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对28只(♀16,♂12)成年普通利猬(Erinaceuseuropaeus)的骨骼标本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刺猬全身骨骼有316~317枚,其中头骨48枚,脊椎骨43~44杖,椎式为C7T15L6S3Cy12~13,肋骨15对,胸骨5枚,前肢骨每侧47杖,后肢骨每侧48枚。普通刺猬骨骼存在有性别差异并表现出与刺猬生活习性相适应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东疆沙蟒的骨骼系统.其鼻骨长与额骨以纤维结缔组织相连接。舌骨退化仅残留两条舌骨后角。腭罩以结缔组织及韧带悬挂在脑颅下,上颌骨齿每侧各10枚,翼骨齿各4枚(少数个体5枚),腭骨齿各4枚,下颌骨则各具12枚,均为端生齿。椎骨数为233~237枚,其中躯干椎201~211枚,尾椎26~36枚,尾椎骨椎体向后逐渐缩短,末端3枚愈合。后肢留痕迹器官,髂骨和股骨均为扁平薄片状,远端以韧带与爪状鳞相接。  相似文献   

3.
采用烧煮法研究了澳洲银鲈(Bidyanus bidyanus)骨骼系统的组成,并观察了各骨骼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其骨骼系统由300块骨骼组成,其中脑颅区38块,咽颅区89块,附肢骨骼118块,躯干部55块。单个犁骨,顶骨被上枕骨分开;背鳍、腹鳍、臀鳍分别有12、1、3枚硬棘,具有5对背肋和8对腹肋,无肌间骨。  相似文献   

4.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传统烧煮法及软骨和硬骨双染色法,对白斑狗鱼骨骼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骨骼结构有如下特点:(1)白斑狗鱼的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未完全骨化。(2)脑颅骨骼中除背面和腹面的膜骨如副筛骨、鼻骨、额骨、顶骨、犁骨、副蝶骨外,中间为未完全骨化的脑箱,有数个骨化中心,分别分布在中筛骨、蝶耳骨、翼耳骨、上枕骨、基枕骨、外枕骨,前耳骨区域,骨化程度不一。(3)咽颅中,包括完全骨化的颌弓和不完全骨化的舌弓及鳃弓,其中,舌弓中续骨呈宽扁三角形,并以其较宽的侧、下边将舌颌骨与后翼骨、翼骨和方骨紧密连接;有5对鳃弓,第5对鳃弓为一对棒状骨,与表面密布细齿的长条状骨片以结缔组织相贴。(4)白斑狗鱼共有62节椎骨,其中尾椎19节,为双凹型椎体。具有背肋和腹肋,前10个躯椎的髓棘呈片状;躯椎无真正的髓弓,所谓椎管只是由致密结缔组织将髓棘基部包裹而成,保护脊髓;每个尾椎的左右髓弓闭合成椎管,左右髓棘愈合为一;椎体无前后关节突,但每个椎体间具有发达的结缔组织粘附。(5)附肢骨骼中背鳍、臀鳍的支鳍骨分别为19、16个;尾鳍介于正型尾与歪型尾之间,最后3枚尾椎渐上翘,最后1枚尾椎具1个尾上骨,5个尾下骨,第2个尾下骨分叉;倒数第2个脉棘宽扁呈扇状。尾鳍由后8个椎骨的髓棘和脉棘参与尾鳍支鳍骨的构成。肩带骨骼有膜骨的匙骨、上匙骨及未完全骨化的乌喙骨和肩胛骨构成,肩带的支鳍骨4个,较宽扁;腰带具有前后支鳍骨,形宽扃。观察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的骨骼不仅有着与高等硬骨鱼相似的结构,也有着其自身特有的结构如副筛骨以及不完全骨化的脑颅、最后几枚尾椎上翘形成的半歪型尾、躯椎的椎管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等。这些结果对于研究狗鱼的演化及分类地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斗鸡的骨骼强大,全身骨重♀203.5克、♂389.5克,分别占体重的8.479%和12.883%。全身骨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头骨重♀11.5克,♂28.g克,分别占体重0.479%和0.950%,颈椎14枚,胸椎7枚,腰椎6枚,荐椎6枚,尾椎6枚,肋骨7对,2对浮肋,4对胸骨肋,1对非胸骨肋。前肢骨包括肩胛骨、乌啄骨、锁骨、臂骨、前臂骨和前脚骨,后肢骨包括髋骨、股骨、小腿骨和后脚骨。并对上述各枚骨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精确测定。  相似文献   

