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鲤(Cyprinus carpio)slc15a1基因是利用质子梯度逆浓度转运小肽和肽类似物到各种组织细胞内的一种低亲和力、高容量的转运载体,该基因在免疫反应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从蛋白质水平上探究slc15a1 (slc15a1a和slc15a1b)基因在鲤体内免疫应答机制中的变化,将slc15a1a和slc15a1b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不同地理群体野生鲫肌间骨数目与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比较分析了江西3个地理群体野生鲫的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结果】结果表明:萍乡PX(赣西)、南昌NC(赣中)、瑞昌RC(赣北)3个地理群体野生鲫的平均总肌间骨数分别为(80.00±3.08),(79.83±8.06)和(83.25±4.99),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X、NC、RC 3个地理群体均有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均无椎体小骨;3个地理群体髓弓小骨的平均数目分别为(54.80±2.39),(54.80±6.85)和(54.00±3.37),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脉弓小骨平均数目为(25.20±3.90),(25.17±2.32)和(29.25±4.11),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地理群体均具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的肌间骨,NC群体还有两端多叉形肌间骨。【结论】3个地理群体髓弓小骨数量均多于脉弓小骨且形状更复杂,NC群体躯轴上、尾部上与下部")"形肌间骨少于PX群体、RC群体;而两端两分叉、两端多分叉形肌间骨均多于PX群体和RC群体,表现为更加复杂的肌间骨特征。研究结果为鲫肌间骨遗传改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本文以《水产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为例,结合生产实习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水产业要求的水产动物病害学专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鲤Slc15a2基因是利用质子梯度逆浓度转运小肽和肽类似物到各种组织细胞内的一种高亲和力、低容量的小肽转运载体,该基因在免疫反应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为解析鲤Slc15a2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过程中对免疫应答机制的影响,本文从蛋白质水平上探究了Slc15a2(Slc15a2-1和Slc15a2-2)基因在鲤体内免疫应答机制中的变化。将Slc15a2-1和Slc15a2-2基因含有部分抗原决定簇的片段加入双酶切位点BamH Ⅰ和Hind Ⅲ后连接至pET-32a (+),构建表达载体,并成功制备鼠源Slc15a2-1和Slc15a2-2基因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鲤血清中Slc15a2-1和Slc15a2-2的蛋白表达变化发现:1、感染后两拷贝的最高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分别增加了4.81和2.48倍;且Slc15a2-2的蛋白表达量与Slc15a2-1相比从0 h到48 h一直处于较高表达水平。2、从整体方面来看,在Slc15a2的两个拷贝之间具有相似的表达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但Slc15a2-1在3 h达到第一个表达高峰,而Slc15a2-2则在6 h达到第一个表达高峰。3、从6 h到24h的四个时期,Slc15a2-1和Slc15a2-2蛋白表达呈现互补的表达趋势,即在同一时期一个拷贝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另一个拷贝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但总体维持较高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两个拷贝之间整体具有相似的表达趋势说明可能具有相似的基因功能;Slc15a2-1虽在3 h时率先做出低表达量响应,但与Slc15a2-1相比,Slc15a2-2在0 h至48 h之间具有显著的高表达量,可能是作为该基因拷贝中的主效基因,并且从6 h到24 h时,两个拷贝就一直呈现互补的表达方式,共同表达量维持在高水平,面对病原侵害时能做有效响应。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Slc15a2基因的鱼类免疫反应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发利用河南省花鲤骨资源,2015-2017年对采自宿鸭湖和南湾水库的花鲤骨进行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实验。结果显示,经过驯化培育花鲤骨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怀卵量为10773-31897粒;雌鱼性腺成熟系数GSI为12.6%。用DOM+LRH-A2催产,可以产卵和授精。研究结果将为河南省花鲤骨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鳞副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实验利用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对来自于辽宁、河南、湖北和台湾的大鳞副泥鳅4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642 bp的COI基因序列中,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5%、30.6%、26.7%、19.2%,表现出较强的AT偏好性;4个群体共检测到44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23个单倍型;4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424~0.85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0 84~0.016 59,台湾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河南群体次之,湖北群体和辽宁群体较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及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台湾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且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较远;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高于群体内的变异(52.11%47.89%);辽宁、河南和湖北群体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及Fu’s Fs均为负值,提示辽宁、河南和湖北群体可能经历过群体爆发和扩张事件。研究表明,大鳞副泥鳅不同地理群体形成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为大鳞副泥鳅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选育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鲫种群遗传多样性及起源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传举  李学军  孙效文 《水产学报》2020,44(6):1046-1062
