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10月,利用 PCR-DGGE 技术分析了标准化养殖池塘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含物及附着基和底泥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仿刺参肠含物、附着基、底泥中细菌多样性较高,分别平均获得30.00±1.00、15.33±1.70、21.67±2.62条带,肠含物中细菌种类数显著高于附着基和底泥。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表明,不同池塘的仿刺参肠含物样本单独聚为一支,相似性达到0.785,附着基和底泥样品聚为一支,平均相似性达到0.532。不同样品 DGGE 图谱中20条优势条带的切割、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0条细菌序列,表明肠含物细菌种类以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ium)、脱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sp.)、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Algibacter sp.为主,附着基中主要以 Robiginitalea sp.和 Silicibacter sp.为主,底泥样品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Proteobacterium)、噬胞菌属(Cytophaga)、Desulfosarcina sp.为主,肠含物中细菌特有种类的分离与鉴定为仿刺参养殖潜在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移福建池塘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菌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仿刺参前肠(1 C_1)、中肠(1 C_2)和后肠(1C_3)测得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分别为424、444和414;三组样品的菌群物种丰度没有较大差别,但优势菌种存在较大差异;优势菌群方面,后肠的优势菌群为Haliea属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分别占后肠总菌数的11.97%和10.37%),而前肠和中肠的优势菌群均是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两者在前肠菌落中的占比分别为27.91%和6.08%,在中肠中的占比分别为33.24%和6.97%。在重复性方面,三组样品的菌落组成都有重叠,重叠率为74.35%,其中前肠与中肠相似度较高,菌株种类有90%以上重叠。本文研究为仿刺参肠道益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8年8月,在全年不投喂饲料及益生菌且面积约0.1 km~2的泥质底质的辽宁长海、营口,河北乐亭和山东乳山典型岸基半开放仿刺参养殖池塘中,设置4个采样点,采集距水面和离池底各30 cm处水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4个地区典型仿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解析仿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菌群地域性差异和共性,并查明影响水体细菌群落构成的主导环境因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二者相对丰度占比68.64%~89.34%。变形菌门均为第一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51.10%~71.98%。在属水平上,不同地区水体优势菌属主要为玫瑰变色菌属、远洋杆菌属、Kiloniella和棕囊藻杆菌属。其中,长海、乐亭和乳山水体第一优势菌属均为玫瑰变色菌属,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18.68%、24.65%和24.46%;营口地区水体第一优势菌属为Kiloniella,相对丰度占比23.07%。仿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菌群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P0.05)。其中,乐亭与乳山水体菌群结构相似度最高首先聚为一类,其次与长海聚为一类,营口地区则单独聚为一类。营口仿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差异菌群主要为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细菌。尽管不同地区水体细菌组分比例不同,但共有菌属甚多。环境因子中,影响水体菌群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总有机碳,其次为磷酸盐、总磷和温度。本试验结果将为仿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微生态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刺参消化道内含物细菌群落组成的PCR-DG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前肠、中肠和后肠内含物的细菌群落组成。通过软件Bio-rad Quantity one分析DGGE指纹图谱,发现刺参后肠内含物的条带数目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03,P=0.016),表明刺参后肠内含物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中肠;前肠内含物的细菌多样性最低。UPGMA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刺参个体其后肠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最小,前肠的细菌群落差异最大。经DGGE分离、条带切割和序列测定,共获得了13条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参消化道内含物的细菌群落可主要归属于5大类群,即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和柔膜菌纲(Mollicutes)。刺参前肠、中肠和后肠内含物的优势菌群均为γ-proteobacteria。Blast分析显示,其中12条与之亲缘关系最近的序列来自从海洋环境中获得的细菌克隆,表明刺参消化道的细菌群落可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刺参的栖息地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连、烟台、霞浦和莆田地区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菌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烟台、霞浦和莆田地区养殖仿刺参肠道测得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分别为455、542、440和242。