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孙洪升 《农业考古》2005,49(2):244-249
唐宋时期,伴随着茶业经济的崛起和茶叶市场的扩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饮茶啜茗,茶叶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商品之一。学术界对唐宋的饮茶风习多有论述,但对茶叶消费的主体及他们各自的茶叶消费情况的探讨似不够深入。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种植和消费大国,茶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类作物,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的广泛大量种植,带动了茶农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茶叶出产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就茶叶种植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入世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茶叶市场不再封闭运行,在中国茶叶出口经历了持续多年的滑坡稍有上升之际,又面临着欧盟提高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对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冲击。中国传统的茶业经营方式将与国际先进的现代茶产业直接碰撞,只有顺应入世的客观需要和国际绿色消费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执行绿色质量标准,创立绿色品牌,实施绿色营销,才能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一、关于入世及欧盟提高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1关于入世目前,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影响不大。主要理由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茶的源产地,具有优越的原料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有近115万hm2茶园,59万t产量,77亿元的产值,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了实现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生产因素和市场因素,制定发展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使茶业走出低谷。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无公害茶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意识的增强,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止污染,清除公害,趋向自然化,成为社会对食品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生产无公害的茶叶是实现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符合当今消费的趋自然动向。要防止茶叶污染,…  相似文献   

5.
李墨 《当代农业》2014,(20):16-16
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休闲保健饮品,历史悠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企业受到自身限制及外国茶企的冲击,茶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年轻的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骨干以及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如何在这一部分人群中拓展茶叶的消费市场呢?一、解决消费便利的问题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普遍加快,不能要求消费者停下脚步、放下工作去泡茶、喝茶。  相似文献   

6.
许咏梅 《世界农业》2005,(10):15-17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主要产茶国和贸易国.中国的茶叶生产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中期.中国的茶叶贸易一直占据着垄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实行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使茶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目前中国茶叶居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之后位居第四位。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叶是世界上消费人群最多的无酒精饮料之一。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茶叶以其天然、健康、文化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正受到全球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全世界有54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叶,而消费则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是也农产品贸易中最为活跃的产品之一。本文对近年来世界及中国茶叶生产、贸易和消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对中国茶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曹爱民 《北京农业》2011,(6):193-194
中国茶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残标准的不断提升,对我国茶叶出口企业提出巨大挑战,就降低茶叶农药残留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茶叶多元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在我国被视为“国饮”,传统上是做为“饮科”之用,但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及消费者求新求变,追求新口味、新风潮,各类食品已朝多元化发展,茶叶也不例外。台湾茶业改良场为开创台茶发展新局面,扩大茶叶消费形态及促进茶叶消费量,近年来研究开发完成各类茶叶多元化产...  相似文献   

10.
唐代茶农生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亮 《农业考古》2005,(4):197-200
唐代是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华茶文化的发轫时期,因此吸引了当今众多学者对唐代茶业进行研究。回顾近二十年来诸贤所取得的成果,大家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茶叶生产、茶叶消费、茶叶市场、茶业政策等方面。而本文主要想对唐代茶农生活作一个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孙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29-1153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传统茶文化所赋存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新时期需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茶文化,这既需要继承原有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并需采用更广泛地手段予以传播,以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该从自然、人文资源着手阐述了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性和名茶品质独特性。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备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并以茶生态体验游、茶博馆研学游为例挖掘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09-3011
对传统川西茶馆文化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当下的川西茶馆功能日渐萎缩。可通过挖掘传统川西茶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川西乡村茶馆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社区自治结合起来,将乡村茶馆建设成为代表川西社会独特生活方式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基地,重塑川西茶馆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江苏茶史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祝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725-10726
结合相关史料,从自然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影响等方面对江苏的茶史文化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江苏茶业对礼仪文化、丧葬文化、陶瓷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章丽 《古今农业》2014,(3):78-83
饮茶风气在唐朝开始遍及大江南北,贩卖茶叶的利润大涨,于是茶叶生产贸易也在唐朝逐渐兴盛,唐政府开始对茶叶贸易进行干涉,从税茶到专卖制度,再到榷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茶叶利润与财政收入,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控制。不可避免,茶农以及贩茶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躲避赋税,经常进行茶叶走私贸易,进行私茶贩卖,与政府的茶税作斗争。然而,茶法愈严,茶叶走私贸易愈多,茶商的抗争也就愈加激烈。本文梳理了唐五代时期政府的茶法,同时探究了这一时期茶叶贸易中的走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45-14947
西湖龙井茶叶以色绿、味甘、香郁、形美四绝为我国十大名茶之首,除了当饮料品茗之外,还可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功能性作为调味料,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国菜肴中。在当今我国餐饮追求健康、时尚饮食的市场背景下,开发有机龙井茶茶菜,对弘扬我国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莉华  李涛  梁亦舟  王婷  熊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5092-15094
湖北宜昌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与三峡旅游结合开展三峡茶叶游。宜昌茶叶品质好,采花毛尖、萧氏茗茶、金香品雪为中国驰名商标,邓村绿茶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宜昌在茶叶的种植、加工等环节可以更进一步优化,以水电作为能源加工茶叶的方式应取代以煤为能源的加工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宜昌茶叶的内在品质。宜昌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应开发附加值较高的茶产品。  相似文献   

18.
宋代茶叶生产在唐五代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茶叶产地空间分布广阔;茶叶产量的提高;专业化生产的加强;名茶名品的增多。  相似文献   

19.
彭景元 《古今农业》2006,(4):101-10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阶段,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日益兴起的饮茶之风促使茶业更加兴旺,众多名茶争奇斗艳,各有拥趸;采茶及制茶场景精彩纷呈,一派繁荣景象;因气候、土壤、加工方法等不同,使茶的种类繁多,从而导致饮用方式和所使用的器皿也各不相同,但优质的器具逐渐得得到认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茶的许多功效,这些认识直至今天仍是正确的。文人士大夫对茶的认识与喜好,对当时饮茶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茶的诗歌,对我们认识当时的茶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祭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China there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and tradition with Tea Worship,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idea of soul worship and filial piety.The manifestations of tea worship are of great varieties.Tea worship has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in Chinese historical tea culture and has been accumulated with national spirit and social fashion.And it w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ast.Tea worship has been endowed with new cultural meaning in the new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