鲫分为指名亚种和银鲫亚种,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鲫适应性较强、分布地区广泛、遗传背景复杂且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倍型。目前,众多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鲫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进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标准之间的差异,使得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我国的鲫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不同鲫的起源进化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我国野生鲫种质资源丰富,不同野生鲫地方群体的遗传变异度较大,遗传多样性处于比较丰富的状态,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银鲫同一雌核发育系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同质性,但不同发育系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按照人类自身喜好选育而成的金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则远低于野生鲫群体。本文对于银鲫、彭泽鲫、其他鲫及金鱼的起源与进化也进行了探讨。银鲫的起源虽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还是支持"银鲫与鲫属于一级亲缘关系,应归于同一个种,三倍体银鲫是在特殊环境下从鲫中分化出来的种群"这一观点。彭泽鲫可能是从养殖银鲫的池塘中逃逸而进入天然水域的外源鱼,也可能是起源于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野生鲫,并因其优良性状而被选育出来。彭泽鲫不同雌核发育系的发现,使得彭泽鲫与银鲫和野生鲫的亲缘关系更加复杂,对于三者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比较研究。我国大多数地区三倍体野生鲫具有独立起源的可能性较大,在某地形成后扩散到其他水系形成独立群体的可能性较小,但也不排除一些鲫地理群体是由于早年养鱼历史造成的外来鲫入侵。金鱼可能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野生鲫,首先形成草系,然后分化出文种品系和龙种品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工选择,文种品系又分化出水泡系,龙种品系则分化出蛋系。虽然金鱼品种过多,但从线粒体的角度分析,均为同一母系起源。本文通过对我国鲫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和探讨了我国鲫种质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为鲫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鲫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驯食方法改变肉食性鱼类的食性是其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但目前对鱼类食性驯化的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甚少。为了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食性驯化相关基因和标记, 本研究以 1 月龄大口黑鲈“优鲈 3 号”为研究对象, 对驯化其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的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 共获得 51255 万条高质量 clean reads, 注释到 27930 个基因, 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 362 和 3389 个, 其中参与调控食性驯化的基因 64 个, 如周期蛋白(period, PERs)、视紫红质 (rhodopsin, RHO)、视黄醇脱氢酶(retinol dehydrogenase, RDHs)、角鲨烯单加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 SQLE)、 胆汁酸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 BSEP)、瘦素(leptin, LEP)等主要分布在昼夜节律、光传导、视黄醇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和 PI3K-AKT 信号通路中, 这些通路在环境适应、视觉系统、消化代谢、食欲控制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不易驯食组和易驯食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 21465 个 SNP 标记, 进一步采用 SNaPshot 技术对其中 14 个 SNP 标记在易驯食和不易驯食群体中进行验证并与驯食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显示仅 RDH12 基因中的 chr15-A+8322808G 位点与驯食性状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 其 AA 基因型为易驯食个体的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分别获得了与大口黑鲈驯食性状相关基因 64 个和 SNP 标记 1 个, 为分子标记辅助大口黑鲈食性驯化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和标记。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鲤科鱼类最具代表性的二个物种—鲤和草鱼IL17受体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实验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别在鲤和草鱼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和注释,然后对得到的基因进行结构域和系统发育学分析,最后在12个不同组织中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鲤和草鱼中分别注释得到9个和5个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不存在鱼类特有的基因,在硬骨鱼类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比较基因组学结果显示,与四足动物相比,大多数硬骨鱼类中IL17受体基因没有明显增多。鲤与草鱼等其他硬骨鱼类相比,除IL17RB以外,其余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均加倍。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全基因组复制后不同基因拷贝的功能发生了分化。研究表明,虽然硬骨鱼经历第三轮全基因组复制,但是由于复制发生时间久远,大多数基因已经发生改变或退化,进而在基因组中丢失。而鲤第四轮基因组复制时间发生在820万年前,复制发生时间较近,故复制后的基因基本得以保留。但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度保守基因(例如IL17RB),也会发生在极短时间内出现丢失现象。鲤和草鱼健康组织的表达谱分析结果同样表明,鲤IL17受体基因的不同拷贝之间已经发生了快速进化及亚功能化,并且这种现象在鲤四倍体基因组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不同鲫鱼(Carassius auratus)品系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鲫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相关研究为我国鲫鱼种质资源保护以及鲫鱼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