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Willd.exAdr.deJuss)Muell.-Arg.]20个3年生自由授粉后代群体为材料,对其包括产量在内的5个性状(即干胶产量、生长势、树皮厚度、乳管总列数和乳管口径)的遗传变异及选择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试验地点设置在巴西圣保罗州平多拉马(Pindorama)的北部中心试验站。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每小区种植10株。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后代群体之间在大多数性状上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p〈0.01)。产量、生势、树皮厚度、乳管总列数及乳管口径的基因型方差占各自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13.2%、12.3%、9.4%、3.4%和0.23%,其单株遗传力(h^2i)则分别为37%、35%、69%、10%和16%。性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与生势、树皮厚度及乳管总列数之间在基因型及表型上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以上分析资料,当从20个后代群体中遴选出2个最优群体时,干胶产量及生势2个性状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2.3%和6.8%。若从每一后代群体中选出2个最佳的无性系母株,则该2个性状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7.7%和9.1%。经过以上2个步骤的选择,该2个性状的遗传增益可分别达~U40%和16%。  相似文献   

2.
【目的】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属 资源约束性产业,其主要来源于巴西橡胶树,在已知的产胶植物中以 橡胶树的产胶量最高,质量最好。巴西 橡胶树以收获 胶乳为 主要经济产出,胶乳产量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影响因素较多,其表型值受遗 传效应和环境效应影响,为全面了解橡胶树野生种质资源产量与主要相关农艺性状的关系,对橡胶树干胶产量 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以期为橡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筛选以及新品种选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种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红星队的 13 份橡胶树野生种质资源产量及生长等 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与株次干胶产量相关的 8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茎围>干胶含量 >平均乳管个数>平均乳管列数>树皮厚度>茎围增长>侧脉胶等级>胶值比,对应权重分别为茎围 0.1380、 干胶含量 0.1338、平均乳管个数 0.1322、平均乳管列数 0.1264、树皮厚度 0.1205、茎围增长 0.1182、侧脉胶等 级 0.1178、胶值比 0.1143。综上,茎围、干胶含量、乳管数目、树皮厚度等性状与干胶产量的关联度较密切, 对株次干胶产量影响较大。【结论】在橡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应以茎围、干胶含量、乳管数量等性状为 重点,并兼顾其他性状对产量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和全姊妹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玉米沈综(旅)C_1群体进行改良,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及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对群体的改良是有效的,半姊妹、全姊妹改良群体分别比沈综C_0群体产量提高28.7%和23.7%,达到极显著(0.01)和显著(0.05)差异水平,HC_2、FC_2两群体间产量差异没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半姊妹改良方案较全姊妹改良方案的实际遗传增益大,二者分别是11.72%和7.37%,其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3.42%和4.27%。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其贡献大小也不尽相同,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尤其是半姊妹轮回选择导致群体的遗传变异更趋狭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Eberhart及Russell模型(1966)就7个橡胶无性系在巴西圣保罗州5个不同植胶环境中的茎围生长和干胶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试验中茎围生长及干胶产量分别测定了10个和4个年份。研究结果显示,年份×地点及地点为基因型×环境互作的主要变异来源。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GT1和IAN873分别为茎围生长和干胶产量稳定性最高的无性系,其回归系数均接近1(β=1),并且都具有最低的离回归均方(Sdi^2)。不仅如此,二者的决定系数(R^2)分别高达89.5%和89.8%,也印证其稳定性非常之高。相比之下,无性系PB235、PB261和RRIM701在茎围生长,以及GT1在干胶产量上的回归系数6均显著大于1,故在该2个性状上这些无性系各自都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MTDFREML法估计大白母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运用多性状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multiple traits derivative free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MTDFREML),对湖南正虹种猪场和益阳市农科所种猪场(益农种猪场)大门母猪1998—2004年的共7736胎次的繁殖性状育种记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2个猪场繁殖母猪的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初生窝重(LWB)和21日龄窝重(LW21)的遗传力分别为0.23,0.18,0.21,0.27,母体遗传效应占表型方差百分率为0.09—0.15,窝效应占表型方差百分率为0.08-0.38.繁殖性状间遗传相关为0.37—0.78.