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旋毛虫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试验随机将100只Balb/c小鼠分成空白组、旋毛虫组、荷瘤组、旋毛虫+荷瘤组,每组25只。旋毛虫+荷瘤组小鼠在感染旋毛虫后的第7天(试验第7天)接种小鼠肝癌H22细胞,荷瘤组与旋毛虫+荷瘤组小鼠接种肝癌H22细胞的时间相同。在试验第28天,荷瘤组和旋毛虫+荷瘤组均处死10只小鼠用于计算抑瘤率。在试验的第7,14,21,28,35天每组各处死3只小鼠并收集脾细胞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小鼠脾脏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荷瘤组相比,旋毛虫+荷瘤组的抑瘤率为62.65%(P0.05),旋毛虫感染有效抑制了H22肿瘤的生长。旋毛虫+荷瘤组IL-2、IFN-γ的表达量于第7,14,21天明显升高,与空白组和荷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旋毛虫+荷瘤组IL-4的表达量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说明旋毛虫感染早期诱导宿主产生Th1细胞因子IL-2、IFN-γ以及后期诱导宿主产生Th2细胞因子IL-4可能抑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小鼠S180腹水瘤为动物实验模型,初步探讨了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低能激光照射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外周血IgG含量的影响。在BALB/c小鼠腹腔接种S180瘤细胞5d后,分别应用11 00,14 67和22 00J/cm2三种剂量LELT照射荷瘤鼠内眼角,同时联合应用化疗药物环磷酰胺,以观察二者联合应用对小鼠S180荷瘤鼠外周血IgG含量的影响。肿瘤接种后第8天时,由于CYT的应用,CYT单纯治疗组及CYT/LELT联合治疗组IgG含量较肿瘤对照组均有显著的下降(P<0 01),但第12天时,CYT/LELT联合治疗组IgG含量显著高于CYT对照组(P<0 01,P<0 05)。结论:适当剂量的低能量激光照射可改善CYT对小鼠外周血IgG含量的抑制效应,从而调节环磷酰胺对荷瘤鼠化疗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BALB/c小鼠结肠癌皮下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将2×107个/mL人结肠癌细胞(HCT-8)悬液0.2 mL接种于BALB/c小鼠皮下,记录荷瘤生存时间,观察接种瘤生长及转移情况,死亡后解剖并做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皮下转移发生率为94.00%(47/50),淋巴结转移率为96.00%(48/50).荷瘤鼠平均生存时间(60.20±7.60)d,病理结果提示,转移部位肿瘤细胞与接种部位肿瘤细胞结构相似,符合低分化腺癌的特征.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小鼠结肠癌皮下转移动物模型.为结肠癌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评价流产布鲁氏菌疫苗株免疫保护力的小鼠模型,选取6周龄雌性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n=40):A19免疫攻毒组、非免疫攻毒组和PBS对照组。A19免疫组腹腔接种BALB/c鼠A19 5.0×104 CFU,非免疫攻毒组和PBS对照组均接种PBS液0.2 mL。免疫后45 d,A19免疫攻毒组和非免疫攻毒组BALB/c鼠以3.0×104 CFU剂量的2308强毒株攻击,攻毒后15和45 d分别剖杀小鼠,取小鼠脾脏称重、细菌分离、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表明,攻毒后15 d,A19免疫攻毒组与未免疫攻毒组和PBS对照组之间克脾指数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45 d,A19免疫攻毒组与PBS对照组的克脾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未免疫攻毒组克脾指数差异显著(P<0.05);免疫攻毒组的小鼠组织病理变化明显轻于未免疫攻毒组。结果表明,用BALB/c鼠为试验动物,以A19为疫苗参考株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可以应用于牛型布鲁氏菌疫苗免疫保护力评价。  相似文献   

5.
