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以凡纳滨对虾幼虾为试验对象,以鱼粉、豆粕、肉粉和花生粕为蛋白源配制对照饲料,用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配制3种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玉米蛋白粉用量分别为5%、10%、15%,替代鱼粉的水平分别为8.6%。17.2%和25.8%。饲养45d后,检测凡纳滨对虾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浸泡法进行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计算存活率和免疫保护率。[结果]试验表明,随着试验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用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对哈维氏弧菌的抵抗力增强,但玉米蛋白粉代替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照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活性分别为3.96和2.69U/mg prot.肝胰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为10.95和11.49NU/mgprot,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和肝胰脏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玉米蛋白粉使用量不超过15%(替代25.8%鱼粉).不影响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提取物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饵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研发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的对虾饵料配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凡纳滨对虾专用饵料为基础饵料,分别添加0.1、0.2、0.3、0.5和0.7 g/kg的杜仲叶提取物,进行为期6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饵料中梯度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相关酶活性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综合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肥满度3个指标可知,添加0.3 g/kg杜仲叶提取物可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个体存活率,同时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饵料系数;随杜仲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酚氧化酶(PO)活性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恰好相反,综合各项指标也是以0.3 g/kg添加量的效果最佳;梯度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无明显影响,仍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其B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饵料中添加杜仲叶提取物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酶活性,并增加肝胰腺中具分泌功能的消化酶细胞,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能,实际生产中的最适添加量为0.3 g/kg.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病的影响,为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黄芪、板蓝根、柴胡、甘草和茯苓经超微粉碎后,分别添加1.5%到基础饲料中,饲喂凡纳滨对虾35 d,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率、饲料系数、消化酶活力、非特性免疫指标及感染WSSV后的抗病力的影响。[结果]各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大小顺序均为茯苓组黄芪组甘草组柴胡组板蓝根组对照组。各组饵料系数的大小顺序为茯苓组黄芪组甘草组柴胡组板蓝根组对照组。各组对虾存活率的大小顺序为板蓝根组柴胡组甘草组黄芪组茯苓组对照组。不同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各组淀粉酶大小顺序为茯苓组甘草组黄芪组板蓝根组柴胡组对照组;各组脂肪酶大小顺序为甘草组茯苓组黄芪组对照组柴胡组板蓝根组;各组蛋白酶大小顺序为茯苓组黄芪组甘草组板蓝根组对照组柴胡组。5种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非特异性免疫力有影响,其中黄芪组和甘草组对虾的AKP、ACP、POD和SOD活力较高。感染WSSV后,各组凡纳滨对虾的半致死时间顺序为柴胡组板蓝根组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对照组,各组存活率大小顺序为柴胡组黄芪组板蓝根组甘草组茯苓组对照组。[结论]中草药制剂可以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抗病力。其中,茯苓的促生长作用较佳,而黄芪、板蓝根、柴胡和甘草可以明显提高其抗病力。  相似文献   

4.
