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蒋自立  李春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46-5949
[目的]探讨黄颡鱼嗜水气单胞菌对草鱼幼鱼肝、肾和脾的影响,从而为预防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相互感染及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从患败血症的黄颡鱼脾脏中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然后,用半致死浓度的分离株感染草鱼幼鱼,取病鱼的肝、脾和肾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鱼体肝、脾和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肝呈灰白色,实质结构明显被破坏,肝血管内血细胞减少,肝细胞肿胀、浑浊;肾间质比例增大,肾小管和肾小体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脾呈暗紫色,内部大量充血,脾淋巴细胞坏死,大量的棕色"小结"充斥于整个脾脏之中。[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导致草鱼幼鱼的肝、脾和肾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与本地黄颡鱼正杂交,黄颡鱼生长速度快,形态特征好,当年可达到125g/尾。  相似文献   

3.
瓦氏黄颡鱼肝和胰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瓦氏黄颡鱼肝脏和胰腺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间肝细胞内糖原颗粒减少,脂滴分解;肝细胞具有明显的双态现象,依据细胞质电子密度的高低可区分为“L”型肝细胞和“D”型肝细胞。偶见双核肝细胞;2-3个相邻的肝细胞间形成毛细胆管;相邻肝细胞质膜连接处有紧密连接结构,肝细胞与毛细胆管、终末胆小管和肝血窦接触面则有许多微绒毛。胰腺腺泡细胞锥形,内含异常发达的粗面型内质网和核糖体,泡心细胞、成纤维细胞清晰可见;内分泌部细胞经组织化学染色。可分为A,B和D细胞3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简并引物扩增得到瓦氏黄颡鱼肝型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cDNA片段,长度分别为335、425 bp;获得的111、114个氨基酸残基与鲤鱼(Cyprinus carpio)肝型、斜齿鳊(Rutilus rutilus)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81%和85%,表明克隆所得序列均为瓦氏黄颡鱼脂肪酸结合蛋白.定量PCR分析表明,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均是肝型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Pentraxin 3(PTX3)在鱼类中的作用,克隆得到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PTX3基因,并对其序列结构特征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异育银鲫PTX3序列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构成,编码453个氨基酸。异育银鲫PTX3蛋白的前22aa为信号肽,241~453aa为PTX结构域;在PTX结构域有一个非典型的Pentraxin信号。同源进化分析发现,异育银鲫PTX3与其他鱼类聚为一支,且与斑马鱼最为相似(79%);两栖类和哺乳类各自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TX3在异育银鲫的心脏、肝脏、脾脏、头肾、体肾、鳃、脑、肌肉、肠、血液、性腺等11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肝脏、脾脏、头肾、肠和血液中PTX3mRNA水平都显著上调。在感染后3h,脾脏中PTX3 mRNA水平即出现显著上调;感染后6h,血液中PTX3mRNA水平即达到了峰值。这些结果表明,PTX3作为急相反应蛋白在鱼类受到病原侵袭中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自然感染病例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变异毒株的致病特点,为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对临床感染病例的肺脏、脾、肾、淋巴结等组织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病理结构变化的观察。PRRSV变异毒株的病理损伤以间质性肺炎和全身性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伴有肝、脾、肾、心脏、胃和肠等器官的变性坏死;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结及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均被不同程度的感染,并含有大量病毒包涵体。研究表明,PRRSV变异毒株的组织嗜性与中国典型毒株ch\|1a相比已有较大的改变,其感染会引起全身性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7.
