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新疆四个不同品种和德州黑驴不同泌乳周期生鲜乳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不同泌乳期生鲜驴乳中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但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和不同泌乳期生鲜驴乳中共检测出20种脂肪酸,主要是由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组成。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在不同品种存在显著差异(P0.05),疆岳驴生鲜乳中SFA含量最高为46.52%、果拉驴生鲜乳中MUFA含量最高为34.58%、德州黑驴生鲜乳中PUFA含量最高为25.35%,其中果拉驴生鲜乳的SFA、MUFA、PUFA的比例与人乳最为接近。德州黑驴生鲜乳中SFA、MUFA和PUFA含量在不同泌乳周期存在差异,其中SFA和MUFA差异显著(P0.05),德州黑驴泌乳前期、中期和后期生鲜乳中SFA含量分别为48.78%、45.82%、45.91%;MUFA含量分别为25.17%、28.09%、28.74%,其中泌乳中期生鲜乳的脂肪酸营养价值最高。不同泌乳期中的中链、长链脂肪酸相对含量随泌乳期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品种及泌乳周期对生鲜驴乳脂肪酸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牛、羊乳及其制品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脂肪酸组成及变化特点,并进行特性评价。【方法】将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分析比较。【结果】①牛、羊乳及其酸乳、奶酪的脂肪酸均包括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大类,其中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的含量之和均超过60%;②牛、羊初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高达36.91%和33.06%,牛初乳、羊奶酪和羊初乳的SFA∶MUFA∶PUFA分别为5.58∶2.86∶1,9.20∶3.77∶1,9.34∶3.93∶1;③羊乳的特征脂肪酸是辛酸(C8∶0)和癸酸(C10∶0),其含量明显高于牛乳,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羊乳及其制品的脂肪酸质量优于牛乳及其制品;牛、羊乳加工后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短链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牙鲆正常个体与白化个体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毛细管色谱法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正常个体和白化个体肌肉、皮肤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相对应组织的脂肪酸种类没有区别,但脂肪酸的含量存在若干差异。1)两者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似,特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以n-3系列为主,但两者肌肉中有13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 05),正常个体PUFA含量显著高于白化个体(P<0 05),而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化个体(P<0 01);2)两者皮肤中有7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 05),正常个体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化个体(P<0 01),而PUFA和MUFA的含量,两者差异均不显著(P>0 05);3)两者肝脏中只有3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 05);4)正常个体的n-3/n-6比值高于白化个体,尤其在肌肉和肝脏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黄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及皮下脂肪含量与其脂肪酸组成相关性。【方法】选取大理石花纹等级2级以上(含1级和2级)、3级和4级的黄牛胴体各10头,分别测定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背最长肌水分和肌内脂肪含量与大理石花纹等级显著相关。肌内脂肪和皮下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顺式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饱和脂肪酸(SFA)中的棕榈酸和硬脂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很少,主要是亚油酸。背最长肌棕榈酸、硬脂酸及SFA与肌内脂肪含量没有相关性,膜脂和储存脂肪中SFA百分含量趋于一致。【结论】油酸、MUFA百分含量以及M/S与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正相关,大理石花纹越丰富,肌内脂肪中油酸和MUFA百分含量越高,M/S比值也越高;而亚油酸、PUFA、n-6PUFA百分含量及P/S、n-6/n-3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大理石花纹越丰富,肌内脂肪中亚油酸、PUFA、n-6PUFA百分含量及P/S、n-6/n-3比值都越低。皮下脂肪中n-3PUFA含量显著低于肌内脂肪n-3PUFA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鳖肌肉与裙边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测定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等含量。[结果]肌肉与裙边中蛋白质分别为20.34%和28.11%(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与裙边中脂肪含量分别为0.62%和0.31%(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与裙边均检出18种氨基酸(含8种必需氨基酸)。肌肉(鲜样)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分别为16.33%、5.38%、6.90%;异亮氨酸(Ile)与缬氨酸(Val)为肌肉的第1、第2限制性氨基酸;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45.29。小鳖肌肉与裙边中分别检出14、8种脂肪酸,其中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种类分别为6、4、4种。肌肉脂肪酸中SFA、MUFA与PUFA的含量分别为40.02%、24.65%、35.85%。裙边脂肪酸中PUFA、MUFA与PUFA的比率与肌肉接近。[结论]小鳖肌肉与裙边口味鲜美,食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9种野生鲳鱼肌肉脂肪酸的含量,并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鲳鱼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0.5%硫酸-甲醇处理各种鲳鱼肌肉,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9种野生鲳鱼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4.52%~48.29%,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5.35%~35.91%,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45%~37.26%,其中C16∶0含量稳定且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MUFA与∑PUFA呈负相关,∑SFA与∑MUFA、∑PUFA相关性小;主要脂肪酸C20∶4(6)(AA)和C22∶6(3)(DHA)分别与ω-6和ω-3呈极显著正相关,而EPA与其他脂肪酸的相关性小。