四个样品菌群的物种丰度和优势菌种存在较大差别,其中莆田池塘养殖的仿刺参的肠道菌群比霞浦海上吊笼养殖高2倍多。烟台的仿刺参的丰富度最高,Simpson/Shannon指数达到4.78。四个产地仿刺参肠道中共检测到317个细菌种属。大连养殖仿刺参肠道的主要优势菌群为Lutibacter(10.13%),属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科,是一种兼性厌氧菌。烟台养殖仿刺参肠道的主要优势菌群为Haliea(21.34%)和Halioglobus(12.58%)。莆田养殖仿刺参肠道中乳球菌属(Lact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所占比例较高。在霞浦养殖仿刺参肠道中Formosa含量最高,占细菌总数的比例为87.06%,其次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占细菌总数比例为7.71%。文章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仿刺参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仿刺参肠道菌群与其摄食、消化、免疫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获知环境诱因引起底播增殖仿刺参大面积死亡背景下仿刺参生物体的优势菌,采集莱州金城和牟平两个地区事发海域的仿刺参样品,利用平板分离法筛选得到优势菌13株,经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扩增后,PCR产物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序列分析、RDP比对,结果显示:13株优势菌归为5个属,分别为副球菌属、动性球菌属、射光杆菌属、弧菌属、琼胶菌属,其中弧菌属细菌占比为53.8%。优势菌类型与仿刺参自身生理功能及养殖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两个取样地区优势菌类型有所差别,其中莱州海域弧菌属细菌比例高于牟平海域样品,养殖环境弧菌状况的差别是参体上的弧菌差别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基于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福建霞浦海域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菌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仿刺参前肠(2H_1)、中肠(2H_2)和后肠(2H_3)测得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分别为124、116和78。3个组织样品菌群的物种丰度和优势菌种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前肠的物种丰度最高,为2.38,中肠其次,为2.22,后肠最低,为1.24。优势菌群方面,后肠的优势菌群为Formosa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分别占细菌总数的87.38%和7.74%),而前肠和中肠的优势菌群均是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两者分别占前肠中细菌总数的59.68%和11.8%,在中肠中的占比分别为62.45%和12.07%。在重复性方面,后肠中发现的细菌在前肠和中肠中都有发现,而前肠和中肠分别发现6个和4个特有菌群。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黄海北部刺参养殖池塘(底泥、海水)及刺参肠道的菌群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从刺参肠道、底泥及海水样品分别获得41、31及41条扩增条带,其中优势条带分别为12、9及10条;三者具20条共有条带,其中4条为各样品的优势条带,共有条带在各样品中的丰度不同;三者分别具5、2及13条特异条带,其中肠道中的第34、42条带以及海水中的第25、46条带丰度均较高;肠道与底泥的菌群组成相似性系数(戴斯系数)为77.8%,二者与海水菌群组成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5.9%和55.6%。  相似文献   

10.
刺参肠道及养殖池塘菌群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黄海北部刺参养殖池塘(底泥、海水)及刺参肠道的菌群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从刺参肠道、底泥及海水样品分别获得41、31及41条扩增条带,其中优势条带分别为12、9及10条;三者具20条共有条带,其中4条为各样品的优势条带,共有条带在各样品中的丰度不同;三者分别具5、2及13条特异条带,其中肠道中的第34、42条带以及海水中的第25、46条带丰度均较高;肠道与底泥的菌群组成相似性系数(戴斯系数)为77.8%,二者与海水菌群组成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5.9%和55.6%.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底泥,置于装有13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种,其中气单胞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8株,柠檬酸杆菌属6株,肠杆菌属7株,泛菌属、沙雷氏菌属各3株,果胶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克吕沃尔菌属、勒克氏菌属细菌各1株。按细菌种类分,维氏气单胞菌数量最多,为12株,嗜水气单胞菌次之,为10株,烟粉肠杆菌6株,弗氏柠檬酸杆菌5株,其他细菌1~2株不等。不同养殖模式下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表明,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12种21株,潜在致病菌占比较少,草鱼精养殖池塘细菌种类最少,为5种13株,致病菌占比较高。细菌环境分布特征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多分布在水体,嗜水气单胞菌多分布于底泥中。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3种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特点,于2014年4—6月检测了砂质底、泥沙质底和泥质底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粒度组成、7项理化指标及8类细菌数量特点。