菜豆毒性分析及毒性预测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细胞水平分析不同品种菜豆对小鼠细胞的毒性,建立菜豆毒性预测模型,为菜豆低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已测定抗营养因子含量的27个品种的菜豆,通过匀浆、离心、超滤浓缩制备菜豆浸提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利用MTS法分析菜豆浸提液对小鼠淋巴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合27个菜豆品种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以小鼠细胞生长影响率为依变量,抗营养因子含量为自变量,SPSS软件强行进入4个变量,得到多元回归方程,并经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一元回归方程,从而建立菜豆毒性预测模型。以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验证菜豆毒性预测模型的可行性:选择高、中、低3个毒性等级共6个菜豆品种,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处理小鼠,以灌胃菜豆浸提液的小鼠为试验组,灌胃生理盐水的小鼠为阴性对照组,灌胃菜豆植物凝集素标准品的小鼠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死亡情况,统计一周内小鼠死亡率,解剖观察各组小鼠脏器改变,并取各组小鼠肝脏、脾脏、肾脏、胃、小肠等器官组织制备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分析。【结果】MTS检测结果显示,27个菜豆品种的浸提液对小鼠淋巴细胞生长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影响率最低为13.77%,最高为85.23%,且不同菜豆品种浸提液对小鼠淋巴细胞影响率差异显著;此外,菜豆植物凝集素的含量是菜豆浸提液对小鼠淋巴细胞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抗营养因子含量测定结果,得到多元回归方程Y=-20.88+4.902X1+0.258X2-3.506X3+18.298X4,经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一元回归方程Y=30.837+4.5X1,建立了菜豆毒性预测模型。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菜豆浸提液对小鼠一周内致死率与其对小鼠淋巴细胞生长影响率呈正相关,高温灭活后的致死试验表明菜豆鲜荚的主要致死成分为蛋白类物质。灌胃后的试验组小鼠在生理行为表现上与阳性对照组小鼠一致,均呈现行动迟缓、皮毛暗淡无光、眼微睁无神、食欲减退、轻微腹泻症状。解剖小鼠发现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肝脏发白或伴有淤血点,脾脏肿大、肠胃水肿、薄膜紧张、肾脏水肿。病理分析表明试验组小鼠与阳性对照组小鼠各脏器的组织细胞均有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局部水肿充血、炎性浸润以及部分细胞坏死,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说明,建立的菜豆毒性预测模型可用于菜豆毒性水平预测。【结论】建立了菜豆毒性预测模型,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为从大量样本中选育低毒菜豆品种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重庆地区仿生态养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鳖的肠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PS01,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中华鳖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16S rRNA和gyrB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该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同为一枝,相似性分别为99.7%、98.7%;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胰和肠均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以肠、肝脏、脾脏3个组织病变最为严重,肠绒毛大部分坏死脱落、肝细胞肿胀、胞核空泡化、脾脏红白髓混合分布、胰脏和肾脏轻度病变、胰腺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其余组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药敏试验表明,菌株PS01对多西环素等1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等3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为中华鳖的致病菌,其对30 g左右的中华鳖半致死浓度为9.3×104 CPU·g-1,有较强的致病性,可造成中华鳖多个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RT-PCR方法克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肝脂酶cDNA序列片段,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瓦氏黄颡鱼肝脂酶cDNA片段长1065 bp,编码353个氨基酸.肝脂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62%-100%.瓦氏黄颡鱼肝脂酶氨基酸残基包含糖基化位点、催化位点、催化中心三联体位点、脂质结合位点和多肽"盖"等主要结构区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肝脂酶与草鱼、鳙、斑马鱼肝脂酶聚为一支.因此,瓦氏黄颡鱼的肝脂酶在鱼类进化中较为保守.  相似文献   

10.
江黄颡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赵鑫  黄凯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448-4450,4480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江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并进行相关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江黄颡鱼肌肉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35%(占鲜样的比例,下同),占氨基酸总量的40.04%;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6.43%,占氨基酸总量的40.58%;人体半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37%,占氨基酸总量的8.64%;必需氨基酸中除了亮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FAO/WHO评分模式;赖氨酸含量高于鸡蛋蛋白标准模式;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67;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较其他食物高。江黄颡鱼氨基酸含量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UCP2基因和UCP3基因在安格斯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UCP2和UCP3基因在安格斯牛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背最长肌和皮下脂9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表明:UCP2和UCP3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UCP2在肺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次为脾脏和肾脏,其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除肺脏外的其他组织(P<0.01),其余组织的表达量虽有差异,差异不显著(P>0.05);UCP3基因在皮下脂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1),其次为肾脏和肺脏,背最长肌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肠、小肠、心脏、肝脏和脾脏组织(P<0.01),其余各组织的相对表达量较低.通过对UCP2和㈣基因在安格斯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揭示这两个基因在安格斯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拓展UCP2和UCP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为安格斯牛的育种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3.
