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灰胸竹鸡骨骼系统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灰胸竹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对灰胸竹鸡骨骼系统的形态学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灰胸竹鸡的骨骼系统是由头骨、躯干骨、前肢骨和后肢骨组成。躯干骨包括脊柱骨、肋和胸骨。前肢骨包括肩带骨和游离前肢骨。后肢骨包括盆带骨和游离后肢骨。所测骨骼参数在雌雄灰胸竹鸡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雉科鸟类相比,灰胸竹鸡属于较小型的种类。[结论]灰胸竹鸡灵活好动,与其体型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5具双峰驼后肢骨骼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与单峰驼、马、牛的后肢骨骼做了比较,发现双峰驼后肢骨骼的特征如下:髋结节薄而窄小,荐结节厚而宽大;坐骨结节粗大,坐骨弓呈深“V”字形;转子窝很深,约3.5cm,无第三转子;膝盖骨呈上下行的椭圆球形;胫骨很发达,其骨干的外侧部较内侧部锐利;腓骨退化,近端只残留一痕迹,远端退化成胫骨远端外侧部下伸的踝突,无骨干;跗骨有6块排成3列。后肢其余的脚骨(跖骨、近趾节骨、中趾节骨和籽骨)较前肢相应的脚骨细、长,亦无远籽骨。  相似文献   

3.
河南斗鸡的骨骼强大,全身骨重♀203.5克、♂389.5克,分别占体重的8.479%和12.883%。全身骨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头骨重♀11.5克,♂28.g克,分别占体重0.479%和0.950%,颈椎14枚,胸椎7枚,腰椎6枚,荐椎6枚,尾椎6枚,肋骨7对,2对浮肋,4对胸骨肋,1对非胸骨肋。前肢骨包括肩胛骨、乌啄骨、锁骨、臂骨、前臂骨和前脚骨,后肢骨包括髋骨、股骨、小腿骨和后脚骨。并对上述各枚骨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精确测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草原鬣蜥的骨骼进行了系统的解剖,发现其牙齿为侧生齿。脊柱为C_8,T_9,L_5,S_2,C_(46-49)式,前凹形。第6~8枚颈椎的颈肋发达,构成胸廓前侧壁。肋骨系单头肋,真肋5对,具间肋。椎骨具楔状关节突,多为三角形,尾部呈“八”字形。尾椎下突基部的脉弓以结缔组织与椎体相接,末端愈合成脉棘;尾椎均具前后关节突及椎孔。  相似文献   

