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贮存年份普洱生茶中3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变化与普洱生茶年份鉴定的相关性。【方法】以不同贮存年份(2006—2015年)的普洱生茶为研究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了茶样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3种含量最多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并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3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及黄酮总量与贮存年份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贮存年份的延长,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杨梅素的含量在0.36~3.19 mg/g,槲皮素在2.40~10.17 mg/g,山奈酚在2.00~7.35 mg/g,黄酮总量在12.87~51.99 mg/g。利用聚类分析发现,茶样可以分为2大簇,第一簇包括2006—2008年的茶样,第二簇为2009—2015年茶样;相关性分析发现,黄酮总量、槲皮素和山奈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最强,且贮存年份越接近的茶样间相关性越强。【结论】不同年份普洱生茶茶样中黄酮醇类化合物含量及黄酮总量可以作为普洱生茶年份鉴别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和抗氧化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丽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75-14878
[目的]研究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其抗氧化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分别用索式提取法、微波法和超声法提取普洱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比较3种方法的提取效率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从而得到最佳的工艺方案,并对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在3种提取方法中,超声波法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大,为85.91mg/g,其最佳工艺方案为乙醇浓度90%,固液比1:10,超声时间15min,超声频率800W。3种方法的提取物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为超声波法〉微波法〉索式提取法。[结论]超声波法是较好的提取方法;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猪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与黄酮溶液浓度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市场随机购买的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UPLC-MS/MS)对普洱茶茶叶进行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测,分析3种方法检测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适用性以及茶叶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情况.结果表明,ELISA法测得结果为8.94~588μg/kg,HPLC法测得结果为0.318~0.677μg/kg,UPLC-MS/MS法结果均为未检出.UPLC-MS/MS法具有选择性强、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对普洱茶茶叶这种基质复杂的样品进行测定,能减少杂质干扰,有效避免假阳性结果,更适用于检测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快速、简便地定性定量荷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荷叶中金丝桃苷、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4种黄酮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其分析测定条件色谱柱为Gemini C18,柱温为40℃,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55∶45,体积比),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360nm的条件下,金丝桃苷、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含量分别在1.5~48.0μg/mL,1.0~32.0μg/mL,1.0~32.0μg/mL,0.7~24.0μg/mL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回收率为90%~103%,精密度为3.5%~4.2%,荷叶中4种黄酮含量依次为1.94%、0.092%、0.025%和0.016%。该方法可用于荷叶样品4种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不同地区普洱茶铅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云南省普洱茶主产地的150份普洱茶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普洱茶叶的铅含量进行检测。研究表明,所有检测样品中铅的含量为0~5.76mg/kg,5.4%样品的铅含量超过农业部最大限量标准2mg/kg。云南相同主产地的生茶和熟茶中铅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目前云南普洱茶质量安全状况良好;个别普洱茶生产基地的铅残余含量控制情况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光照度与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光合速率及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关系,在蒲公英生长过程中进行5种不同光照度处理,透光率分别为100.0%(平均光照度15 882lx)、82.8%(平均光照度13 116 lx)、60.3%(平均光照度9 545 lx)、37.9%(平均光照度6 003 lx)、14.5%(平均光照度2 303 lx),采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的光合参数和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5种光照处理中,对照组(透光率100%)蒲公英光合效率最佳,透光率60.3%处理下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为芦丁346.85μg/g、槲皮素502.75μg/g、木犀草素299.53μg/g、山奈酚241.90μg/g、异鼠李素273.35μg/g。栽培蒲公英过程中,全光照条件下光合效率最高;透光率控制在60.3%左右最有利于其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低于60.3%不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HPLC法,检测了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翻堆样中3种主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槲皮素含量降低最为迅速.发酵结束后,出堆样中杨梅素含量与原料相比下降近50%,槲皮素含量下降70%,山奈酚含量下降62%.总黄酮醇苷含量也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著(p<0.01)减少.  相似文献   

8.
张水花  钱磊  赵红艳  林雪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21-11422
[目的]研究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褐素的工艺,为普洱茶加工和普洱茶深层次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普洱茶为原料,茶褐素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的茶褐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结果]对茶褐素产率影响最大的是提取次数,其次是料液比,微波功率和提取时间影响最小,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产率有显著性影响。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褐素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1∶15 g/ml,提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320 W,在此条件下产率达到16.83%。茶褐素是弱酸性物质,含有蛋白质、多糖化合物。[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的茶褐素是一种较理想的工艺。  相似文献   

9.