江黄颡鱼鱼苗与雌雄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江黄颡鱼鱼苗、雌雄亲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变化,以期为优化江黄颡鱼的饲料配制和饲养方式、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江黄颡鱼鱼苗、雌性和雄性鱼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是63.00%~69.00%,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是31.00%~37.00%;在鱼苗、雌雄性亲鱼肌肉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In-9、C18:0、C16:1、C22:6n-3、C22:5n-3、C18:3n-3.江黄颡鱼鱼苗、雌性和雄性亲鱼中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江黄颡鱼在代谢不同生长时期,是以饱和脂肪酸和短不饱和脂肪酸为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鱼苗和亲鱼的肌肉脂肪酸组成种类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有效防治漠斑牙鲆疾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研究了导致漠斑牙鲆患病的病原。[结果]镜检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无荚膜,无芽孢,大小多为(0.5~0.9)μm×(1.1~2.0)μm。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浅灰色、直径约0.5—1.0mm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浅乳白色菌落,其中可见狭窄的B溶血环;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中间黑色、周边透明的圆形小菌落。腹腔注射菌悬液的漠斑牙鲆在7d内全部死亡。从发病漠斑牙鲆的肝、肾和脾等组织中可分离出与原病原菌一致的菌株,经再次感染又可分离到该菌株。[结论]所分离的3株病原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具有原发病病原学意义及强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6.
饥饿状态下瓦氏黄颡鱼氨氮排泄及鱼体生化组成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饥饿状态下,对瓦氏黄颡鱼的氨氮排泄率和鱼体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的氨氮排泄率在饥饿前期先升高后下降;在饥饿10~20 d氨氮排泄率无显著变化;20 d后氨氮排泄率呈下降趋势.饥饿鱼体取样结果显示,饥饿前鱼体的蛋白质、脂肪和灰份的含量分别为总体重的13.56%、21.84%和2.3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灰份含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在饥饿初期显著下降.在饥饿半致死时,蛋白质、脂肪和灰份的含量分别为总体重的7.14%、4.81%和3.92%.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患溃疡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典型溃疡病的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取样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细菌(YFHS01、YFHS02、YFHS03和YFHS04)对健康黄颡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其中YFHS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YFHS02、YFHS03和YFHS0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病原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不敏感;对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黄颡鱼体表溃疡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从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病灶处筛选病原菌,结合药敏性试验、侵染路径及宿主相关指标分析,以期了解该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从病鱼肾脏部位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B8,对鲟鱼、罗非鱼和斑马鱼均有较强的致病性。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金黄杆菌,B8菌对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等10种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新霉素和红霉素敏感。侵染路径结果显示B8菌首先定殖在粘膜组织(鳃和肠),然后是淋巴组织(肝、脾和肾),各组织定殖菌量在48 hpi达到峰值,然后呈缓慢下降。肠道炎症因子IL-1β表达水平呈先上升(24 hpi为峰值)后下降趋势,在12~48 hpi间较未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头肾溶菌酶和ROS活性表现出类似趋势(48 hpi为峰值),在感染的24~48 hpi间较未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首次报道了鲟鱼源致病株金黄杆菌,通过其致病性研究为西伯利亚鲟金黄杆菌引发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瘦素受体基因(LEPR)在贵州白山羊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EPR基因在贵州白山羊心、肝、脾、肺、肾、肠、背肌、腿肌和皮下脂肪9个组织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LEPR和内参基因GAPDH的熔解曲线均呈单一峰形,说明所选条件可准确定量LEPR基因在贵州白山羊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具体表达量为脂肪脾肺背肌肠肝肾心腿肌。  相似文献   

20.
采用RT-PCR方法对大白猪的RxRα基因在1日龄、90日龄、180日龄、270日龄和360日龄的心、肝、胃、睥、肾、肺、大肠、小肠、肌肉、子宫、卵巢共11个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XRα mRNA在大白猪的肾脏、肺、小肠和肌肉组织中持续表达,而在心脏和子宫表达水平较低,1日龄时表达RXRα mRNA的组织最多,同时表达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