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宁杞1号为试验材料,探讨枸杞胚乳离体培养中不同果期、不同激素组合、低温预处理、不同蔗糖浓度、接种密度、不同光照培养方式及胚因子对胚乳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果期为色变期果;4℃下低温预处理3~4d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激素组合1.0 mg/L2,4-D+0.5 mg/L KT诱导率最高,达63.3%,0.5 mg/L2,4-D+0.5 mg/L KT激素组合中诱导率较高,达58.3%,且愈伤组织质地较好;培养基中蔗糖适宜浓度为5%;接种密度在6~8块/瓶时,诱导率较高;光培养优于暗培养,胚存在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在GA3代替胚的培养下,愈伤组织诱导率也较高.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MS +0.2 mg/L6 - BA +0.01 mg/LNAA)中分化出绿色小芽,转入生根培养基(1/2MS +0.01 mg/L 6 - BA +0.1 mg/L NAA)中诱导生根.  相似文献   
2.
五种拘杞植物胚乳培养三倍体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中心培育的5种优质枸杞品种(系),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以及胚因子对不同基因枸杞胚乳诱导及分化的影响,以选择适合不同品种枸杞胚乳植株再生的最佳条件,从而进行三倍体育种。结果表明:5种材料都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在不去胚情况下,最高诱导效率达到80.0%;将愈伤组织分别转入5种激素配比的分化培养基中,MS+0.2 mg/L 6-BA+0.01 mg/L NAA+3%蔗糖+0.4%琼脂为最适分化培养基,且宁杞3号分化率最高达10.7%;将分化出的绿色小芽转入1/2MS+0.01 mg/L 6-BA+0.1 mg/L NAA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15 d后形成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牛磺酸对脂质氧化饲料饲喂下黄河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先用等量的氧化鱼油(记为OFO)替换基础日粮(记为FO)中的新鲜鱼油,接着将不同含量(0.4%、0.8% 和1.2%)的牛磺酸分别加入OFO组饲料中(分别记为T0.4、T0.8和T1.2),对初始体重为(8.74±0.01)g的黄河鲤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FO组相比,OFO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降低。上述所有指标在T0.4、T0.8和T1.2组中均显著高于OFO组。另外,OFO组中肝胰脏抗氧化酶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FO组,而牛磺酸添加组中肝胰脏和肠道的抗氧化酶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与FO组相比,OFO组中的肠道消化酶活性,肠绒毛高度、肠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降低,而在牛磺酸添加组中均得到提高。同样的,OFO组中肠道微生物组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而有益菌的丰度却有所下降,这些不良现象在牛磺酸组中均得到明显改善。研究表明,牛磺酸可缓解脂质氧化饲料对黄河鲤造成的生长性能抑制、肠道组织结构破坏、消化功能下降及肠道菌群紊乱等不良影响。结合本研究结果,在氧化脂质饲料中牛磺酸的建议添加剂量为0.4~0.8%。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牛磺酸对鱼类肠道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普通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针对目前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和缺乏合适教材的现状,我们分别在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用5种中草药(陈皮、丁香、洋葱、生姜和大蒜)浸提液作为实验材料,以触球法开展不同中草药对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 in Qihe River)诱食效果的初步研究。通过记录淇河鲫触碰试剂球次数,结合统计学检验,比较评价5种中草药浸提液对淇河鲫的诱食效果。结果显示:陈皮、丁香、洋葱、生姜和大蒜均具有诱食效果,其强弱顺序依次为:陈皮>大蒜>丁香>生姜>洋葱。陈皮、丁香、洋葱、生姜和大蒜可作为淇河鲫天然植物诱食剂的优良原料,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河鲤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的方法,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仔稚鱼肌间骨的形态发生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河鲤1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体长11.29mm)肌间骨首先在尾部出现,此时其他骨骼包括主轴骨及附肢骨均已骨化完全。伴随鱼体生长,肌间骨由尾向头依次骨化,26 dpf(体长15.60 mm)肌间骨骨化全部完成。黄河鲤肌间骨数在93~104之间,平均为98根;鱼体一侧髓弓小骨平均为34枚,脉弓小骨平均为15枚。黄河鲤肌间骨存在7种形态:"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越靠近鱼体前端肌间骨形态越复杂。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黄河鲤肌间骨骨化的分子机制,培育少肌间骨甚至无肌间骨的黄河鲤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