试验结果显示,3种池塘底质分别属于含砾泥质砂质底、粉砂质砂质底和砂质粉砂质底;底泥pH值波动均不大;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36.83~-233.83mV、-340.77~-310.30mV和-380.66~-369.77mV;硫化物含量分别为29.64~386.83μg/g、47.6~507.50μg/g和160.16~991.04μg/g;砂质底池塘总氮、总磷、有机碳含量较少,泥沙质底总氮含量超标严重,泥质底总磷含量超标,且有机碳含量远高于其他两种底质池塘。3种底质池塘底泥中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远高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还原性物质大量积累;泥沙质底池塘弧菌和硫还原细菌数量较多。结果表明,3种底质池塘底泥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偏低,硫化物含量较高;其差异性体现在砂质底池塘各指标波动较大,泥沙质底池塘总氮含量超标,有害细菌滋生,泥质底池塘底泥总磷含量超标,有机碳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扇贝幼虫附着基的细菌组成及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怀恕  许兵  纪伟尚 《水产学报》1991,15(2):117-123
自海湾扇贝幼虫附着基表面分离到99株附着细菌。经鉴定、分类至9属包括弧菌属、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棒杆菌属和黄杆菌属。扇贝幼虫的附着基表面具有一定数量的附着细菌。单一菌株菌膜实验表明,不同菌株形成的菌膜对幼虫附着的吸引力大小不一。有的细菌促进幼虫附着,有的却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肠道及其养殖池塘水体、底泥中细菌种类及丰度进行了研究。测序结果显示,3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234575条,可聚类于2812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归属于拟穴青蟹肠道、养殖水体、池塘底泥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分别为453、706和2547,其中有184个OTU均能在3个样品中检测到,在青蟹肠道和养殖水体、青蟹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分别检测到197和309个共有OTU。物种注释结果显示,拟穴青蟹肠道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9.96%)、柔膜菌门(Tenericutes)(23.09%)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6.58%);养殖水体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63.0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9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8.41%);池塘底泥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75.23%)、拟杆菌门(5.72%)和放线菌门(3.83%)。此外,对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前10位OTU分析显示,不同样品中占优势地位的10种细菌在数据库(SILVA)缺乏相关已知序列,并且各样品中的优势细菌种类完全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拟穴青蟹肠道与其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但肠道菌群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优势细菌种类与养殖环境中优势细菌种类无关。本研究旨在为拟穴青蟹健康养殖和微生态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仿刺参基因组大小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以鸡红血细胞DNA含量(2.5 pg/2C)为内标,用夏眠、正常和野生3个群体的仿刺参体腔细胞测定了52只刺参的单倍体基因组含量,其C-值为(0.90±0.06)pg,由此得出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为(880.2±58.68)Mb。其中,夏眠、正常和野生群体C-值分别为(0.93±0.05)、(0.90±0.05)和(0.84±0.02)pg。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显示:(1)夏眠与正常的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与夏眠这一生理因子不具有相关性;(2)池塘(围堰)养殖环境下与野生环境下的仿刺参基因组大小之间有显著差异,野生环境下的仿刺参基因组明显小于池塘(围堰)养殖环境下的基因组。据此推测,环境因子的改变可能对仿刺参乃至整个海参类群基因组DNA含量产生影响。实验还对C-值测定的发展和方法作了详尽的描述,同时在综合其他种类海参基因组大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C-值与进化地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18S rDNA PCR-DGGE技术对刺参池塘养殖系统底栖真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理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系统中附着基真核生物DNA指纹图谱均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成参养殖池塘分别获得26、25、25条扩增条带,幼参养殖池塘分别获得20、22条扩增条带;刺参养殖池塘中叶绿素、总磷、总氮、溶氧分别为2.037~5.383 μg/L、0.016~0.039 mg/L、1.863~3.562 mg/L、4.06~6.18mg/L,成参养殖池塘的各项理化指标值均高于幼参养殖池塘.