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采用响应面法对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产葡聚糖内切酶(CMCase)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通过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以上因素,得到的优化发酵培养基为:麦秸23.18 g.L-1、麦麸30.00 g.L-1、酵母膏13.62 g.L-1、KH2PO44.60 g.L-1、NaCl 4.60 g.L-1、MgSO4.7 H2O 0.46 g.L-1。在此条件下,该菌发酵液中CMCase活力达2.80 U.mL-1,较优化前提高了2.18倍。  相似文献   

2.
孔晶  贾建波  赵玉萍  任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51-20952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 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 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4.
对甲醇耐受性脂肪酶产生菌Galactomyses geotrichum SXL-107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碳源、氮源和诱导剂,响应面法确定发酵培养条件,250 mL摇瓶培养和10 L发酵罐发酵试验进行验证.SXL-107菌株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成分为黄豆粉25.56 g.L-1、橄榄油16.74 g.L-1、蔗糖4.78 g.L-1、蛋白胨10.00g.L-1,(NH4)2SO45.00 g.L-1,KH2PO41.50 g.L-1和Mg2SO41.00 g.L-1,培养温度30℃,起始培养基pH6.0,诱导剂橄榄油于发酵培养的第0,6,12 h分3批添加,在250 mL摇瓶发酵水平上,脂肪酶活性达到317.21U.mL-1,较初始发酵条件时脂肪酶活性提高了3.05倍;在10 L发酵罐放大试验中,脂肪酶活性在发酵培养38h时达到最大值332.03 U.mL-1.  相似文献   

5.
从油脂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了1株高效产脂肪酶的细菌S31,经鉴定为Burkholderia cepacia(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epacia S31所产脂肪酶具有活性高、耐高温、耐有机溶剂和位置非特异性水解甘油三酯等优良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S31菌株的产酶量,对该菌产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子试验筛选出最佳碳源为麸皮,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诱导物为Tween-80。通过对培养基各组分及外部培养条件因素的正交试验,确定S31菌产脂肪酶的摇瓶发酵最优条件为:以20 g.L-1麸皮、10 g.L-1蛋白胨、40 g.L-1Tween-80、0.5 g.L-1MgSO4和2 g.L-1K2HPO4为培养基(pH 7.0),250 mL三角瓶装40 mL培养基,3%接种量,30℃、180 r.min-1培养66 h可获得最理想的酶产量,达283.6 U.mL-1,比优化前提高2.73倍。  相似文献   

6.
解淀粉芽孢杆菌DSYZ(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株,其代谢产物对多种病原菌有着拮抗作用,广泛应用于大蒜、辣椒、花生等农作物的生物防治,但是自然条件下其分泌的代谢产物浓度较低并且浓度主要与培养基的组成,培养条件以及自身诱导肽有关。因此,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及提高菌株活菌数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首先利用添加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的豆芽汁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测定菌数,筛选出最适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浓度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菌种菌数的影响。然后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合。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优碳源是玉米粉为18.87 g·L~(-1),最优无机氮源是氯化铵为1.36 g·L~(-1),最优无机盐是磷酸二氢钾为0.47 g·L~(-1),优化后培养基菌数达到2.20×10~9 cfu·mL~(-1),是未优化前的1.53倍。  相似文献   

7.
氧化乐果降解菌假单胞菌L-3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氧化乐果降解菌假单胞菌L-3最佳的生长条件和最优的碳氮比,在含一定浓度氧化乐果的液体普通培养基中,对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通气量、接种量条件下发酵培养,通过测定光密度值绘制生长曲线;在氧化乐果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中选出最适的碳源和氮源,优化出碳氮源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L-3最佳生长条件为30℃、pH7.0、接种量3%(装液量100 mL);最佳的碳源、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NO3;最适的碳氮比为6:5.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棉花黄萎病拮抗菌TUBP1的发酵培养基,为进一步开发其作为棉花黄萎病菌的生防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筛选出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并采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对其最佳配比进行优化。结果棉花黄萎病拮抗菌TUBP1菌株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无机盐为MnCl2。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最佳配比为葡萄糖2.58%、蛋白胨2.96%和MnCl20.048%。在此条件下,拮抗菌TUBP1的抑菌率达到最高的53.3%。结论响应面分析法可用于TUBP1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从污泥中分离到1株絮凝剂产生菌,命名为MBF11。根据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MBF11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利用单因子试验对MBF11的培养基碳氮源进行了优化,以提高絮凝活性和降低生产成本。结果表明适宜的碳源为玉米淀粉35 g.L-1,氮源为尿素3.0 g.L-1。培养基优化后MBF11的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率达到98.2%。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产弹性蛋白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嗜水气单胞菌产弹性蛋白酶条件进行如下优化:用单因素法优化了氮源、碳源等培养基成分及温度和初始pH值等培养条件;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氮源浓度、碳源浓度、盐离子浓度进行优化.结果发现:较低浓度的氮源、碳源有利于酶的产生,表面活性剂能明显提高酶的产量.嗜水气单胞菌产弹性蛋白酶的最佳条件:胰蛋白胨5 g·L-1,蔗糖5 g·L-1,NaCl 2.5 g·L-1,K2HPO4 2.0 g·L-1,Tween-80 1 g·L-1,初始pH为7.5,28 ℃培养48 h.  相似文献   