史黎黎  黎铭  章双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7):1203-1208
[目的]明确CTNNBL1基因在凡纳滨对虾抗病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深入探讨对虾抗病免疫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RACE-PCR克隆凡纳滨对虾CTNNBL1基因(LvCTNNBL1),利用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组织表达特征及应答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表达模式.[结果]LvCTNNBL1基因cDNA全长1906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E)长1692 bp,编码563个氨基酸,含有1个CTNNBL结构域.同源性分析发现LvCTNNBL1蛋白与大型溞(Daphnia magna)同源蛋白的相似度最高,为77%.基于CTNNBL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被聚为无脊椎动物一类,与同为节肢动物的大型溞、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的亲缘关系较近.LvC TNNB L1基因在凡纳滨对虾中呈组成型表达,以在肠道中的表达量最高、表皮中的表达量最低.注射感染WSSV后,LvC TNNB L1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所有检测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差异;注射感染副溶血弧菌后,LvCTNNBL1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感染后12h内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结论]LvCTNNBL1基因表达量在病毒和细菌感染时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参与了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高温和氨氮单因素胁迫及二者复合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组织的毒性效应,为开展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体质健康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正常海水)组、高温(33℃)胁迫组、氨氮(15 mg/L)胁迫组、高温与氨氮复合胁迫(氨氮浓度15 mg/L,水温33℃)组.胁迫72 h后,从每个平行中随机挑取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并采用试剂盒测定鳃组织生理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高温和氨氮单因素胁迫或二者复合胁迫后均致使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发生病理性结构变化,表现为角皮层变薄或消失,上皮细胞逐渐分解,入鳃和出鳃血管变形或裂解,鳃丝连接松散,腔内出现液泡等.凡纳滨对虾鳃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在氨氮胁迫后显著降低(P<0.05,下同),但经高温胁迫和高温与氨氮复合胁迫后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在高温或氨氮胁迫后均显著升高;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在高温和氨氮单因素胁迫及二者复合胁迫后均显著升高;谷氨酰胺酶(GLS)活性经氨氮胁迫后显著升高,经高温胁迫和高温与氨氮复合胁迫后则显著降低;己糖激酶(HK)活性在高温胁迫后显著降低,经氨氮胁迫后显著升高;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仅在氨氮胁迫后显著升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经氨氮胁迫后显著升高,而在高温胁迫和高温与氨氮复合胁迫后均显著降低.[结论]经高温和氨氮单因素胁迫或二者复合胁迫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性变化,其氧化应激、氨氮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生理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氨氮胁迫造成对虾鳃组织生理紊乱,且高温胁迫加重氨氮毒性,而降低对虾鳃组织生理功能.因此,对虾健康养殖特别是工厂化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因避免高温环境下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前期筛选了3种对凡纳滨对虾多酚氧化酶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巯基化合物(L-半胱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和N-乙酰-L-半胱氨酸),为进一步探讨它们对凡纳滨对虾的防黑变效果,以无菌水、亚硫酸钠和4-己基间苯二酚(4-HR)处理为对照,利用黑变评分、相对灰度值、感官评价、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和pH值等指标评价其对4℃贮藏的凡纳滨对虾的防黑变和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无菌水处理组相比,3种巯基化合物对凡纳滨对虾均具有较好的防黑变效果,当贮藏到10d时,L-半胱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和N-乙酰-L-半胱氨酸处理虾体的黑变评分分别为3(±0.81)、3(±0.81)和5.33(±0.73)分,均未超过最大可接受值6分,而且与亚硫酸钠的防黑变效果相当,但弱于4-HR;但3种巯基化合物对凡纳滨对虾不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因此,3种巯基化合物可代替亚硫酸钠作为有效的虾类黑变抑制剂,但是如果要同时对虾进行保鲜,必须与其他抑菌物质复配。  相似文献   

7.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土塘淡水养殖技术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滨对虾是淡水养殖的新宠。本文总结了在明光市潘集镇土塘利用女山湖水系成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模式,并对养殖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内陆水域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顾楠  戴习林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4):1098-1107
【目的】探究慢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理生化和血蓝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氨氮胁迫的毒性作用,为养殖户在对虾中后期健康养殖管理上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丰富凡纳滨对虾的毒理研究资料。【方法】挑选540尾平均初始湿体重9.92±0.24 g/尾的健康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暴露于不同氨氮浓度[0(对照)、4、6、8、12和16 mg/L]的曝气自来水中,分别于胁迫16、17、18、19和20 d时取样测定凡纳滨对虾的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及血蓝蛋白含量,胁迫结束后统计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和存活率,同时取鳃组织和肝胰腺制作石蜡切片。【结果】慢性氨氮胁迫16~20 d,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体重增长率和体长增长率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P<0.05,下同)。