5.
采用传统烧煮法及软骨和硬骨双染色法,对白斑狗鱼骨骼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骨骼结构有如下特点:(1)白斑狗鱼的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未完全骨化。(2)脑颅骨骼中除背面和腹面的膜骨如副筛骨、鼻骨、额骨、顶骨、犁骨、副蝶骨外,中间为未完全骨化的脑箱,有数个骨化中心,分别分布在中筛骨、蝶耳骨、翼耳骨、上枕骨、基枕骨、外枕骨,前耳骨区域,骨化程度不一。(3)咽颅中,包括完全骨化的颌弓和不完全骨化的舌弓及鳃弓,其中,舌弓中续骨呈宽扁三角形,并以其较宽的侧、下边将舌颌骨与后翼骨、翼骨和方骨紧密连接;有5对鳃弓,第5对鳃弓为一对棒状骨,与表面密布细齿的长条状骨片以结缔组织相贴。(4)白斑狗鱼共有62节椎骨,其中尾椎19节,为双凹型椎体。具有背肋和腹肋,前10个躯椎的髓棘呈片状;躯椎无真正的髓弓,所谓椎管只是由致密结缔组织将髓棘基部包裹而成,保护脊髓;每个尾椎的左右髓弓闭合成椎管,左右髓棘愈合为一;椎体无前后关节突,但每个椎体间具有发达的结缔组织粘附。(5)附肢骨骼中背鳍、臀鳍的支鳍骨分别为19、16个;尾鳍介于正型尾与歪型尾之间,最后3枚尾椎渐上翘,最后1枚尾椎具1个尾上骨,5个尾下骨,第2个尾下骨分叉;倒数第2个脉棘宽扁呈扇状。尾鳍由后8个椎骨的髓棘和脉棘参与尾鳍支鳍骨的构成。肩带骨骼有膜骨的匙骨、上匙骨及未完全骨化的乌喙骨和肩胛骨构成,肩带的支鳍骨4个,较宽扁;腰带具有前后支鳍骨,形宽扃。观察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的骨骼不仅有着与高等硬骨鱼相似的结构,也有着其自身特有的结构如副筛骨以及不完全骨化的脑颅、最后几枚尾椎上翘形成的半歪型尾、躯椎的椎管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等。这些结果对于研究狗鱼的演化及分类地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30棵一年生人工林69(Populus deltoids Bartr. cv. ''Lux'' (I-69/55))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将其中的15棵苗木人工倾斜45°,将直立生长和倾斜生长的苗木分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3棵),分别施加0、5、20、50和100 mg·kg-1的Cd(NO3)2,记为C0、C1、C2、C3和C4。苗木生长8个月后开始取样,树干按其纵向上的高度分为顶部、中部和基部,倾斜生长分应拉区和对应区对其解剖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中重金属Cd浓度的增加,直立生长下的杨树的纤维长度在C0、C1、C2浓度下大于倾斜生长,C3、C4浓度下则小于倾斜生长;在倾斜生长下,C0与C4浓度下应拉区纤维长度小于对应区,而C1、C2、C3则相反。在树干纵向分布上,纤维长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对纤维长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区域上影响不显著。(2) 导管长度上,直立生长大于倾斜生长,应拉区的导管长度大于对应区;纵向分布上,在倾斜生长下导管长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导管长度的影响显著。(3)双壁厚上,C0、C1为直立生长小于倾斜生长, C2、C3、C4则与此相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对双壁厚的影响显著,不同生长方式和高度上影响不显著。(4)微纤丝角上, C0、C1、C2浓度下直立生长大于倾斜生长,C3、C4浓度下则相反;倾斜生长下的应拉区微纤丝角小于对应区。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5)结晶度上,倾斜生长下应拉区结晶度大于对应区;在纵向分布上,结晶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结晶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1983~1989年用半姊妹法完成了3轮轮回选择,结果表明C1、C2、C3较C0分别增产7.8%、11.3%和22.7%,株高分别降低了18.7cm、7.1cm和6.3cm,穗位高和生育期无显著变化.伴随产量的提高,其相关性状:果穗长、千粒重和行粒数显著增加,穗行数、穗粗、出籽率基本稳定.统计分析表明,产量与穗长、千粒重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水平对红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有2个红麻品种,处理包括苗期(A)分为高水(A1)、中水(A2)和低水(A3)3种灌水水平,旺长期(B)分为高水(B1)、中水(B2)和低水(B3)3种灌水水平,开花现蕾期(C)分为高水(C1)、中水(C2)和低水(C3)3种灌水水平。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每个处理重复3次,不考虑因素间的互作,完全随机摆放。试验结果表明:(1) 品种、旺长期和开花现蕾期的灌水水平对红麻干物质产量影响显著,不同生育期的灌水水平对红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旺长期>开花现蕾期>苗期;品种之间差异为:红优2号>福红992。对于红优2号和福红992两个不同品种的红麻来说,B因素增产效果如下:与B3处理相比,B1与B2处理的麻皮干质量分别增加了122.31%和130.24%,49.27%和73.81%;C因素增产效果为:与C3相比,C1与C2处理的麻皮干质量分别增加了44.77%和17.45%,20.39%和5%。(2) 与B3相比,B1和B2处理的株高、茎粗、皮厚、主根长、地上部干质量等指标均提高,且B1处理的各项指标均高于B2处理,除根冠比外,其它差异显著;B1和B2处理获取的各项指标中,除主根长、根冠比外均差异显著。(3) 与C3相比,C1处理和C2处理的株高、地上部干质量、皮骨比有所提高;除C3与C2处理的株高、根冠比和地上部干质量不显著以外,其它处理的各性状差异均显著;C1处理的皮厚和地上部干质量高于C2处理,差异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红优2号和福红992这两个红麻品种,旺长期和开花现蕾期均为高水有利于麻皮干质量的积累,差异显著,苗期的各灌水水平对麻皮干质量影响不显著。通过极差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同生育期灌水水平最优组合为B1C1A1。  相似文献   

9.
云南水稻白叶枯病菌系鉴别品种的筛选及菌系群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如下结果:在1979——1986年从70个水稻品种中筛选了7个鉴别品种,(它们是;IR26、秋二矮、珍白18、特特普、成都矮、窄叶青8号、金南风).用来自云南94个县412个水稻白叶枯病分离菌接种在7个鉴别品种上,分成六个不同菌系群,它们是Ⅰ、Ⅱ、Ⅲ、Ⅳ、Ⅴ、Ⅵ.27菌系,它们是:ⅠA……H、ⅡA……H、ⅢA……F、ⅣA……C、ⅤA、ⅥA.其中ⅠA、ⅡA、ⅢA、ⅣA是主要的菌系.  相似文献   