选取18只BALB/c小鼠进行旋毛虫灌胃,随机分为3组。以12只同种小鼠作为对照,也随机分为3组。于灌胃后7,14,28 d将小鼠处死并收集十二指肠与空肠组织。提取肠道组织总RNA并反转录为c DNA,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探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肠道炎症的变化和恢复过程中,内质网应激IRE1信号通路中GRP78、IRE1、XBP1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感染旋毛虫后7 d,空肠中IRE、GRP78以及XBP1基因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并在14 d时达到峰值,尤其以GRP78的表达量升高最为显著(P0.01),而在28 d时回落,但仍然略高于对照组。然而,感染组小鼠十二指肠的IRE1、GRP78以及XBP1基因的mRN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旋毛虫经肠道感染小鼠后,参与UPR的标志性分子GRP78、IRE1和XBP1在空肠组织的表达有明显变化,它们的上调和回落与旋毛虫感染后肠道炎症的变化和恢复过程一致,提示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参与了旋毛虫肠道感染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犬新孢子虫Nc-GFP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用Vero细胞培养的犬新孢子虫速殖子,腹腔接种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情况,脱颈处死濒死期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脑组织,接种Vero细胞进行连续培养,并提取脑组织DNA进行NcMAG1基因的PCR鉴定。结果显示:BALB/c小鼠接种犬新孢子虫Nc-GFP株速殖子后,先后出现被毛逆立、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小鼠脑组织接种Vero细胞14 d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的犬新孢子虫Nc-GFP株速殖子和包囊;小鼠脑组织经NcMAG1基因的PCR检测,扩增出1 047 bp的目的基因条带,经测序与GenBank中发表的NcMAG1(EF580924.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本试验成功地从BALB/c小鼠脑组织中分离出了犬新孢子虫Nc-GFP株,为Nc-GFP株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腹腔途径用体内含有荧光蛋白的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感染后采其脏器做冰冻切片,荧光染料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经PCR鉴定,结果显示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小鼠后,主要分布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另外,成功建立了利什曼原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感染蜥蜴利什曼原虫后BALB/c小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感染13 d内,BALB/c小鼠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呈波浪状增殖。这一结果为研究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人和动物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方法及疫苗研制等方面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苦参碱对微小隐孢子虫体内外感染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犬肾细胞(MDCK)模型和BALB/c小鼠模型,研究了苦参碱(MT)对隐孢子虫(C.parvum)感染的抑制作用。用C.parvum感染MDCK细胞和BALB/c小鼠,通过检测感染MDCK细胞中C.parvum的数量和BALB/c小鼠的排卵囊数来评价不同剂量的MT对C.parvum活性与感染性的体内外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表明,MT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MDCK细胞模型中的C.parvum感染数量(P<0.05或P<0.01);体内试验表明,MT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能显著减少BALB/c小鼠的排卵数(P<0.05)。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321-2326
为了研究H1N1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致病相关分子机制、传播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将本实验室保存的A/PR/8/34株的8个质粒参照Paulina构建的流感病毒8质粒突变系统做定点突变,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拯救出H1N1流感病毒突变株PR8F。将PR8F株以106 TCID50/100μL的剂量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临床表现及体质量变化。解剖攻毒后不同时间小鼠并观察体内主要脏器的病理特征,提取各脏器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R8F株在小鼠体内不同脏器中的病毒残留量和在BALB/c小鼠肺脏中的扩增效率。结果表明,H1N1流感病毒突变株PR8F感染小鼠4~7d后全部致死;PR8F株在小鼠体内各脏器中的病毒残留量有很大差异,肺脏中最多,且病毒在肺脏内呈指数形式扩增。本试验建立了H1N1流感病毒PR8F株对BALB/c小鼠的感染模型,为H1N1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对感染旋毛虫后小鼠心肌能量代谢变化进行研究。将小鼠接种旋毛虫1 000条/只后,分别检测小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和小鼠组织胰岛素。