7.
陈成勋  孙金辉  马倩倩  粱超  孙敬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16-12919,13097
[目的]研究革胡子鲶骨骼系统的组成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常规煮沸剥离方法得到完整骨骼标本和单个骨骼标本,对标本进行摄影与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骨骼特征。[结果]革胡子鲶的骨骼系统具有单个犁骨,鳃盖边缘有棘,无眶蝶骨,腰带简单,有韧带与肩带相连。无骨鳞,无肌间骨,无续骨、顶骨,第3、4椎骨彼此固结。胸鳍具有1枚强大且坚硬的骨质棘,具有14对腹肋。共有骨骼426块,其中脑颅区域25块,咽颅区域71块,附肢骨骼234块,躯干部分96块。[结论]革胡子鲶骨骼系统具有一般硬骨鱼类的基本特征,同时此种鱼类的骨骼结构也具有鲶形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肌间刺存在于有些真骨鱼类的肌间隔中。已有研究表明,作为Hox基因家族成员,MsxC(muscle segment homeobox C)基因的表达模式与唇鱼骨肌间刺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探究MsxC基因在肌间刺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斑马鱼MsxC基因纯合突变体(MsxC-/-)。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MsxC-/-斑马鱼尾部的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平均缩短15%以上,差异极显著,而躯干部的肌间刺长度则无明显差异;MsxC-/-斑马鱼大侧肌肌隔周围白肌细胞分布疏松,且排列混乱,越靠近尾部差异越明显;MsxC-/-突变体红肌面积增大,越靠近尾部,红肌面积增大越明显,尾部红肌面积增大2.22%(p<0.01),而躯干靠前部位面积增大0.97%(p<0.05)。以上结果表明,MsxC基因的缺失既影响了肌间刺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大侧肌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黄河鲤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的方法,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仔稚鱼肌间骨的形态发生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河鲤1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体长11.29mm)肌间骨首先在尾部出现,此时其他骨骼包括主轴骨及附肢骨均已骨化完全。伴随鱼体生长,肌间骨由尾向头依次骨化,26 dpf(体长15.60 mm)肌间骨骨化全部完成。黄河鲤肌间骨数在93~104之间,平均为98根;鱼体一侧髓弓小骨平均为34枚,脉弓小骨平均为15枚。黄河鲤肌间骨存在7种形态:"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越靠近鱼体前端肌间骨形态越复杂。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黄河鲤肌间骨骨化的分子机制,培育少肌间骨甚至无肌间骨的黄河鲤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菊黄东方鲀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初孵仔鱼到56日龄菊黄东方鲀的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5天髓弓出现,第9天脊柱开始软骨化,第13天脉弓出现,第17天出现硬骨环,并从前往后开始硬骨化,第29天脊柱硬骨化完成。附肢骨骼开始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臀鳍和背鳍、尾鳍。胸鳍的发育以2日龄胸鳍的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28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42日龄胸鳍硬骨化基本完成。背鳍和臀鳍出现在9日龄,29日龄同时开始硬骨化,至38日龄时,硬骨化完成并且出现分支鳍条。尾鳍发育以11日龄长出鳍条为起始特点,至38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伴随着鳍条转移、尾下骨及侧尾下骨生长发育、长出镰刀状横骨等特点。皮刺发育始于4日龄鱼少量肚皮刺的出现,16日龄开始长出头皮刺。所有肚皮刺硬骨化几乎是同时进行,而头皮刺则是从前往后进行。研究结果可为菊黄东方鲀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性、适应性研究及该鱼的系统演化和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双峰驼躯干骨的特征如下:寰椎的背腹侧嵴都不明显,有外侧孔、翼孔、横突孔;枢椎较长;第3,4和5颈椎的横突前支比后支长;第6颈椎有不太典型的横突中支;第7颈椎横突不分支。胸椎12枚,第3,4和5胸椎背侧棘突最高;肋骨12对,宽,粗糙。腰椎7枚。荐骨由5枚荐椎愈合而成,荐骨岬较明显。尾椎20枚左右。胸骨由7枚胸骨节构成,其腹侧面平坦。胸廓呈截顶弹头形,胸前口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胸后口极其阔大。  相似文献   

12.
双峰驼前肢骨骼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双峰驼前肢骨骼进行了研究,并与单峰驼、马和牛的前肢骨骼作了比较。双峰驼肩岬冈高、厚,启峰较长;肢骨粗大,其近侧端大结节较小,远侧端内、外侧髁上均无滑液窝,桡尺骨间除了一个前臂近侧骨间隙外,还有两个前臂远侧骨间隙;掌骨由同等发达的第三、四掌骨融合而成;中间腕骨呈楔形;远侧指节骨呈短小的三棱锥体形,其伸腱突、屈腱面均不明显;无远侧籽骨。  相似文献   