10.
为及时掌握土壤有机碳组分库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获得土壤活性碳库大小(Ca)、缓效性碳库大小(Cs)和惰性碳库大小(Cr),以揭示2009—2019年江西省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CaCsCr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9年研究区表层水稻土平均总有机碳(TOC)、CaCs减少,而平均Cr增加;TOC、CaCs和Cr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4、-0.02、-0.07 g·kg-1·a-1和0.05 g·kg-1·a-1P>0.05)。土壤属性对2019年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TOC、CaCr的空间变异影响较小,而土壤全氮(TN)对TOC、CsCr的变异均有较大贡献,在制定水稻土固碳措施时,应关注土壤N含量的协同变异。此外,近10年来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西南和东南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因此,未来红壤区水稻土固碳应重视各有机碳组分的时空分异。  相似文献   

11.
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7.0~33.9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背鳍支鳍骨、臀鳍支鳍骨,脉弓,髓弓,尾下骨,椎体,腹鳍支鳍骨、尾上骨,背鳍前支鳍骨,肋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左右乌喙软骨在腹面联合。侧尾下骨和第1尾下骨基部产生短暂的软骨质连接(20.1 mm SL)。第1、2尾上骨联合形成棒状尾上骨1+2。第1髓弓与脑颅之间区域具1游离髓弓。脊柱以体前中部位置为起点向前后发育。髓弓、脉弓的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不同。脉弓首先以体中部为中心向前后发育;髓弓随后亦以从体中部向前后发育,12.4 mm SL个体开始同时从最前端向后发育。这一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相比更接近高等鱼类。因此,刀鲚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物种。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北部有明银鱼仔稚鱼脊柱和附肢骨骼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采样点。于每月大潮期间使用大型仔稚鱼网进行仔稚鱼采集,共拖网120次,采集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仔稚鱼1 972尾。本研究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观察了有明银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9. 7~34. 2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有明银鱼背鳍、臀鳍、胸鳍、腹鳍的支鳍骨,髓弓、脉弓维持为软骨。匙骨、上匙骨、后颞骨、尾下骨、尾杆骨与尾椎髓体为硬骨。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臀鳍支鳍骨和尾下骨,背鳍支鳍骨,脉弓和髓弓,腹鳍支鳍骨和尾上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髓弓数目为73,脉弓数目为22,尾下骨(包括侧尾下骨)数目为7,臀鳍支鳍骨数目为27,背鳍支鳍骨数目为13。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明银鱼具有其他银鱼类似的骨骼系统骨化程度弱的"幼态持续"现象。  相似文献   

13.
陈成勋  孙金辉  马倩倩  粱超  孙敬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16-12919,13097
[目的]研究革胡子鲶骨骼系统的组成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常规煮沸剥离方法得到完整骨骼标本和单个骨骼标本,对标本进行摄影与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骨骼特征。[结果]革胡子鲶的骨骼系统具有单个犁骨,鳃盖边缘有棘,无眶蝶骨,腰带简单,有韧带与肩带相连。无骨鳞,无肌间骨,无续骨、顶骨,第3、4椎骨彼此固结。胸鳍具有1枚强大且坚硬的骨质棘,具有14对腹肋。共有骨骼426块,其中脑颅区域25块,咽颅区域71块,附肢骨骼234块,躯干部分96块。[结论]革胡子鲶骨骼系统具有一般硬骨鱼类的基本特征,同时此种鱼类的骨骼结构也具有鲶形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双峰驼前肢骨骼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双峰驼前肢骨骼进行了研究,并与单峰驼、马和牛的前肢骨骼作了比较。双峰驼肩岬冈高、厚,启峰较长;肢骨粗大,其近侧端大结节较小,远侧端内、外侧髁上均无滑液窝,桡尺骨间除了一个前臂近侧骨间隙外,还有两个前臂远侧骨间隙;掌骨由同等发达的第三、四掌骨融合而成;中间腕骨呈楔形;远侧指节骨呈短小的三棱锥体形,其伸腱突、屈腱面均不明显;无远侧籽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2种方法制备大鳞副泥鳅整体和分离的骨骼标本,记录观测结果并详细叙述骨骼系统的结构。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具发达的鼻区骨骼,眼区骨骼退化,具腹肋。腰带仅有一对无名骨组成。  相似文献   

17.
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我们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d(变态早期)和26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d胸鳍和腹鳍仍呈现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暗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研究亮点: 鲽形目鱼类都经历变态发育过程,产生显著的左右不对称形态,但调控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牙鲆变态初期仔鱼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牙鲆Tbx5进行克隆及其表达分析,并探讨Tbx5与牙鲆仔鱼眼睛与胸鳍不对称变态过程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牙鲆变态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