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毛叶丁香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萃取剂、萃取时间以及萃取温度对叶片中叶绿素萃取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单一萃取剂时,95%乙醇、80%丙酮、95%DMF对叶绿素的萃取效果较佳,叶绿素的含量分别为1.2440、1.5692和1.6129mg/g;使用混合萃取剂时,80%丙酮与95%DMF的比例为1:2效果较好,叶绿素含量为1.4072mg/g;最佳萃取时间为0.5h;最佳萃取温度为0℃。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光光度法对螺旋藻中叶绿素含量进行检测,运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在不同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萃取剂条件下对叶绿素进行样品前处理,再对含量进行测定。萃取温度对测定螺旋藻中叶绿素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测定其含量的适宜萃取温度为20~22℃;萃取时间对测定螺旋藻中叶绿素含量也具有影响,利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的适宜萃取时间为1.5~2h,比原来的8h大幅减少;此外,萃取剂对螺旋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萃取剂不宜选择单一的有机溶剂,通过不同的体积比混合乙醇和丙酮后,能够促进叶绿素检测结果含量明显提高,通过实验发现,最适宜的萃取剂为1:1:1的乙醇(分析纯)、丙酮(分析纯)、乙醚(分析纯)混合剂。  相似文献   

3.
软化工艺对蚕沙叶绿素萃取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祥元  沙鹏  高坤  周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56-13557
[目的]优化影响蚕沙叶绿素萃取效率的软化工艺参数。[方法]以蚕沙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萃取蚕沙中的叶绿素,并以叶绿素a萃取效率为指标,比较软化剂用量及软化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获得最优软化工艺。[结果]当软化剂NaCO3(0.05 g/ml)用量0.84 ml、软化10 min时,蚕沙中叶绿素的萃取效率最高,可达13.56 mg/L(6.78 mg/g)。[结论]该研究不仅为蚕沙叶绿素萃取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还有益于理解蚕沙软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以蚕沙为原料,丙酮比乙醇为2 1的混合溶液为萃取剂,采用微波辅助法萃取蚕沙叶绿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微波压力、微波时间、微波功率等主要工艺参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并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其最优工艺条件为:微波压力为0.4 MPa,微波时间为50 s,微波功率为300 W。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蚕沙叶绿素a的浓度可达到14.325 mg.L-1。  相似文献   

5.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简易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80%丙酮和95%乙醇两种有机溶剂作萃取剂,测定了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浸提母液在暗保存下降解后的叶绿素含量,并对两种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色素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丙酮和酒精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的各种色素含量。结果表明,阳生植物色素含量为叶绿素a叶黄素叶绿素b胡萝卜素;阴生植物色素含量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两者的植物色素含量是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其中一品红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含量均为最高,吊兰的胡萝卜素为最低,其他色素均为四季海棠的含量为最低。  相似文献   