聚类分析可将9种鲳鱼分成3个组群,其中中国鲳、珍鲳和银鲳等3种鲳属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含量相似。【结论】9种鲳鱼的EPA+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或医用价值;鲳鱼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为其脂肪酸代谢和鱼类分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根廷滑柔鱼是典型的头足类,资源生物量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及生殖投入密切相关。为了获知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特点,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和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胴体、消化腺和卵巢的脂肪酸种类及其含量。结果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卵巢3个组织的脂肪酸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主,饱和脂肪酸(SFA)次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总含量最低。胴体组织的脂肪酸种类最全面,共检测出28种脂肪酸,消化腺和卵巢分别检测出21种和17种脂肪酸。检测发现3个组织中SFA均以C16∶0脂肪酸最为丰富,MUFA以C18∶1n9c和C20∶1脂肪酸为主,PUFA的DHA(C22∶6n3)最丰富,EPA(C20∶5n3)次之。胴体的SFA和MUFA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产卵期显著降低;消化腺的PUFA保持相对稳定水平,但是其含量显著低于胴体和卵巢;卵巢持续积累脂肪酸,在产卵期时MUFA和PUFA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性腺3个组织的脂肪酸种类具有组织特殊性,而主要脂肪酸具有一致性。性腺发育过程中,胴体的SFA和MUFA可能转化为能量供给卵巢发育,消化腺的PUFA则向胴体和卵巢转移,卵巢则持续积累脂肪酸供给卵子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国荷斯坦牛乳中体细胞评分(SCS)与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21头无临床乳房炎、胎次为2—3胎、泌乳期在100—300 d的中国荷斯坦牛早、中、晚共3次的混合奶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中脂肪酸含量,并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季节、胎次、泌乳阶段、乳中体细胞评分对乳脂率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同时对乳脂率和脂肪酸含量与乳中体细胞评分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乳中共检出21种脂肪酸,季节对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阶段对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影响较小;除十四碳一烯酸(C14:1)、棕榈油酸(C16:1)、十七酸(C17: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n6c)、二十酸(C20:0)、二十碳三烯酸(C20:3)、花生四烯酸(C20:4)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等8种脂肪酸外,SCS显著影响乳脂率和其它脂肪酸绝对含量(P<0.05)。乳脂率、脂肪酸总含量、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短、中和长链等19类脂肪酸的绝对含量随着乳SCS的逐渐增加而降低。除4种相对含量较低的脂肪酸(十一酸(C11:0)、二十酸(C20:0)、二十碳三烯酸(C20: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外,SCS对乳中其它脂肪酸及饱和SFA、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短、中和长链等23类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SCS与SFA、MUFA及短、中和长链脂肪酸绝对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UFA和长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FA、中、短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SCS与脂肪酸总量、SFA、MUFA及短、中和长链脂肪酸绝对含量的最佳回归方程均为对数函数,拟合度均在0.9以上;与SFA相对含量的最佳回归方程为指数函数,拟合度达到0.9以上,而与其它各种类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回归方程拟合度均低于0.9。【结论】该结果为通过SCS来预测和评估乳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质量等级小麦面粉中脂肪酸组分及含量差异,探讨小麦质量等级与营养成分间的关系,研究采用GC-MS检测方法,对3种不同质量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百农4199小麦面粉中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质量等级面粉中分离出了4种脂肪酸成分,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54 9‰、0.474 8‰、0.175 2‰和0.041 9‰,总脂肪酸含量平均值为1.246 8‰;不饱和脂肪酸(UFA)稍高于饱和脂肪酸(SFA),比例约为1.1∶1.0,SFA∶MUFA∶PUFA比例约为1.0∶0.3∶0.8。不同质量等级百农4199小麦面粉中所含脂肪酸成分一致,其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4种脂肪酸成分含量及总脂肪酸含量均随小麦质量等级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背最长肌、皮下和肠系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方法】采用氯仿-甲醇超声法提取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背最长肌、皮下和肠系脂肪组织中的油脂,用碱法甲酯化法对油脂进行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脂肪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的不饱和脂肪酸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59.98%和66.10%,均高于饱和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主体成分。在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的背最长肌、皮下和肠系脂肪组织中,软脂酸(十六碳酸,C16:0)、油酸(9-十八碳烯酸,C18:1)和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都是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獭兔相对含量最大的脂肪酸是软脂酸(平均相对含量为27.63%),而中系安哥拉兔则含油酸最多(平均相对含量为32.41%)。【结论】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脂肪酸组成具有共性,中系安哥拉兔脂肪酸种类较獭兔丰富。  相似文献   

11.
