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金针菇松杉木屑菌糠栽培猴头菇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猴头菇生产成本和解决松杉木屑工厂化栽培金针菇菌糠利用问题,研究了金针菇菌糠营养成分和不同配方对猴头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金针菇菌糠含有9.8%粗蛋白、32.3%粗纤维、1.2%粗脂肪、17.9%木质素和7.7%灰分;筛选出配方2是最佳的配方,比例分别为金针菇菌糠38%、棉籽壳20%、玉米芯30%、麸皮10%、碳酸钙2%,其产量和利润分别比对照组、配方1、配方3和配方4提高了9.67%、25.00%、6.12%、8.40%和115.91%、48.44%、46.15%、25.00%。为金针菇菌糠用于猴头菇大面积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太子参芜菁花叶病毒和蚕豆萎蔫病毒的双重RT-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同产地栽培的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中主要存在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侵染且为害严重的情况,建立能同时检测这2种病毒的双重RT-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数据库中的Tu MV、BBW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简并引物,在单一RT-PCR检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优化双重RT-PCR检测体系。双重RT-PCR的优化结果显示,最佳扩增循环数为35,最佳引物浓度为0.4μmol·L~(-1),最佳退火温度为51℃。其灵敏度测定结果显示,2种病毒在样品c DNA稀释至原液的10-4倍后仍能扩增出特异条带。应用该方法对7份栽培太子参样品和4份脱毒苗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可稳定、准确、灵敏地同时检测Tu MV和BBWV。  相似文献   
3.
对金针菇栽培原料及菌渣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检测,以充分再利用菌渣。结果显示,与栽培原料相比,金针菇菌渣中仅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显著;粗纤维、有机C和木质素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木质素下降43.24%,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粗蛋白、总N、灰分、P含量明显升高,其中灰分增加幅度最大,为41.33%。金针菇菌渣C/N为28.75∶1,仍适合部分食用菌的二次栽培;粗蛋白与总N、有机C与粗纤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和0.945,为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根据该相关关系,通过测定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即可估算总N和有机C含量,进而估算菌渣C/N。  相似文献   
4.
以柴蕉吸芽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无菌株系建立与芽苗增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先将柴蕉吸芽接种于液体诱导培养基1/2 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7 d后转到1/2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1 mg·L^-1AC中,可以有效减少外植体的褐变;在MS+4 mg·L^-1BA+0.3 mg·L^-1NAA+30 g·L^-1蔗糖+6 g·L^-1琼脂+80 g·L^-1腺嘌呤培养基上采用薄切片进行继代增殖,出芽率高且芽苗粗壮。  相似文献   
5.
以柴蕉吸芽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无菌株系建立与芽苗增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先将柴蕉吸芽接种于液体诱导培养基1/2 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7 d后转到1/2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1 mg.L-1AC中,可以有效减少外植体的褐变;在MS+4 mg.L-1BA+0.3 mg.L-1NAA+30 g.L-1蔗糖+6 g.L-1琼脂+80 g.L-1腺嘌呤培养基上采用薄切片进行继代增殖,出芽率高且芽苗粗壮。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spp.cv.Tianbao)横切薄片(Thin cross-sections,TCSs)为材料,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S6PDH基因转化香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切薄片继代增殖培养基M4中添加5%~7%(V/V)的椰汁明显增强了香蕉芽苗的生长势;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表明,长势旺盛的香蕉芽苗(直径为7~8 mm)适宜作为香蕉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横切薄片厚度以2 mm左右为佳;采用两步法进行抗性芽的筛选得到37个抗性芽苗,生根移栽后获得31株成活苗;目的基因S6PDH和报告基因GUS的PCR检测表明其中4株是转基因植株。该研究为将蔷薇科山梨醇代谢途径引入香蕉以提高其耐渗透胁迫的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食用菌废料的再利用尚缺乏有力科学依据的现状,研究对工厂化栽培的4种食用菌,即海鲜菇、杏鲍菇、茶树菇、银耳的栽培原料及废料进行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木质素、灰分、有机碳等多种营养成分检测分析。结果:在4种食用菌废料中,与其相应的栽培原料相比,粗纤维、木质素、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粗蛋白含量除杏鲍菇废料无显著变化以外,其他3种废料中均呈现极显著性增加;粗脂肪含量在海鲜菇、杏鲍菇废料中均有极显著性上升,在茶树菇废料中无显著变化,而在银耳废料中呈极显著下降;磷的含量在海鲜菇和银耳废料中显著上升,而在杏鲍菇和茶树菇废料中显著下降。进行食用菌栽培原料与废料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对开展废料的再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8份太子参病叶样品进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RT-PCR检测,从其中7份样品中扩增得到特异性目的条带,对所获得的13个克隆子序列进行下一步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得CP基因序列均为775 bp,存在36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总变异数为37个,部分点突变仅在某产地发现,可能存在重组;各地分离物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遗传漂变可能是造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在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中,太子参Tu MV CP序列均聚类在World B组,并呈现一定的地域特异性。本研究为建立更有效的太子参Tu MV检测方法和针对性制定病毒病防控策略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太子参蚕豆萎蔫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进化关系,本研究对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6份太子参病叶样品进行了BBWV2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RT-PCR扩增和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得13条太子参BBWV2 CP基因序列均为1 345 bp,其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在81.0%~99.0%之间,氨基酸序列同一性在93.5%~99.3%之间;核苷酸多样性为0.084 00;存在280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232个为地域特异性位点;总变异数为278个,其中同义突变29个,异义突变249个。不同地理来源的太子参BBWV2分离物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不频繁,遗传漂变可能导致分离物间明显的遗传分化。在系统进化树中,太子参分离物的聚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异性,江苏、贵州、湖南、福建分离物均聚类在I-a亚组,而山东分离物聚类在II-c亚组,遗传距离较远。研究表明,太子参BBW V2存在很高的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是其产生遗传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而地理因素与其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spp. cv. Tianbao)的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结合RT-PCR和RACE法,首次从香蕉中获得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Ⅰ(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Ⅰ, GBSSⅠ)基因的cDNA全长片段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Ⅲ(Soluble Starch Synthase Ⅲ, SSⅢ)基因的ORF, 并分别对其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香蕉叶片GBSSⅠ基因全长2 277 bp, 编码616个氨基酸; SSⅢ基因ORF长3 009 bp, 编码1 054个氨基酸。 GBSSⅠ和SSⅢ的克隆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香蕉叶片中参与淀粉合成的关键酶的表达与调控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