定证实,SV40T基因片段已经成功插入载体中。构建的SV40病毒T抗原重组质粒为利用SV40T抗原进行真核细胞研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分子工具。  相似文献   

19.
猪源乳酸杆菌对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为体外模型,通过革兰染色法、平板计数法等检测发酵乳杆菌Y091231(Lactobacillus fermentation)、乳酸乳杆菌Y091221(Lactobacillus lactis),嗜酸乳杆菌Y224031(Lactoba-cillusacidophilus)的黏附性能及对大肠杆菌C83921、致病性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的黏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3株菌对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性均较强,黏附指数平均为:Y091231(2903.25±83.33)个/100cells、Y091221(2320.37±81.02)个/100ceils、Y224031(I965.43±37.72)个/100cells,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黏附抑制试验结果显示,Y091231对大肠埃希菌C8392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的黏附抑菌能力最强((99.4±3.17)%和(98.0±2.31)%),Y091221对沙门菌的抑菌能力最强((97.1±2.04)%),Y224031对大肠埃希菌C83921比对另外2种致病菌的黏附抑制能力高,但又显著低于Y091231和Y091221(P〈0.05),表明不同种乳酸菌对致病菌的黏附抑制作用具有菌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