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酵母硒和茶多酚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肌肉营养品质和抗病力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75±0.01)g的团头鲂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在基础饲料(Se含量为0.08 mg/kg)中分别添加酵母硒(按硒计)3个水平(分别为0、0.25和0.50mg/kg),茶多酚3个水平(分别为0、50和100 mg/kg),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到9组饲料.连续投喂60 d后,检测团头鲂生长、肌肉营养成分、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以及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团头鲂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成活率,以综合评价酵母硒和茶多酚对团头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硒和茶多酚均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肌肉中粗蛋白含量,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酵母硒和茶多酚交互作用也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0.05),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酵母硒和茶多酚均可以通过诱导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来提高生长性能,不同的是,酵母硒主要上调脑垂体MaGH和肝脏MaIGF-I基因的mRNA表达,茶多酚主要上调脑垂体MaGHR2基因而显著下调肝脏MaIGF-Ⅰ基因的mRNA表达(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硒显著提高团头鲂血清中GH和IGF-Ⅰ的含量(P<0.05),而茶多酚显著降低血清中IGF-Ⅰ的含量(P<0.05).攻毒实验表明,酵母硒和茶多酚均能提高攻毒后鱼的成活率,且两者交互作用明显.综合生长性能和抗病力分析,团头鲂幼鱼饲料中酵母硒和茶多酚配伍的适宜添加量为0.50 mg/kg酵母硒和50 mg/kg茶多酚.  相似文献   

2.
硒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29.0±1.3)℃,将初始体质量(0.41±0.01)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此饲料中分别添加硒含量相等(0.30mg/kg)的亚硒酸钠、酵母硒和蛋氨酸硒的4种饲料,养殖56d,比较了不同硒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蛋氨酸硒组对虾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P0.05)。外源硒可显著影响对虾体蛋白和脂肪含量(P0.05),蛋氨酸硒组对虾机体营养成分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添加外源硒组对虾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蛋氨酸硒组对虾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添加0.3mg/kg的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蛋氨酸硒优于酵母硒和亚硒酸钠。  相似文献   

3.
胡颂钦  穆俏俏  林艳  缪凌鸿  刘波  董在杰 《水产学报》2023,47(6):069612-069612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茶多酚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3.5±1.0) 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实验配制了茶多酚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100、300和500 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团头鲂幼鱼8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肠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摄食300 mg/kg茶多酚组的增重率(WGR)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低添加量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500 mg/kg茶多酚显著降低了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茶多酚的添加显著降低了血浆葡萄糖(GLU)含量,且300和5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团头鲂肝肠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无添加组。100和300mg/kg茶多酚添加组鱼体肝肠组织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3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鱼体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养殖实验结束后,通过腹腔注射浓度为50%的四氯化碳(CCl4)溶液诱导...  相似文献   

4.
以酵母硒(总硒含量2 000 mg/kg)的形式分别向基础饲料(硒含量0.78 mg/kg)中添加0、2、4、6 mg/kg(饲料中硒总含量为0.78、2.42、4.26和6.73 mg/kg)的硒,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硒对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5.89±0.74) g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取360尾体质健康的史氏鲟幼鱼,随机分配至12个养殖缸(30尾/缸),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酵母硒对史氏鲟幼鱼肌肉硒含量、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及饲料转化率(FCR)、内脏比(VSI)、肝重比(HIS)没有显著性影响,但肥满度(CF)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6.73 mg/kg添加组的史氏鲟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增长率(SGR)显著升高,肌肉蒸煮损失、冻融损失和滴水损失均显著降低;(2)对史氏鲟幼鱼投喂添加2.42~6.73 mg/kg的酵母硒饲料,其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肌纤维直径显著降低;(3)添加6.73 mg/kg的硒显著提升了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表明,饲料...  相似文献   