永久环境相关为0.80—0.93。表型相关为0.32~0.88.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1986年定植于大田鉴定评价圃的14份橡胶树新种质的产量、乳管数及生长势等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3、7和9号的生长势优于对照品种RRIM600,其中,7、9号种质的平均茎围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Amazon野生橡胶树种质干胶产量均不及对照品种RRIM600,最好的1份种质平均干胶产量3.6kg/株,为对照品种RRIM600的88.7%,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除10、12和13号3份种质的乳管数相对较优外,其它新种质的乳管列数和乳管个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综合评价1、3、7和9号种质生长较快,9号种质产胶潜力相对较好,10、12和13号3份种质其乳管数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7.
为对玉米群体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对其进行限制性选择的株型改良以及确定合理的选择指数是群体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选择强度,有效群体和环境条件均一致的条件下,对玉米(Zea mayL.)沈综基础群体和(S1)C1群体实施两种方案的轮回选择,得到半同胞家系HC2群体和全同胞家系FC3群体,同时对产量组成性状,植株性状及抗病性进行表型选择,结果表明,在HC2群体中,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的通径系数总效应分别为:0.579,0.415,0.363,0.311,0.293,在FC3群体中,分别为0.511,0.317,0.578,0.014,0.368。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群体植株性状获得的遗传增益不尽相同,营养体的生长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籽实产量主要目标,对沈综(长穗)C1群进行了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轮回选择。通过对诸群体的产量比较试验,分析和比较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产量和其它性状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轮回选择的效果是显著的,选择后的全姊妹群体(FC2)小区平均产量比C0群体增产16.79%,达1%显著水平,半姊妹群体(HC2)比C0群体增产13.59%,达5%显著水平。产量实际遗传增益,FC2,HC2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9.
粳稻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5年和2006年调查了粳稻品种丙8979与C堡及其杂交后代通过一粒传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F7:8和F8:9)370个株系主茎穗一次和二次枝梗数的表型分布,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这2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2年的数据均显示,一次枝梗数性状受2对连锁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和4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1%和41%;二次枝梗数性状均受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和6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和12%。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种源区内林分遗传变异及其阶段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福建马尾松优良种源区内,密集布点,选择林分,进行林分的遗传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优良种源区内林分间在树高、胸径、材积等调查性状上有着极显著的差异。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的平均遗传方差分量为26%,轮盘数具有较高的分量(73.06%)。13个参试的初选林分,绝大多数比当地商品种长得快,在优良种源中再进行优良林分选择的材积、胸径、树高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42.47%、20.42%和13.21%。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杂种F_2代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杂交组合的F_2、F_1;群体及相应的亲本为材料,对组合F_2代的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性状的遗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值,计算和分析了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与单株粒重有较高的遗传正相关,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间具有中低度遗传负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表现因组合不同而不同。(2)收获指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值较高,而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值较低。广义遗传力值因组合不同而表现有差异.(3)株高、生物学产量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均小于100%.收获指数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平均为110%.并且在生物学产量表现高的组合,其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更高,达14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推导了由一群体随机抽取出t个基因型的单因素遗传设计中不同田间试验设计(单向分类及一年一地、一年多地、多年多地的随机区组)所估计的遗传参数的抽样方差,包括单性状遗传力和表型、遗传、环境方差及两性状间相应协方差、表型相关系数、遗传相关系数、环境相关系数、相关遗传力等相关遗传参数的抽样方差。  相似文献   