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AngII、PPARα及胰岛素的含量检测结果均呈现相似趋势,至1924 d出现峰值,随后下降。试验结果为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小鼠不同品系、性别及体重对猪丹毒活疫苗安全评价的影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猪丹毒活疫苗安全检验方法,对小鼠品系(KM、ICR、C57BL/6N、BALB/c)、性别及体重3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4种品系小鼠按照2头份接种均可通过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安全检验,但接种剂量增加后,BALB/c小鼠死亡率最高,C57BL/6N小鼠耐受力最强;高剂量组雄性小鼠死亡率显著高于雌性小鼠;同时,小鼠随着体重增加其耐受力也在增强。本研究首次发现C57BL/6N和BALB/c小鼠在兽用疫苗安全评价中耐受力存在较大差异,这提示在开展相关动物试验中应重视上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获得旋毛虫肌幼虫期胞外囊泡(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extracellular vesicles,Ts-ML-EVs),经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鉴定.选择6~8周龄的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分析肌幼虫期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变化。选取1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感染组(Ts35),感染组小鼠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对照组口服等量PBS。收集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35 d的盲肠内容物,提取DNA,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和感染组小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而β多样性发生变化,表明两组的菌群结构不同。Metastats分析发现,与CK组相比,旋毛虫感染35 d后的小鼠肠道中产丁酸的罗斯拜瑞氏菌(Roseburia)和抗炎及组织修复相关的梭菌属(Clostridium)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拟杆菌(Bacteroides)(P<0.01)、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Ralstonia(P<0.05)的丰度显著下降。同样地,LEfSe分析发现罗斯拜瑞氏菌的丰度明显升高(P<0.05)。综上表明,肌幼虫期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对照组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VirB8变异株的构建及其感染力和毒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拟对缺失致病力因子--四型分泌系统中的VirB8基因后布鲁氏菌感染力和毒力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首先,构建了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株(△B8B.suis),用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和BALB/c小鼠,再用B.suis强毒攻击BALB/c小鼠并检测脾脏含菌数,观察其在动物体内定居能力、毒力及抗感染保护力.鉴定△B8B.suis为VirB8基因完全缺失株,△B8B.suis感染巨噬细胞6、24和48 h,其CFU分别为49、165和355;△B8B.suis感染BALB/C小鼠的每克脾含菌数为3.6×107(1×108CFU腹腔接种)和5×106(1×109CFU蹊部接种);BALB/c小鼠攻毒试验显示△B8B.suis免疫组每克脾平均含菌数为7.61×102,非免疫对照组为2.98×105.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缺失VirB8基囚后,其毒力较亲本株弱,但能在小鼠脾脏定居,为弱毒株;△B8B.suis呈现出作为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但毒株能否作为疫苗株使用,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1948-1953
比较鸭源H5N5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Changchun/01/2010)和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Liaoning/N/2011)对BALB/c鼠的致病性。以106EID50/50μL剂量鼻腔感染6周龄BALB/c鼠,攻毒后3,5,7,10,14 d取小鼠的肺、脑和肝脏,处理后接种10日龄SPF鸡胚做病毒回收试验,取死亡鸡胚的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分别取接种病毒后5 d小鼠的脑、肝脏、肺脏、脾脏、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接种H5N5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肝脏中分别于接种后3,5 d分离到病毒,肺脏中于接种后5 d分离到病毒,脾脏、肾脏和粪便中均未分离到病毒。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病毒对小鼠的脏器组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以肺脏、脑和肝脏较为明显,且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小鼠脑和肝脏的病理损伤比H5N5亚型更严重。这表明2株鸭源禽流感病毒对小鼠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且H5N1亚型强于H5N5亚型。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小檗胺(berbamine, BBM)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感染BALB/c小鼠的影响。共分为预防保护和治疗两部分试验。