马氏珠母贝是目前中国用于海水珍珠生产的主要贝类。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马氏珠母贝贝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未插核和插核马氏珠母贝的贝肉脂肪酸和醚溶性成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未插核贝和插核贝的脂肪酸的种类没有差异,都从中鉴定出了13种脂肪酸,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存在差别,未插核贝的SFA、MUFA和PUFA的含量分别为:34.51%、14.31%和31.26%,插核贝中SFA、MUFA和PUFA的含量分别为:28.88%、8.47%和34.11%;在未插核贝的醚溶性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在插核贝的醚溶性成分中鉴定了37个化合物,在未插核贝中发现了角鲨烯的存在,相对百分含量为5.22%。鉴于脂肪酸中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醚溶性成分中的活性物质的存在,马氏珠母贝贝肉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河鲤与松浦镜鲤可食部位脂肪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鲤与松浦镜鲤不同部位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对2种鲤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尾部肌肉、脑、眼和鳔中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种鲤中均检测到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有4种,以棕榈酸(C18∶0)含量为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3种,主要为油酸[C18∶1,(n-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5种,主要是亚油酸[C18∶2,(n-6)]。2种鲤均是∑MUFA∑PUFA∑SFA,但各脂肪酸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有所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繁殖期雌性江黄颡鱼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繁殖期雌陛江黄颡鱼卵巢、肝胰腺及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卵巢脂肪酸有21种、肝胰腺脂肪酸有19种、肌肉脂肪酸有18种,且三者脂肪酸含量有2个共同特点:(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2)n=3系列脂肪酸与n=6系列脂肪酸的含量之比均大于1。SFA含量以卵巢最多,达(31.98±0.15)%;MUFA含量以肝胰腺最多,达(55.67±1.42)%;卵巢PUFA含量较肝胰腺高89.93%,其中C20:5n3、C22:6n3含量均以卵巢中最多,分别为(2.01±0.06)%和(11.95±0.17)%。因此,在雌性江黄颡鱼亲鱼的培育阶段,可以考虑投喂n=3系列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饲料,以提高亲鱼卵粒质量和鱼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肝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小鼠肝中脂肪酸的含量,分析肝脏中脂肪酸组成与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6周饲喂高脂饲料并结合每周皮下注射2次CCl4的方法诱导C57BL/6J小鼠的NAFLD。小鼠肝脏中脂肪酸经乙醚提取和BF3/甲醇溶液衍生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 (GC-MS) 选择离子方式进行检测。样品中脂肪酸通过检索质谱数据库和脂肪酸标准品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病理学检查表明成功诱导C57BL/6J小鼠的NAFL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肝中C14:0、C16:0、C18:0和C20:3含量显著升高 (P<0.01),C15:0、C18:1、C18:2和C18:3 (n-3)含量显著降低 (P<0.01),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增加(P<0.01),其余类别的脂肪酸均显著降低 (P<0.01)。n-6 和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产物/前体比值显著升高(P<0.01),n-6/n-3 PUFA [C20:4/(C20:5+C22:6)]的比值显著降低 (P<0.01)。【结论】NAFLD小鼠肝脏中SFA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以及 n-6 PUFA与 n-3 PUFA代谢紊乱不仅是NAFLD产生的效果,也是促进NAFLD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2008—2010年春夏季(3—8月)辽宁省盘锦地区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体内总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季(4—6月)采集的小球藻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初春(3月)和夏季(7、8月);采集的小球藻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3—5月逐渐上升,6—8月显著下降(P<0.05),其中4、5月PUFA含量均较高,约占总脂肪酸的51%,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增加;小球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PUFA相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的波动较小。研究表明,4—5月是盘锦地区室外土池培养小球藻的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养殖中华绒螯蟹的品质,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江苏境内八大湖泊养殖品牌河蟹可食部分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八大湖泊养殖中华绒鳌蟹可食部分含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烯酸(MUFA)3种,多烯酸(PUFA)10种。