含水量不同的原料加工普洱熟茶品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日光干燥至不同含水量的晒青茶为原料,按常规后发酵工艺加工普洱熟茶,并对其进行品质差异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9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2)与含水量为11.6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对照)品质相似,均优于含水量为43.5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1).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糖茶多糖变化规律相似,在普洱茶成品中的含量相差不大.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普洱茶成品进行香气成分比较检测,结果显示,处理1成品以醇类、碳氢化合物和酯类物质为主;处理2成品与对照成品在香气组分上相似,都是以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结果证明日光晒干至含水量为26.9 %的晒青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具有可行性,为企业改进工艺、稳定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云南普洱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不同翻堆样、不同贮藏年限以及新老2种加工工艺普洱茶的茶褐素(theabrownin,TB)进行提取分离,利用DPPH方法研究茶褐素及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效果和抗氧化活性。[结果]普洱茶一翻至四翻茶褐素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不同pH值条件下,不同翻堆样含1mg/ml茶褐素溶液随pH值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逐步下降,但均低于对照维生素C溶液;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在pH值3.06.0条件下,自由基清除率均缓慢下降,pH值>6.0时,2001新工艺茶和老工艺茶下降幅度明显,红茶和2005新工艺普洱茶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翻堆样茶褐素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也增加,一翻至四翻茶褐素中,四翻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46.56%±0.88%;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046.0条件下,自由基清除率均缓慢下降,pH值>6.0时,2001新工艺茶和老工艺茶下降幅度明显,红茶和2005新工艺普洱茶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翻堆样茶褐素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也增加,一翻至四翻茶褐素中,四翻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46.56%±0.88%;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040.06mg/ml茶褐素含量条件下红茶自由基清除率呈上升趋势,普洱茶茶褐素呈下降趋势。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时,不同翻堆样随翻数的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上升;不同年限工艺茶汤和茶褐素溶液中,清除自由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2001年新工艺﹥2001年老工艺﹥2005年新工艺,无论是不同翻堆样,还是不同年限工艺生产,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条件下,茶汤清除自由基能力均强于茶褐素溶液。上述结果表明影响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因素较大,发酵时间、发酵工艺、贮藏年限、使用浓度及pH值对其均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茶褐素适宜在pH6.0、0.080.06mg/ml茶褐素含量条件下红茶自由基清除率呈上升趋势,普洱茶茶褐素呈下降趋势。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时,不同翻堆样随翻数的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上升;不同年限工艺茶汤和茶褐素溶液中,清除自由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2001年新工艺﹥2001年老工艺﹥2005年新工艺,无论是不同翻堆样,还是不同年限工艺生产,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条件下,茶汤清除自由基能力均强于茶褐素溶液。上述结果表明影响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因素较大,发酵时间、发酵工艺、贮藏年限、使用浓度及pH值对其均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茶褐素适宜在pH6.0、0.080.1mg/ml浓度下添加使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未来普洱茶茶褐素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文献结果看,国内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较多,样品主要包括配方普洱茶和多个年份产的普洱茶。配方普洱茶和标准普洱茶的LD50在10 g·kg^-1左右,说明普洱茶提取物属无毒和无致突变作用产品。普洱茶中的铝和其他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浓度限量。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存在曲霉、青霉、根霉、木霉、酵母、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急性毒性、重金属、致病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双江、景谷2种不同地区不同发酵阶段的普洱茶样品,研究不同发酵阶段普洱茶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影响,并对其茶多酚与氨基酸进行检测,从中探讨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在加工中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及探讨普洱茶保健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普洱茶原料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较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降低,发酵中期下降至最低点,发酵后期抑制作用又有所增强,成品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强。而茶多酚与氨基酸在整个渥堆加工过程中整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初步了解云南普洱茶中吡虫啉残留状况,从茶叶市场中随机选取了30份样品(10份生茶20份熟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吡虫啉残留量。结果显示,4份普洱生茶检测出吡虫啉,占总样品数的13.3%,但含量均未超出国家规定MRL0.5 mg/kg。普洱熟茶中未检出吡虫啉。