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林业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针对亚热带红壤选用海鲜菇废菌棒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通过短期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施用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 <0.25 mm粒径为主,其中生物炭配施化肥处理含量最高,为 65.88%,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粒径 >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比例,增幅达到 40.52%;配施化肥、猪粪则会降低其含量,降幅分别为 43.33%、25.33%;(2)生物炭配施化肥、猪粪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3)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平均增幅分别为 154.76%、74.05%、30.16%。综上所述,生物炭施用有利于提高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且对于土壤碳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和收获时间对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总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情况,为其药用价值和科学栽培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3个低海拔地区的8年生圆齿野鸦椿,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采集其叶片、枝条和果实,选择高海拔地区6年生的野鸦椿和圆齿野鸦椿,于2014年8月分别采其叶片和枝条,对其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8月采集的叶片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野鸦椿高于圆齿野鸦椿,且其含量差异呈显著性水平;但是,8月采集的枝条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野鸦椿低于圆齿野鸦椿。2)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且2个月份采集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叶片>枝条>果皮>种子,均以叶片中的含量为最高,依次为9.06%(农大)、7.14%(清流)和6.85%(邵武)。3)11月采集的圆齿野鸦椿样品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3月所采样品中的含量,其叶片中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可提高172.91%。4)圆齿野鸦椿叶片、果皮和种子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试验地的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还与年均无霜期呈正相关关系,其枝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各地理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圆齿野鸦椿的叶片采收期长于野鸦椿;低海拔、较少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圆齿野鸦椿植株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累积,这3个因子可以作为圆齿野鸦椿适宜栽培区域的划分指标;夏季采摘野鸦椿叶片,秋冬季采摘圆齿野鸦椿叶片,所采叶片的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锥栗干制研究Ⅰ.锥栗鲜果中坏粒剔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锥栗干制品制作中所产生的原料坏粒剔除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对原料抽样比较 ,测定坏果率的含量 ,得出最佳抽样数量 ,使样品的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个体坏果比重的测定 ,得出总体坏果的比重 ,能最大限度剔除坏果 ;通过盐水浓度的选择 ,剔除鲜果中的坏果 ,从而保证了成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套种砂仁对杉木林土壤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见到许多有关种植杉木造成土壤地力衰退的报道。因而,如何提高杉木林下地力,就成了大面积种植杉木时亟待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报道了种植杉木造成地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是杉木生长快,轮伐期短,养分入不敷出,地力逐渐下降,连续种植二三代杉木后情况更为严重。如何维持和提高杉木林土壤肥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砂仁(Amomum villosum),系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喜湿耐阴,经济价值高,是市场上大量需求的药材。过去人工栽培砂仁局限在闽南部分地区,福建林学院在闽北杉木林下引种砂仁获得成功,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茶花为供试植物,分别将茶花与竹柏、红叶石楠混合种植,研究茶花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茶花生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茶花与竹柏、茶花与红叶石楠混合种植会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的透气和贮水能力,对20~60 cm土层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茶花与红叶石楠混合种植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水解氮含量,加速土壤中化学元素的转换,有利于土壤有效肥力的提高,显著促进茶花树高和冠幅生长,与纯茶花种植相比树高提高15.88%,东西冠幅提高16.11%,南北冠幅提高19.14%;而茶花与竹柏混合种植不利于茶花生长。此外,茶花生长受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小,而与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土壤偏酸性,全钾含量越低,速效钾、全磷、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茶花生长。研究结果对于苗圃育苗和园林应用中茶花的搭配种植和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建模方法的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光谱反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精度,以闽江鳝鱼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多光谱不同波段反射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引入OIF指数提取显著性波段,然后基于全波段和显著性波段,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MLSR)、BP神经网络(BPNN)和支持向量机(SVR)3种方法,构建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与对比,确定最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方法。结果表明:各波段的反射率(Spectral reflectance,R)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着负相关关系,147波段组合的OIF指数较高,波段间的独立性强,能有效反映数据内的信息;采用MLSR、BPNN和SVR这3种方法进行建模。在全波段中,SVR的建模效果最显著,BPNN次之,MLSR的建模效果最差。在显著性波段中,BPNN的建模效果最显著,SVR次之,MLSR的建模效果最差;对比基于全波段与显著性波段的建模效果,发现基于全波段的预测效果更为显著,最佳模型为基于全波段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支持向量机模型,但利用显著波段建模,可降低波段间的信息重叠,且模型简单、运算量少等特点。该研究可行有效,对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大范围精准估测提供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筛选多倍体金线莲一次性成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并探讨不同基质对移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1.0 mg·L-16-BA+1.5 mg·L-1NAA+150 g·L-1土豆+3%蔗糖+0.65%琼脂+0.15%活性炭为最佳一次性成苗培养基配方;经120 d培养即可获得生长、生根同步完成的组培瓶苗,具有长势一致(株高5~7 cm),茎节多且粗(茎粗1.19 cm),根系发达(每株2~3条根)等优势;最佳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碎松树皮=1∶1(体积比),移栽苗成活率(92%)最高,长势最好,植株增高(1.53 cm)、增重(0.43 g)均达到最大,折干率(13.31%)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福建省南平市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近60年生的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和30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区系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老龄林群落高于30年生林群落的趋势,说明老龄林群落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和复杂的垂直层次结构;老龄林群落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表现为灌木层>藤本层>乔木层>草本层的格局,而30年生林群落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乔木层的格局;2个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2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群落内具有较高的环境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电磁辐射灭菌技术在牛奶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磁波辐射灭菌的方法解决鲜牛奶软包装生产的二次污染问题。中试表明,采用适当的剂量能够使牛奶的保质期延长至对照组的3倍左右,而且营养成分及口感保持不变,证明电磁辐射灭菌保鲜技术在牛奶保鲜中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软包装牛奶的销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