雌蟹SFA含量,以大纵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洪泽湖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雄蟹SFA含量,以长荡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MUFA含量,雌蟹以大纵湖蟹最高,与长荡湖蟹、阳澄湖蟹、洪泽湖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雄蟹以大纵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洪泽湖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PUFA含量,雌蟹以固城湖蟹最高,与洪泽湖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雄蟹以固城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ECC)对热应激黄羽肉鸡脂肪组织学及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1(ATPbinding cassette G1,ABCG1)mRNA表达的影响。随机选取90只饲养至29日龄黄羽肉鸡,分为3个处理组,即常温对照组、热应激组和RECC组(热应激+基础日粮中添加0.03%RECC)。分别在热应激处理1和2周后,采集肉鸡内脏、皮下及肌间脂肪,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大小变化及脂肪组织中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1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热应激1周后,与对照组和热应激组相比,RECC组肉鸡内脏、皮下和肌间脂肪细胞直径与相比显著减小(P0.01),3种脂肪组织中ABCG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热应激2周后,与对照组和热应激组相比,RECC组肉鸡内脏和肌间脂肪细胞直径显著减小(P0.05),皮下脂肪细胞直径无显著变化。ABCG1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与热应激组相比,RECC组内脏和皮下脂肪组织中ABCG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RECC可通过减小脂肪细胞直径和促进ABCG1的表达,从而抑制热应激1周肉鸡体内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8.
大约克、杜洛克和长白猪肌肉品质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定了大约克、杜洛克和长白猪的肉质性状及背最长肌的氨基酸、脂肪酸及肌苷酸含量。结果表明:大约克的肉色评分最好,失水率和滴水损失最低,分别为3.34、8.30%和2.43%,杜洛克的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3.4和2.11%,剪切力最小,肌纤维最细。每100g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都以长白猪最高,分别为22.97g、18.04g、9.25g,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品种间差异显著,以长白猪最高为40.25%,分别比大约克、杜洛克提高1.77%(P<0.05)、1.54%(P<0.05)。大约克、杜洛克和长白猪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脂肪酸总量大约克稍高于杜洛克,二者差异不显著。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SFA 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都以大约克较高,分别比杜洛克提高14.33%(P>0.05)、3.89%(P>0.05)、0.33%(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杜洛克较高,比大约克提高2.32%(P>0.05)。肌苷酸(IMP)含量以长白猪最高为2.57 mg/g,比大约克、杜洛克分别提高1.18%(P>0.05)和2.39%(P>0.05),3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高脂日粮添加胆汁酸对草鱼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豆油为主要油脂源设计3组等氮实用日粮,分别饲喂96尾草鱼(初体质量69.86g±6.24g)8周,设置对照组(CT,蛋白350g/kg,脂肪50g/kg)、高脂组(HL,蛋白350g/kg,脂肪70g/kg)与胆汁酸组(BA,蛋白350g/kg,脂肪70g/kg,胆汁酸60mg/kg)。结果表明,组织脂肪酸组成反映饲料脂肪酸组成。BA组腹腔脂肪组织中总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亚油酸(LA,18∶2n-6)占油脂的质量百分比显著低于HL组,其在肝胰脏中趋势相反。与HL组相比,BA组肝胰脏中n-3PUF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百分比显著升高,肌肉中则降低。3组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SFA)占油脂的质量百分比无显著差异;BA组腹腔脂肪组织中SFA占油脂的质量百分比显著低于HL组。BA组组织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显著高于HL组,HL组显著高于CT组。综上所述,胆汁酸可能调控组织间脂肪酸的转运与蓄积,并提高组织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蛇鮈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蛇鮈肌肉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测定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含量。[结果]肌肉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分别为(15.34±0.25)%和(2.39±0.82)%(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中检测出18种氨基酸和8种必需氨基酸,肌肉(鲜样)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分别为13.02%、4.89%和5.1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色氨酸、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49.92。肌肉中检测出19种脂肪酸,脂肪酸中PUFA、MUFA与PUFA的含量分别为48.64%、26.57%和24.79%,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总含量5.04%。[结论]蛇鮈肌肉口味鲜美,食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