13.
长白落叶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同工酶分析技术对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天然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3种酶系统(GOT、MDH、EST)、7个位点对11个天然群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所有位点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3.9%、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6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206、且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状态;群体的分化程度较低.90.4%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9.6%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724:而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中.73.8%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26.2%的变异来自群体间。长白落叶松群体在酶位点和表型性状上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母体遗传对蛋壳厚度表型变异的影响,剖析蛋壳厚度遗传参数动态变化规律,采集白莱航鸡×绿壳蛋鸡资源群体亲代及F1、F2代蛋壳厚度数据20 834条,利用WOMBAT软件分别以单性状和多性状动物模型分析表型方差组分。结果表明:批次和亲代品种效应对统计蛋壳厚度有着重要影响,将其列入固定效应;资源群体蛋壳厚度受母体遗传影响,加性与母体遗传存在较强负遗传相关;不同周龄蛋壳厚度表型相关系数为0.27~0.53,遗传相关系数为0.76~0.99,相邻周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结果提示资源群体蛋壳厚度遗传力属于中等偏下,通过中长期选择才能有效获取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植株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mira等10个马铃薯品种的22个杂交组合无性一代的植株生长势等7个植株性状的群体遗传参数和配合力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晚疫病抗性的亲本加性遗传效应达90.6%;开花性、茎色分离、株高分离、株形分离等4个植株性状的亲本非加性遗传效应分别为72.3%、80.1%、81.5%、93.0%;植株生长势和花色分离的亲本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均很重要,其加性效应分别为45.2%、47.9%,非加性遗传效应分别为54.8%、52.1%。两个亲本(至少有一个)一般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后代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而双亲具有一般配合力平均值的杂交组合的群体表现优于双亲一般配合力都很低的杂交组合。根据亲本配合力可以有效预测杂交组合后代群体的遗传表现。  相似文献   

16.
将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杂交种的29个性状指标按农艺、产量、品质3种类型进行划分,采用MINQUE统计方法及加-显模型(AD)对连续2a的大田试验数据进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29个性状的加性、显性、环境方差及方差总量均呈0.01或0.05显著水平,均表现为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2)化学诱导型杂交种F1、F2代具有显著的群体平均优势、群体超亲优势,且在F1、F2代群体平均优势、群体超亲优势均表现为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F1代比较,农艺性状在F2代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分别降低43.52%和60.80%,产量性状分别降低49.84%和67.35%,品质性状分别降低53.19%和40.78%。(3)3类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均大于95%,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显性方差比率分别为83.01%和70.03%,而品质性状的加性方差比率则为81.21%。(4)29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平均值为0.95,狭义遗传率表现为品质性状(平均值为0.76)产量性状(平均值为0.19)农艺性状(平均值为0.16)。(5)杂交种性状与亲本性状的相关性大小为杂种优势高亲超亲优势母本双亲均值父本低亲双亲差值。  相似文献   

17.
对15个30年生以上红松园天然优树无性系的球果数量方差分析表明.无性系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最优良无性系是14号,球果数量大于群体平均值157%。遗传力为0.86,若从15个无性系中选出最好的1个无性系进行有无性繁殖后代,在30年时能获得103%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8.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40日龄大黄鱼的体长和体重遗传力,通过巢式平衡设计和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了5个半同胞家系和15个全同胞家系,利用SAS9.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体长和体重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大黄鱼鱼种阶段体重和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29和0.31.t检验显示两个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均不显著,且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大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非加性效应或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黄麻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我国南方五省黄麻地方品种纤维产量、品质及生育期方面12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根椐这些性状的表型、遗传型方差及协方差,估算了各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剖析了黄麻地方品种自然群体各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性、选择潜力和预期效果及其各性状间的表型、遗传型相互关系与相对重要性。表型与遗传型通径分析,揭示了构成黄麻单株干皮产量和纤维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主茎分枝离地高度与鲜皮厚度。  相似文献   

20.
用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原始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农艺性状进行两轮表型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改良群体的株高,而单株穗数和产量略有增加。相关农艺性状呈程度不等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变异。对不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株高、穗长的遗传方差,而增大和维持了单株穗数、粒数和产量的遗传方差。对可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群体所有性状的遗传方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