随着氨氮胁迫时间的延长,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氨氮和尿素氮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且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水体氨氮浓度呈负相关,血蓝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血蓝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符,总体上表现为氨氮胁迫时间越长,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越低。经慢性氨氮胁迫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和肝胰腺严重受损,鳃丝肿胀,核固缩,血淋巴细胞增多,局部空泡化、结构不完整,鳃呼吸上皮细胞大面积脱落;胰腺管肿大,空泡化严重,肝小管排列紊乱,管腔扩大,边界模糊,肝小管间隙和管腔中可观察到破碎的细胞组织。【结论】慢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生存有明显影响,造成血淋巴氨氮和尿素氮含量增加,并下调血蓝蛋白基因表达及阻碍血蓝蛋白合成,凡纳滨对虾的鳃组织和肝胰腺严重受损。即慢性氨氮胁迫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及肝胰腺代谢功能紊乱,是导致凡纳滨对虾应激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分析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及技术体系。[方法]采用裂解、离心等抽提方法提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样品,利用bradford蛋白定量试剂盒作蛋白定量后,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的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利用ImageScannerⅢ扫描仪扫描凝胶,获得凝胶图像。[结果]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点分布于pH值4.0—7.0之间,大部分蛋白为酸性蛋白,其中有部分蛋白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高pH值区蛋白分布相对较少。[结论]首次获得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建立了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可为进一步探索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多酚氧化酶的生化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南美白对虾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研究,探测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比较分析了抗坏血酸、亚硫酸钠、植酸和EDTA对PPO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包装连头对虾在不同温度(-2、0、3、7℃)下贮藏期间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虾PPO活性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5℃;4种抑制剂(1mg·mL-1抗坏血酸、2mg·mL-1亚硫酸钠、1mL·L-1植酸及0.1mg·mL-1EDTA)对南美白对虾PPO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以1mL·L-1植酸抑制作用最强;南美白对虾在贮藏过程中PPO活性逐渐上升,真空环境中PPO活性受到抑制,贮藏温度越低,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2.
沈莉  朱凤妹  杜彬  张跃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02-5404
[目的]为鸡腿菇的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新鲜鸡腿菇中提取多酚氧化酶(PPO)的粗酶液,研究pH值和温度对鸡腿菇PPO活性的影响,分析其热稳定性,并探讨亚硫酸氢钠、抗坏血酸和柠檬酸3种抑制剂对鸡腿菇PPO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强酸性和强碱性环境中,PPO都会失去活性。PPO酶活性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说明PPO是一种热敏感性酶。3种抑制剂对鸡腿菇PPO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NaHSO3的抑制作用最强,抗坏血酸和柠檬酸次之。[结论]在鸡腿菇的加工过程中,添加NaHSO3能有效降低PPO活性和防止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基因差异表达,为进一步了解IHHNV与凡纳滨对虾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HHNV感染和对照凡纳滨对虾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获得的序列除去接头后用iAssembler软件进行拼接得到unigene(单一基因序列),通过计算各unigene的转录本数目(RPKM)确定差异表达基因,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HHNV感染和对照凡纳滨对虾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08690条短序列,序列拼接共得到21912条tmigenes;通过对IHHNV感染和对照凡纳滨对虾的测序数据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21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81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40个下调表达基因.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454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可靠.[结论]IHHNV感染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效检测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凡纳滨对虾对低温持续胁迫的耐受力,为评估低温对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可能造成的风险及有效应对寒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7、8、9、10和11℃5个低温持续胁迫试验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室内自然水温20℃),通过观察凡纳滨对虾对不同低温胁迫的行为反应并分别记录死亡历时,应用统计学方法拟合死亡率与死亡历时的关系模型。【结果】试验期间对照组凡纳滨对虾未出现死亡,存活率为100%。凡纳滨对虾在低温持续胁迫下,首尾死亡及100%死亡历时均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延长,7和11℃低温胁迫时,首尾死亡及100%死亡历时分别为2.6和13_3h、27.0和158.4h。凡纳滨对虾对低温反应敏感,7-11℃的持续胁迫均能导致其死亡,但死亡历时时域不一,7和11℃持续胁迫下,其死亡历时时域分别为24.4和145.1h,即死亡历时随胁迫温度的降低而缩短。5个低温持续期内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与死亡历时回归方程R:的置信度均高于0.9500,在7、9、1ICE持续胁迫下,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与死亡历时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方程,其幂函数指数分别为1.2751、1.0508和1.1173;而8和10℃持续胁迫下,死亡率与死亡历时的关系曲线更符合多项式。【结论】凡纳滨对虾不耐低温,低温胁迫致死过程有一定持续期,但死亡速度随胁迫温度的降低而加快,因此养殖过程遇低温季节应加强应急管理,最大限度规避寒害风险:胁迫温度较低(7℃)时,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管理,最长应急处理时间为1d;胁迫温度较高(11℃)时,可适当延长应急管理,但最长应急处理时间不宜超过6d。  相似文献   

15.