5.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七水硫酸锌(Zn SO4·7H2O)为Zn源,分别配制成7种Zn含量(7.4 mg/kg、20.3 mg/kg、32.1 mg/kg、51.0 mg/kg、84.4 mg/kg、169.7 mg/kg、332.4 mg/kg)的半纯化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3.6±0.1)g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12周,考察Zn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确定团头鲂幼鱼对饲料Zn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Zn含量增加,团头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全鱼Zn含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饲料Zn含量对团头鲂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Zn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含量,而对血清白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随着饲料中Zn含量的增加,团头鲂肝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肝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折线回归分析表明,团头鲂幼鱼(体重3.6~26.7 g)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Zn需要量为32.6 mg/kg,获得最大鱼体Zn含量时Zn的需要量为47.6 mg/kg。本研究旨在确定团头鲂幼鱼对饲料中Zn的需要量,为配制团头鲂高效环保饲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肌醇对氨氮应激下团头鲂幼鱼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氨氮应激下肌醇对团头鲂幼鱼免疫的影响,实验选择初均重为(3.40±0.07)g的健康团头鲂幼鱼45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肌醇0、101.2、202.3、404.8、809.1和1 616.4 mg/kg的精制饲料,实验期为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氨氮应激前,404.8 mg/kg肌醇添加组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淋巴细胞百分比、补体3、补体4和血液呼吸爆发活性(P0.05);氨氮应激12 h,404.8和809.1 mg/kg肌醇添加组的血液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和血清补体3、补体4水平显著升高(P0.05),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202.3和404.8 mg/kg肌醇添加组的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显著提高(P0.05);氨氮应激72 h,404.8 mg/kg肌醇添加组的血液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清补体3和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显著升高(P0.05),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P0.05),809.1 mg/kg肌醇添加组的血清补体4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肌醇(404.8 mg/kg)即可增强团头鲂幼鱼的免疫力,对团头鲂幼鱼抗氨氮应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乳化剂研究其对团头鲂生产性能、肌肉组织成分、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乳化剂在团头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用初始体质量约70g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0尾,分别饲喂不添加乳化剂的基础日粮(对照组)和添加复合乳化剂250、500、1000g/t的试验日粮。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乳化剂1000g/t,能显著提高团头鲂的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P0.05)。3个处理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但肌肉粗脂肪、肝胰脏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乳化剂250g/t,团头鲂肠道脂肪酶活力和血浆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而甘油三酯含量随乳化剂添加量的提高而降低(P0.05);各试验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变化(P0.05)。添加乳化剂能提高团头鲂的生长速度,使肌肉蛋白质沉积增加、脂肪沉积减少,并能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其中以添加乳化剂1000g/t的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均体质量为(15.63±0.04)g的团头鲂幼鱼420尾,随机分在15个网箱中,分别以甘草次酸水平为0、0.15、0.30、0.45和0.60 g/kg的5种饲料投喂8周。结果发现,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甘草次酸可以显著降低实验鱼脏体比、肝体比、腹脂率及肝脏脂肪含量(P0.05),但对全鱼体组成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比对血浆脂肪代谢酶可见,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中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和总酯酶活性在添加甘草次酸后显著降低(P0.05);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30~0.45 g/kg甘草次酸时,显著降低了团头鲂内脏团的脂肪沉积,改善了鱼体脂肪分布,这可能是由于甘草次酸加强脂解作用,提高脂肪代谢酶活性导致的;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也可显著提高团头鲂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综合评价大黄素、高剂量维生素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选取1 200尾健康的团头鲂,体质量为(133.44±2.11)g,随机分成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3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60mg/kg大黄素、700 mg/kg维生素C、60mg/kg大黄素+700mg/kg维生素C(配伍组).饲养60 d后,经腹腔注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并在攻毒前后检测团头鲂血液和肝脏的生化指标以及肝脏2种热休克蛋白70s(HSP70s)mRNA的表达水平;另从各池中取10尾鱼进行同样的攻毒试验,统计攻毒后各时间点鱼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攻毒后,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维生素C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血清总蛋白(TP)、溶菌酶(LSZ)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HSC70和HSP70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了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水平;配伍组中,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虽与上述类似,但大多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且未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此外,各组鱼血清胆固醇(CHOL)的含量在攻毒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统计也表明,大黄素和维生素C组鱼的累积死亡率在攻毒后24 h、48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配伍组试验鱼的累积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大黄素60 mg/kg或维生素C 700 mg/kg,可提高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以及2种HSP70s mRNA的表达水平,增强鱼体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二者配伍则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酵母硒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低温应激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2±0.0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硒0.028 mg/kg (对照组)、0.25 mg/kg (亚硒酸钠)、0.30 mg/kg (酵母硒)和0.52 mg/kg (酵母硒)的实验饲料,记为G0、G1、G2和G3组,养殖56 d。养殖结束后,进行低温应激实验。结果显示,亚硒酸钠和酵母硒的添加对幼鱼的终末均重、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影响不显著。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著提高全鱼和肌肉的硒含量,G3组显著高于其他组,G1与G2组全鱼硒含量差异不显著,但G2组肌肉硒含量显著高于G1组。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著提高了幼鱼肝脏GPx活性,G1和G2组SOD活性显著高于G0组,G3组与G0组差异不显著。22°C时,各组间血浆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G2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G0和G1组,与G3组差异不显著,各组HSP70 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13°C时,各组黄颡鱼血浆总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但G1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G0和G3组,与G2组差异不显著;G2和G3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G0和G1组;G2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G1组,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G0组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综合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硒沉积、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鱼体抗低温应激效果方面,饲料中添加0.30 mg/kg酵母硒效果优于0.25 mg/kg亚硒酸钠。  相似文献   