11.
影响产氢发酵细菌B49产氢的部分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间歇培养实验,研究了部分因子碳源葡萄糖、氮源、菌龄、温度及pH值对产氢发酵细菌新菌种B49(Hydrogen-producingBacterialB49,AF481148inEMBL,简写HPBB49)生物产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其浓度10g.L-1时,HPBB49的葡萄糖利用率为100%,氢气产率为1.69molH2.mol-1葡萄糖;HPBB49不能利用无机氮源,有机氮是HPBB49生长、产氢的适宜氮源;菌龄影响HPBB49的产氢;B49产氢量随细菌生长OD值的增加而增加;HPBB49生长和产氢适宜温度均为35℃;B49最适生长的pH值约为4.5,最适产氢的pH值约为4.0。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黄原胶,优化黄原胶高产菌株地毯草黄单胞菌FJAT-10151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对培养基(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离子)和发酵条件(发酵时间、pH、装液量和接种量)进行优化,试验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g·L~(-1)、豆饼粉30g·L~(-1)、KH2PO42g·L~(-1)、pH值9.0。在装液量50mL/250mL、接种量8%培养条件下发酵72h,黄原胶产量达到21.0g·L~(-1),是初始培养条件产量8.65g·L~(-1)的2.43倍。优化发酵工艺后,黄原胶品质提高,丙酮酸含量从8.9%升高到16.3%,而蛋白质含量从15.27%降低到4.8%。  相似文献   

13.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γ-PGA),主要对其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先通过单因素优化及PB试验筛选重要因子,然后利用Box-Behnken优化发酵工艺最佳组合,获得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和最佳培养条件,且在摇床水平上使γ-PGA产量由最初的6.03 g·L~(-1)提高到10.98 g·L~(-1)。接着通过对补料工艺的探索,确定了最佳补料时间和补料配方,最后在5 L发酵罐上进行了放大生产,最终γ-PGA的最高产量可达到31.18 g·L~(-1)。  相似文献   

14.
嗜热侧孢霉生物学特性及其液体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热侧孢霉(Sporotrichum thermophile)是一种嗜热丝状真菌,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固体PDA培养条件下进行形态观察表明,所采用的嗜热侧孢霉菌株,菌丝丛枝状、有隔,分生孢子浅褐色,顶生或侧生.利用ITS序列进行分子分类发现嗜热侧孢霉与嗜热革节孢(Scytalidium thermophilium)及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2种嗜热菌相距最近.嗜热侧孢霉的生长pH值范围较宽,在初始pH值4.0-12.0的PDA平板上均可生长,以4.0-8.0时生长较好.以还原糖含量变化和蔗渣减少量为指标,以蔗渣为唯一碳源进行液体发酵,在30 g.L-1蔗渣、11.45 g.L-1NH4NO3、初始pH值4.0和接种量15%(孢子悬液浓度106个.mL-1)条件下,蔗渣降解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旱柳枯萎病疫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对该病原菌(成团泛氏菌Pantoea agglomerans)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菌株YQT13(米根霉Rhizopus oryzae)。通过平板打孔对峙方法对该菌株进行最佳培养基筛选、最适培养条件优化及发酵液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40 g·L-1、蛋白胨10 g·L-1、初始p H值6.2、摇培速度160 r·min-1、培养温度35℃,其发酵原液抑菌直径(14.2±0.3)mm。浓缩作用能有效提高发酵液抑菌效果,发酵液于121℃灭菌30 min或-80~0℃保存20 d抑菌活性几乎不变,但光稳定性较差;p H值3.0保存24 h抑菌活性不变,随着p H值增大抑菌直径减小,p H≥10.0保存24 h会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北寒区冬季沼气发酵水解效率低下问题,从土壤中定向筛选一组耐低温纤维素降解菌系LTF-27。利用间歇试验,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其稻秆水解培养条件。反应装置有效体积300 mL,底物唯一碳源为2 g·L~(-1)水稻秸秆,温度控制在(17±1)℃、摇床转速100 r·min-1,培养13 d。通过单因素和中心组合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组合为水稻秸秆2 g·L~(-1),(NH_4)SO_41.5 g·L~(-1),NaCl 5 g·L~(-1),酵母浸粉1 g·L~(-1),MgSO_40.057 g·L~(-1),CaCO_31.49 g·L~(-1),K_2HPO_40.75 g·L~(-1)。优化后低温条件下稻杆降解率可达64.51%,提高10.2%。利用分光光度法对复合菌系LTF-27产酶结果分析表明,该菌系可将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完整纤维素酶系,酶系中3种关键酶产酶过程相似,β-葡萄糖苷酶酶活(最大值3.4 IU·mL~(-1))较内切葡聚糖酶活(Cx)(最大值8.5 IU·mL~(-1))、外切葡聚糖酶活(C_1)(最大值7.9 IU·mL~(-1))活性低。  相似文献   