7.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丙酮和酒精进行萃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几种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植物中,总叶绿素含量趋势为:月季>美洲合欢>合果芋>沿阶草>喜荫花>黄素梅.可见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差异,从而使它们的外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通过热乙醇萃取分光光度法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主养模式、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crucian)主养模式、多品种混养模式池塘水体叶绿素a含量进行测定,探讨池塘养殖模式对水体环境叶绿素a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池塘养殖模式水体叶绿素a含量周年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异育银鲫主养模式下水体全年叶绿素a含量偏高,多品种混养模式下水体叶绿素a含量稍低,黄颡鱼主养模式下水体叶绿素a含量最低;养殖池塘中的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规律与自然界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冯青英  陈盛  程麒  雷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98-14399,14413
[目的]利用热乙醇法提取浮游植物中叶绿素a。[方法]对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对比试验探寻热乙醇法提取叶绿素a的最佳温度和反应时间,同时与现行规范法进行比较。[结果]用热乙醇法提取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a,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萃取温度为75℃时,用热乙醇加热3 min提取时,叶绿素a提取效率最高。规范法和热乙醇法提取的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热乙醇法且比规范法提取效率更高。[结论]该研究为地表水浮游植物中叶绿素a的提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杏叶叶绿素的荧光特征及其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新鲜银杏叶为材料,采用混合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并用分光光度法对银杏叶叶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比较不同月份银杏叶叶绿素的含量,得到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银杏叶叶绿素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和磷光寿命。[结果]银杏叶叶绿素有2个特征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691和718 nm处,在2个发射峰处的磷光寿命分别为8.61和8.21μs;在不同月份的银杏叶中,叶绿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7月、4月、11月,但叶绿素a/b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4月、11月、7月。[结论]该研究为银杏叶叶绿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绿茶产品品质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绿茶为原料,通过改进的CTAB方法来提取分离绿茶总DNA。并利用所得绿茶DNA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0个绿茶产品进行鉴定。[结果]所采用改进的CTAB微量提取DNA法,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绿茶总DNA,1.0g茶样DNA含量在101~498μg/g之间,平均249μg/g。采用I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ISSR标记能有效地区别不同的绿茶产品。[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绿茶分子鉴定技术提取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香气提取方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顶空吸附法(HSA法)和减压蒸馏萃取法(VDE法)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其中SDE法和HSA法的影响较大,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但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经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休的滋味,其次是HSA法,而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五指山绿茶为原料,研究绿茶汁的浸提工艺和绿茶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浸提条件为:茶水比i:70(g/mL),浸提温度85%,浸提10min,所得的茶汁感官品质良好。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绿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0.05%,蔗糖添加量190g/L,初始pH值4.0,发酵温度28℃。在此条件下生产的绿茶酒色泽黄绿透明;酒香淡雅,茶香怡人;酒体丰满,酸甜适口;具有本品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绿茶无热浸提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绿茶为原料,以传统工业化应用的茶叶浸提方法作对照,在获取绿茶无热浸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得率可以达到传统水提浸出得率的基础上,通过茶水比与浸提时间的正交试验,从茶叶品质成分浸出得率、产品冷溶性方面,优化筛选了绿茶无热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增大茶水比、延长浸提时间,绿茶无热浸提的品质成分得率完全可以达到传统浸提的效果.采用茶水比1:90、1次浸提2.0 h是绿茶无热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水浸出物、氨酸酸、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咖啡碱的浸出量分别为传统浸提的1.03倍、1.26倍、1.05倍、1.06倍、1.09倍、1.04倍,同时,茶无热浸提液的感官品质及其加工品冷溶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并比较由8个品种(茂绿、翠峰、龙井43、迎霜、福鼎大白茶、鸠坑种、白叶1号、薮北种)茶树春季和秋季鲜叶制成的超微绿茶粉的粒径参数、色差数值和内含成分,联合感官审评结果,以期筛选出适制超微绿茶粉的茶树品种和采制季节。结果表明,由龙井43春茶制成的超微绿茶粉粒径最小,由翠峰春茶制成的超微绿茶粉颗粒最均匀;由翠峰春茶和福鼎大白茶春茶制成的超微绿茶粉色泽最纯净艳丽;由福鼎大白茶春茶和龙井43春茶制成的超微绿茶粉氨基酸含量最高,而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低;由薮北种春茶、迎霜秋茶和福鼎大白茶秋茶制成的超微绿茶粉审评总得分最高。综合分析后认为,龙井43、翠峰、福鼎大白茶和薮北种茶树的春茶适制超微绿茶粉,迎霜和福鼎大白茶的秋茶可用于制作饮用型超微绿茶粉。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工艺对信阳夏季茶叶进行加工,利用理化分析及感官审评比较各样品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摊放4~6 h,杀青180℃~220℃制得的夏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杀青方式对秋季绿名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秋季不同品种茶鲜叶进行绿茶杀青工艺试验,从杀青叶叶象、成品茶感官品质和内含物3个方面分析了杀青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认为:微波、汽热杀青能很好地保持绿茶色泽和提高茶叶鲜味品质,更适于秋季绿名茶的杀青工艺,锅炒杀青虽然熟粟香更明显,但对于叶质较厚的中、大叶种,不容易杀透、杀匀,而且苦涩味较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柠檬汁用量对绿茶茶汤感官品质及速溶柠檬茶粉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绿茶和柠檬为主要原料,分别经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制得速溶柠檬茶粉,考察柠檬汁添加量对绿茶茶汤及速溶绿茶粉品质的影响。[结果]柠檬汁与茶汤比为1∶19时的口感最佳;柠檬汁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茶汤色泽加深和茶多酚含量降低;经喷雾干燥(进口温度为170℃,出口温度为80℃,流速为3 m L/min)和真空冷冻干燥(升华干燥参数:冷阱温度-45℃、真空度60 Pa)制得的速溶柠檬果茶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结论]柠檬汁用于速溶绿茶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产品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在保证绿茶品质前提下延长杀青叶贮存时间的最佳方法,通过滚筒加微波叠杀技术,采用自然、送风、低温条件下贮存杀青叶,研究绿茶叠杀后多酚氧化酶(PPO)和含水量的变化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摊放1h时PPO酶活性最高可达25.0%;11 h时PPO酶活性下降幅度分别为10.9%、47.0%和83.7%.贮存前期,PPO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作用大,温度是影响PPO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低温摊放PPO酶活性下降最快,其成品茶品质优于送风摊放的.当PPO酶活性和含水量降到一定程度时,含水量对成品茶加工时品质影响的作用增大.表明采用叠杀法杀青不能完全钝化绿茶的PPO酶活性,送风摊放和低温摊放均能在保证绿茶品质的前提下延长杀青叶存放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