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吡虫啉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用蒸馏水对这4份普洱茶样进行提取、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吡虫啉浸出率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浸出率都很低,浸提45 min后,其最高浸出率为6.59%。本研究为普洱茶的生产和健康饮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洱茶主产区双江、景谷、景东、镇康等地的原料及其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翻次的茶样进行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探究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指导普洱茶的加工,规范其加工技术,保证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随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同时测定不同来源的苦荞粉中芸香苷、槲皮素和山奈酚3种成分含量,并比较其差异。应用Agilent ZORBAX Extend-C18(5μm,4.6 mm×250 mm)柱,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5 nm,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表明,在不同来源的苦荞粉中,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以苦荞芽苗菜制作的苦荞粉,芸香苷、槲皮素的含量明显高于以荞麦叶、籽粒制作的苦荞粉,而山奈酚含量则以籽粒粉中的最高。由结果可知,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可节约时间和成本,且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苦荞粉的质量控制;用芽苗菜制作的苦荞粉中芸香苷含量最高,更适宜用来开发以苦荞粉为基础的各类食品。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普洱茶(熟茶)对酒精诱发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结构的影响;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KXL药物组、普洱茶(熟茶)(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试验大鼠采用液体饲料饲喂,每天定时经口灌胃受试样品,普洱茶组给予不同剂量普洱熟茶,低、中、高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0.5,1.0,2.0 g/kg,药物组灌胃KXL药品,灌胃剂量为0.15 g/kg,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每天均灌胃2 m L蒸馏水。每隔15 d,每组随机选取3只,做肝组织病理检测,试验观察期为60 d,结束后即牺牲试验大鼠并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及大鼠肝组织谷草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普洱茶低、中、高剂量组与药物组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ALT,AST活力(P0.01),通过试验大鼠标本和病理检测发现,普洱茶能改善由酒精引起的肝组织病变。通过试验可知普洱茶(熟茶)能够有效抑制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RP-HPLC)定量分析了柚子外、内皮中芦丁的含量,优化了柚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色谱条件:ODS-C18色谱柱(4.6 mm&#215;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体积比50︰50),检测波长为380 nm,流速为0.6 ml/min,柱温25℃。结果表明,芦丁在0.005~0.25 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0 137 004.099 7X+850.781 4,r=0.999 9;柚外皮中芦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RSD为1.156%;柚内皮回收率为98.2%,RSD为0.497%;测得柚外、内皮粉末中芦丁含量分别为1.69、0.54 mg/g。该方法具有样品处理简单、精密度高、分离度好等优点,能准确检测柚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四川紫金牛属药用植物的黄酮类活性组分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四川紫金牛属7种2变种药用植物的黄酮类活性组分,拟比较种与种间、同种不同入药部位之间的杨梅素、山奈酚和槲皮素的含量差异,探索紫金牛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与药用组分含量的相关性,为紫金牛属不同药材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色谱柱为Symmetry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4%的磷酸溶液(50:50);体积流量:0.8mL/min;检测波长:368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获得良好基线分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36231X-133956,r=0.9996;Y=45758X-53050,r=0.9995;Y=27569X-7263.5,r=0.9996;线性范围分别为0.064μg-1.920μg,0.084μg-2.522μg,0.061μg~1.841μg;回收率分别为98.19%、97.88%、99.58%;RSD均小于1.6%;四川紫金牛属7种2变种药用植物均含有杨梅素、山奈酚、槲皮素。在相同条件下圆齿组植物的槲皮素含量均高于锯齿组植物;同种不同人药部位中,叶的黄酮类各组分含量远高于根、茎;百两金及其变种大叶百两金的山奈酚含量远高于其他种,其叶含量达6.42~9.13mg/g,可作为山奈酚资源植物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普洱茶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普洱茶饮用的安全性,以不同种类的普洱茶为原料,绿茶为对照,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测得普洱熟茶、普洱生茶、曲茗绿茶的LD50分别为:9.6 g/kg,8.7 g/kg,6.2 g/kg。结果表明,普洱茶的急性毒性要比绿茶较低。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3个茶样都属于实际无毒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中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以及普洱茶的云南特级地方标准样和临沧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方法]茶叶样品经沸水浸提和透析等前处理,采用蒽酮-硫酸法和硫酸-咔唑法分别测定茶叶多糖的中性糖和酸性糖含量,用Bradford法分析蛋白质含量。[结果]绿茶的总多糖平均值接近39.58 mg/g,红茶为30.73 mg/g,普洱茶为60.12mg/g,约是红茶的2倍。普洱茶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约为18.57 mg/g,高于绿茶和红茶。[结论]3类茶中,均以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及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