17.
不同营养元素及配比对油茶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普通油茶花粉为试材,运用琼脂培养基萌发法研究N[CO(NH2)2]、P(KH2PO4)、K(KCl)、B(H3BO3)、Ca(CaCl2)、Mo(Na2Mo4)、Zn(ZnSO4)、Mg(MgCl2)等8种不同元素及其组合对油茶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CaCl2、Na2Mo4、ZnSO4、KCl对油茶花粉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ZnSO4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CO(NH2)2、KH2PO4、H3BO3、MgCl2对油茶花粉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种元素最适宜浓度:CO(NH2)2为0.10-0.15 g.L-1;KH2PO4为0.05-0.10 g.L-1;H3BO3为0.10 g.L-1;MgCl2为0.05 g.L-1.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元素配合使用极显著地提高花粉萌发率,其中以0.15 g.L-1CO(NH2)2+0.15 g.L-1H3BO3+0.05 g.L-1MgCl2+0.05 g.L-1KH2PO4处理的效果最好,其花粉萌发率为90.51%,比CK提高了46.79%.  相似文献   

18.
圆齿野鸦椿种子外植体的快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圆齿野鸦椿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组培繁殖育苗技术,以筛选最适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1)激素种类和含量对种子无菌株系建立的影响不同,BA含量为0.5-2.5 mg.L-1时,种子的成活率随BA含量的升高而下降,而NAA对其影响不大,种子无菌株系建立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BA+0.3 mg.L-1NAA+7.5 g.L-1琼脂+20 g.L-1蔗糖;(2)在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同的情况下,芽的增殖系数随着生长素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MS+1.0 mg.L-1BA+0.5 mg.L-1NAA+1.0 mg.L-1IAA+7.5 g.L-1琼脂+20 g.L-1蔗糖培育基上,发芽率达50%,增殖系数为3.70,芽饱满健壮;(3)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适当的配比是芽增殖的关键,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1BA+0.3 mg.L-1NAA+1.0 mg.L-1IAA+7.5 g.L-1琼脂+20 g.L-1蔗糖,增殖倍数达5.0;(4)一定含量的NAA有利于诱导长根,而IBA则不同,培养基中NAA的含量为0.1 mg.L-1,IBA的含量为0.5 mg.L-1时,生根率达95%,根长为3.51 cm.  相似文献   

19.
铁棒锤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铁棒锤越冬芽为外植体,在添加抗褐化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活性碳(AC)的MS培养上,附加不同浓度组合的NAA和6-BA,进行了芽增殖和试管苗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上添加1.5 g·L-1AC+1.0 g·L-1PVP可抑制培养物褐化;在MS培养基上添加2.5 mg·L-16-BA+0.1 mg·L-1...  相似文献   

20.
以柴蕉吸芽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无菌株系建立与芽苗增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先将柴蕉吸芽接种于液体诱导培养基1/2 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7 d后转到1/2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1 mg.L-1AC中,可以有效减少外植体的褐变;在MS+4 mg.L-1BA+0.3 mg.L-1NAA+30 g.L-1蔗糖+6 g.L-1琼脂+80 g.L-1腺嘌呤培养基上采用薄切片进行继代增殖,出芽率高且芽苗粗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