11.
在新近报道大鲵蛙病毒(Andriasda vidianus ranaviurs,ADRV)基因组的基础上,我们对ADRV 6R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分离,这是一个经生物信息分析表明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功能基因。先经PCR扩增长到711 bp的ADRV6R,构建含扩增片段的克隆质粒p MD18-T-6R。再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6R,进行测序,并与水生动物蛙病毒相关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该扩增片段与预期一致,其编码分子量约为27 k D、含236个氨基酸的蛋白,与水产动物病毒US22蛋白家族(US22 family protein)成员有很高的同源性。然后对p ET-32a-6R进行转化、诱导表达,并利用Ni-NTA His-Bind亲和层析及不同浓度咪唑洗脱液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与预测分子量相符的45 k D融合蛋白(27 k D目的蛋白与18 k D His标签)。这为后续制备抗体、并开展大鲵蛙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2.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浒苔对刺参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 并以浒苔为原料投喂体质量(5.26±0.14) 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幼参, 与幼参常用饵料如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马尾藻(Sargassum mutic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效果对比。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 浒苔蛋白质含量为15.7%, 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 脂肪含量低(1%), 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0.24%); 浒苔中各重金属(无机砷、镉、铅、甲基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限量标准。以4种海藻为饵料投喂幼参70 d, 各组刺参幼参生长良好, 成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 幼参体质量均显著增长(P<0.05); 各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 摄食率(IR)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带、马尾藻、浒苔、鼠尾藻, 饵料转化率(FE)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浒苔、鼠尾藻、马尾藻3个投喂组刺参幼参特定生长(SGR)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本研究说明, 浒苔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可全部或部分替代鼠尾藻添加到幼参饵料。