通过指纹图谱和理化因子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附着基底栖真核生物DGGE指纹图谱与环境中理化因子聚类分析图相吻合,说明不同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真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养殖环境的理化因子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DGGE技术分析刺参池塘附着基底栖真核生物指纹图谱,进而分析与环境中理化因子的关系,为建立底栖真核生物群落DNA指纹结构与水体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及其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肠道及其养殖环境中细菌种群组成和分布,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基于16S r RNA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对南美白对虾肠道及其养殖池塘底泥、水体中细菌的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南美白对虾肠道、养殖池塘底泥、水体分别检测到206、265和270个细菌属,其中,有90个属在3个样品中均可检测到,底泥和水、底泥和虾肠道、水和虾肠道中检测到的共有细菌属分别为146、128和119个,表明养殖池塘底泥、水和肠道中细菌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在底泥、水和虾肠道样品中丰度大于1%的优势菌属分别有20、17和10个;底泥、水体和虾肠道中丰度最高的细菌均为一种分类未明的细菌属,丰度分别为23.08%、37.13%和42.22%。除此之外,底泥中主要优势细菌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77%)、Ohtaekwangia(4.79%)和狭义的梭菌属(Clostridium)(3.88%);水体中主要优势细菌属分别为土壤杆菌属(Sediminibacterium)(6.64%)、Spartobacteria genera incertae sedis(3.95%)和GPIIa(3.20%),而虾肠道中主要优势细菌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4.57%)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6.54%)。在底泥、水和肠道中分别检测到3、6和6个潜在致病细菌属,丰度最高的细菌属分别是假单胞菌属(5.77%)、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0.77%)和假单胞菌属(14.57%)。在底泥、水和肠道中检测到的益生菌可分别分配至8、6和7个细菌属,其中有5个属在3个样品中均可检测到。聚类分析显示,养殖池塘底泥、水体和南美白对虾肠道细菌种群中丰富度位于前20的分类操作单元(OUT)在聚类树的位置存在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健康南美白对虾肠道细菌种群及其与养殖环境中细菌种群互作的理解,为益生菌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9.0-16.0℃下,将体质量0.5g±0.2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放养在放置了混凝土制的中空型(A类)、楼层型(B类)和井字型(C类)附着基的塑料水槽(45cm×31cm×30cm)中,投喂配合饲料,采用每周清洗一次附着基(A’组、B组’和C’组)和不清洗附着基(A组、B组和C组)的方法饲养80d,研究了3种形状附着基对仿刺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洗对仿刺参特殊增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清洗与附着基形状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特殊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清洗的楼层型附着基组(B’组)特殊增长率最高,不清洗的楼层型(B组)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饲养的前60d,放置不同形状附着基的水槽水中亚硝酸、氨氮和COD等的含量低而稳,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后期各组上述水化学指标急剧上升;定期清洗的水中均低于不清洗组。放置附着基而不清洗的水槽中的仿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YS)的活性分别比冲洗的水槽中高32.28%、9.17%和5.71%。A组仿刺参体腔液中SOD的活性与A’组差异极显著(P〈0.01),B组与B’组差异显著(P〈0.05),C组与C’差异极显著(P〈0.01)。文中从生态作用和空间面积比例等讨论了附着基结构与功能对仿刺参生长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年5—12月以16:1(n-7)/16:0及EPA作为硅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及奇数碳和支链脂肪酸(oddbr FAs)作为细菌的特征脂肪酸标志调查了荣成靖海湾刺参养殖池塘底泥和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为底泥的主要组成生物,且各类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硅藻的特征脂肪酸16:1(n-7)/16:0及EPA最高值出现在冬季,褐藻的特征脂肪酸20:4(n-6)含量为秋季最高,细菌的特征脂肪酸18:1(n-7)及(oddbr FAs)最高值出现在夏季,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DHA含量为冬季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刺参食物中的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和细菌主要来源于底泥。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底泥中主要生物组成季节性变化显著,进而引起刺参食物来源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6年1-5月在青岛周边地区3个养殖场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早期,采用异养菌总数TSB平板计数法、弧菌TCBS平板计数法对发病池塘的水质和池塘中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的数量与分布以及刺参肠道中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总数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研究了刺参病灶组织中优势菌与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中优势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病池塘水体中细菌的数量较少,但底层水体中细菌总数普遍多于表层,水体中的优势菌与刺参病灶组织中的优势菌相关性不大;池塘表层底泥和刺参肠道中异养菌总数较多,弧菌总数较少,其优势菌与刺参病灶组织优势菌具有一致性.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池塘水体分层引起的水质恶化和底泥中异养菌的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