13.
鱼类肌间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本研究主要对鱼类肌间刺从附着位置和形态类型上进行分类,然后从肌间刺的形态分布、形态发育以及作用等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为肌间刺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侧斜形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外侧斜形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47例(48足)跟骨骨折,必要时行植骨治疗,病例中有46例(47足)患者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结果 本组优28足,良15足,可2足,差2足,优良率91.48%.结论 经外侧斜形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牢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沼气孵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孵化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很适合小规模(1000枚以内)养殖户采用:1立方米沼气可孵鸡蛋475枚,沼气孵化箱每小时耗气30.40升,受精卵孵化葺夏90%以上,比电、油孵化率提高5%~15%,每孵化100枚鸡蛋节电12.5千瓦时,或节,占燃油3公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的骨骼特点,为三斑海马的种类鉴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海马的基础生物学积累数据。【方法】在透明化骨骼染色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三斑海马骨骼染色方法,并对三斑海马的骨骼特点进行细节性描述。【结果】相对于传统的透明化骨骼染色法,改进后的透明化骨骼染色法在再脱色与透明环节中,通过添加少量H2O2有效去除组织中残留的染色剂,同时添加少量2% KOH促使组织更加透明,且在装瓶步骤中正向直立放置三斑海马骨骼标本。三斑海马的背鳍鳍条数为19~21条,胸鳍鳍条数为18~19条;其头部有独特结构:有多个凸出的棘,颌骨部分构成管状结构,鳃盖后缘无鳃孔,鳃孔开口在鳃盖后缘正上方头顶位置;三斑海马自头部以下至尾端体表均由菱形骨片构成的骨环包被,胸腹部共有12节骨环,除第11和12节骨环外,每节骨环均由7片不规则的菱形骨骼构成,骨环内部及骨环间存在滑道结构,为运动和摄食提供立体空间;尾部共有40~41节骨环,每节骨环均由4片菱形骨片构成,骨环向尾末端逐渐缩小,骨环间也存在滑道结构,具攀附功能。【结论】改进后的透明化骨骼染色法更适合于三斑海马骨骼染色,操作便捷,骨骼标本质量高。三斑海马具有独特的头部骨骼结构与摄食方式,自头部以下全身包被骨骼,外骨骼主要由菱形骨片构成,但构成不同部位骨环的菱形骨片数量不同;骨环内部及骨环间存在滑道结构,为三斑海马的运动和摄食提供立体空间,因此可通过胸腹部膨胀围度判断三斑海马的营养状况及雌性三斑海马的性腺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从屠宰猪卵巢中取出卵子,在体外培养30小时后卵丘扩散率为70.48%,第一极体释放率15.39%。卵丘层扩散的卵子体外获能的猪精液授精,受精率平均9.56%。将受精卵培养24小时,有51.22%卵子发育到2-细胞期,7.32%发育至4-细胞期。从经超数排卵的猪卵巢中取下3枚A级卵,用体外获能猪精液授精,培养24小时,其中2枚达到2-细胞期,再继续培养48小时,均达到16-细胞期。  相似文献   

18.
选择体格健康的摩拉杂交水牛,参照家畜解剖学图谱和X光片,遵循以牢固和保持其固有形态为主,兼顾关节运动方式的原则,串制了摩拉杂交水牛骨骼标本。串制顺序为:先串制四肢骨骼,然后串制躯干骨骼,最后将前、后肢骨骼分别连接于肩带和盆带部。通过反复试验,认为聚氨酯填缝剂可作为较理想的修补剂;针对骨块特别是小骨块容易弄乱甚至丢失,去肉时可在较易弄乱的骨块上(如肋骨)刮去骨膜,标上记号,而较小的骨块(如籽骨)则应用纱布打包后再进行处理。在串连四肢时,每一肢均用2根铁丝由远端穿至近端,然后合为1根,可使骨骼标本更加美观、自然、牢固;串制中使用螺丝杆,既可稳固整个骨架,又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使其保持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9.
大壁虎(Gekko gecko)骨骼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采自云南省元江县的大壁虎骨骼系统作了全面解剖。大壁虎的骨骼系统按其部位分为中轴骨的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附肢骨的肩带、腰带、前肢骨、后肢骨。其头骨的眶后骨桥、上颧弓、下颧弓均缺失。脊柱的椎式为C8T5L13S2Cy21-33.自第6枚尾椎及其后尾椎的椎体中部有未骨化中隔。有颈肋5对,胸肋8对,腰肋12对。前肢尺骨鹰咀上方有一粒状籽骨。后肢跗骨3块,跖骨5块,但第Ⅳ,Ⅴ跖骨不呈小型长骨状,而呈扁平,第Ⅳ跖骨近端两侧扩大,以内侧头与远列跗骨外侧块相关节,第Ⅴ跖骨呈长方形,位于第Ⅳ跖骨下方。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鲟形目鱼类骨骼生长发育过程,探究现存唯一的软骨硬鳞鱼骨骼适应性进化,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仔稚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连续观察,总结出相应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骨化时间。结果表明:施氏鲟初孵仔鱼观察不到明显的骨元件分化;仔鱼期的骨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然后逐渐长出脊索和各鳍,本阶段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10~15日龄时脑颅、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20日龄时上颌骨、齿骨及牙齿开始骨化,24日龄时顶骨、后颞骨、下鳃盖骨、肩胛骨及背骨板外侧部分开始骨化,26日龄时翼耳骨、锁骨、匙骨开始骨化,28日龄时颊骨、额骨、胸鳍硬棘开始骨化,30日龄时围框骨、侧骨板开始骨化,背骨板基本完成骨化;进入幼鱼期,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吻部小骨片、腹骨板,以及腹鳍、臀鳍、背鳍、胸鳍最外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骨化。研究表明:施氏鲟骨骼发育起始于孵化后,且在发育过程中,与呼吸(颌弓)、摄食(鳃弓)和游泳能力(鳍)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骨骼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大概一致,20日龄时首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但骨化主要集中在24~30日龄;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与养殖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还观测到不同批次施氏鲟骨骼骨化起始时间相差1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