预防保护试验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使用0、50、100 mg/kg BBM提前灌胃,每24 h灌胃1次,连续灌胃3 d,滴鼻感染BVDV 48 h后再次感染,于感染后继续每24 h灌胃,感染后5和10 d时分别处死4只,取肝、脾、肾、小肠等组织使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BVDV 5′UTR水平;制备病理切片并使用HE染色检测各组织病变情况。治疗试验中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BVDV滴鼻感染,48 h后再次感染后使用0和100 mg/kg BBM灌胃BALB/c小鼠,每24 h灌胃1次,于感染后3、6和10 d时分别处死4只小鼠,使用qPCR检测BVDV载量,通过病理切片检测各组织病变情况。结果显示,预防保护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 BBM使BVDV感染后各组织5′UTR水平最大降低约72倍,处理剂量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病理切片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 BBM可减少BVDV感染引起的肝、脾、肾、肠等组织病变,且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治疗试验发现,100 mg/kg BBM处理不同时间均能显著性抑制BVDV 5′UTR水平,最大降低约26倍;病理切片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 BBM在不同时间均能缓解BVDV感染引起的肝、脾、肾、肠等组织充血水肿,且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研究表明,BBM进行预防保护试验和治疗试验均能显著性抑制BVDV体内复制,减轻BVDV感染造成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表明BBM具有较好的抗BVDV感染BALB/c小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剂量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3组雌性BALB/c小鼠,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免疫后每7d采血一次,用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第28d用800LD50同源强毒攻击,攻毒后36h,每组随机选取3只BALB/c小鼠,采全血,分别用每只BALg/c小鼠全血注射12只乳鼠,每组共注射36只乳鼠,以乳鼠试验判定BALB/c小鼠的病毒血症和攻毒保护情况。结果表明,免疫组BALB/c小鼠均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保护率分别为75.0%、63.9%、36.1%;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为阴性。提示,BALB/c小鼠可以用来评价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Rev.1-ΔKan-Vir B12突变株在BALB/c鼠中的免疫保护力,以Rev.1为参照,用Rev.1-ΔKanVir B12接种BALB/c小鼠,免疫45 d后用布鲁氏菌16M强毒株攻毒,15 d后取BALB/c鼠脾脏进行克脾指数测定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BALB/c鼠免疫攻毒15 d后,Rev.1-ΔKan-Vir B12免疫组和Rev.1免疫组的克脾指数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Rev.1免疫组与Rev.1-ΔKan-Vir B12免疫组之间的克脾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羊布鲁氏菌Rev.1-ΔKan-Vir B12突变株与其亲本Rev.1株的免疫保护性无明显差异,具备作为布鲁氏菌病标记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家兔与BALB/c小鼠对猪瘟病毒E2蛋白靶向化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敏感性,本研究首先根据小鼠与家兔体重比,分别免疫糖基化E2蛋白与E2蛋白(家兔2 mg/只,小鼠20 μg/只),在不同时间采血制备血清,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gG水平。结果显示,接种后BALB/c小鼠出现了轻度的免疫应答,而家兔产生了强而持久的免疫保护。本研究对BALB/c小鼠的接种量进行了进一步摸索,结果表明,50与100 μg/只免疫效果明显优于20 μg/只;其中50 μg/只E2蛋白与糖基化E2蛋白免疫后,血清IgG水平较高且稳定;而100 μg/只糖基化E2蛋白免疫后,免疫初期,糖基化E2蛋白组产生了免疫抑制,至21 d抗体水平逐渐升高且达极高水平;但100 μg/只E2蛋白免疫后,整个免疫期内抗体水平均较低,只有轻微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家兔对糖基化E2蛋白与E2蛋白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BALB/c小鼠,且糖基化E2蛋白免疫效果明显好于E2蛋白,BALB/c小鼠的糖基化E2蛋白最佳免疫剂量为50 μg/只。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对小鼠的致病性,选取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攻毒组通过腹腔注射接种不同来源的3株牦牛源BVDV1-DJ2、BVDV1-Z6和OregonC24V毒株,对照组接种DMEM培养基。分别于接种后第5、7、10天收集小鼠血液和组织,并通过血常规、病理组织学、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攻毒后,Z6组小鼠表现的临床症状较DJ2组严重;攻毒组淋巴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显著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VDV在肺和肝中的检出率Z6组明显高于DJ2组;HE染色可见攻毒组肝静脉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还可见脾内吞噬细胞增多和脾小结反应性增生、肺泡萎缩和出血等病理变化,与OregonC24V组相比,Z6组病变最严重,DJ2组较轻。以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可以为BVDV感染小鼠的致病性及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