  相似文献   

14.
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VC)源,评价了饲料VC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0、300和1 500 mg/kg的VC(分别记为C 0、C 60、C300和C 1500组)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77.07±2.24)g的吉富罗非鱼56 d,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VC可以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P0.05),但3个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罗非鱼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VC添加水平的影响(P0.05),罗非鱼肌肉的水分含量以C 1500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C 300组罗非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C 0组(P0.05);C 1500组的肌肉硬度、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各组的肌肉回复性无显著差异(P0.05);VC添加组的罗非鱼血清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C 300组最高,显著高于C 0组(P0.05),肌肉CAT活性有增高趋势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个VC添加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 0组(P0.05),C1500组的肌肉MDA含量显著低于C 0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VC(有效含量282 mg/kg)能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改善其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mrt4基因DNA全序列,得到的序列长度为2271 bp,包含1个内含子,2个外显子,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90%以上.Dmrt4基因在雌性和雄性半滑舌鳎的7个组织中都有表达,有差异表达的组织是脑、垂体和性腺,雄性的表达显著高于雌性(P<0.05).高温处理组的伪雄鱼中Dmrt4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的雌鱼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雄鱼和伪雄鱼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雌鱼和雄鱼(P<0.05).Dmrt4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原肠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时期(P<0.05),从尾芽形成期开始恢复到多细胞期的表达水平,之后几个时期 Dmrt4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一直到出膜前保持恒定.研究表明, Dmrt4基因是雄性中优势表达的基因,并且受雄性基激素调节,但并不是性反转的必要因素.这一研究为半滑舌鳎全雌群体的建立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ther)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基因的cDNA序列, 设计引物扩增编码IGF-I成熟肽序列, 此序列由210个碱基组成, 包括B-C-A-D 4个功能域。利用PCR方法将扩增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得到重组质粒, 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BL21( DE3)后经IPTG诱导产生N端含6个组氨酸的融合蛋白。以SDS-PAGE电泳检测和SigmaScan软件分析获得的多肽, 结果表明: IGF-I融合蛋白大小为11.4 kD, IPTG诱导3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 占细菌总蛋白的58.5%, 1 L菌液表达目的蛋白40.7 mg, 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利用Western-blotting方法验证融合蛋白可特异性的被His抗体识别。诱导表达后的菌液沉淀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 获得大小为11.4 kD的纯化蛋白。细胞增殖实验表明, IGF-I融合蛋白可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MDA231细胞的增殖, 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体外重组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半滑舌鳎IGF-I融合蛋白, 结果可为半滑舌鳎生长调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60±0.10) g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540, 随机分为6,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 分别投喂精氨酸水平(实测值)0.83%1.30%1.81%2.35%2.82%3.36%(占饲料的质量分数)6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 饲养期为9, 探讨精氨酸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游离精氨酸和赖氨酸、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 团头鲂幼鱼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显著升高(P<0.05), 均在1.81%组达到最大; 随着精氨酸水平的进一步增加, 上述指标不再发生显著变化(P>0.05); 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0.83%)相比, 1.81%2.82%3.36%组团头鲂幼鱼血清中精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 3.36%组血清中赖氨酸含量却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 1.30%1.81%组团头鲂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1.81%2.35%2.82%3.36%组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3.36%组团头鲂幼鱼血清中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 但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各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力、葡萄糖和白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 团头鲂幼鱼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都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 其中1.81%组最高; 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栓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 1.81%2.35%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补体3的含量(P<0.05), 却对血清中补体4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精氨酸显著(P<0.05)提高了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 同时显著(P<0.05)降低了团头鲂幼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累计死亡率。综上所述, 饲料中精氨酸含量为1.81%2.35%, 团头鲂幼鱼生长、氨基酸吸收以及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原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鳗鲡源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外膜蛋白基因二联表达产物免疫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检测其对日本鳗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攻毒免疫保护力。将150尾日本鳗鲡平均分为PBS、细菌免疫和外膜蛋白免疫3个组,3组鳗鲡分别以PBS(0.01 mol/L,p H7.4)、嗜水气单胞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二联灭活苗(5.0×108 CFU/m L)、嗜水气单胞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二联表达产物(500μg/m L)腹腔注射0.2 m L。于免疫后14、21和28 d麻醉鳗鲡采血并分离抗凝血。测定3个时间点鳗鲡血浆中特异性抗体效价和同时期鳗鲡血浆、体表黏液、肝和肾组织匀浆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同时检测3个时间点鳗鲡全血细胞的转化水平。免疫后28 d,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分别腹腔注射感染3组鳗鲡并测定其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免疫后14 d和28 d,灭活菌和外膜蛋白免疫组的抗体水平均极显著高于PBS组(P0.01)。溶菌酶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不同时间段血清、黏液和肝肾组织悬液的溶菌酶含量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免疫后14 d灭活菌组全血细胞转化水平显著高于PBS和外膜蛋白组(P0.05),而21 d两个免疫组则均显著低于PBS组(P0.05)。活菌感染结果表明,灭活菌和外膜蛋白免疫后28 d对两株病原菌的攻毒相对免疫保护率均比PBS组提高了50%(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鳗鲡源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二联表达产物免疫日本鳗鲡后可提高鳗鲡的免疫功能及其对这两株菌的抵抗力,从而可能应用于鳗鲡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  相似文献   

19.

选择健康、均匀, 体质量为(6.74 ± 0.08)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360尾随机分为4, 分别投喂含有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绿原酸的饲料28 d, 随后将对虾从盐度为32的天然海水直接转移至盐度为10的海水中暴露72 h, 测定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力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在天然海水养殖条件下, 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无明显影响, 但投喂含有绿原酸的饲料28 d, 对虾肝胰腺GPxCAT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0(P<0.05), D2GPx活性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最高, 分别为164.29 U/mgprot1.612.14。低盐度胁迫24 h, D0组对虾抗氧化反应表现在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较28 d显著升高(P<0.05), 分别增加了31.30%27.96%170%, 而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0(P<0.05), 说明绿原酸可有效缓解低盐度胁迫下对虾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剧烈波动。低盐度胁迫72 h, 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性及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D0。上述结果表明绿原酸能够诱导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系统功能, 在凡纳滨对虾抵抗低盐度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为开发绿色植物提取物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解决盐度胁迫对机体造成的氧化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脊尾白虾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