邱勇  严峰  曾嶒  熊泽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04-15705
[目的]为不同盐度下氯氰菊酯的使用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法,研究了不同盐度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在盐度20和5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67、0.440、0.383、0.038 2μg/L和0.437、0.313、0.203、0.170μg/L。在中、低盐度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038 2和0.017 0μg/L。[结论]极低浓度的氯氰菊酯农药残留就可能会威胁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安全,应尽可能减少在虾塘及附近使用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16.
采后UV-C处理对葡萄抗病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辐能流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甬优1号葡萄腐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UV-C应用于葡萄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葡萄贮藏前进行0、0.5、1.0、1.5、2.0 kJ/m2 UV-C照射处理,然后在(0±1)℃、相对湿度90%环境下贮藏84 d。贮藏期间取样测定腐烂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以及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结果]UV-C处理有效控制了葡萄果实腐烂,显著提高了PAL、PP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的迅速增加。[结论]UV-C处理抑制葡萄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总类黄酮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方法,为后续的雌核发育诱导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为考核指标,探讨外体精卵结合授精法、精荚移植法、精液移植法等不同人工授精技术对凡纳滨对虾繁育效果的影响。【结果】体外精卵结合授精法在各处理组均无幼体成功孵出,但在精子密度为2×107个/L和卵子密度为300枚/L,且在卵排出1 min内完成授精操作时,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受精率(6.67%)。在精液移植法中,发现精荚在8℃恒温条件下保存3h内进行授精操作,仍可获得一定的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超过3h后则无法实现受精;精荚保存温度以8~16℃为宜,保存温度升至25℃时则无法实现受精。3种人工授精技术中,以精液移植法的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最高,分别为52.33%和12.35%,其次是精荚移植法,体外精卵结合授精法的效果最差,无幼体孵出。【结论】精液移植法是凡纳滨对虾最有效的人工授精方法,但精荚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 h,且应在雌虾排卵后1~2 min完成挤精荚和网搓释放精子溶液,同时可添加预先收集浓缩制备好的卵水溶液,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人工授精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差异。[方法]将供试材料进行预处理后,测定各材料SOD活性,并采用聚丙烯酰胶凝胶电泳分析同工酶差异。[结果]SOD活性存在组织差异和种属差异性;电泳谱带在3种虾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日本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的SOD的电泳谱带和迁移率较为相似,与克氏原螯虾存在明显不同。[结论]SOD同工酶活性比较可揭示虾类的亲缘关系与起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抑制杨桃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酚类物质作底物,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杨桃品种果实及其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5个甜杨桃品种果实中测有PPO活性,该活性均强烈催化焦性没食子酸的氧化反应,但对绿原酸的氧化活性很弱。不同杨桃品种的PPO活性有很大差异,蜜丝甜杨桃PPO对焦性没食子酸的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而酸杨桃PPO活性极弱。甜杨桃PPO对焦性没食子酸的Km值为3.79~6.80 mmol/L,其Km值因品种不同而异。在果实贮藏期间,3个甜杨桃品种果实中的PPO活性均呈先降再升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在杨桃制品的加工中宜选用酸杨桃、新加坡红杨桃、马来西亚1号杨桃等PPO活性低的杨桃品种作为加工原料,以有利于酶促褐变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浙贝母鳞茎中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与休眠解除的关系。[方法]将浙贝母鳞茎分别在4和10℃条件下保湿贮藏至75 d,贮藏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鳞茎各部位酚类物质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同时比较了发芽鳞茎与休眠鳞茎中酚类物质含量和PAL与PPO活性的差异。[结果]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鳞茎及芽内酚类物质含量均呈降低趋势;10℃处理30~45 d和4℃处理45~60 d是酚类物质减少、解除休眠的关键时期;浙贝母各部位酚类物质含量与其PPO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顶芽中酚类物质含量与PAL活性呈显著正相关;鳞片中酚类物质含量与PAL活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酚类物质与浙贝母鳞茎休眠有一定相关性,酚类物质含量下降是低温处理解除浙贝母鳞茎休眠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